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

这一大科主要是说明广明所辨唯识。广明所辨唯识的大意,就是把一切的差别的境界,把它汇归到我们一念的心识,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天亲菩萨讲出一个偈颂,说怎么知道这个境界是心中的影像呢?他说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说我们这个宇宙间的这些差别的根身器界,主要是由我们的阿赖耶识所变现。比如说我们这个人天的大家的阿赖耶识,创造一个庄严、安乐的根身器界出现。地狱众生的共业,他们共同的阿赖耶识,也会创造了很多刀山油锅的这种痛苦卑贱的根身器界出现。这种众生共业所感的这种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我们叫做本质相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识去了别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不可以直接地了别这种外在的境界的,不可以的。怎么办呢?这当中要经过一个转变,是诸识转变。

就是说,我们要把外在的境界,要转成自己内心的受用,要有一种能所的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您要根据您个人的别业,去取这个境界的时候,个人的别业不同,就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影像就有差别。

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月亮是一个,月亮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每一个人的脸盆把它放到地上去,每一个人的脸盆,它的水它的平静度不同,染污度不同,每一个月亮映在每一个脸盆的这个影像是有差异的。这个水它只能够去了别它自己这个表面上的月亮,它不可以去了别外在的月亮,不可以。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识亦復如是。就是说,我们的心识去了别境界的时候,跟境界接触,它一定要经过一个转变的过程。这当中就是有所谓的能所,能分别的见分,所分别的相分,这样的一个相貌出现,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只能够在自己心中的影像了别。由此义故,说一切唯识。

这样的思想提出来以后,这个外道、二乘,乃至于中观的学者,就提出了三种问难,就分别由何难?生死由何难?乃至于违经三性难。前面两个我们讲过了,我们看第三个的问难,说是违经三性难。这个时候用佛陀的经典来问难唯识的道理。

分二: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这个就有大乘论师,非唯识的论师就提出问题说:《唯识学》说是万法唯识,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为什么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提到说,诸法有三性呢?佛陀在经典当中,明确地说出诸法是有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这意思就是说,既然我们的境界是由心所变现,我们不能了别心外的境界。那么这样子讲,境界是由心,同一个心所变现,它只有一个体性,它不可能有三个体性。这样子就跟佛陀说诸法有三性的道理,互相违背了,就是提出了这个问难。这个地方,天亲菩萨有一个简答,再一个广答。先看简答: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说是三性,佛陀讲三性,事实上,他也是依止一念心识安立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了别我们心中影像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内心它自然会出现三种相貌。就是我们了别性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本身就有三种相貌,所以这个境界也就出现三种相貌,所以说诸法三性,这个是合乎唯识道理的。因为我们的心,本身就三种相貌,当然变现境界也就出现了三种相貌,三性是不离开心识的。这以下广泛地解释。颂曰: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个偈颂等于是有三个偈颂,来说明这个三性的道理,“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是发明徧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是发明依他起性。下面的“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有一个半偈颂,是说圆成实性。这个是说明三性安立的情况。好,我们看这个讲义。

这个三性的安立,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因为您这个三性,这个《唯识学》它是怎么安立三性的?我们不了解,那您就不能够去修唯识观法,因为您不知道它安立三性的意义,您不知道那些是要断除的,那些要保留的,那您就可能会错这个认整个唯识的修行,所以三性的定义,您一定要弄清楚,后面的唯识观法您才能够去操作的。

我们从次第上应该先讲依他起性,先看第二十七面。我们在了解这个诸法的安立,第一个就是依他起性,是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我把这个偈颂,作一个简单的消文。这个依他起,这个“依”就是依托,这个“他”就是众多的因缘,他自己不能生起,他是要依托众多的因缘才生起,所以这样的体性,我们叫作依他起性。在整个众多的因缘当中,主要的因缘是什么呢?分别缘所生。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有八识,互相地造作。所以简单地说,依他起性,就是由心识的造作所出现的这些差别的影像,这个叫作“依他起性”。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有一个总说跟别释,先看总说的地方:

此正释三性不离识也。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我们这念心王心所的识分,是由分别心的相互作用所生起的,叫依他起性。所以依他起性就是您的心,我们一直在杂染的境界造作,就累积很多的烦恼,就出现很多的杂染相,这个叫作依他起性。我们这念心在三宝的境界不断地造作,就累积很多的善念,就出现很多庄严的相貌,这个也叫依他起性。就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为您有这个因缘,所以出现另外一个相貌,有这个相貌,您再造作,又出现另外一个相貌,这个都叫作依他起性。看别释的地方,这个依他起的生起,蕅祖再进一步地解释这个分别缘这个“分别”这个字。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这个分别缘就是我们这个八识的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势力的功能,不管是凡夫的有漏的八识,或者圣人这个清净的识之菩提,这种清净的心识,都叫作分别。以这个分别心为它的体性,然后辗转地造作,就产生另外一个层次的染净的心所跟识分,当然会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出现,这个都叫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就是,我们简单地说,就是由业力所创造的身心世界。

