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十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十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十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面:

丁二、广明所变唯识

本论的宗旨主要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意思就是说,宇宙间的万法,不管凡夫生死的流转法,或者是圣人的功德庄严,这种染净的诸法都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这种万法唯识的道理,天亲菩萨在说明这个道理,它是分成两大部份,就是前面的丁一是广明三能变相,这个丁二是广明所变唯识。

前面的一科是约着能变现的心识来说明,说是能够变现万法的心识是有三种能变,异熟、思量、了境,三种功能相互地作用,创造了染净诸法;这一科是广明所变唯识,就是约着所变现的万法,把这些万法的相貌,汇归到我们一念的心识。前面是约着能变现的心,这一科是约着所变现的万法,能变现的,跟所变现的,不离开我们一念心识,是说这一层道理,这叫广明所变唯识,说明所变现的万法,唯独是一念心识的作用,这当中分成两科:

分二:初正明所变。二、广释外难。今初。

戊一、正明所变

第一科先正式说明所变现万法的情况。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这个地方就作出一个问答说:“云何应知”我们怎么知道依止心识所变现的万法?这个万法当然包括了有我相、法相。这种我相、法相不是离开了心识而别有实体,因此之故,万法唯有心识的道理。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的凡夫,我们是用我们的六根来认识一切的境界,我们用眼识来了别色尘,用耳识了别声尘,等等。在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看到的这些颜色、声音,都是如此的真实,他们都有独立自主的体性,我们感觉到这些颜色的存在、这个声音的存在,为什么说这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呢?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约着所变现的境界,来发明这个唯识的道理。我们看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这个偈颂我们把它分成两段:前半段是发明正义,发明唯识的正义;第二个是结示唯识,把这个道理做一个总结,结示唯识。先看发明正义,我们把这个文消释一下。“是诸识转变”,这个“诸识”指的是八识的自证分。当然八识当中有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它的自体,这个自体分,这个转变,就是依体起用。我们解释一下,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会生起很多很多的了别的作用,这个就是转变。心识在寂静的状态的时候,它不能生起作用,但是它受到境界的刺激的时候,它就会依体起用,叫转变。这个时候,八识的自证分,经过作用以后,它就分成两部分:分别跟所分别。就是能分别的,我们叫作见分,所分别的,我们叫作相分。有各式各样的影像在心中出现。

这意思就是说,所谓的境界,事实上就是我们心中的影像而已。我们不能再攀缘心外的影像,就是我们只能够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在心中变现自己心中的影像,所以讲“分别所分别”,我们的心只能够在心中的影像分别。所以,看下面的总结:“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由此义故,彼心外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而建立万法唯识的道理。这句话是把境界的出相作一个说明。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先一个总标:

此正明所变唯识,而决无实我实法也。

这地方是说明所变现的万法其实是心识的作用,而决无心外的实我实法,是说这个道理。我们看下面,这以下,就是根据这个偈颂的前半段跟后半段来解释,先看前半段偈的解释:“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是诸识”者——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也。

“转变”者——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

这个诸识,这个八识的心王的自证分,当然心王的活动一定是带动了心所,八识的心王跟心所的自证分。这个转变,就是心王、心所在活动的时候,他会变现见相二分,在依体起用的时候,叫转变。

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

所变的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的相分名为所分别。心识的活动,就像是镜子在照了境界一样,我们今天站在镜子的前面,镜子在了别境界的时候,他不能了别镜子以外的境界,他一定要把这个影像,现在镜子的表面上。这个时候,镜子的本体叫作自证分,见相二分的依止处。这个见分就是光明,有各式各样的光明,所以这影像的相貌会不一样,就是我们烦恼心所、善心所的见分不一样,所以出现在镜中的影像有差别。这个镜中的影像就是相分,所以说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一段是说明影像的出现是由心识的转变的活动而出现的,我们心识要不动,这个影像是不能出现的,是说这个道理。再看下一段:

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

就是说,离开了见相二分这种心识的活动,当然就一切法不可得。所以说是,世间上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会出现,当然要是没有心的话,什么事情都不会出现。就是没有心识的活动,这个世间上没有圣人的境界,也没有三恶道的境界,这些事情都不会出现,故“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它开展出来,把这个所变现的万法,分成了五位:(唯识的自体)

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唯识的自体)

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就是跟心王相应的)

色法十一————即所变现影像唯识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

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也

前面的四个是有为法,都是有为之法,第五个是一个无为的真理。这个偈颂主要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我们在看这个生命,佛法对生命的解释,是因缘观,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灭。但是我们刚开始观察因缘的时候,是从业感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人造了善业,成就可乐果报,这个人造了罪业,成就不可乐果报,但这样的观察因缘观是很粗、很粗糙的。

