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5章换防(第1/2页)
18日夜里11点钟,周文在下关码头的江边负手而立,等着自己的部队过江。
他看着黑暗中翻滚不息的江水上,那些络绎不绝的往来船只,心中却是略有感触。
现在一万多伤员和后勤人员,以及部分老百姓,都分成几个队列站在码头上,在数百宪兵的引导下,等待登船。
自己这算是改变了原来历史了吧?
周文想到,起码这一万多伤兵回到后方养好伤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能扛枪打鬼子了。
要知道,这些伤兵可是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对日作战的老兵,说是兵种子也不为过。以这些老兵为骨干,再补充一些新兵和基层军官,起码又能组建出三个师的部队。
“书生。”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周文转头一看,一个上校军官正从队列中小跑着过来。
却是好久不见的南京卫戍司令部后勤处处长周进宝。
“进宝大哥,你也是今天撤离吗?”
周进宝走过来,就要向周文敬礼,却是被周文一把拉住,关切地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道:“怎么样?你没受伤吧?”
“我这个作后勤的,能有什么事?我是受顾司令的委派,先过江去联络沿途的补给和接应事宜。倒是书生你,我听说你们要留下断后,真的很担心你们啊!”周进宝压低声音小声说道。
周文虽然要顾长官保密,但周进宝现在已经属于顾长官的心腹嫡系,加上他跟周文的关系,知道这个机密也不为怪。
周文看着周进宝关切的眼神,知道这位大哥是真的有些担忧,就笑着说道:“进宝大哥不用担心,我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从不做没把握的事,这次行动只要保密得好,我们全身而退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周进宝突然想起了什么,指着不远处的两个黑洞洞的凸起物,一脸佩服地对周文说:“书生,你还真是神了,当初你要我修建的两个永固地堡,还对着城门方向开了射击孔,这次恐怕还真用得上。”
周文转头看向那两个对着挹江门形成夹角之势的地堡,点头说道:“不是恐怕,而是一定会用得上,就是不知坚固程度咋样,能不能扛得住鬼子75毫米山炮的直瞄射击?”
“保证扛得住,哥哥我可以用项上人头担保。这两个地堡都是根据你的要求,我亲自监工,用的是进口水泥和大量钢筋,顶部还有钢板支撑。大口径的火炮我不敢说,但抗住75毫米的火炮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好,到时候我回到后方,一定请进宝大哥喝酒,好好感谢你。”
“说什么呢?哥哥我平时又帮不上你这个将军的什么忙,能在这种小事上出点力,是我的荣幸。”
“好了,船只快靠岸了,哥哥我就在这里祝书生你和兄弟们平安归来。后方见。”
“好的,你也小心,咱们后方再见。”
周文看着周进宝走向一艘刚靠岸的小火轮,而火轮上正在下饺子一样跳下无数头戴蒙布钢盔的士兵。
这是自己的一分队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985章换防(第2/2页)
这次的撤退行动,由于之前就有所准备,在下关码头及上下游就隐藏了很多收集来的各种大小船只,再加上海军的几艘千吨级运输货轮,渡江的船只是够了,主要还是组织和管理的问题。
所以顾长官是将宪兵部队都派了过来,两千多宪兵一部分负责码头的秩序和安全,一部分则是沿着挹江门对内设卡,防止有城内部队擅自撤退。
这一夜的时间,都是佣兵团的部队不断从浦口乘船过来,然后又把这边的人员运送过去。
江边点满了火把,岸边人群涌动,船只络绎不绝。
而周文已经带着先头部队进城,去司令部对接换防的事宜。
……
“按照我们的计划,我中央党部教导总队以一团和补充团为左翼,以中山北路为基点,向和平门方向横向延伸展开;以17师为右翼,向定淮门方向展开。教导总队二团作为预备队。”
在指挥部,周文指着地图向顾长官介绍道。
顾长官拿着尺子在地图上测量了一下,就说道:“你们一万人不到的部队,防御宽度达6公里的城区防线,会不会太单薄了一些,要不要我再把宪兵总团的2千人再加强给你。”
“不用,跟鬼子打巷战,不是比兵力,而是比各自的手段和对地形的熟悉。6公里的防线不算很宽,其中还有南京饭店、原市政府大楼和中央银行大楼几个战略支点,守上一两天问题不大。”周文道。
这倒也不是周文过于自信,而是他现在必须在顾长官面前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气势,主要是要稳定军心提振士气。
你想想,不管怎么说,守军的撤退就意味着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作为守城的一方,总会在士气和军心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就有可能在撤退时出现慌乱。
周文现在首先要安的就是顾长官这个南京战区司令官的心。
这位老兄本来就不是什么心志坚定之人,如果在撤退中出现什么意外,这个老兄也如历史上那位唐上将一样丢下部队跑了,那才是要命的事。
“好,如果连你小周我都信不过,我还能信任谁?你说吧,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后勤仓库里还有不少武器弹药,全留给你。”
周文响想了想说道:“汽油还有库存吗?可以给我们留下一些,炸药是有多少要多少,全给我们留下。”
顾长官一听,心中不由打了个寒颤,这小子别不是真的要来个烈火焚城吧?
但周文不说,他也不会去问,这才是他顾某人的聪明之处。
要知道,虽然之前跟日军展开了一个多星期的巷战,但守城的部队几乎都是在南京城驻扎多年的德械师和中央军,他们中的大多数军事主官可说是看着南京城一步步建设成一个繁华都市的,对这座古都都有了一定感情,舍不得过于破坏。
何况还有政治和舆论的压力。
战争期间也许谁也不会说什么,但战后呢?史书怎么写?
千年古都毁在你手上,你小子可是要背负历史骂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