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要当大官 > 第一百七十九章 传安部堂钧令 破圣火教阴

我要当大官 第一百七十九章 传安部堂钧令 破圣火教阴

簡繁轉換
作者:琴梦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7 16:31:30 来源:源1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忽然而来的炮击,划破黎明前的天际。

一大早,天还没有亮起来的时候,猛然而来的炮声震动了长江南北,天空中划过的橘红色光焰,形成一个个抛物线重重落在了长...

秋意渐浓,紫禁城外的银杏叶已泛起金黄。沈清源领着百名“民眼”监察员穿过午门,脚步声在青石板上回荡如鼓。他们之中有扛锄头的老农,也有提绣篮的妇人,还有满脸风霜的船工与戴着眼镜的老塾师。这些人从未进过宫墙,此刻望着巍峨殿宇,眼中既有敬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

沈清源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众人:“你们不是来跪拜的,是来监督的。”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从今日起,三司奏报、户部账目、边镇军需、科举名录,皆可查阅。若有疑处,可当面质问尚书,可调阅原始卷宗,可赴地方查访实情。朝廷给你们一把钥匙??打开南斗库副档的通行令。”

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穿粗布衣的年轻女子举手:“大人,若我们查出大官贪墨,谁来保我们不死?”

“我保。”沈清源答得干脆,“‘言论免责台’已在东华门外设立。凡登台陈情者,无论揭发何人,皆不受刑讯,不许拘押。若有人敢私下报复,视同谋逆论处。”

那女子咬了咬唇,终于点头。她叫柳芸娘,浙江绍兴人,原是织坊女工,因举报监工克扣工钱反被诬陷入狱。新政推行后,她靠识字考试脱罪,又在《阳光账本》中发现本地知县虚报丝绸产量、私吞退税银两的痕迹,遂被推选为监察员。

首日议政,议题正是“江南织税案”。户部郎中呈上账册,称去年苏松二府共缴丝税白银十八万两,较前年增长三成。柳芸娘起身质疑:“去年春蚕大疫,桑园损毁过半,如何反增税收?”她掏出随身携带的《地方产录抄》,逐条对照:“嘉兴七县上报茧量不足八万斤,按常税率应征不过六万两,其余十二万两从何而来?”

户部官员支吾其词,只道“或有商贾补缴旧欠”。沈清源当即下令调取海关通关文牒与市舶司流水,三日后结果出炉:原来有十三家绸行被强令“自愿捐输”,每家五至十万不等,名义为“助国兴工”,实则列入正税以充政绩。

邵敏闻讯震怒,批下朱谕:“欺上瞒下,祸害百姓,此非理财,乃劫财也!”涉案户部侍郎革职下狱,江南织造局总管削籍为民,十三家绸行退还半数“捐输”,由新政银行低息贷款接济恢复生产。

此事震动朝野。民间纷纷传言:“如今连女人也能问宰相的话,这世道真是变了。”而那些惯于粉饰太平的官员则如坐针毡,私下抱怨“新政太过纵民,纲纪将弛”。

与此同时,西北局势再起波澜。

九月初三,甘肃急报送抵京师:玉门关外发现一支神秘驼队,携大量铁器、火药,伪装成商旅欲入哈密。龙武卫设伏截获,搜出文书若干,竟全是用契丹古文书写,经通译破译,内容令人骇然??这些物资系送往漠北某部族,为首联络者署名“白鹰”,而图章印记赫然是前朝“北衙亲军都指挥使司”的残印!

沈清源连夜召集兵部、鸿胪寺与西域通事会商,最终确认:“白鹰”极可能是万历末年叛逃塞外的锦衣卫千户白承恩之后。此人祖辈掌管边疆谍报,掌握大量隐秘通道与旧部暗桩。更可怕的是,他们在缴获地图上发现一处标注为“地火井”的地点,位于嘉峪关西南三百里荒漠之下,旁注小字:“藏雷二十四,可用以焚城。”

“这是前朝埋设的地雷阵。”兵部老尚书颤声道,“当年为防蒙古突袭,在边境地下埋设火药桶,以机关引信相连,一旦触发,方圆十里尽成焦土。后来战事平息,朝廷下令销毁,但……未必全毁。”

邵敏立即奏请皇帝封闭“地火井”区域,派遣工兵部队前往勘察拆除。然而就在诏令发出次日,河西走廊突传噩耗:一支由三十名工匠组成的排雷队,在进入指定洞穴后失联。三日后,当地牧民在沙丘背面发现焦黑尸骸,肢体扭曲,面容尽毁,显然曾遭剧烈爆炸。