说我们由这个五戒、十善的业力的这个造作,我们今生的这个果报的受用,是一个人的色身,一个人的心识。当然每一个人因地的时候的心的造作有很多差别,所以同样是一个人,这个明了的心识,每一个人在佛法的善根也各式各样,有些人欢喜持戒,有些人禅定,有些人修智慧,有些人喜欢布施,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叫作“依他起性”。就是假藉因缘所出现的法,当然因缘就是您心识的造作,您各式各样的造作,您内心当中,就出现各式各样的相貌,这个叫作“依他起性”,就是业力这一部份。好,那我们再看徧计执。当然依他起,有杂染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这两个都有。

看这个徧计执,这个徧计执是最重要,我们要破除的,依他起是要保留下来的。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这个地方的徧计执,先说明能徧计,谁是能徧计?说“由彼彼徧计”,这个徧就是普徧,这个计就是计度,就是执着,执着一切法有自性,叫计。就是说,它这个心识能够普徧地在一切的色心诸法,执着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因为它这个徧计的相貌是种类繁多,所以叫作彼彼。他也各式各样的徧计,他不是单方面的,这当中有一个总说。

是谓能周徧计度,妄执实我实法,谁是能徧计呢?这以下作一个拣别。说第八识跟前五识不能够徧计,这个依他起性是完全从造作的业力所出现的身心世界,叫依他起;这个徧计执就是,我们根据我们的身心世界,加上我们自己的名言,这个主要是一个名言的安立。

这个名言的安立,当然这个第八跟前五识是不能带名言,我们前面说过。第八识跟前五识它只能够自性分别,所以它当然不能够徧计了,它不能够在一切法当中安立这个真实的我相、法相。我相、法相安立,一定要有名言的。第七末那识,但计不徧,第七识它虽然有计度分别,安立名言,但是它不能普徧。只有第六意识能够普徧地安立一切的名言,这个我们解释一下。

对于这个我们身心世界产生我执、法执的相貌,就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表现在第七意识,这个叫作补特伽罗我见相应。补特伽罗我见相应它是很微细的俱生的我执,它是认为在整个流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我。这个我执的安立是一个竖的,有前世、今生、来生,这样的一种变化当中,有一个贯穿前世、来世、今生的一个不变的我,这个是一个微细的,而且这样的执取是单一的执取。因为第七意识它只对第八识的见分,生起执取,它不对其它的境界执取,所以这个不能说是普徧的计度,所以这个地方的徧计执,不是指的补特伽罗我见,而是指这个萨迦耶见。

这个萨迦耶见这个我见,它是就着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的五蕴法当中,在广泛的色受想行识当中,执着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的执着是分别起,当然讲到分别,就表示您一定要安立名言,您不安立名言,您不能分别的,所以说,这个徧计执,这个能徧计的是第六意识的名言。

它当然种类繁多,您昨天安立的自我,跟今天的自我不一样。您昨天的我,可能是非常的苦恼、非常卑贱,以这个苦恼、卑贱的心的那个时候的感受为自我,您现在的心情开朗,您今生的善业出现,您昨天是罪业起现行,昨天的因缘比较差,今天您的善业出现,您今天安立的自我是以这种快乐的受想行识、快乐的感受、快乐的思想为自我。所以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是不一样的。

