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

丙二、广辩唯识相

本颂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宇宙间的万法,是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这个心识的真实相,天亲菩萨是分成两部份来说明的。第一个:唯识性。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它如果是摄用归体的话,它是安住在我空跟法空的真理,这种情况是无有少法可得,内心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离开了一切的杂染相,也离开了清净相。但是我们内心当中一活动,就从体性上开始生起种种的相貌,这当中假设我们是随顺于觉悟的因缘,生起的是一种法身般若解脱的功德的相貌;假设我们一念的心识随顺的是一种不觉的因缘,它所生起的相貌是烦恼障、业障、报障的杂染相貌。不管是杂染的,也不管是清净的,这个都是唯识相。就是您一念心的识的造作,所变现的这些染净的相貌。

这一科是广辩唯识相,天亲菩萨是广泛的详细地说明心识所变现万法的相貌。这当中分两科:

分二: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

广明三能变相是说,我们这念心是如何的变现万法,它是如何的去造作、活动,这当中有从细到粗有三能变,这地方广泛的说明这个三能变的相貌,这个是讲能变的心识。其次,广明所变唯识,这个是讲所变的万法,这当中的“初中分四:”,在第一科的广明三能变相当中分成四科:

初中分四:一、释初能变相。二、释第二能变相。三、释第三能变相。四、结示。今初。

戊一、释初能变相

第一科是解释初能变相,第二科是解释第二能变相,第三是第三能变相,第四是个总结,结示。看第一科,“戊一、释初能变相”,这当中也是有一个问答,先看问:

问言: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就是这个初能变的第八识,它的相貌是怎么样呢?我们看这个偈颂的回答: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这个偈颂基本上我们分成两科来说明,第一科是从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这个是说明凡夫有漏的杂染识,就是有漏第八识的一个相貌。阿罗汉位捨,是讲圣人无漏的清净识,这个清净第八识的相貌,阿罗汉位捨,这一段,我们基本上分这两科。看蕅祖的注解: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根据《成唯识论》把这个偈颂分成十二科,来解释这个初能变的杂染相跟清净相,分成十二科,十二门,在十二门当中,第一段我们讲这个三相门,这个三相门是对于这个第八识心王的拢总说明。说第八识在有漏位它的心王的造作,主要有三个相貌,就是所谓的阿赖耶、异熟跟一切种,主要是这三个相貌,这三个相貌,我们先看这个《补充讲表》,把这个蕅益大师的注解,在《观心法要》的注解我们解释了以后,再看原文就容易清楚。看:

附表三——第八识之三相差别

这个三相,主要是说明第八识的三种功能,第八识在有漏位有很多的功能,主要的就是三大功能,“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先看自相,自相门

一、自相——所谓“自相”者,自之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自之体相。“阿赖耶”梵语,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自相就是指第八识自体的相貌,这个自体的相貌是说,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它的自之体相。第八识的功能很多,在《成唯识论》讲到,第八识有七种功能,但是在这所有的功能当中,最能代表第八识的就是阿赖耶,它最能够去诠释第八识的特色。阿赖耶翻成中文就是藏,换句话说,第八识在整个有漏位它扮演的就是一种含藏的角色,这个藏这句话,在《成唯识论》解释说,什么是藏呢?就是摄持不失。这摄持不失有两方面的说明:

第一个,在因地上,它能够摄持我们善恶的种子,使令它不失不亡,就是我们前六识造各式各样的善业、恶业,而这个第八识基本上是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能够如实的把您所造的善业、恶业都全部的摄持不失,保存下来,这是第一个藏的意思,这是就因地上来说。

第二个在果地上来说,它能够摄持我们一期的身心果报不失不亡,就是我们这一期的果报是一个人的果报,我们有人的色身跟人的思想活动,这一期的果报也是由第八识阿赖耶的功能把它摄持不失,它摄持一期的身心果报不失不亡,所以这个第八识它的一个特色就是藏的意思。这藏的意思开展出来有三种意思啦:能藏、所藏、执藏,其实就是不离开因相跟果相这两个意思。这个能藏跟所藏主要是从因地上来说,这个我爱执藏是从果报上来说。这个能藏跟所藏,我们先看这个所藏的部份,一定是有所藏才能够产生能藏,看看什么叫所藏:

所藏者,此识能受前七识之熏习,为前七识之所熏及所依之处,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即前七识现行,以能熏义称能藏,此识之现行,以受熏义称所藏,此时现现相望,称现行赖耶为所藏,此约“受熏”义立名。

这个所藏的意思主要是受熏,它能够接受前七识的薰习,这个薰习就是说,前七转识所造的善恶功能,它是一种剎那剎那的生灭,但是它的每一个生灭的造作当中,能够把它这种功能薰附在第八识,第八识能够把它这种功能接受下来;比如说是我们手帕,一条手帕拿到大殿上去,手帕本身是没有檀香的味道,但是这条手帕拿到大殿以后,这个接受檀香的薰习,它就变成有檀香的味道在这条手帕的自体上。我们说这檀香是能薰,这个手帕是所薰,这两个有薰习的意思。

第八识亦復如是,它能够接受前七识现行的熏习。这个时候前七识的现行,它是能薰,叫能藏,这个第八识的现行是受薰,叫所藏,所以这个现现相望,就是前七识的现行,对望着第八识的现行,称现行阿赖耶识所藏。

