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舍弟诸葛亮 > 免费番外8 真.大结局

舍弟诸葛亮 免费番外8 真.大结局

簡繁轉換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22 22:50:5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面对刘备的真心求教,诸葛瑾斟酌了一下措辞,决定还是从历史故事开始说:

“臣当然知道陛下的心意,这些年来都没变过。而太子地位之稳固,也是百年来罕有的。

但臣熟读史书,也往往感慨秦始皇一世雄杰,临了被赵高篡窃遗命于股掌之中。

孝武皇帝寿达七旬,平定匈奴,却一时失察,导致江充借巫蛊之祸,以疏间亲。

高祖皇帝当年,虽然顺利传位给惠帝,但却不免戚夫人被削为人彘、赵王如意惨遭鸩杀。后来惠帝也因此颓废,令人唏嘘。

所以臣一直在想,如果有一个办法,可以从此避免雄主安排不好身后事,避免天下因为一两个挑唆小人的临时上下其手、而陷入混乱,从根子上杜绝这些挑唆小人为非作歹的可能,岂不美哉?”

刘备听到这儿,对于诸葛瑾想要极力避免的事情,心中已经稍稍有数了。他的眉毛也不由一挑,正襟危坐,抬袖拱手,请诸葛瑾细说:

“愿闻其详。卿倒是说说,究竟如何避免这种惨祸?朕每每读史书,读到这三个例子,也是不胜唏嘘。”

诸葛瑾深吸了一口气,让氛围稍稍冷场了一会儿,似乎是为了给刘备主动思考的时间,也是为了缓和一下气氛,随后才和盘托出:

“臣以为……这只是臣的一家之见——酿成这三类惨祸的原因,主要是人主非要将易储之权留到最后一刻才肯撒手,而没能早早定下一切。

而再是英明神武之人,到了风烛残年、回光返照之时,也都难免一时……不说是昏聩吧,但也极有可能神志不清,记忆模糊,种种偶然的病痛疏失,导致他一时冲动改变主意,都有可能因为天威的加持,而酿成惨祸。”

诸葛瑾毕竟是现代人,他对于医学的认知,是远超古人的。所以他非常明白阿尔兹海默,或者说老年痴呆症出现在皇帝身上时的危害——

当然了,这个时空里,老年痴呆症也不可能命名为阿尔兹海默了,因为诸葛瑾这些年来一直有指使华佗及其弟子研究这类问题,虽然研究不出一个结果,也研究不出治法,但至少民间医学界已经对老年痴呆这个现象有所定义了。

他前世读史书的时候,就无数次感慨,因为帝制时代皇权的至高无上,绝对权威。加上老年痴呆有可能让人在最后时刻昏聩做出不理智的决策,或者完全是在“失去民事行为能力”的状态下被人诱导着乱决策,从而酿成亿万人生灵涂炭的惨祸。

秦始皇死前有没有老年痴呆不好说,但他肯定是在临终下遗诏时、处在了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状态了。

否则以秦始皇之霸道,焉能容区区一个中车府令赵高上下其手、篡改遗诏?

太贪婪,太恋栈不去,非要把这个决定继承人的权力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撒手,才决策,秦始皇最终为这份贪婪付出了亡国灭种的直接代价。

(注:这里说的直接代价,只是指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亡国,但没说不犯这个错就不会亡国。就算传给扶苏,也有可能亡国。这点必须申明一下,避免被人说是英雄史观而非人民的唯物史观。)

所以,这些年来,诸葛瑾潜移默化引导华佗及其弟子研究老年痴呆、至少总结其现象,显然是早有所图的。他不希望这个问题最后事到临头时,显得太突兀。

而这些年的功课,显然也没有白做。因为刘备早在几年之前,就听说了老年痴呆这个毛病。当时刘备还很清醒,但他也引以为戒,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没办法,谁让刘备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呢,他想来很容易见微知著,从小处反思的。

今时今日,诸葛瑾的准备终究生效了。刘备把历史上那三位在立储问题上踩了坑的前代雄主事迹一串联,结合当代的医学研究,不由陷入了犹豫。

“如此说来,若是提前公开立一份……遗诏,明确传位给哪个皇子,让朝臣都知道,是不是就能避免秦始皇和孝武皇帝的惨祸了?”