就是说,徧计执它每一天、每一个剎那是不同,但是您每一个剎那都很认真地认为有一个自我,这个就是“徧计执”,种类繁多,由彼彼徧计。总之,我们一定要认清徧计执的相貌是第六意识。所以我待会讲到修观的时候,它所破的是第六意识的名言,这点要知道。这个地方是讲到能徧计的是第六意识的萨迦耶见。再看第二段: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前面是讲能徧计,这个地方是讲所徧计。它是在什么境界徧计呢?是在依他起的这些色心诸法。就是说,依他起当然是由因缘业力所变现,您就着您这一期的果报。比如说,您今天的身心世界是怎么相貌,您就由今天的身心世界当中安立一个自我,您明天的感受又是什么相貌,您又以明天的感受为自我。就是您以每一个剎那的这样的身心世界,然后每一个剎那您都捏造一个自我出来,虽然这个自我不断变化,但是您在当下您都很认真地知道有一个自我,所以这个徧计执是就着每一个剎那的依他起的身心世界,所安立一个我相、法相的相貌出来,所以这个所徧计的是依他起。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是这个徧计执它是不存在,他的体性是不存在,是我们的名言捏造出来。讲出一个譬喻,说是绳子上妄执为蛇。说我们在晚上的时候,看到有一条绳子在地上盘旋。因为我们光线不足,我们这个心识跟绳子接触的时候,不幸的是,它不是出现一个绳的影像,而是一个蛇的影像,我们认为这个绳子是一个龟壳花。但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境界是一个绳子,它在我们心中出现的影像,郄是一个龟壳花的影像。而这个龟壳花的影像,是我们自己的名言安立出来的,不是由业力所招感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在流转当中,如果我们作一只蚂蚁,蚂蚁当然是一个卑贱的感受,不管牠的思想、色受想行识,都是非常卑贱,这个时候您就以蚂蚁的这种感受、思想、了别性为自我,但是这个自我的相貌,事实上不是业力所感。因为从依他起的角度,您不过是出现一个蚂蚁的色受想行识剎那剎那地生灭,但是您怎么会在这个当中,出现一个不生灭的我相出来呢?这个我相是捏造出来。

就像说是,我们明明看到了绳子,但是我们心中捏造一个蛇的影像,这个蛇的影像是不存在。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这个就是“徧计执”。这个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明说我们心的相貌,说我们任何一个补特伽罗有情,除非我们能够修习这个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无分别智的训练,否则,我们的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第一剎那是得到依他起性,第一剎那,第二剎那以后,第六意识的名言就开始活动了。“想”,就是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我们第六意识开始安立名言以后,我们就失去了依他起的真实相貌,就是说,我们开始活在自己的徧计执,我们再也看不到诸法的真实相。

说是我们今天跟一个人接触,那个人他只是无意间讲出一句话,那我们内心跟这个名言、这句话接触的时候,第一剎那,我们是听到这句话的依他起性,但是第二剎那,我们第六意识马上生起回忆,就开始对这句话加以诠释:这个人可能对我不满,他可能就是对我有嫉妒心,各式各样的名言。这个时候,我们后面的时间当中,就开始活在自己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当中活动,我们再也不知道、再也看不到这句话原来的相貌,它就是一句话而已,但是带动我们的徧计执出现。

所以说,徧计执就是情有理无,就是从凡夫的情执当中,他像是真的存在,但是从圣人的智慧观察,这个是不存在。这是您看到绳子,您自己出现一个蛇的影像,根本就没有蛇,这是由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那么这个叫作“徧计所执性”。当我们落在这样的一个相貌的时候,这个时候,《唯识学》就安立您的心态,是处在徧计所执性,您已经是被您的名言所障碍住了,这是徧计所执性。

再看第三个,圆成实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这个圆成实性,我们先解释什么叫“圆成实”,就是圆满成就诸法实性。那么这个圆满成就诸法实性,这个先解释这个“诸法实性”,什么叫诸法实性,就是它没有变异,没有变异相,就是说这样的道理,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它没有变异相,不增不减;其次,它是圆满的,这个圆满是说明它有随缘的作用,它能够随顺因缘,出现十法界的这个色心诸法,圆满它有随缘的作用。它具足不变跟随缘这两个意思,而且这样的道理是成就的,成就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恒常存在的,它不必假藉造作的因缘才出现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无为法,它不是一个有为的事相,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这个道理不是谁创造出来的,不是佛陀创造出来的,是佛陀他觉悟了这个道理,不管您觉不觉悟,这个道理是永远存在的,它是一个成就。它不是像菩提涅槃,那是佛的果报,菩提涅槃当然是要佛陀修六波罗蜜的因缘,才有这个功德。但是这个理性的东西,它不是佛陀创造的,佛陀修六波罗蜜,它这个道理也是一样不变随缘,凡夫造了罪业,这个道理也是不变随缘,所以这个道理是一个无为法。

它这个道理是要怎么出现呢?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远离前面的徧计执。就是我们在面对依他起的时候,要修这个无分别智,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来破除我们心中的名言,破除我们心中的徧计执,那么这个时候,才会出现这个道理,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才出现,这个就是“圆成实性”。这是第一段。

再来第二段,它把这个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作一个对比,作一个比较了。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盖若言异,则应蕴处界不是无常;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

先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先讲譬喻。澫益大师把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讲了三个譬喻,第一个譬喻是麻跟绳的譬喻。这个麻当然是一个体性,这个绳是某一种因缘所出现的作用。您把这个麻可以打成一个长的绳子,也可以打成一个圆形的绳子,打成一个方形的绳子,所以这个绳子是一个有为的事相,这个叫作“依他起性”。这个“圆成实性”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这个意思就是说,圆成实性是一个道理,是一个理性,是一个无为法。这个依他起性是一个有为的事相,有为的事相它只是某一种因缘出现,这个道理是永远存在的。