从这个偈颂当中,它引导我们看到更精致、更深入的因缘的相貌,就是这个业,什么是业的本质?业的本质就是由心来引导,心为业主,就是讲这个意思,“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心外的法是不存在的,这一切法一定是由心来推动,这一切法才会出现。

去年有一个居士,他是住埔里的居士,他找我说,他心情很沮丧,我说你最近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前一段时间供养埔里一个大殿,供养很多钱,他想说为他今生积集一点来生的善业的资粮,想不到这个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把他这个功德破坏了,这个地震把他的大殿——唯一的生命的依靠,他唯一的来生的善业,都靠这个,全部都破坏掉了,他觉得很沮丧。我说,你的功德的确是被破坏掉了,不过,你的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的,是被你的后悔这个“悔心”破坏。

就是说,“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说,当你要发动一个善业的时候,你这念心出现了能分别的一念的能布施的心,一个所分别的影像,这个时候,你是面对一个三宝的大殿的影像来造业,你心中所布施的这个境界是出现一个大殿的影像,但是你这个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境,心境和合的时候,那当时的业已经成就了。后来的大殿被破坏,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你的功德完全没有关系。问题是你因为后悔的关系,这个“悔”不得了,你对三宝的境界,又重新生起一个后悔的心,那正是折损你的善业。所以你一定要赶快忏悔,把这个后悔的心消灭掉,恢复你过去的功德。

宗咯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提到这个意思,宗大师在讲布施度的时候,他也强调一个观念说,布施的体性是约施捨心安立的,不能约外境。三世诸佛在无量劫当中,盖了无量无边的塔庙,而这些塔庙最后都破坏,但是佛陀的布施的功德是圆满的,不会因为这个塔庙的破坏而有所损伤。就是功德的本身,是出自于内心的造作,跟外境是没关系的。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偈颂倒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观察更深刻。所以这个因缘观,就是我们要造业,这个业果的本质是由心识来决定一切的。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提出了这样类似的看法,印光大师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你看毒蛇去喝水,这个水到了毒蛇瞋心的心中,它创造出毒液出来;牛也去喝水,牛有善良的心识,结果这个水到了牛的身体当中,转化成牛奶。为什么同样的水,到了牛的身心世界以后,转化成毒液,而到牛的身心世界,转成一个滋养众生的牛奶,关键点不在水的本身,而是那一念的心识有差别。

这意思印光大师说了,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布施,他也盖一个大庙,他也持八关斋戒,但是这样的善业,变成了魔王的果报;佛陀在无量劫当中也布施持戒,但是成就了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同样在修持一种法门,因为魔王的心识,他有贪染五欲的心,由这个贪染的心来引导所造的善业,善业全部都被染污了,变成了一种有漏的魔王的果报;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依止的是希求无上菩提的道心,依止这个道心的引导,他所作的善业,都趣向于无上菩提。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整个万法当中,是完全由心识来引导,所谓的法,是存在你的心中,同一个法,他表现在不同的心中,他产生的作用,就会有所不同,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道理。

佛法在看这个生命,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是强调事情的结果,成败论英雄,佛法在看生命观,是强调他的过程。你这个人成败是一回事,他看你在因地的发心,点点滴滴,就是你这件事做完以后,你留在你心中的痕迹是什么,是一个善念的增长,或者是恶念的增长,事情的成败得失,不足以论。因为一切法的业,我们讲这个业,本来就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你不管做什么,都是诸行无常。不管造善业、造恶业,重点是,你把这件事造完以后,你留在你心中的功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这一点是最重要,重视这个过程。

我过去也谈过一个观念,“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成败这件事情,不能来判定你生命的得失,成败的因缘是牵涉到整个复杂的众生的共业,连佛陀都不能主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要灭亡,在这个世间上消失掉,佛陀都没办法。但是就是你的因地的时候,你曾经用善良的心识,肯努力地把这件事去做完,而这样子,留在你心中的一种善良的痕迹,这种善业功能的增长,这才是真实可贵。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这个偈颂,来引导我们去正确地观察生命的真相,“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是说这个道理,这样子,就把这个所变现的万法,汇归到一念的心识上去。好,我们再看:

戊二、广释外难。

前面是发明正义,这以下,就解释二乘跟外道对道理的问难,分三科:初释分别由何难。二、释生死由何难。三、释违经三性难。今初。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这个外道就问难说,如果一切法唯独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心外的境界可得,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的心识?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的心情就是,我的善心、恶心的生起,是由境界的刺激才生起,如果外境是不存在的,怎么会有这些心识呢?说是“万法唯识”,一切法是心所变现,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就好像是说,上帝创造了万法,谁创造了上帝?外道就紧接地问,你说唯识的论者说心识创造万法,那请问心识是怎么有的?提出这样的问难:“分别由何难”,这个分别心是怎么来的。看这个唯识的论师怎么回答?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有关心识的来源,当然唯识的学者也是要随顺因缘观,说心识也不是有自性,它也是由因缘所生。这个因缘所生有两个因缘,前半段的偈颂,“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由过去的业力的因缘,过去生有各式各样的造业,所以今世当中会留下各式各样的善恶的功能,就是过去的业力的薰习。第二个,“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就是今生的分别,你今生又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也会对这个你的心识的善恶功能有所影响。