沈清源亲赴现场勘查。他在残骸旁拾得半块铜牌,上面刻着“南斗工造?壬寅批次”字样。经查,这批工匠原属南斗库附属工坊,专事机械修造,档案显示他们并未接受过排雷训练。真正受训的队伍仍在京城待命,尚未出发。

“有人抢在我们前面动手了。”沈清源沉声道,“而且,他们知道密码、路线、甚至内部编号。”

内鬼!这个念头如冰锥刺入心脏。

回京途中,他秘密提审赵元礼。这位昔日兵部主事已被关押月余,神情憔悴,但眼神依旧锐利。

“你知道‘白鹰’是谁?”沈清源直视着他。

赵元礼冷笑:“你查不到的。因为他不在九卿之列,不在六部之中,甚至……不在活着的人名单上。”

“什么意思?”

“十年前,有个人因反对裁军被定为‘乱政邪说’,判斩监候。行刑前夜,尸体被换出,真身流放极北苦寒之地。但他没死。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从最不起眼的地方撕开裂缝。”赵元礼缓缓抬头,“你们以为张廷岳是终结?不,他是序幕。”

沈清源背脊发凉。他忽然想起一份尘封档案:嘉靖四十五年,一名御前参议因谏言改革兵制遭贬,名字叫**白明远**??正是白承恩之子!

当晚,他彻夜翻阅旧档,终于在一本《禁军戍卒名册》边缘找到一行极小批注:“白明远,发配乌思藏赞塘,卒于万历七年。”可问题是,赞塘守将去年上报的流犯名单中,并无此人死亡记录。

“他还活着。”沈清源喃喃道。

就在此时,李慎之匆匆闯入:“大人!南斗库副档室昨夜遭窃!丢失一册《皇陵堪舆图集》,其中包含孝陵地宫结构与禁军轮值表!”

沈清源猛地站起。他知道,对方的目标从来不只是边乱,而是**京师**。

一场针对皇权中枢的阴谋正在成型。若敌手掌握地宫机关与守卫规律,完全可能制造“意外驾崩”,再拥立傀儡继位,借“稳定社稷”之名重启旧制。

邵敏当机立断,下令封锁十三陵,加强皇宫戒备,并启用“龙武卫”第二梯队,秘密接管皇城外围巡逻。同时,他向皇帝提议:提前举行冬祭大典,借此机会检验各衙门反应速度与忠诚度。

十一月初一,冬祭如期举行。皇帝亲率百官步行至天坛祈年殿。沿途旌旗猎猎,仪仗森严。然而就在燔柴升烟之际,观象台突然鸣响警钟??东南方天空出现异星,光芒赤红如血,拖尾长达数丈!

钦天监监正慌忙出列奏报:“此为‘荧惑守心’,主帝王危殆,内乱将生!”

群臣哗然。几名老学士当场痛哭,更有保守派官员低声议论:“此乃天谴!皆因新政悖逆祖法所致!”

邵敏不动声色,转头看向随行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后者微微摇头:“非也。此乃火星与木星交汇,周期约十七年可见一次,并无凶兆。”

邵敏朗声道:“诸位不必惊惶。天道运行自有其律,岂容妄测?今有西儒测算,此象三年后还将再现,届时百姓可观而记之,以为天文之证。”

他又命报房连夜刊发《天文常识十问》,解释星辰运转原理,驳斥迷信之说。三日后,街头巷尾已有人笑谈:“原来‘荧惑守心’不过是星星打架,跟咱吃饭睡觉没啥关系。”

这场“天象危机”悄然化解,但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现实:**舆论战场,比刀剑更致命**。

沈清源由此萌生新策。他召集各地新政学堂教习,编写《公民读本》,涵盖法律常识、财政透明、科学基础与历史真相四大模块。书中直言不讳揭露过去百年间官僚如何操纵灾情、伪造祥瑞、打压异见。例如有一节写道:“某年河南大涝,巡抚上报‘禾稼无损’,实则饿殍浮河;三年后该地爆发民变,朝廷才知真相。此类欺瞒,每年耗费国帑百万,误政无数。”

此书一经发行,洛阳纸贵。许多乡村自发组织“夜校读书会”,由识字者带领众人逐句讲解。有个村子甚至把《公民读本》供在祠堂,与祖宗牌位并列,说是“今后做人做事,要听国家的话,也要懂国家的理”。