就是说,在无量无边的这些有为事相当中,不管是佛菩萨的功德庄严的事相,不管是众生法界的惑业苦的事相,他们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圆成实性”。就是在无量无边的事相当中,都依止一个共同的道理在运作着,而这样的真理叫作“圆成实性”。就像说,您今天打出了无量无边的绳子,但是这个绳子它一定共同依止一个麻的体性,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这两个关系。

水之与波,这个道理了解了,波浪也各式各样,但是它依止一个水的湿性,所以是非异非不异。或者第三个譬喻说,无常、无我的道理跟一切的有为诸法,这个道理也容易了解了,这个蕴处界,人的蕴处界、天的蕴处界,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它一定是无常、无我的,不管您是快乐痛苦,它依止一个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个就是把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关系作一个说明。这以下合法:

今圆成实与依他性,亦復如是。若言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实性,如水非波所依体性;若言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亦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岂可乎哉?!

这个合法,应该大家容易清楚了,它们是非异非不异的。我把这个观念再解释一下,就是说,这个圆成实性跟依他起,这个有为诸法跟无为理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今天拿一块黄金,这个黄金的本质是具足两个道理,一个是不变,一个是随缘,他具足不变,而且有随缘的作用,随缘它的本质又不变,这个叫黄金的本质。我现在的心情要把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黄金,把它打造成一个佛像,来礼拜赞叹供养,打成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相貌,这个是依他起性。

这个是一时的因缘所出现,这个释迦牟尼佛所出现的假名假相假用叫“依他起”,就是依托因缘而生起,这个黄金的本质它还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就是“圆成实”。

或者我现在把这个黄金又把它融掉,又打成一个观世音菩萨的相貌,这观世音菩萨的相貌又是一个依他起,那只是一时的因缘,但是它还是遵循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黄金的本质。或者我又把这个观世音菩萨像又改成地藏王菩萨的相貌。所以依他起性是不断地变化,各式各样的因缘,它出现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它的本质永远是遵循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轨则,这样的道理叫“圆成实性”。这样子大家应该清楚了,好,看第三的修证次第:

后云“非不见此彼”者。

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修证的次第,就是从唯识的角度,认为诸法实相是有两个,一个是圆成实性,一个是依他起性。在修证的次第当中,我先把这个文消释一下,什么叫“非不见此彼”呢?就是: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当然非不,两个否定就是肯定。就是说,您一定要先证得圆成实性,才能够证得依他起性,您一定要知道诸法的道理,才能够广泛地去了别诸法的真实相貌。

要以这个专业名词来说,您一定是由根本智,成就根本无分别智,证到这个圆成实性的道理,才能够生起后得智,去广泛地分别诸法的差别相。所以说它的诸法实相,是先破除徧计执,而证得圆成实性,然后再开显依他起性。

看蕅祖的注解:

谓若未达徧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差别相)故。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这个大家容易清楚。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的地方,我们把它作一个说明,这个三性的观法,在这个《补充讲表》第三十七面:

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这个地方是整个唯识的修观方法,我们前面的教义主要是讲到理论,《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换句话说,我们心的迷惑跟觉悟,就会影响到我们变现什么相貌。我们所谓的迷惑,在《唯识学》的意思是徧计执性,我们没有看到真实相;所谓的觉悟,就是觉悟了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所以三性观法就是返妄归真,就是它如何引导我们,这个观法的目的,就是要透过一个操作的轨则来引导我们,解脱我们自己的徧计执,而看到诸法的圆成实性,它这个方法是这个目的。我们分成第一段:

(一)总标三性差别

先把三性的差别作一个解释。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它这个修观的体性是一个妙慧,这个“妙”就是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因为这个智慧它有破恶生善的功能,世间的知识不能够破恶生善,不可以。这样的智慧把它开展出来,由浅至深,有三种智慧,就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我们刚开始要成就闻慧,就是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对于三性这个的差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是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什么是“三性”?我们要马上的判定,我们的内心现在是处在三性的那一个性?这是第一个,要知道三性的差别。

第二个要有思慧,思慧就开始产生调伏的力量,就是您这样的智慧,从理解经过您在寂静的心中数数地思惟,产生一种强大的正念。它就从理解变成一个正念,一个正见转成正念。这样的一个正念力量,它对烦恼有调伏力量,不像前面的闻慧,它理解,但是对于徧计执这个强大的等流性,还没有调伏的力量,只是理解而已,起码它已经知道这样子不对了,应该也有惭愧心,但是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思慧它不是,它有一种调伏的力量出现。