这个藏当然是一个阿赖耶的意思,第八识的一个自相,这个“所”是一个被动义,被动的。比如说我给您钱,这是我跟您的能所关系,就是我是主动,我要是不给您钱,您就没钱了。所以这个钱是我给您的,这个我是能给,对方是所给,这第八识在薰习的角色中,它亦復如是。它本身不能采取主动的,因为它不造业。它能够把您在出家生涯当中,您的如法的持戒、在大殿所做各式各样的拜忏的功课,把它给记录下来,受薰,这前七识的造作,它能够把它记录下来。它在整个记录过程当中,是扮演一个被动角色。它本身不能造作,它是被动的把这个前七识的造业,全部的记录下来,这个叫做所藏义。这个所藏是这样子安立的,是站在受薰的角度来安立所藏。

能藏者,此识能含藏前七识诸法之种子于自体中,犹如库藏能含藏宝贝。即种子为所藏,此识为能藏,此时种现相望,称现行赖耶为能藏,此约“持种”义立名。

第八识不但能够接受熏习,产生了种子,它还能够把种子给保存不失,叫持种。这个持种就是说,这样子种子就是所藏,这个时候第八识相对种子来说,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以说种现相望,就是种子跟第八识的现行相对望的话,现行的阿赖耶是能藏,这个是约持种义来立名,第八识能够持种。主要的就是第八识的明了性是相续不断的,《成唯识论》强调这个观念,说是它能够持种,就是第八识是相续的。

前六识为什么不能持种呢?因为前六识是有间断,比如说您在熟睡时第六识不做梦的时候,第六识不活动。如果由前六识来扮演持种的角色,无量无边的种子,就会因为第六意识的停止活动,而全盘的消失掉,因果就从此断灭。所以,前六识不能够有扮演持种的功能,因为它是有间断。第八识在接受讯息的当下,它能够如实地把它所接受的种子,尽未来际地把它保存下去,那么这个就是它的持种义,叫能藏。这个受熏跟持种都是约着第八识的一个因地的功能。再看执藏,执藏是约果相,果报的功能。

执藏者,谓第七识无始以来,恒执此识为自内我故。即第七现行为能执藏,此识现行为所执藏。

第八识的执藏义跟第七识是有关系的。第七意识无始以来,它执着第八识的明了性为自内我。第七意识的明了性,它这个思量,基本上是不对外去分别,不像前六识的明了性是对外去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第七意识它是向内了别第八识的见分,了别第八的明了性。第八识的明了性是比它更微细啦,虽然他是剎那剎那生灭,但是这个生灭的相貌相当地微细,使令第七意识产生了错觉说:哎呀!第八识就是一个不生不灭常一的我,就是一种自内我。

当然这个我执有两种,一个是外相的我,我们执着大梵天,或者是一个主宰者的神,神我外道,这是外相的我,但是这个地方指的是内在的我,就是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这是微细的。这种情况,就是第七识的现行是能执藏,此识的现行是所执藏。第七意识是能执藏,第八识是所执藏,这句话是怎么说呢?说是,其实第八识是有变化。我们第八识有这个善业的力量,有布施持戒的善业,它变现出一个转轮圣王的果报。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就以第八识这一期转轮圣王这个的明了阿赖耶识为自我,当然那个阿赖耶是一种非常具足善功能的阿赖耶,有堪能性的阿赖耶。当第八识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第八识它变现出一只蚂蚁的身心世界,第七意识这个时候它就以这个蚂蚁的阿赖耶为我。所以第七意识在执着自内我,基本上是不断变化的,它这个我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成唯识论》说啦,说第七意识它为什么一直不能明白第八识不是自我,因为第七意识的相应的心所没有念心所,不能够比较,第七意识只能够缘现前的境界。就是说,您前生所攀缘的自内我,是一个转轮圣王的心识,您今生攀缘的是一个蚂蚁的心识,这两个心识有这么大的差别,为什么您还是一直认为这个我是不变的呢?因为第七意识不能比较,它他攀缘过以后就忘掉了,所以第七意识的问题就是它没有那个念力,没有明记不忘的念心所,这个《成唯识论》解释的意思。

就是说第七意识它以每一期生命的阿赖耶为自我,虽然每一期的生命不断地变化,但是第七意识它只能缘当下这个阿赖耶为自我,所以这个我爱执藏就是这样安立起来的。当然这个是果报,身心世界就是一期的果报,当然这果报不是上帝创造,这是阿赖耶识的业力释放出来的。这个执藏就是约着一期身心世界的一种自内我的一个我爱执,安立住一个我爱执藏。我们看这个总结:

有此三义,故名此识为阿赖耶识。然义虽具三,而正取第三执藏义,名此识曰“藏”,即“阿赖耶”,以“我爱执藏”过失重故。

这个本来第八识的自相在阿赖耶,它是一个藏,这个藏意思开展出来是能藏、所藏、跟我爱执藏。但主要的阿赖耶是以我爱执藏为它的主要的因素,因为它的过失特别地重,这个三界的流转,主要就是我爱执藏引生的,就是这个十二因缘的无明。有无明的攀缘,才有这个行之的业力,有这个业力的薰习,才有这阿赖耶识不断地变化,然后由这个识再产生名色、生、老、病、死等等,所以它在整个生命的流转当中,它的角色特别的重要。所以我们一般讲阿赖耶就是以我爱执藏这个意思来代表,因为它的过失特别重的缘故,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它的缘故。这个是讲到它的自相门。