刘备自己的政治想象力毕竟有限,所以他也就只能想到这么一招。

诸葛瑾摇摇头:“若是如此,依然会有很多连锁的祸患,比如储君如果立得太早,其余觊觎之人也有可能联手朝中与储君不睦的大臣设计构陷——当然了,这种事情,在陛下这样的中兴明主眼皮子底下,是断不会发生的。

可当初光武中兴之后,不也就维持了光武和明章之治三代,从第四代君主开始,就多有幼主临朝、立储之权也都被外戚、宦官把持。我们今日之议,不仅仅是为了眼下,更是为了百年乃至数百年后的长治久安。少一些因为篡窃而导致的生灵涂炭。”

诸葛瑾知道,“提前明确立储”的办法,也是不保险的,后世多少明着敲定的太子,年头久了照样被人陷害拉下来。

这种事情到了清朝才达到最巅峰,尤其是康麻子获得太久了,他那些年纪大的儿子摆明了熬不到出头。最惨烈的夺嫡之后,才有了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秘密立储,但诸葛瑾眼下肯定不会劝刘备那么干,因为朝代背景和政治习惯都相差太远了,那招其实也不好使。

刘备一听诸葛瑾的堵漏,果然哑口无言,确实,哪怕明确立了太子,还是有可能被人攻击,被陷害废黜的。

这一代他倒是不担心,有诸葛兄弟辅佐,什么都能搞定,但百年、两百、三百年之后呢?

“子瑜必然是有了妙法了吧?但说无妨,朕绝无不从!不要有顾虑!”刘备反复思索后,他内心最终确定,诸葛瑾肯定是有招的,但他肯定是顾虑这个招会限制皇权,或者有什么别的损害,所以不肯说。

刘备反复请了好几次,甚至比原本时空的三顾茅庐还要多费口舌,打消诸葛瑾的顾虑,最终,诸葛瑾才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备很好奇,凭着自己的礼贤下士、解衣推食,以及跟诸葛瑾将近三十年的君臣交情、莫逆至交,究竟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建议,能让诸葛瑾都如此慎重。

只听诸葛瑾深呼吸了一口,最后献策道:“陛下若想为百世垂范一条善法,可以定下祖宗成例,天子年满多少岁,便会自觉耳目不再聪明灵便,或许不能兼听则明,因此……可退位为太上皇,生前传位太子,让太子提前正位为君。

当然,太上皇,还是可以保留视政之权,也可以帮着新君慢慢适应治国,与前代的太子监国相比,提前传位的唯一区别,主要就在于一旦传位之后,便不可再废太子。毕竟废一个太子,和废一个已经继位的君王,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足以示天下以稳定!”

诸葛瑾想到的这个招数,其实就是让实在年老、高寿的皇帝,活着就提前退休传位。

当然,考虑到老皇帝可能会留恋权力,所以诸葛瑾说的这个退位,还是比较接近于后来乾隆传位给嘉庆时那种“传位不传玺”,

或者说接近东边扶桑国那堆把大名之位传给儿子后、自己出家继续治理领地的诸侯。

这种模式,传位者传掉之后,实际行政权还是保留的,跟立太子/世子的制度相比,唯一的让渡就是不能把选定的儿子再废掉了,或者说废的难度会极大提升。

废太子容易,废皇帝可就难了。这样也可以增加父子两代之间的信赖,互相增加安全感,也能减少太子为了担心被废而提前铤而走险。

《韩非子.备内》里花了多少篇幅强调,太子是最危险的人,而且也最有动机干掉父亲提前上位。就因为生太子的后妃往往年纪大了,不得父皇的宠,而父皇喜欢的年轻妃子,生的孩子自然也年轻,会威胁到太子。所以还不如让老东西提前板上钉钉,造成既定事实,也就不用担心了。

诸葛瑾一辈子都在琢磨如何提升互信,如何缓解权力架构的猜疑链,如何缓解猜疑链带来的连环杀戮,所以这个问题他当然会想得非常透彻。

而且,他借着这个名义,还解决了后世多少帝王因为长寿、最后晚年临死前那阵子,被老年痴呆的错误决策引导,造成巨大破坏。

老年痴呆本身不可怕,临死前精神恍惚疑神疑鬼本身也不可怕,但是一旦这两个东西和绝对的皇权融合在一起,破坏力就非常惊人了,秦始皇一个念头就是几千万人的死伤和战乱,汉武帝一个念头,也是好几万人直接被杀,加上巫蛊之祸太子被杀。

所以在他看来,他既然帮着刘备三兴了炎汉,总要留下点什么。

翻越葱岭,平定日韩,殖民东南亚,这些都是小功劳,他自己不屑一提。

不就是开疆拓土么,又不足为万世垂范。

真正的大功,得是万世垂范的制度建设。

让老年痴呆症的帝王,以后永远无法再在临终时造成巨大破坏,这才是万世之功。

别的更大的问题,他也解决不了,解决这一点,就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贡献了,比三兴炎汉本身功劳还大。

让痴呆的人,在痴呆之前退休,变成一条祖宗之法。

如果刘备都这么干了,后世子孙的功德都不如刘备,谁有脸违反?而且,刘备还可以留下祖训,类似于白马之盟。

刘备终于想明白了这些道理。

“难怪子瑜你这么害怕,犹豫铺垫了那么久——其实有什么好担心的?朕难道不知道,你这一切,都是苦心孤诣为了大汉?朕提前传位,对你又有什么好处?