修慧呢,前面的闻思都是一个散乱心的阶段,这个修慧就是在禅定的心当中所生起的智慧,那这个不但是调伏了,它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这个智慧就是从浅至深,有三个智慧。这三个智慧的内容的观察方法都是一样的,看下面的说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就是您这个时候,观察您的因缘所生的这一切法,当然主要的是观您这一念心。从唯识的角度是认为外境是从心所变现,所以您不要去注意外境,因为外境是随您的心活动,您的心是主宰者。观我们这念心有三种体性,第一个: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我们心会出现很多的相貌,我们会跟各式各样的人接触,会遇到很多的事情,当然我们心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善恶的情绪,这个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它容易诳惑愚夫,就是它有欺诳心,就像魔术师,他拿一个手帕,这个手帕它有这个魔术的技术,他把手帕变成一只兔子,跑过来跑过去,他又把这个手帕变成一棵树,就站在那个地方不动,或者变成一个石头,把这个手帕变成一滩水,它就是依止一个手帕,依止一个圆成实性的真如理。但是因为各式各样业力的熏习,它就出现很多的相貌,这些差别的相貌都叫作依他起性,它容易会让我们产生真实的感觉。“依他起性”就是由因缘业力所出现的一切的色法、心法,都叫依他起性。第二个: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因缘所生法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个因缘所生法,产生一个名言的分别,这个妄执就是安立的名言,当我们的名言开始活动的时候,就意谓着我们带动了一个我执、法执的出现。这个分别的我执、法执一定要依止名言,没有名言的分别,这个我执、法执不能活动,至少分别起的不能活动,只有俱生的,这个时候就是落入了徧计执了。第三个: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我们在面对一切的色心诸法的时候,我们能够修无分别智,或者用念佛的因缘,或者持咒的因缘,来破除我们心中的这个相续的名言,观察我空、法空。我们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是毕竟空的,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法的真如理,它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譬若虚空,这个时候我们就超越了我们心中的名言,看到了真实的道理,这个道理叫“圆成实性”。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看到了绳子,看到很多依他起性,各式各样的绳子,有打蝴蝶结的绳子,有打各式各样的绳子。但是我们心中出现一个蛇的影像,我们心中是有这个名言,哦,他是一个蛇,安立这样的名言,这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个蛇的影像拿掉,想办法把心中名言的这个蛇的影像先去掉。然后我们会看到原来它是一个麻,它的本质不是一个肉,是一个麻,然后看到这个麻以后,我们才知道它是由麻所编的绳子。您一定是先看到圆成实的道理,它是一个麻,然后您才能够看到依他起。

但是重点是,您要赶快把您心中的蛇的影像拿掉,就是破徧计执,所以唯识的观法是破徧计执的。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好,我们这个看实际的修行方法(《补充讲表》第三十八面):

(二)正明“唯心识观”

这个当中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说: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个修唯心识观,用唯识的观法,我们可以分成坐中修,跟历缘对境修,先看坐中修:在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我们应该刚开始不要说一切时、一切处,刚开始您可以在一个佛堂当中,找一个阿兰若,一个寂静处,先修止,把心中的散乱心把它整理一下,让心达到明了寂静的相貌。

这个时候您观察,知唯是心。说我们心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境界相,好人、坏人,亲属、冤家,这个境界是怎么有的?“知唯是心”。其实这些境界都是我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离开我心中的名言,这些亲属、冤家都不可得。“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或者我们的心住在一个什么的境界,您都应该观察。勿令使心落入无记,或者是向外攀缘,而不自觉知。

就是说,您应该知道,您心中出现一个蛇的影像,这个蛇的影像,知唯是心,是您自己安立出来,不是外在有一个蛇的影像,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对人事的认知,其实是自己的名言安立的,不是外在的真实的人事是这样子的相貌。我们已经看不到诸法的本来面目,我们被我们无始的名言给障碍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够突破自心的名言,我们就很难解脱无始的这个等流的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从这样的观察去突破,就是您所认知的一切境界,都是您心中的名言安立的。

您在这样子的一个境中观察的时候,在念念之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我们这念心,想到一个我们的亲属,我们遇到我们好因缘的众生,我们会对这个众生安立很多好的名言,这个人非常地善良,非常有礼貌,非常慈悲。这个时候我们在缘这个境界的时候,因为这个境界他安立很好的名言,您内心感到一种温馨的感觉;当我们缘另外一个我们过去恶缘的众生,我们开始对这个众生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人他胸量狭小,嫉忌心又重,瞋心又重,这个时候,我们出现的感受是一个负面的感受,这个境界在心中出现的时候很不舒服。