这个自相等于是一个第八识的一个总相,它的一个总相,就是藏,所以我们知道第八识,我们一听到阿赖耶就知道这是一个藏的意思,摄持不失的意思。这个藏意,其实因相跟果相,是一个别相,这个三相门的第一个是阿赖耶,是一个总相,这个藏是个总相;而因相就是它的一个别相。

二、因相——此识能执持一切有漏无漏色心等诸法之种子,又能跟有漏无漏色心诸法种子令生现行,以能生起现行法之种子对望诸法为因,此约“持种”之功能,为此识之因相。

这个地方容易清楚了,我们就不再消文了。说是这个自相当中,自相的阿赖耶义,有能藏、所藏、跟我爱执藏;能藏跟所藏它的本身就是一个因相,受薰持种。这样子的话,受薰持种这个能藏义啊跟所藏义啊,合起来就是因相。这个对我们来讲,它的一切种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一切种就是因相,这个果相就是异熟。

三、果相——此识能引三界四生五趣等善恶业的异熟果故,为有情众生异熟总报的果体,此约“异熟”之功能,为此识之果相。

——糅合《观心法要》——

这个是从自相的我爱执藏开展出来,第八识他变现了果报,他变现果报的时候,第七意识把第八识的果报把它执取为自内我。这个时候,第八识就扮演一种异熟的功能,这个是果相。这个是蕅益大师观心法要的解释,好,我们再回到讲义来。

现在是解释这个论文里面讲:“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是解释第八识心王的三相门。三相门,阿赖耶识是一个自相,异熟是果相,一切种是因相。我们看这个蕅祖这个注解就容易清楚。

一、名“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

它有摄持不失的功能。

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即约当体自相言也。

这个藏开展出来是三种意思:能藏是约持种,所藏是约受薰,这个都是强调它的因地,就是我们这个因地啊它的造作。为什么您在大殿拜了一部八十八佛,这个因地的功能能够被保存呢?就是因为这个第八识有能藏、所藏,它有受薰跟持种的功能,等到因缘成熟了以后,它就把您这个善业的力量变现一个可乐庄严的果报,这样子我们就安立做果地,叫我爱执藏。这样子呢,换句话说,我们因果的建立,主要是因为有第八识阿赖耶的功能,这种藏的功能。这个是讲自相,再看果相:

二、名“异熟识”者,由过去善恶业习的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的总主。以此异熟识体,望前善恶业习,业习是因,此识是果也。

第八识它保存了业力以后,它能够进一步地使令它内心的业力能够成熟。就像这个大地,大地它能够含藏很多的种子,它也能够滋润种子,使令它心能够开花结果。第八识亦復如是,它能够把它所摄藏的种子,到一定的力量的时候,它能够有成熟业力的功能,这种成熟业力的功能,我们安立做异熟。这个地方啊,我们再根据《成唯识论》的意思解释一下啊。

《成唯识论》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答,它说第八识的三相门当中,是以阿赖耶为自相,最能代表第八识的功能应该是阿赖耶,为什么前面的三能变相,天亲菩萨以异熟来做代表呢?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前面三能变的初能变,天亲菩萨是以异熟的功能来代表第八识,不以阿赖耶来代表第八识。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做了一个解释,它说这个异熟的功能,有一个特色,就是多异熟性故。这个多呢他是多少的多。说这个异熟的功能,在整个我们流转的生命当中,它的范围是最广大的,它的范围特别地广大,所以安立以异熟来代表第八识。在这个《八识规矩颂》说是“不动地前才捨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说不动地当然是八地啦,这八地菩萨的我空智慧,把阿赖耶的功能,这个我爱执藏的功能给消灭,所以八地以上菩萨的第八识没有阿赖耶的功能,他没有我爱执藏的功能,所以我爱执藏是从凡夫到八地这个过程而已。

但是异熟识不同,这个异熟成熟业力的功能,它从凡夫到成佛之前,金刚道后异熟空,这个金刚道当然等觉菩萨的后心,等觉菩萨的后心在下一剎那,那就成佛啦!换句话说,等觉菩萨之前,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过去还有一些罪业啊,它还是要得果报的,还是要因为这个罪业得果报。当然这个圣人得果报,那是在这个法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一回事,这个因果还是丝毫不爽。说是这个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不昧因果,这个修行人在这个受异熟功能果报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是清楚分明,正见分明。所以这个地方是说因为异熟的功能特别的广大,在这个凡夫到等觉菩萨,只要您已经造作了在这个第八识的业力,你都要得果报的。因为异熟的功能特别的广大,所以天亲菩萨以异熟来代表第八识,是这个意思的。

第三、名“一切种”识者,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的熏。持前七识诸法的种子,现前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诸法现行是果,此识是因也。

这个在一切种识是因相,说第八识能够恒常无记地受前七转识的薰习,那么薰习了以后,又能够把善恶的种子执持不失,所以前七转识的现行都是由此识的种子所发动出来的,诸法的现行是果,此识又是一个因地。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补特伽罗,一个有情众生在生命流转当中,在整个成佛之道,我们很难做比较的,说是谁比较好、谁比较坏,这是非常因难比较的,因为每一个人栽培的善根各式各样。这个人他不喜欢布施,但是他持戒庄严;这个人他持戒庄严,但是他没有忍辱力,他容易发脾气;这个人愿意拜佛,那个人愿意打坐。就是每一个人的善根的栽培各式各样。