我们把这个偈颂简单地消文一下。说是从过去的业力来说,是由一切种识,就是我们第八识当中有这个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如是如是变,这个变就是由种子而变成现形,或者说由生位转成熟位,叫变。因为这样的变现的情况,有很多很多的差别,我们心中的功能,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禅定,有些人喜欢布施,有各式各样的相貌,所以讲如是如是,说明这个情况是很多差别。第二点,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你过去的造作,还有你今生的现形的互相支助,展转力,就是这个前七转识的现形互相的帮助,彼彼,就是种类繁多的,有各式各样的心识,就这样子的生起,彼彼分别的心识就如是地生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先说明这个分别心是怎么产生的,这以下的正宗分分两段,先看第一个,过去的业力: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我们这个第八识当中,它这个无量劫的生命,它累积了很多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在心中,不断地薰习生长,乃至于成熟,就从种子转成现形。就是说,我们虽然出了家,但是我们如果经常地观察我们这念心的活动,我发觉我们的心还是有很多的相貌,就是有时候我们这念心跟这个三宝的境界相应,有各式各样的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但是有时候要是我们遇到这个逆境的刺激,心中也有些贪、瞋、痴的烦恼。

这个心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分别由何难”,说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曾经在三宝的境界造作很多很多的业,在三宝的境界,礼拜、赞叹、供养,所以留下了一个很善的功能,留下来,所以我们今生还是愿意不断地去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有这样的善根。

但是我们过去生,可也曾经在五欲的境界造作很多很多的杀盗婬妄的业力,而这样的每一个造作的剎那,也留下了这种邪恶的功能,所以我们今生也继承了过去的功能,我们虽然出了家,在烦恼没有断除之前,偶尔也会生起烦恼的活动。而这个心识的出现,都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我们过去生的对某一件事情的造作,所留下的一种功能,这种等流性。就是第一个因缘,其次: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

我们今生,得到这个果报以后,我们依止这个果报的这个所谓的现形,当然这个现形是前七识,主要的是第六意识,这个了境能变,它夹带了前五识,广泛地作一些善恶的造作,使令彼彼分别心而得生起,这个是讲今生的造作。

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也不必靠外境的因缘,第一个是内心的功能,第二个是内心的造作,这个分别心就会出现。好,这一段我们看附表第十六,我们把这个观念,根据《成唯识论》把它作一个说明: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一)总标四缘引生

附表第十六——心法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总标四缘所生,就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引生的。四种因缘,

第一个是亲因缘,第二个所缘缘,第三等无间缘,第四个增上缘。

先看第一个亲因缘: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要成为亲因缘的条件,它必定是个有缘法,这个法是由造作了因缘而生起的,它不能是一个涅槃寂的法,它一定是一个有为法,这个法,它有什么功能呢?“亲办自果”,它能够成就自类果报的功能,能够去成就、去招感自类的果报。“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当然亲因缘,种子引生现形,它这个种子当然是现形的亲因缘,现形又生起种子,所以那个现形对望了种子,它也是亲因缘。不过这个地方所强调的是种子,在这个偈颂当中,从偈颂的本意来看,就是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由于很多善恶的造作,留下很多的功能,这个是我们今天有这个内薰的一个亲因缘,这个种子,这个亲因缘。第二个所因缘: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第二个,心识的生起,还有一个所缘的境界,这当中有三个条件,什么是所缘缘呢?“谓若有法”,这个法必须是一个有法,是一个存在的法,它是能够见闻觉知的,不是龟毛兔角,是一个存在的法。第二个“是带己相”,这个法,它必须要现出它自己的相貌,换句话说,它不能在种子位,应该是在现形位,它要现出自己的相貌,带己相。第三个“心或相应所虑所托”,它必须是在心识当中所思虑跟所依托的境界,你既然是一个所缘缘,当然你一定要表现在你心中的影像,当作你内心的依托处跟思虑处。