到底谁给我们温馨的感觉?谁要给我们温馨呢?其实是您自己的心给您自己的,因为您对他安立了一个好的名言,这个名言让您温馨了;您对这个人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这个境界伤害您。但事实上,当我们把这两个众生,您把您心中的名言全部洗掉的时候,还他个本来面目的时候,这个一切法是个如的境界。所以您自己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让您自己产生一个好的感受,您自己安立一个不好的名言,让您产生一个压力的感受。

所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而不是外境本身它有分别。外境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那样就是那样,它由业力的因缘,它出现了,等到因缘结束了,它又消失了。它只是宇宙间遵循着一个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一个如是的轨则而已。问题是,我们在面对这样的因缘法,我们安立很多很多个人情绪的名言,使令我们产生快乐,也使令我们产生痛苦,所以讲“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道理。好,我们看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当然,我们从过去生命的经验当中,我们感到人事有很多的差别,这个人有好处、有短处,这个人是个好人、坏人,世间上有是非、得失、衰、利、有、无,有各式各样差别的知见,无量的诸想。但是这个想,都不是外境会自己出现,就是一切境界末曾有想,起于分别,是您的内心自己生起的。

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我欢喜喝牛奶,我把这个牛奶安立很好的名言,当我想到牛奶的时候,我心中就出现说:这个牛奶是非常滋养,它能够让我的色身健康,我有体力拜佛,我有体力打坐,果然我喝牛奶很受用。所以这个牛奶在我的生命当中,扮演一个滋养我的角色,这件事情维持了好几年。

后来我看到《楞严经》,佛陀在《楞严经》它劝我们最好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免得跟众生结恶缘,包括动物的肉、血、牛奶、皮毛,都不要用。当然大智慧的佛陀的开示,我们身为佛弟子应该遵循。这个时候我就为了对治义,我开始对牛奶安立不好的名言,说这个牛奶是臭秽的、是不干净的,是动物的东西,以后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牛奶它对我的生命已经不再扮演一个滋养的角色,它是一个负面的。

这个时候我想,奇怪!我以前的牛奶对我是受益的,现在这个牛奶对我是伤害的,这个心中名言的力量非常地大。就是说“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东西是由业力所变现给我们的痛苦、快乐,但是这样的成份不多,这样的时间很少,直觉地反应,有一些业力的东西,反而是大部份的时间,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所苦恼的成份多。

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内心,对某一个人事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感到温馨的感觉;而我们也由于自己的名言,安立一些冤家,安立一些敌人,也把某一个人安立他是您的敌人,然后您在心中伤害您自己。而这样的第六意识的情绪的功能,在您的苦恼跟快乐当中,佔了大部份的角色,第六意识居着主导的地位,这个了境能变的力量,超过了阿赖耶识的业力。

因为阿赖耶识的业力,除非您受到一个很大的业力的痛苦,那是一个直觉的反应,这个苦乐的感受是直觉。但是忧跟喜的感受,它长年在我们的心中是长时间的,而且这个念头您不断,它会累积下来,愈来愈厉害,今生如此,来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定要强迫自己,突破自己的徧计执,破除心中的名言。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就是境界的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出现的一些果报,它本身没有所谓的长短好坏,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差别相,它只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它很真实地把您的业力变现出来,所谓好坏长短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安立名言。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一切的差别的境界,是由您内心想像出来的。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我再讲一次。说有一个母亲,她生两个儿子,这个母亲有一天,她到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儿子用功情况。她到大儿子的地方去,看到大儿子白天手上拿一本书打瞌睡,这个母亲非常生气,摇摇头,叹一口气:“哎呀!”就走了。到这个小儿子的地方看看小儿子的用功情况怎么样,一看,这小儿子也打瞌睡,手上也是拿一本书,她内心很欢喜,点点头走了。

这个时候父亲回来说:“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这母亲就报告她心中的心得,说:这个大儿子这小孩子不行,懈怠,没有善根。“这怎么说呢?”说:“这个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您看,他平常不拿书还不见得打瞌睡,一拿到书本打瞌睡。”“小儿子呢?”,“小儿子很精进,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连打瞌睡都不忍心把书本放下,可见得他平常是什么境界。”

