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193章 诗名太大不是好事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193章 诗名太大不是好事

簡繁轉換
作者:逍遥七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8 15:36:41 来源:源1

第193章诗名太大不是好事

李冶从小显露诗才,六岁能诗,洞晓音律,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

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很难想像这是六岁女孩所作的诗,这个年纪的孩子大部分人都在玩泥巴。

李冶在咿呀学语的年纪便展现出独特文才,承载她那年纪不该有的才情,奈何她的父亲却是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架却」乃是「嫁取」的谐音。

一个六岁女孩就知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于是在李冶十一岁时,父母把她送到玉真观出家为女道士。

然而李冶骨子里确实有股野性,她进入道观后不仅没有荒废才华,反而在翰墨和音律上进步突飞猛进,外加相貌身材长得亭亭玉立,因此入观拜访者络绎不绝。

李冶对于三从四德的律条并不在意,尽管她从小在道观中修心养性,但是性格并未因环境而有所改变,喜欢与文人名士交游酬唱,这种开放的生活态度使她跟很多人建立深厚情谊。

彼时崔乾佑跟随父母游玩江南,他在玉真观中跟着李冶互相认识。

本来李冶和崔乾佑十八年未见,理论上应该早就忘得一乾二净。

只是崔乾佑跟随安禄山起兵造反,他攻下洛阳城后名声鹊起,天下文人自然会想知道他是何许人也。

李冶也是在这时候才想起来崔乾佑,她实在没想到那个博陵崔氏的名门子弟,竟会选择造反这条道路。

崔乾佑在太守府衙款待李冶,他不动声色说道:「季兰,你我一别十八年,想请你为我作诗一首,不知你能否答应我这一请求?」

虽然李冶是个颇具才华的大才女,但她明显没有任何政治嗅觉,旋即满口答应下来说道:「这有何难,小妹愿为崔大哥作诗一首。」

「龙剑南指裂楚云,三吴波静息鲸氛。」

「帆收残雨归新撸,地辟疮待汉勋。」

「星斗夜垂元帅幕,旌旗春卷秣陵纹。」

「愿将江左簪花笔,写尽升平入剑文。」

此诗一出,崔乾佑顿时意识到李冶文才究竟有多高,他欣喜若狂说道:「季兰,以你之才,未来必定能够成为一代大诗人。」

或许因为李冶没有太多政治嗅觉,所以她在历史上才会以叛国罪遭到乱棍打死。

李冶在晚年期间诗名极大,大到不仅天下士人崇拜,就连唐代宗和宰相们也是仰慕不已,于是专门把她请到长安一睹风采。

只不过李冶在这时候早已步入垂暮之年,唐代宗和宰相们见状无不叹息。

虽然李冶无法跟班昭这种大家相提并论,但是皇帝和宰相仍然敬称她为「俊」,寓指年老色衰但仍保持美丽和风韵的才女,这不仅是对外貌的赞美,更是对才华和智慧的赞美。

李冶这位才女一辈子都是活得心高气傲,哪怕她在年轻时期经历三段失败的感情,依旧能够保持一身傲骨。

没想到李冶在面见大唐君臣之后,她居然首次产生自卑之心。

不能以鼎盛之年和绝世之貌去得到应有的评价,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后来李冶选择定居长安,不料在她迟暮之年发生泾原兵变。

结果李冶年老体弱无力逃亡,只好继续留在长安,她的盛名反而成为累赘,也让她无法在乱世中隐居自保。

这场泾原兵变影响到很多人,才女李冶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朱在长安城自立为帝以后,强迫城内大量有名望的官僚名士臣服自己,逼得李治无奈只好为他写诗一首。

李治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就看大唐朝廷要怎麽处理结果唐德宗是个心胸狭隘的皇帝,他在唐军平定朱之乱后,下令诛杀叛军馀党。

李冶曾为朱泌写诗一首,因此形同逆叛国,致使她惨遭乱棍打死,一代才女就这样抛尸荒野,临死前还背负着莫须有的叛国罪名。

中唐时期大量名将最后都是走上造反之路,就连李冶这样的才女也是沦为叛贼,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活着时候诗名太大也不是什麽好事。

例如王维就是诗名太大,大到安禄山亲自派人把他请到洛阳城,硬生生塞给他一个给事中的官职。

王维好岁也是二十一岁就考试进士的人,他哪里敢接受安禄山的官职,只能通过吃药搞残自己当然有人好奇杜甫乃是诗圣,这是能跟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遭到俘虏后怎麽会没事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

杜甫活着时候属于小透明,他是死后才封的神?

李白和杜甫生前根本就不存在齐名一说,这只不过是后人牵强附会而已。

杜甫是在天宝十四载这才成功入仕为官,他还没正式上任便爆发安史之乱,又怎麽能说他活着时候就跟李白齐名?

反观李白在天宝元年便受到李隆基的召见,他进宫那天李隆基征就金马,降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囊以饭之,供奉翰林,陪侍左右。

哪怕是在十四年后的至德元载,永王李都是派人三顾茅庐,邀请李白作为谋士加入幕府。

李白不适合做官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他是属于性格原因。

杜甫则是太过好高骜远,他内心既希望成为尧舜明君的治世能臣,辅佐圣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实际上却又不肯脚踏实地。

最初杜甫入仕为官充任河西县尉(正九品下),可他明显看不上这九品小官,于是写诗吹捧哥舒翰。

哥舒翰倒也投桃报李,帮他从河西县尉(正九品下),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从八品下),

杜甫因此作诗写下《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光凭这首诗就能看出杜甫确实好高远或许有人觉得九品县尉确实是委屈杜甫。

不妨看看进士及第的白居易,他在三十五岁的时候也是授官九品县尉,人家在任上作诗写下《观刘麦》,这思想觉悟比杜甫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大诗人和大诗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也是大得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