“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这个相分就是所缘缘,这个疏的所缘缘就是我们叫作本质相分,就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一个境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水,这个水,本质相分就是所有的人道的共业把这个水招感出来,但是每一个众生去看这个水,出现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影像是不一样。福报大的人他看到的水,那颜色啊、或者他去尝这个水,这个味道特别甘美,这个有罪业的人去喝水,这个水会比较苦一点。就是说,这个影像相分就是你正式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别业的影像。所以这个疏的所缘缘,不是我们能够攀缘的,那是众生的共业,那真是的、我们能够去了别的境界是一种影像相分,个人的别业所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影像,当然这个时候只是探讨业力,还没有加上我们的分别心的,是第一剎那,出现在你心中影像的第一剎那,这个叫作亲的所缘缘。第三等无间缘: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心识的活动,第三个因缘要等无间,就是“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就是说,前际,前一组的心王、心所,对于后一组的心王、心所,它能够无间,就是中间没有间隔,前一念灭,后一念就生,前一念的灭,对于后一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我再讲一次,前一念的灭,对于后一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的等无间缘。

比如说我们去看医生,医生只有一个,那病人有三十几个。第一号去挂号了,坐在那个看病的地方坐着。这个第一号的离开以后,把位置空出,这个二号才能够坐上去。这个第二号的人能够出现,能够坐在位置上,除了他自己有这样的意愿以外,那第一号离开,这也是一毎因缘。第一号不离开,你第二号不能坐上去。前一念要不灭,你下一念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的一个等无间缘。

明朝有一个金碧峰禅师,他寿命尽的时候,閰罗王派了小鬼来捉他。他在佛堂当中修这个三三昧,入这个空、无相、无作,观一切法空。这个时候,他那念心跟这个圣道的境界相应的时候,閰罗王找不到他。因为他不是一个有为的境界,那是一个无为的境界,那怎么办呢?这閰罗王就请教这个土地公,土地公就说,你要让他出定,你才抓的到他,你要到他的佛堂当中,用这个棒子去敲他的这个供杯,你这个供杯一敲,他就出定了。果然,他用这个棒子去敲这个杯子的时候,这个金碧峰禅师就出现,出现就被閰罗王的鬼抓到了。

那我们就可以分别一下说,“分别由何难”,就是说,这个金碧峰禅师他本来的心识是跟空性相应的一种清净的心识,到后来,从空出假,他从一个无相的心识,转到有为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又回到有为的境界来。那么这个有为境界的心,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这个小鬼,他善巧方便,把他前一念的心识破坏,就是,如果他跟空性相应的心识不消灭,他后面有为的心识不能出现,你一定要想办法让前一念灭,第二念才能生起。说我们要念佛,但是你还没念佛之前,前面是打妄想的,你一定要把前面的妄想的力量调伏了,你佛号才生起,等无间缘,前一念灭,是后一念生起的等无间缘。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这个增上缘就是说,它这个法当然是一个存在的法,而且有殊胜的作用,对于其它的法,有随顺或违背的功能。这个增上缘就是说,虽然这个法本身对这个心识不是一个直接的因缘,但是它有帮助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主要的心识是要信愿持名,就是你那个分别心,要具足三种功德。

第一个,对弥陀的一个真实的信心,你相信弥陀能够救拔你,第二个,你有一种往生的愿力,你那个了别心当中,真实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第三个,执持名号,你这个心中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名号。你往生的因缘,这个是主要的亲因缘,是信愿持名。

但是,你平常的布施戒,这是一个增上缘。就是你的善业强,你的心容易寂静,而在寂静的心中,你容易生起信愿持名的功德;如果你平常造了罪业,虽然你信愿持名的善根很强,但是这个罪业这个扰动性,它会破坏、会障碍你的信愿持名的生起。所以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对于我们生起信愿持名的心念,它本身是增上缘,他有增长或折损的功能,这个叫增上缘。我们心识的生起,主要就四种因缘。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第二个:

(二)结示展转而生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前面是讲到过去生的种种造作,这个是讲到今生的栽培。我们的生命,一方面我们传承了过去生的内心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再继续地会造作,也会使令我们的心识的功能有所变化,我们先看这个相分:

这个所缘境的相分就是我们心的所缘,有本质相分跟影像相分。这个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它就是阿赖耶所生的十种法,这个包括五根身,还有依报的器世间,这个本质相分当然所有的依正二报都在里面,不过它不是我们能够受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我们心中真实受用的是影像相分,就着前五识的受用来说,是托第八识为本质,在自己的识上变现而缘。第六识是托这个法尘为本质,这个法尘就是这个五尘落谢的影像,前五识去了别这个五尘的境界,它落在这个第六识的影像,由第六意识来攀缘。第七意识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第七意识的了别的境界是一个心法,所以它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然后在自己的识上再变现一个影像,再攀缘。这样子的观念我们看(表)右边就知道,就是识变的理论:

说万法唯识,第八识先变现了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当然有人的十八界,有饿恶道的十八界,天的十八界。我们再根据这个六识,它依止这个六根去攀缘六尘的境界。这个六尘的境界本来出现的是本质相分,但是,它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的时候,事实上是变成了个人的别业,变成影像相分。然后我们在这个影像当中,再不断地造作,这个时候,“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影像也会不断地变化,我们这念心也不断地变化,这样的因缘是这样子来的。好,我们回到讲义的。

这一段主要是探讨分别心是怎么生起的。

从这个偈颂来看,我们这个分别心,它生起的因缘,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我们过去生的造作。我们从今生的内心状态当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前生在那一个境界造过很多的业。有些人他喜欢打坐,他打坐的时候,就马上能够寂静下来,就表示他过去生在这一个境界上有很次的造作。有些人欢喜持戒,有些人好乐听闻正法,去发明诸法的实相,这个是由过去生的造作,所累积下来的各式各样的功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你今生跟什么环境接触。“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今生跟什么环境接触,也会影响到你内心的功能的变化。

说这个白教的祖师,这个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他刚开始,他是没有学佛。他家本来是一个很有钱的大地主,他父亲很早往生了。以后,就把这个家产托付给他的姑丈跟姑母,希望他们两个在这个密勒日巴尊者长大以后,把这个财产再交给密勒日巴尊者,由他来管理。那这姑丈跟姑母起了贪心,把他们母子两个就赶出去了。赶出去以后,这个密勒日巴尊者的母亲就生起了苦恼瞋心,就一再地告诫密勒日巴尊者说,你呀,今生一定要报仇,说你如果要对母亲孝顺,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报仇,把姑丈、姑母杀死。

这个时候,当然我们这念心受环境是很大的影响,“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那密勒日巴尊者受了这样一个思想的薰习以后,他立定志向,跟这个外道学很多的雹术,当然他心中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是只有两个字,报仇,以这样的报仇,为他一个生命的引导,所有的法都汇归到这样的一个心识。当然一切法因缘生,他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去推动,这个事情就会出现,“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除非他断除这个相续。

果然他就学了很多的雹术,去把他姑父、姑母的家族,还有很多人都杀死,那当然这个瞋心就造很多的罪业。他前半是这样,后半生他遇到了马尔巴上师,大善知识的出现,改造他的生命,使令他忏悔,消除他的罪障,告诉他正确的修学佛法的法门。哦,他果然成为一个白教当中,非常有具足教证二量的大善知识。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分别由何难”,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他前半生他是生起瞋心,后半生他生起了一个清净的菩提心,这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从缘起法来说,这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这一念心识当中,从他过去生的造作,他有善根,而且他也有瞋心的种子,这两个都有的。他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他的母亲、他的姑丈、姑母的染污因缘的引导,刺激他的瞋心的发动,“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后来遇到了善知识的出现,生命出现了光明,这个时候,他在三宝的座下,正式的皈依,薰习佛法,就把这个恶念消灭了,使令他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后来成就广大的功德。所以我们说,

一个心识的产生,不管是善心、恶心,第一个,跟你过去的业力有关,第二个,你今生的造作有关。

过去生已经过去了,谁也没办法弥补,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第六意识的今生的造作,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由触,这个心所,这个由触、作意、受、想、思,就是我们一般人心中没有接受佛法的道理,我们生起善心、恶心,完全是看我们心中跟什么境界接触。我要遇到染污的境界,染污的因缘,就触动我过去的染污的心所活动,如果我运气好,遇到好的善知识的摄受,我就生起善心。但是我们慢慢地听闻佛法,心中开始出现了道理,由这个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的引导,我们的生命就不是由触来引导,是由作意,如理作意。

特别是我们受了戒以后,就是受戒跟没受戒的差别在那里呢?就是你在没有受戒之前,那你心中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说我今天也可能会造罪业,也可能造善业,不决定。但是你在受戒的时候,你面对十方三宝的境界,正式宣布我弟子某某,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当你的心中,许下三个誓愿以后,你的心中出现一种强有力的戒体。