这些差别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一切种识,第八识把您过去造作的功能都记录下来,就是您现在内心的这种相貌,您现在内心的功能,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就是您过去的造作,去薰习第八识,第八识把它他保存下来。一切种识,一切种识发动出来。这个三相门啊,就是在说明第八识的一个相貌。

比如我们说海公长老,海公长老他也有三个相貌,相对我们来说,他呢,我们称他为长老,德腊俱尊,故名长老。海公长老的戒定慧的功德,他的戒腊特别高,所以他有资格扮演长老的角色,所以就着他的德腊俱尊这一方面,我们称海公作长老,这个名称长老是这样安立的;其次我们称海公作院长,就着他是我们佛学院的领导者,我们安立这个院长的名称,院长的功能;我们也称海公作老法师,就着他能够弘护正法,续佛慧命,我们尊他作老法师。那我们也可以说,海公长老有三相门,就是我们透过三种的相貌,来认识海公他的一个功能,他有长老的相貌、他有法师的相貌、他有院长相貌,这是由三个相貌来认识海公的特性。

天亲菩萨在引导我们认识第八识亦復如是,就是“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就是我们怎么知道第八识是一个怎么样的相貌呢?就是阿赖耶,它是一个藏的相貌,由这个藏开展出的异熟跟一切种,一个果相跟因相,这是讲第八识的三相。

关于一切种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种子做一个解释了,这个附表第四:

附表四——明种子义

这个种子在《成唯识论》是讲的非常的详细,而且在我们研究《唯识学》,我们对于种子的认识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呢?说是唯识的宗旨是万法唯识,说心是变现万法。其实讲得明白一点,就是心识里面的种子变现万法,种子是能变现,万法是所变现,所以种子是一切的整个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了解种子,我们才能够知道如何去调伏种子,去改造生命,所以这个种子是非常重要。这当中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当然《成唯识论》讲得很多,我们主要的是把它分成三类解释,第一个讲种子的体性:

(一)种子体性

什么是种子呢?到底它是一个怎么样的性质?这当中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说,第二段是别名,第三段是结示。看第一段: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在《成唯识论》当中解释种子,就是在本识,本识是第八识,就是它是存在第八识当中,能够亲自引生自类果报的这种差别的功能。它有亲自引生自类果报,比如说,色法种子引生色法的果报,心法的种子引生心法的果报,各式各样的种子,引生各式各样的果报。这样的一种差别功能,而这样子功能,我们安立作种子。

我们一般讲到种子的概念,就是好像有一个黑黑的点,一个苹果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种子是无形无相的,它是约着第八识受薰以后,在第八识那个广大明了的心识当中,产生了一种功能。它有变现万法的功能,而这样功能的安立,我们称为种子。它有能生义,是取这个譬喻,所以种子是一种于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是第八识当中,能够引生自类果报的一种差别功能。有各式各样的功能,藉着这个功能,我们安立作种子。

这是一个拢总的总相的说明,开出来有六个差别相,第一个是剎那灭,第二个是果俱有,第三个是恒随转,第四个是性决定,第五个待众缘,第六个引自果。先看第一个: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种子的第一个相貌是剎那灭,就是这个种子在第八识当中,它的体性是体才生,无间必灭。换句话说,种子在第八识它不是一个寂静的状态,它是剎那剎那的生灭,无间必灭。这个无间就是说:我们一般说生住异灭,事实上,种子的变化是没有住相跟异相,它生起的时候,当下就消失了,消失了以后又生起了。虽然它是生灭的,但是他有一种胜功力,它有引生果报的功能,这样子安立作种子,它是剎那剎那的生灭的。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简别外道,认为一切法的生因,是不生不灭的我,外道认为能生一切万法的是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而变现了万法,这样子当然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所变现的法是一个诸行无常的,就是我们所受用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无常。所变现的果报是无常的,能变现的因是不生不灭的,因跟果是不随顺,这不随顺因是不合道理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强调,事实上能变现的因,它那个种子,它储存在第八识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它不是一个寂静的状态,在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剎那灭。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跟它所变现的现行果法是俱现和合。俱现和合就是:它是同时现前,没有前后的差别,就是他们的因跟果,这个因灭果生,因灭的时候,果同时生起,在这两个之间没有前后的差别的。我们说是这个因地的种子,在第八识当中是剎那生、剎那灭。我们现在的果报,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期果报,若生若兴,是顿生顿灭,突然间全部出现,突然间全部消失掉,又突然间全部出现,又突然间全部消失掉。