这个母亲她看到了同样的影像,她看到两个儿子都拿着书本,但是这两个儿子在她的心中出现不同的名言,一个是精进的,一个是懈怠的。如果这个母亲她不断她的相续心,她跟大儿子的恶因缘会生生世世结下去,她跟小儿子的善因缘也会生生世世结下去。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种爱憎取捨,就是一切法唯心想生。所谓的境界相是您自己的名言安立的,离开您心中的名言,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而自见有差别,这个圣人告诉我们的真理是这个意思。我们看结劝: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我们能够经常记住这个圣人的教诲,就是这一切的境界是我们的妄念所安立的,外在的境界不是这样子的相貌,经常地、不断地思惟提醒自己,这个就是已经修习唯心识观,也表示您开始在松脱您无始劫的业力,而趣向于涅槃。唯心识观的意思就是破徧计执,这个破徧计执的力量很大,徧计本空。

我们平常的修观,这种对治观法,说是多贪众生不净观,贪欲重。贪欲为什么重呢?因为您认为色身是美妙的,好,您就观察色身,把色身的皮肉拨开,看到里面的内脏是心、肝、脾、胃、肾,种种不净物,然后您对色身贪爱的心慢慢调伏,这也是个对治的方法。或者您这个瞋心重,您跟众生有对立,您应观察她是您的母亲,她对您有恩,所以您不应该跟她对立,您应该对她散发善意。这个对治观法是这样子,但是这个徧计本空它不是,它是从根本上,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您一不动名言,什么贪烦恼、瞋烦恼都不可能活动,它从根本上来扭转您的烦恼。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唯识学》讲徧计本空,但是它又讲依他如幻。就是说,它所破的是您个人的情感的名言,但是它又要建立您依他起的名言。就是佛陀的这些圣人的教诲,业果的道理,善业成就可乐果报,罪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样的名言您要建立起来,有所破斥,有所安立。您如果一股脑把所有的名言都消灭掉,那您可能会落入偏空涅槃,因为您要发菩提心,要广度众生,广设方便,这都是需要名言智慧的,所以它所破的是我们个人情感所安立的名言,但是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圣贤所留下的这些名言,我们要建立起来。

所以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障碍是来自自己的妄想名言。诸佛正徧知海,也是由众生的心想生。是故知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您看,您要忆念弥陀,您还得要靠名言,否则您不能对弥陀生起皈依的心。所以,它破除的是您情感性的名言,但是您这些圣人的教诲,这些名言还是要建立起来,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唯识的观法破名言,跟外道的无想定是不一样。外道的无想定是什么都不想,它是一个对境界的逃避,就是什么都不想,但是境界是怎么回事?他不知道,他没有智慧。当然我们在观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一切法是因缘生法,我不要动我的情感,他这当中有观的成份,他是由观而调伏名言。这个外道是完全是无想,那是与痴相应,那这样的名言的消灭只是缘缺不生,禅定失掉以后,名言还生起,他没有对治力。那佛法的这个名言的消灭是观,他有对治力,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我们应该拣别跟外道的无想差别。好,我们再看第三段的问答释疑: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是蕅益大师在提出一个问答。在讲到唯心观法以后,蕅祖在《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说:说修观的次第,它是先破徧计执,证得二空真如理,证得圆成实性,然后再了达依他起性。我们初心修观就直接观真如就好了,为什么要先破徧计执呢?然后再观依他起,再观圆成实?这个地方看蕅益大师的回答,说为什么要先破徧计执?直接地承担圆成实性就好了,是这个意思。

答曰:

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如果我们今天在修唯心识观的时候,不破我们自己情感性的名言,就直接承担一切法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理,您会因为您的情感,捏造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真如,您自己捏造出来。而这个真如跟佛陀所说的真如是不一样,是您自己捏造出来,叫徧计执。这个情执是最可怕,因为您不达诸法是当体无性而安立了空,而堕入了二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意识之相分。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在所有这个修观当中,我们讲判教,所有的圆教的法门,圆顿的法门,都是要您直下承担。您不管是密宗的本尊相应,您这个观察观世音菩萨作本尊,您要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情理无别。你要相信您这一念心就是观世音菩萨,把它肯定下来。或者您念阿弥陀佛,您相信您这一念心就是弥陀的功德的全部。您这一念心本自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也不可思议,能念所念,两个感应道交。在所有圆教观法当中都是直下承担的,但是这个权教法门,不管中观、唯识都是先破执。

这个破执是非常重要,就是说,假设我们没有经过中观跟唯识的这个破执的基础,您直接就承担,这当中会有个严重的问题。

在禅师的语录当中,说有一个禅师,他去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读过《楞严经》,他问善知识说,《楞严经》讲常住真心,到了坏劫的时候,大火都烧起来,把大地都烧坏了,这个常住真心坏了没有?这个善知识是说:“坏”。这个禅师不服气,说《楞严经》佛明明说常住真心是不可破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为什么您说坏呢?