离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你心中就出现一种这样的一种作意的力量,就是我不管遇到染污的境界也好,也不管遇到清净的境界也好,因为你曾经在三宝发愿的时候,你当初所发的愿是面对十法界的染净境界而发愿,不管是杂染的境界,不管是清净的境界,你都要实践你心中的誓愿。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正式有决定性的改变,就是你心中有一种如理作意,不管我遇到染污的境界,遇到清净的境界,我永远是朝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向走,这样子,这个展转力,那是趣向于清净的力量。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没有遇到三宝之前,基本上我们的生命是不决定的,一个人的心识是不决定的,他随时会造善,也随时会造恶,一个人一定是要对三宝,在三宝的境界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觉悟以后,他的生命才正式的稳定下来。因为他的心识的方向,虽然他不一定马上做到,但是他心中的这个轨迹,已经把它划出来,他心中该走的路,是怎么个方向,他的目标已经明确地划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往者已矣,过去我们在那一个境界造作,谁也不能弥补了。重点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是讲到这个“分别由何难”,就是这个心识的产生,是由两种因缘所成就。好,我们再看第二科: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前面的“分别由何难”,是从因地的角度来说,就是心是业主,因地的相貌是由因缘所生的,这个地方是从果报来说,探讨这个生死的果报是怎么出现。前面是约因相,这个是约果相,就是生死的流转是怎么来的呢?是说这个道理。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外道就问难说,如果一切法都是我们内心的作用,而没有真实的外在的境界,什么因缘,有有情的生死相续,又什么因缘,有涅槃的成就呢?既然都是你内心的活动,这个生死涅槃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提出这个问难。好,我们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地方是说,事实上,所谓的生死流转,其实完全是由心识的活动所显现,这个偈颂我们分成因、缘、果三个角度来说。先看因,这个生死的因,就是“由诸业习气”,这个业指的是有漏跟无漏业的种子,包括有漏业,包括无漏业。那么第二个缘,就是“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是指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因为这两个都有取着的意思,所以叫作取,这个是生死的增上缘。这个果,就是前异熟果结束了,復生于异熟,使令我们的生死,在结束了以后,由这个前面的因缘的缘故,就创造了下一期的果报。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那么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一个问答,说在探讨生命的问题,为什么不约现形,而约种子呢?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这个习气当然是种子。《成唯识论》回答说,因为这个种子的势子是强大的、相续的,这个现形是短暂的,所以约种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个人他前半生造了很多罪业,他后半生虽然不造罪业了,但是他还会因为这个前半生的罪业去得果报的,因为他并没有经过忏悔跟修止观的力量来破坏他的功能,他只是缘缺暂时不生。所以,我们在探讨果报的时候,不能约现形,因为现形只是一时的因缘,一定要从他无量劫所累积的种子,他到底留下什么功能,来判定这个果报的生成。因为这个种子是约累积而来的,他的种子的功能强大,所以约种子。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生死的相续,也是由内心的因缘而创造的,也不是由心外的因缘,所以还是合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以下,把这个生死分两个,第一个是分段生死,第二个变易生死,先看第一个: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从界内的分段生死来说,它是依止有漏的善业跟不善业,当然所谓有漏,就是依止我执。你在造善业的时候,或者造罪业的时候,你并没有修我空观,你认为有一个自我,这样子所造的业力,那就叫有漏业。然后由这个业力的为因,你心中有这个爱取的烦恼为缘,有这个爱取烦恼的滋润,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你对这个三界的境界,还有所爱取,来滋润这个业力,所以这个因缘的和合,就出现了六道果报的出现。我们再看第二个变易生死: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熟果,前后改转。

这个变易生死,这变易生死叫不思议变易生死。先解释变易,这个变易就是说,他的生命的长短,没有一定的期限,他可以随他心中的希望、愿力来决定,叫变易。为什么叫不思议呢?因为他妙用难测,他这个果报体是有各式各样的功能,摄持很多很多的三昧陀罗尼,叫妙用难测,叫不思议。这个菩萨的变易生死,他是由无漏的、有分别的业力,他是一个无漏的业力,已经没有我执的烦恼的滋润,但是还有,这个虚妄分别心我待会再说明,这个“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感于这个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它主要是有分别的业种,还有所知障的滋润。

这个所知障,他这个是这样,如果是定性的二乘,他厌恶生死,欣求涅槃,他就直接趣入无馀依涅槃,就没有所谓的意生身。如果是回小向大的二乘或者是菩萨,他知道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果入了无馀依涅槃,会妨修佛道,妨碍他修学佛道,所以他这个所知障指的是他的大悲愿力,他因为在心中还有这个法执。这个所知障就是法执,他一直执着有真实的心外的众生可度,有真实的心外的佛道可成,所以这个叫所知障。他必定是有一个愿力的支持,所以他有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它不是由业力来招感,是由心中的愿力而成就,所以叫作意生身。这个意就是菩萨的愿力,那么当然这个果报体就特别殊胜,它有各式各样的妙用,来度化众生,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这两种生死,一个是心中的这个有漏的业力,跟烦恼障,一个是有无漏的业力,跟这个所知障,都是不离开一念的心识。

“二取”——指烦恼、所知二障,俱有执着义故。

这个大家容易明白。好,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补充讲表》第十七,把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作一个说明:

附表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这一段是附表第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当然佛法的生死观是讲因缘生,有十二个因缘,这个小乘的十二因缘是从业感的角度发动,所以讲的是三世两重因缘,讲的比较粗显。因为这个小乘的学者不安立第八识,所以他的业感的缘起是讲三世的,过去、现在、未来。