这样的顿生顿灭的这样的一种情况啊,跟种子的变化是相随顺的,几乎是同时的,它们两个步骤是同时的,没有前后的差别,叫做果俱有。就是种子的变化,跟它的现行果法是俱现和合的,时间上没有前后差异的,当然这意思也是有剎那灭的意思。只是说,前面的剎那灭是约着它一个种子本身的变化,这个果俱有是在形容它变现果报,这个果报也是顿生顿灭的,是讲这个意思。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虽然种子是剎那生灭的,但是它是长时间的一类相续,乃至到究竟位,究竟位就是成佛啦!佛果!才消失掉,方成种子。说我们的生命当中,只要我们造了一个业,这个业还没得果报之前,它一定是恒随转,恒常地随顺我们的生命,不断地运转。您到天上去了,它那个业跟您到天上去了,您到人间来,那个业也带到人间来,您到极乐世界去,那个业也跟您到极乐世界去,说您从凡夫变成圣人了,那个业就跟您到圣人的心识里面去,所以这个阿罗汉还有习气。舍利弗尊者他过去有这个瞋心的习气,他相信三宝以后,随佛出家,修四念处,把内心的我爱执给消灭了,转凡成圣了,那是一个圣人清净光明的心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但是这个圣人的心识,他内心当中有漏的种子,他只是断除了一部份,还有一些剩馀的习气还在,这些习气还是恒随转的。所以这个舍利弗尊者,他的身影印在动物的身上,这个动物会颤抖、害怕,这怎么回事呢?万法唯识!说这个身影跟心识有关系,就是这个恒随转。舍利弗的阿赖耶识有瞋心的种子,他散发出来,加持在这个身影上,使令动物害怕,这怎么回事呢?就是恒随转。

佛陀的阿罗汉比丘,毕陵伽婆磋,毕陵伽婆磋他过河的时候,不喜欢坐船,用走路的,走路就走不过去,他要河神帮他断流,把水流给断下去,他从地上走过去,慢心重。所以说呢,这个圣人的心识当中,还有一些习气。这是表示恒随转,一定要等到金刚道后异熟空,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呢。金刚道,为什么等觉菩萨的道、智慧以金刚来做譬喻,因为那智慧太强烈了,能断一切有漏的种子,就像金刚能断一切法。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些微细的烦恼障、所知障,俱生微细的烦恼障、所知障,在成佛的时候才顿断。所以佛陀没有所谓的习气这件事情,没有!佛陀是业尽情空。在成佛之前,我们所累积的烦恼习气都是恒随转,随顺您的阿赖耶识不断地流转下去,所以它是剎那生灭,但是它又是恒常地相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这个种子的体性是决定的,什么叫决定呢?就是您这个善恶的这种因力,所引生的善恶功能是决定的。说是这个善种子一定引生可乐果报,恶种子一定引生不可乐果报,这个种子不会因为他的剎那生灭而有变化,一定是,这个道理是决定的。说您今生出家修行,来到三宝的境界,努力地持戒,努力地读诵大乘经典,修习种种清净的善法,但是您今生的身心还是很多的障碍,很多的病痛。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说是善业成就可乐果报,但是我造了多善业,我的果报是不可乐的,这怎么回事呢?就是您过去有罪业,您可能是过去生或者学佛之前有一些罪业在,在您的这个第八识当中,剎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您今生的造善业的力量强大,把这个罪业给逼出来,重报轻受。换句话说,绝对不可能因为造善业而得不可乐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性决定,善业种子的体性是招感可乐果报的,恶业种子的体性是招感不可乐果报的,这个体性是决定不能混漤的,所以这一点就是种子的一个特色,性决定。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第八识的种子是剎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它什么时候起现形呢?要待众缘和合,才能够生起种子。就是说您今天造了很多的善业,但是您不一定今生能够受用,您今生所受用的可能是您前生某一期生命的业力。就是您不能马上享受您今生的善业,不可以!什么时候能够享受我今生的善业呢?待众缘。要等到因缘的成熟才能够出现,这个地方是简别自然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没有因缘,所以这个地方待众缘能够破除这样的邪见。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个地方是说,个别个别的身心果报,是个别个别的因地所引生的,这个地方简别一因多果论。外道是认为说: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果报,实际是一个共同的因,就是大梵天,一因引生多果,佛法是不同意,佛法是说:引自果。说您今生的果报是有各式各样,有些人健康,但是贫穷,有些人是富贵,但是多病,您一期的果报当中,累积了很多很多的差别果报,这些都是您个别个别的因地所引生的。就是您过去在因地的时候,您可能是喜欢布施,但是您瞋心也重,喜欢杀生,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它就是富贵而多病。就是个别个别的这种果报,是由个别个别的因地引生的,是这个意思,叫引自果。这是讲到种子的六种别相。

再看最后一段的结示: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法),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个地方是把种子跟第八识及跟所生的果法做个总结。种子跟第八识的现行,还有它所变现这一期的色心果报,它们三者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这个当中,什么叫非一非异呢?就是体用因果,这两层的关系。体用因果,就是第八识跟种子是体用的关系,第八识是自体,种子是个作用,第八识对望着种子是体用的关系;种子对望着现行来说,是因果的关系,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法。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关系就从譬喻当中容易理解。这个譬喻是《成唯识论》说的:

说一个大海,这整个大海我们称为第八识,藏识海,怎么会有大海呢?它一定是有它的作用,就是各式各样的水,大海没有水就不能称为大海。他里面的水就是种子,当然这个水有染污的水,也有清净的水,有各式各样的水都在大海当中。就是我们阿赖耶识有各式各样的种子,有善种子、有恶种子,这个种子它遇到这个因缘,风的因缘,吹啊!它就变成了波浪,有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整个第八识是个大海,那里面的功能就是水,由这个水生起的各式各样的波浪,叫做现行法。这样子叫做体用因果,非一非异,所以我们从譬喻可以了解这个意思。

这个种子,当然它有罪业的种子,也有善根的种子。不过从这个《成唯识论》意思就是说,它说善根的种子能够对治罪业的种子,它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一个人能够转凡成圣呢?因为善根的种子对罪业的种子有对治义,就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我们虽然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就像一间房子有黑暗,但是光明的出现,它不必等到千年,一下子就能够把千年暗室破坏。善根的种子对罪业的种子有对治义。