朕意已决,当年孝武皇帝寿至七旬,而在六十五岁、六十六岁时,就发生了巫蛊之祸,可见孝武皇帝六十五岁时,已经年老昏聩,神志不清了。六十八岁才偶尔回光返照悔恨,下了罪己诏,但此前已作恶数年。

朕如今大病一场,也要六十五岁了。或许朕也能活到七旬,但焉知最后几年,会不会做出毁朕一世英名的昏聩之举?还不如提前让太子适应起来。

这样吧,朕回去就让人筹备,明年正月就传位给太子,从明年正月开始改年号。太子明年就二十五岁了,传位之后,朕的身体如果还行,就让新君处理国政时常来咨询朕的见解,朕也好提点他慢慢适应政务。

如果五年之后,新君一切做得好,到时候也是三十而立之年了,就算朕到时候还有一口气,也不会过问朝政了,就让他自行处置吧。”

最终,刘备凭着以身作则,定下了“凡我大汉后世子孙为君者,年届六十五必须传位太子,自己为太上皇。传位后最多可继续视政点拨五年,年满七旬必须放下一切政务”。

后世皇帝肯定会舍不得,但是他们的功德都不如刘备,刘备亲自以身作则了,还留下祖宗之法,让大汉朝臣一起盟誓,要比当年白马之盟更郑重,应该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除此之外,刘备提防的也不仅仅是特别长寿的皇帝,既然开了这个把太上皇生前传位作为定法的口子,后续还有很多情况可以往里装。

如果皇帝的健康状况确实出问题了,影响到其“智力认知”了,容易被人蛊惑,或是不能分辨是非了,那也应该提前传位。

这一点,其实后世文明国家都是这么干的,那些有总统的国家,哪个不是规定确诊总统老年痴呆完全无法行使职权了,就该“被伟大”地放弃权力。

何况在帝制时代下,又不是传给外人,只是提前传给儿子。

不过刘备这一步显然是迈得有点大了,诸葛瑾立刻敏锐地指出,陛下的这个设想用意是好的,但是执行时容易出问题,那就是没有人能判定天子到底有没有因病昏聩到智识无法恢复的程度了。

刘备一听也有道理,这个规矩还真不是人臣能定的,只有刘备自己来裁断。

刘备思量了很久,最终做出决策:“朝廷这几年不是设置了太医院么,其下还有研究医术的机构,华先生虽然故去了,但他教出了那么多弟子,也都颇有章法,深得其法。

将来朝廷对太医院及其下医术研究机构的投入,要成为定法,不能荒废。后世子孙,真遇到天子昏聩无知、年老因病不能辨别的情况,必须要有三名以上皇子见证,请太医院自太医令以下,三名属官会诊,便能确定天子是否真的不能辨别是非。这些是医学的问题,就该交给医学。”

刘备也算是就此留下了一条重要的祖宗家法:后世的太医院太医令,多了一项职权,如果有老皇帝实在年纪大或者别的什么意外变故,疑似老年痴呆,那么太医令就要出具医学鉴定,鉴定究竟是不是老年痴呆。

太医令鉴定了老年痴呆,三名皇子(如果老皇帝有三个或以上儿子的话,如果没那么多儿子就不要求了)也认可了鉴定过程,那么就可以让老皇帝退位了。

把这个漏洞堵上之后,诸葛瑾终于松了一口气,也发自肺腑地为刘备道贺。

“秦始皇虽然首创了皇帝这个名号,但至今近五百年,陛下才是第一个让天子从此可以生前退位、并形成常法的仁主。陛下之德,远在秦始皇之上。”

能做皇帝做到死,这没什么稀奇,从夏启开始,统治者就能做到死了。

尧舜禅让,虽然有说法是活着的时候禅让的,但也不免有“尧幽囚舜野死”的后世讥谤。

文明社会,统治者可以退休,而且能把退休做成常法、制度,而不是个例的偶然退休。

这个贡献,已经超过了发明皇帝本身。

——

PS:周末再发完本感言。

差点都忘了这里还有一更免费番外还没发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