唯识的学者是建立了阿赖耶识,所以他讲这个缘起讲得特别微细,他是讲两世一重因果。这样以下的道理,你可以从两世,或者是今生跟过去世对望也可以,也可以说今生对望来生,也可以,他是两世一重因果。我以下讲的,是从今生对望来生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世。从现在世的角度,他有这个因跟缘。

十二缘起

现在世,因、缘,先看这个因。因,第一个是无明:

这个无明就是我们心中的愚痴,当然主要的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痴心所,这个愚痴有两个,一个是异熟果愚,第二个真实义愚。就是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造业,这个业力是心中的愚痴所发动的,你心中没有愚痴,你心中不起颠倒,不可能发业。在这个心中的愚痴有两层。

第一个是微细的,就是真实义,真实义愚,就是你认为你的心中有一个自我,有一个你认为我们这个剎那剎那生灭的心识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当然有一个我相,就有法相、众生相,有对立,人跟人之间有对立,当然就会有造作,当然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个我执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一层的愚痴是比较微细的,在一般的凡夫都是有的。

第二个愚痴是比较严重的,叫异熟果愚。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生命是有轨则的,不知道善业是创造可乐果报,罪业引生不可乐果报。我们一直认为生命是没有轨则的,一个人的快乐跟痛苦是看个人的运气,自然而生的,所以这个断恶修善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愚痴所发动一定肯定多数都是罪业,这个愚痴就更厉害。总之,一个人的心会发动各式各样的业的造作,他的出发的因缘就是愚痴,这叫发业惑。因为这个烦恼有发动业力的因缘,这是第一个,就是我们生命的最初的原点就来自于一念的愚痴。当然这个“此生故彼生”,有愚痴就会有事情。

第二个行,这个行就是业,造作。这个业有三种,一个是福业,第二个是非福业,第三个不动业。这个不动业就是这个禅定,四禅四空的禅定,寂静不动。

这个业,这个地方是约种子。这个地方的唯识学讲这个行,它是约累积的,把你过去生跟今生的加起来,所以这个行是约业种子。这个叫能引支,它能够引生下面的这个所引支,叫能引支。

我们今生依止烦恼推动的善业跟罪业以后,它会产生下面五支,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地方也是约种子,是八识中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这叫名言种子。这个识,这个地方的识是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现形,是约种子,当然这个阿赖耶识是个总称,阿赖耶识就有名色、有六入、触、受。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依止这个愚痴的心识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在我们的心中,就有这个地狱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地狱的阿赖耶识,还有地狱的名色、地狱的胞胎、地狱的六根、地狱的触、地狱的感受出现。但这个出现是种子,就是一种功能会出现,就是说虽然还没得果报,但是这个在造作的当下,这个因地的种子已经出现。我们在造布施、持戒的当下,我们这个人天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也出现,我们在信愿持名,这极乐世界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也出现。

当然这个出现是有因缘,就是前面的无明跟行所创造出来。说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做地狱,是心是地狱。你这念心造作佛法界的因缘,你这念心出现一个佛的功德的种子,你这念心造作一个地狱法界相应的因缘,你这念心就出现一个地狱的种子,这都是当下成就的。这个叫名言种子,它有招感来生这个异熟果的一个果报的功能,这二个都是因,就是我们在三界当中的一个亲因缘。

我们再看缘。由这个种子的单方面是不能得果报,还有缘,缘就是爱取,就是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它有润生的功能,润生惑。这个贪心所是约现形,前面的种子是约种子位,这是一个现形位。在《楞严经》上说,说一个人要到寒冰地狱去,他的因缘,当然他有寒冰地狱的罪业,但是他还要临命终有这样的爱取烦恼。就是这个人他注定要到寒冰地狱的时候,他有这个业力的因缘,他全身发热,他发热到他躺在床上不行,躺在地上都不行,全身发热,由这个热的因缘,他临终看到这个寒冰、冰块,他就对冰块生爱取,就推动他去寒冰地狱得果报;这个人他注定要到这个火烧地狱去,他也是自己去的,也不是别人推他去的,谁会到火烧地狱去呢?他是这样子的,他自己有这样的种子,他临终的时候,全身发冷,全身发冷,盖棉被都盖不热,所以他在临命终的时候,看到火烧的因缘,温暖的因缘,他就动了爱取,就这样去了。