然而,黑暗仍在伺机反扑。

腊月廿三,小年之夜。北京城飘起细雪。一名乞丐模样的男子蜷缩在德胜门瓮城角落,怀里紧抱一只破陶罐。守城兵丁正欲驱赶,那人忽然抬头,双目炯炯:“我是琼州来的,有东西交给沈大人。”

经查验身份,竟是当年流放张廷岳海岛时负责看守的一名退役水勇。他颤抖着打开陶罐,倒出一枚锈迹斑斑的铁符,以及一封密封油纸信。

铁符上刻着“海防左营?信字柒号”,乃是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抗倭舰队的紧急调兵凭证,理论上早已作废。但沈清源一眼认出??这种符牌共有两半,另一半应在兵部密匣保存,用于验证真假军令。

他立刻派人去兵部查档。半个时辰后回报:**信字柒号右符,已于三个月前借出,承办人签名为‘职方司员外郎周崇义’**。

而周崇义,正是赵元礼的妻弟,表面支持新政,实则长期负责旧党情报传递。

“他们要用假军令调动海军。”沈清源冷汗直流。

再看那封信,字迹歪斜,似用炭灰书写:

>“张相临终前三日,召我至茅屋。言道:‘若有一日,有人持双符号令水师,必是奸徒冒充。真令在我心头,不在符上。’又说:‘东南有岛名‘蛇蟠’,形如弯刀,下有暗窟通海。昔年藏银三千箱,今可为国用。唯启门之钥,在《海运录》夹层。’

>我不敢久留,唯将此符与信藏于罐中,托渔船北上。望大人慎之,海上风云,恐不久矣。”

沈清源立刻命人重查《崇明海运录》原件。果然,在封面衬纸夹层中发现一行微雕小字:“蛇蟠潮应卯酉,门开子午。击礁三下,灯灭即入。”

这是开启地下密库的时间与信号!

他当即联合邵敏制定应对方案:一面派密探潜入蛇蟠岛侦查,一面通知福建水师暗中集结,以防敌军抢占先机。同时,他奏请皇帝公开宣布:“南斗库即将发布《海军整备计划》,拟重建三大舰队,保卫海疆。”以此迷惑对手,诱使其提前行动。

正月初七,密探回报:蛇蟠岛附近发现不明船只频繁靠岸,夜间灯火闪烁,似在搬运重物。且岛上原有废弃炮台竟被人修缮,架设新式佛郎机炮两尊。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京城灯会盛况空前。百姓手持“民眼”灯笼,上书各种诉求:“查查粮仓有没有老鼠”“县长为啥总不去乡下”“去年修桥的钱花哪儿了”。沈清源站在宣武门城楼上眺望,忽接八百里加急:

**福建水师于子时突袭蛇蟠岛,俘获敌船五艘,缴获白银两千箱,黄金五百锭,另有兵器铠甲无数。主谋被捕,竟是礼部左侍郎徐维钧??那位曾带头焚烧《新政三字经》的“清流领袖”!**

审讯中,徐维钧崩溃痛哭:“我不是为了钱!我是为了天下!你们的新政让读书人没了尊严,让官老爷成了账房先生!我要恢复科举独尊,要让圣贤之道重回庙堂!”

沈清源冷冷看着他:“所以你就勾结海盗,私调军队,想用金银买通边将,发动兵变?”

“我只是……想唤醒沉睡的人。”徐维钧喃喃道,“可没想到,醒来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把我当成了疯子。”

三日后,徐维钧被押赴菜市口斩首,家产抄没,子孙禁考。而那两千箱白银,则全部拨付给新政银行,作为农民低息贷款基金。

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有老农拉着孙儿说:“记住咯,贪官的钱,最后还是还给了咱们种地的。”

春天来临时,第一期“公民监察院”圆满完成任期。百人中,有十七人因查案有功获授七品散官,三人受邀进入新政学堂任教。柳芸娘回到绍兴,牵头成立“女工议薪会”,迫使织坊主签订首份工资契约。

沈清源在总结会上说:“我们曾以为,只要换掉坏人,天下就能清明。后来才发现,真正的变革,是让普通人也能说话、能查账、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邵敏站在窗前,看着庭院中新栽的桃树抽出嫩芽。李慎之问他:“接下来呢?”

“接下来,”他轻声道,“我们要让每一颗种子都知道,它有权长成大树。”

远处,学堂里的孩子们又开始诵读:

“红牌亮,黑牌降,百姓眼睛比天亮。

不怕官,不说谎,真理写在大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