在这个《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引用一段经文:它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喝醉了酒,喝醉了酒来到佛教的精舍,大喊大叫,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大家都不理他,这个人喝醉了嘛!但是佛陀的大悲心,就叫目犍连尊者把他带进来,就叫目犍连尊者把他剃度了。剃度了以后,这个人喝醉了酒,醒过来以后,哎呀!我是一个外道,怎么跑到佛门出家呢?他就捨戒回去了。捨戒回去以后,弟子们就问佛陀说啊:佛陀啊!他只是一个邪见外道,他是一时喝醉了酒才出家,您老人家怎么给他剃度呢?佛陀说啊:我观察他无量劫来,跟三宝从来都没有结缘,今生好不容易喝醉了酒,生起了善心,这个机会不可以失掉。

这喝醉了酒,当中也有薰习义,当然力量薄弱,但是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们登坛,随着佛陀的大悲心,有时候我们研究戒律,才知道佛陀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来引导我们,用种种的方便力来引导我们这些颠倒众生趣向于光明。他告诉我们说,登坛怎么办呢?我们在这个师长面前,正式地发愿,我弟子某某,我过去的…哎呀,过去不要再提了,我从现在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您正式在三宝的面前做如此的宣布,这样薰习的善根不可思议。

也可能您会一时的烦恼活动,还俗了,但是您曾经在三宝当中很郑重地对三宝的宣誓所薰习的那个善根,那他在您的第八识当中是剎那灭、果俱有、性决定、恒随转、待众缘、引自果,在您的生命当中,它一直的保存在您的第八识当中,他不失不亡,不会因为您还俗(当然我们捨戒是捨掉功能的相续啦,诸位研究律学您知道,所谓的捨戒是捨掉种子的相续),但是种子含藏在第八识当中,它那种所谓的恒随转,恒常随顺补特伽罗在生命当中流转,那种您曾经在三宝当中发的那个善愿,那不会失掉的,会引导着您,继续跟三宝的相应,继续在三宝当中不断地栽培善根,直到善根成熟,光明出现,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种子全部消灭为止。

所以这个地方,智者大师他讲出一个料简,我们也可以提一提,智者大师说:有情众生有四类:

第一个是根利遮轻。这种人最难得。有些人在三宝的善根强,他对三宝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特别强,烦恼也淡薄,这个人今生就有一些希望,今生就有消息。根利遮轻,他的遮障轻,善根强,今生一定有成就的。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他对三宝充满了信心,对佛法的智慧的薰习也够,对诸法实相的观察也特别的正确,但是他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也特别重,他今生要得圣道就困难。但是因为他善根强,他生生世世会遇到跟三宝接触,总有一天善根能够灭除他的烦恼跟罪障。所以根利遮重,这个人还是有希望,佛法是认为有希望。

第三个是根钝遮轻。有些人的种子,他对三宝没有信心,当然没有信心也就没有所谓的智慧这件事情,他是一个一贯道徒,或是基督教徒,但是这个人可是世间的君子,他烦恼也特别淡漙,造了很多的慈善事业。但是他跟三宝没有结缘,他就不能栽培出世的善根,没有出世的善根,他就没有解脱的业,这件事情也是一个大的危险。

第四个是根钝遮重。那就最糟糕了,对三宝也没有信心,烦恼也特别重,智者大师说这些人大部份都是在三恶道,就算偶尔从三恶道出来,也一下子又回到三恶道去。这就是我们的种子有四种情况,就是根跟遮,四种的料简。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种子的生因:

(二)种子生因

这个种子是怎么生起的呢?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两种,一个是本有的:

一、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名“本性住种”。

本性住种就是说,无始劫来,在我们第八识当中,法尔就是不需要任何因缘,这个法尔翻成中文就是本来如此,就是不必有任何因缘,我们一念的明了心当中,就有这种十法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色心诸法的种子,我们有三恶道的种子,也有成佛的种子,这个叫做本性住种。

第二个:

二、新熏。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习所成种”。

新熏就是由您现生的身口意的不断地造作,熏习阿赖耶识而变成的,叫做习所成种。

在整个唯识的教派当中,《瑜伽师地论》它比较偏重在本性住种,《瑜伽师地论》说有情众生,这个补特伽罗有五种种性:第一种是无性种性。这种种性的人,他只有人天的善根,您跟他讲出世的佛法,要他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是不可能的,他是不可能成佛的,这个叫做无性种性,他只有人天的善根。第二个叫声闻种性。这种人他肯定要成就阿罗汉果的,他是声闻种性。第三个是缘觉种性。他要成就辟支佛果。

第四个是菩萨种性。菩萨种性的就是说,他对于大乘佛法能够生起如实的信解,能够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发深固菩提心,名之为菩萨种性。第五个是不定种性。就是他也可能是声闻,也可能是缘觉,也可能是菩萨,他的种性不决定,看他遇到什么因缘来决定。

《瑜伽师地论》认为只有两种人可以成佛,就是菩萨种性跟不定种性可以成佛,前面的三种是不能成佛。所以菩萨种性在这个补特伽罗的根性方面是偏重在本性住种来做判定。《摄大乘论》对于种性的判定是偏重在习所成种,就是后天的努力这一部份。