就是这个种子要得果报,还有一个,要有一个东西来滋润它,就是爱取的烦恼,这爱取的烦恼也是一个关键点。

说是这个《大毘婆沙论》说,说这个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想作国王,把他父亲给关起来,饿死,饿死了以后。这频婆娑罗王的业力,他本来应该是到这个忉利天去的,他的神识经过四天王天的时候,四天王天刚好在吃饭,他饿太久了,他饿太久的时候,看到饭的因缘,生起了爱取,结果在四天王天得果报。所以这个你心中临终的爱取烦恼的活动,它也是一个增上缘。当然,这个频婆娑罗王他本来的业力是忉利天的业,他只是爱取的因缘而到四天王天去,但是他的业必定是一个比较增上的业。所以他到四天王天,他的色身,他所受用的资具,那一定比其它四天王天更加殊胜,但是他的总报还是四天王天。你临终的爱取烦恼,对你的三界的果报也有一点主宰力。这是爱取。

第十个是有,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位。就是行等六支,就是前面的种子。当然这个种子我们现在阿赖耶识当中,有三恶道的种子,有人天的种子,有极乐世界的种子。但是这些种子都没有力量得果报,一定要到临终的时候,看你临命终生起什么爱取,一定要经过爱取这个水的滋润,这个种子才有得果报的力量,而经过这个爱取滋润的这个以后,我们称为有。就是这个东西它决定要得果报,谁也不能抗拒了。这个是能生支,这个缘。

最后就招感了生跟死。就是从母胎的托生剎那,乃至于未老死,乃至于苦果的衰变到死灭为止,有来生的生跟死的出现。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这个地方是从唯识的角度来探讨生死流转的问题,说是“生死由何难”,天亲菩萨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从唯识的角度,就是第一个,我们过去跟今生所造的善恶业的种子功能,第二个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什么样的爱取的烦恼,这当中是对我们的果报有决定的影响,而招感了异熟果报的相续。

我们净土宗说是有这个随业往生跟随念往生。随业往生就是说,一般人,一般人我们不能够好好去训鍊第六意识,我们平常的第六意识是心随境转,散散漫漫,那谈不上什么念力。这样子讲的话,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主导我们生命的是我们的业力,那当然是随业流转。第六意识就陷入昏迷状态,那由第八识的这个初能变,阿赖耶识的业力来引导我们生命去得果报。

但是这个修行人,他的特别,有一个特别叫随念往生。就是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罪业,但是我们真实的忏悔,断了相续心。另外更重要就是这个第三能变这个了境能变,我们平常不断地修止修观,在心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念佛的力量。当然,主要你临命终要把这个念力要表现出来,所以临命终绝对不能够打麻啡,不能让他陷入昏迷状态。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那个第六意识的那个念力要现前,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就是你在临终的时候,要把你平常在佛堂当中用功那个正念的力量现前,然后跟弥陀感应道交,随念往生。用这个第六意识强大的这种信愿的力量,来引导我们这个往生的善业。

就是说,虽然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罪业、有很多的善业,但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起的是一个往生的希望,往生的爱取,滋润这个往生的业力先得果报。这个带业往生的道理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就是虽然你有罪业,但是你不要去碰触这个罪业,不要去滋润它,它不会得果报,他不能变成有支,它只能够到这个种子位。种子是不能得果报,一定要到有,要滋润过以后的种子才能够得果报。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这个二取,你心中是生起什么希望,所以我们这个决定果报,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就是心中是希望在那里得果报,就有这个关键点。

我们跟弥陀的见面,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法界当中,我们希望亲近十方诸佛,我们不断的在佛的境界造作,我们礼拜佛陀,供养佛陀,研究佛陀的教法。当然这是一个见佛的业,但是主要你要忆佛念佛,就是你心中很真实的希望跟佛见面。从佛的角度,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的心情是很希望跟我们见面,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单方面。之所以我们不能够在生生世世当中,都出生在有佛的世界,这因为我们想要见佛的意愿不大,没有这个希望生起。

所以,虽然我们在三宝当中造作了业力,但是你要见佛,你一定有一种爱取,你对这个佛的境界有一种想要见面的希望,这个果报才会出现。就是说,我们忆佛见佛,这个道理是徧诸十法界。就是说,有两个人,他不到净土去,他们两个人希望来生再见面,这怎么办呢?世界上当然是有因缘:

第一个,你们二个的业力要差不多,“由诸业习气”,你一个人的业到三恶道去了,那这个业差太多了,你们两个人都必须有做人的业。第二个,“二取习气俱”,你们两个有彼此想要见面的希望,我下辈子也想见到你,你下辈子也有想见到我,心中的念力很强,你们来生的时候,就会“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你们就容易生生世世的见面,是这样子的。

当然跟众生见面的这个意义不大,我们是希望跟佛见面。世间上事情就是因缘生,这个因缘还是你这一念心,你要往生到某一个净土去,都可以,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第一个,你要累积成就净土的业,第二个,你有强大的这样的希望,那你这件事情就能够成就,从唯识角度是这样子说明这个道理。

好,我们今天好像时间到了,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