这个善知识说:“我说坏,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我说您心中的常住真心会坏掉。因为佛陀说的常住真心那是一个道理,那是一个存在宇宙间无形无相的道理,但是您在读这个文字的时候,您心中捏出一个影像,那是一个有为法。那您这个影像是一个有为法,这个道理变成影像以后,那是您心中的徧计执,那是您自己捏造出一个常住真心的影像,这个影像当然会坏。那是您妄想捏造出来,当然会坏。”

就是说,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意识的相分。就是说,您观察空理,您应该是了解,一切法当体无性这个真理,是观这个真理,但是您在这个真理当中,您在您的第六意识当中,捏造一个相分的影像,这个是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东西出来,而这个正是徧计执。

所以为什么在所有历代祖师当中,智者大师也好,蕅益大师也好,警告所有修行人,您要修圆顿的观法,您一定有前法作基础,因为您一开始就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然,给您很大的信心,但是您在肯定的当下,也把您无量的情执也肯定下去,那这个是一个大我慢,您一定是先破执,一开始在修行的时候,“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就是说,您一开始就大死一番,您动了任何名言都是错的。慢慢慢慢您的情感调和、平和下来,心平气和了,您完全是随顺于道理在运作,克己復礼了,这个时候您再告诉您,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在您理性的寂静心当中,您去承担您这念明了心有佛性,这个就没有过患,所以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今天对圆成实性产生执着,这个当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如果您今天心中读了佛陀的圣教量,您把一个道理,把它捏造一个影像,一个空境现前,当然这个影像就是心中有所得,但是您又能够深信业果,不破戒律,不拨万行,那您这样子到无色天去了。因为您经常以空为所缘境,而这个空是一个有为诸法,不是佛陀说的无为理性,您刚好是跟外道修行是一样,外道就是以虚空为所缘境,一个有为法,一天到晚观虚空,就把色法给消灭掉,到无色界天去。如果您更严重,因见此空故,而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地狱。如果您以空来障碍这个业果,破戒破见,那就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我们再看结论: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在整个大乘法门当中,刚开始都是要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就是所有的法门都要先破您的自性执,从自性执破了以后,才知道依他如幻,悟得圆成实性。从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中,知道圆成实性,从圆成实性的道理当中,才依体起用,广泛地分别诸法的差别,这样子才不会有过失。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那么这个是讲到三性的差别。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念的心识有三种体性,有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我们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在徧计所执性。所以在唯识的观法,就是您要假藉任何的方便,或者用念佛的因缘,持咒的因缘,来破除您心中的这个名言分别。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您的名言分别,就带动您个人的情感,无明。您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来安立这一切的境界。而这个无明的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我们要破分别的无明,您就是破他的名言,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他不能生起名言,他这个无明就不能活动,您就开始对治他,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兼带一下。这个空观,在大乘的空观,主要有两个系列,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的空观。中观在观一切法空,他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观法也是很厉害,一切因缘所生法,不管杂染法、清净法,都是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唯识的空观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空,说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依他起是不空,《唯识学》修空观是这样修,他无分别之相可说。

这个空观的空法,空的很彻底,但是如果您弄得不好,很可能落入偏空。所以中观的学者学净土的人非常的少,我看非常少。因为您经常地去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生死的杂染法是毕竟空,佛菩萨的清净的功德也毕竟空,谁还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呢?当然这个道理是对,但是对于这种清净的妙有,跟这个杂染法似乎没有一种对比的把它强调出来。

但是《唯识学》就是修这个空,我个人觉得比较好一点,比较保险,说是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说,徧计本空它在修空观的时候是说,它不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不讲彻底,它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它是这样子讲。您心中名言安立一切法是毕竟空,但是业力所变现的依他起是如梦如幻,表示它有假名假相假用,到极乐世界,有好梦者也,醒梦者也,有如梦如幻的功德庄严。这个三界的众生有如梦如幻的惑业苦。所以《唯识学》修空观的时候,它在同时也强调了业果丝毫不爽,它只是破除您心中的名言。

这两个观法大家也可以体验一下,把它分别一下,一个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个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诸位有空,可以把这两个法在心中多思惟几次,看看您这两个产生的感觉会不一样,那您这样感觉不同,您知道这个教法的安立有它的一个特色,为什么中观这个般若时,它是在一种很强烈的药,它是破小乘的法执。唯识的观法它是有所破、有所建立,您会看出这个法的味道不一样。

为什么要判教就在这个地方,它每一个法味,您吃下去,您的感觉会不一样,当然它所引导您在增上的角度也会有所不一样。就是,您吃不同的药,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两个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