在《成唯识论》当中的十大论师,我们也把它分成三类,对于种性的差别,有三种的说法:

一、净月(论)师等——唯立本有。

二、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

三、护法正义——本新合论。

“净月论师”主要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认为这一切的种子都本有的。当然这样有过失,因为种性只有本有,那忽略了后天的努力,换句话说,这个人不管他后天怎么样地熏习大乘佛法,他都不能成佛,而且这样子,也忽略了阿赖耶识它本身有受熏的事实。《唯识学》明明讲阿赖耶识受熏嘛,受熏持种,受熏当然是今生的努力,对阿赖识会有变化的嘛!所以这样子讲是有过失的,唯立本有在教义上是有过失的。

第二个,“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这个主要是根据《摄大乘论》,说一切的种子唯独是新熏的,那主要是根据《摄论》。这样子讲也有过失。《成唯识论》论师,护**师就问说:我们学习佛法,刚开始是一念的信心,仰信大乘佛法,那么在资粮位跟加行位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种无漏智慧的观察,是带相观空,我们内心不能直接跟空的真理相应,要带相,带着这个语言文字的相,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现前一念的分别心要依止语言文字的引导,才能够趣向于空的境界,带相观空,带相观空当然是有漏的。

您在因地时候的资粮位、加行位的闻思的智慧是有漏,到见道位的时候,那个明了的心识跟空性相应,是离一切的心缘相,离文字相,是无漏的。有漏的因地怎么能够去成就无漏果地的这个心识呢?这是有矛盾的。所以唯立新熏是有过失,因为您没办法解释在见道位那个无漏的心识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您从来没有无漏的种子,您在见道位突然出现了无漏的心识,这违背了种子起现行这样的道理。

所以就有“护**师”的本新合论,说一切的众生在本性上,的确具足了这种善恶的种子,但是由于今生的熏习,也可以使令它增长,乃至于消失,能够改造的,这个是护**师的一个正义。我们的第八识当中的种子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

这个性具的思想,在有关他力法门的这个一个修证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比如说,密宗的本尊相应法,净土宗的感应道交,都很强调本性住种。

比如说灌顶的真实义,就是您在修法之前,您一定要深信,您本尊的功德是您内心本具的,这才能构成灌顶。说您今天是修观世音菩萨的本尊相应,您持本尊咒,您持观世音菩萨大悲咒,当然也可能会结手印。不管您用什么样的方便,您能持的那一念心,您在刚开始持咒的作意,就相信观世音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您能持的这一念心本来具足,是假藉这个咒的力量,把他开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是我们在天台宗的幽溪大师也是这样的说法,幽溪大师他在注解净土,他也强调这个观念,他说:“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说是您在念佛之前,您一定相信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依正的功德,是您这念打妄想的心具足的,但是您是托彼号,要假藉念佛的因缘,把这一念本具的功德开展出来,所以这样的种性安立,这个对我们修持是非常重要,就护法的正义非常重要。

本新合论,就是在本性住种上,我们相信我们具足成佛的可能,也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可能。但是我们在修德上,我们也是如实的根据念佛、念法、念僧的这样一个修行轨则去操作,这就是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这两个。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种子的类别:

(三)种子类别

1、有漏种子

(1)名言种子——等流果

(2)业种子———异熟果

2、无漏种子

(1)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道果

(2)法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的果位

(3)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糅合《成唯识论》

这个地方是讲种子的种类,类别有两个,第一个是有漏的种子,第二个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漏是烦恼的意思,烦恼为什么叫漏呢?在经典上,它是说,它这是一个譬喻,它是以这个疮作譬喻。佛陀在经典上说,譬如我们身体长疮,长疮就会流出脓、流出血、流出种种的不净物,烦恼亦復如是,有烦恼的活动,它就流露出种种的罪业,流露出种种生老病死的果报,也是流露很多很多杂染的境界出来,叫作漏,它有所漏。

这个有漏的当然是指种子,有漏的是烦恼,有漏的种子有两个,一个是“名言种子”,一个是“业种子”,名言种子就是前七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这个名言主要是思想,有善的思想,有恶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种子引生的是一种三性的“等流果”,善性、恶性、跟无记性的等流果。这等流果就是等流习性的意思,您的思想不断地活动,就加强您这一部份的思想,这叫等流果。第二个是业种子,业种子是前六识的思心所所发动身口意的造作所成就的,叫“异熟果”。

那么我们在《唯识学》上说,您每造一个业,就具足了名言种子,也具足了业种子。比如说您布施,您布施这个法发动了以后,这个时候在您的阿赖耶识当中,您有一个成就人天果报的功德,叫做业种子,有一个善业,当然这个善业受完就没有了。但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就是:您在内心当中,您的布施的心加强,等流果,您下次更想布施了,这个是最重要的,那个等流果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那个等流的习性。当然您在造恶也是一样,您在造杀业,您会因为造杀业而成就短命多病的果报,而在第八识当中,您的杀心又增长了,您下次看到众生,更想杀生,杀心增长。这个杀心的增长就叫等流果。这个名言种子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修行当中,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上说,它扮演了两个功能,第一个发业,第二个润生,我们所有的行为是由名言思想发业的,一个业的成就有意乐、加行、究竟。您一定生起一个意乐,比如说您杀生,一定有杀的意乐,您采取了行动,用刀或者是用棒子,意乐加行,采取了行动,第三个,把对方杀死了,究竟,成就一个业性。所以名言种子,它有一种发业的功能。第二个润生,它对于所造作的业,有滋润的功能。在临命终,当然这个主要指着临命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您起什么念头,就会滋润什么的业习,所以它有造业、发业跟润生的功能。

我们讲忏悔业障,就是有漏的种子要对治,其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思想的名言种子,关键点在这个地方。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种子都消灭,不可能,因为无量无边的业种子太多了。其实是在对治我们恶念的相续,所以这个忏悔业障,在戒律里面很强调。一个忏悔业障的法的成就,就是您要发愿,誓不再造作,发愿不再造作。您一定生起这样的作意,假设您只是嘴巴的忏悔,您内心当中对于这样的恶法,没有很深刻的有对治义,那不能构成忏悔义。

所以说,其实忏悔业障,事实上就是在对治名言种子,断恶念的相续,因为它还会再造作新业。第二个它会滋润过去的罪业,使令它得果报。所以这个名言种子在有漏种子当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它一方面引生等流果,另一方面,它对异熟果有增上缘的功能。业种子是得异熟果的亲因缘,但是它没有思想的滋润,它还不能得果报的。名言种子,它在这个异熟果它要扮演增上缘,它本身发业,本身又润生,它两大功能,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是讲有漏种子。

第二个是无漏种子,这个无漏种子的意思,就是它对烦恼有对治的力量,叫无漏种子,它有对治烦恼的力量。

第一个是“生空无漏种子”。这个是我空种子,这个主要是对治烦恼障,破除烦恼障,“引生二乘(的)道果”。观察这个我空,我们的剎那剎那的身心世界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

第二个是“法空无漏种子”。这个法空是对治所知障,它能善知众生的烦恼厚薄,善根的浅深,而为众生说法。法空是对治所知障,这个只有菩萨有,引生菩萨的果位。

第三个是“俱空无漏种子”。俱空简单讲就是空空,就是前面我们用我空的智慧对治烦恼障,用法空的智慧对治所知障,现在把这个空性的智慧也捨掉。《金刚经》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到最后就是要到《心经》的乃至于智都无所得,就是俱空。俱空无漏种子,这是“引生菩萨及佛果”的,这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我空跟法空的修行,不完全一样的,我们这个地方简单的提一下,后面在讲到第七意识会详细说明。

我空事实上是徧计执,这个我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是龟毛兔角,所以我空观,基本上对于我是完全消灭的;但是法空的智慧它不是的,法空的智慧它是观它如梦如幻,因为一切的缘起法有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这事实上是存在的。《唯识学》认为它观法空,只是观它是唯识所现,它不离开心识,只是观它是依他起。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布施的法,当然法是个轨则,所以说,我们今天根据这个轨则来操作,我们就出现了这样功德,您根据那个轨则操作,出现那样的功德。当然这个世间上,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的,但是这个轨则的决定,不在于法的本身,是在您的心识,唯识是强调这个意思。

在这个《瑜伽师地论》上说,布施这个法,是约着菩萨无贪的心,所引生的种种的施捨的资具,以无贪的心安立的。他讲出一个例子说为什么呢?说,佛陀他的六度波罗蜜圆满,但是无量的有情还是在贫穷当中,假设这个布施的法是约着外相的资具安立的,那佛的布施度不圆满,因为还有无量的有情在贫穷当中。但是,佛陀是因为他那个无贪的心,假藉这个布施的法的修行,他布施趣圆满,所以他的功德成就,他能够受用布施圆满受用种种的功德。所以,这个法的生起,是您的起心动念的关系。

就是同样的,您布施,他也布施,虽然您们两个布施同样的东西,但这两个产生缘起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样,因为您们两个用不同的心地,去造作这个业,心为业主。所以他这个法空观的意思,就是它观察是依他起,它不是说把这个法完全的否定,而是认为整个生命的缘起轨则,有杂染的轨则,有清净的轨则,而这个轨则的本身是由心识的活动来主宰的,它这个是观察一切是万法唯识的。《成唯识论》的修法空观是这样子修的。

这个无漏的种子是不共外道的,空观是不共外道,外道也布施、也持戒、也忍辱、精进、禅定,外道他修行禅定,他内心的禅定当中是完全是无想的。这种无想对烦恼没有对治义,所以他外道禅定从寂静的心出来以后,如石压草,他从天上的果报来到人间,他的烦恼是原封不动,一个都没有减少。而佛弟子在修禅定的当中,他的心寂静,他是有起观照,心中他有生起法义的抉择。他知道思诸法如梦,观心性如生,观察这一切的法,不管杂染法,不管清净法,都是心识所变现,然后进一步观察能变现的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不可得。他在寂静的心当中,他基本上是生观照的,所以这个观照对烦恼有对治义,有转凡成圣的功能,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我空法空是佛弟子不共外道唯一的地方。好,我们回到讲义。

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初能变的一个相貌,“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说是第八识在我们有情的流转当中,它主要扮演一个藏的功能,就第八识本身不造业,但是它能够保存业力,跟变现一期的果报,所以叫做阿赖耶。就着它的果地上,它有异熟的功能,变现果报,在因地上,有一切种的功能,摄持一切的种子。也就是因为有第八识的藏的功能,才使令整个有情众生的业果能够相续不断地运作下去。这个是天亲菩萨初步的解释初能变的相貌。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