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铸剑为犁,边疆民心为谁属?(第1/2页)
“侯叔父。”
“全在这里了吗?”
军营西侧,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兵甲,贾琰忍不住问道。
“嗯。”
侯孝康指着周遭,介绍道:“这里大多是熟铁兵刃,弯刀、骨朵、长矛都有。”
“零零总总加在一起,不下五十万件,还有皮甲、铁甲十余万具。”
“什么款式都有,我倒是好奇这些蒙古鞑子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兵甲,他们又不擅长冶炼。”
‘...........’
听到这话,贾琰心中不禁捏了一把汗。
察哈尔部或许没有足够多的工匠冶炼钢铁,可贾赦这些年输送了不知道多少利益,一批又一批的铁送往察哈尔部,难保贾赦不会把工匠送过去。
不管是漠北,还是河套地,铁矿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技术,这一环被补足之后,自然如虎添翼。
“将主。”
“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
就在这时,董勇、李擎、彭礼等一干亲卫扒拉出了一件特别的甲胄,抬到了贾琰面前。
甲胄像是一体打造,表层镀银,能够覆盖一整个上半身,并非是钢制,而是熟铁打造。
‘胸甲!’
贾琰一眼就认出了这些不具备东方特征的甲胄,来自西方。
早在15世纪后期,随着轧制金属板技术的问世,欧洲出现了钣金铁制胸甲,和眼前这具如出一辙,正面与背以黄铜铰链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
现如今,整个欧洲世界最为流行的骑兵都是胸甲骑兵,成建制的胸甲骑兵团横行西方。
胸甲的重量大多在20斤以内,轻便,防御力还可以,更适合火器骑兵使用,没想到居然传入了察哈尔部。
“贤侄。”
“这些洋落,你要是喜欢,都拿去。”
“索性也是你的杰作。”
侯孝康看他盯着胸甲半天没反应过来,一脸促狭道。
“侯叔父。”
贾琰有些哭笑不得,他只是在思考国朝和欧洲之间的差距。
欧洲人利用水力锻锤技术一体制造胸甲,类似的技术,东方早在汉朝就已经应用到了民间。
目前,东方主要装备的布面甲多用于抵御传统冷兵器(刀、枪、箭)和早期火器,适合近战或常规作战,西方的胸甲常见于重装骑兵或需要重点防护胸部的场景,例如:冲锋陷阵等高强度作战。
二者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东、西方在侧重点上的差异,一个是防御为主,一个是进攻为主。
西方殖民者通过掠夺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像英伦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进一步萌芽。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生产技术的提高带来了足够的积累,等到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机器的应用将带来颠覆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苗头已经在西方出现。
反观国朝,小农经济依旧占据了主导,江南地区固然有类似的工场,但被士绅牢牢控制在手中,压抑了民间技术的发展和革新。
再这么继续下去,大乾的结局一定会比正常时空的满清还要惨,在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时,毫无还手之力,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六章:铸剑为犁,边疆民心为谁属?(第2/2页)
“哈哈哈!”
侯孝康也没继续调侃他,解释道:“这些可都是护卫孛儿只斤.那日的蒙古骑兵身上穿得。”
“这些亲卫骑兵可都是你手下的人解决,你说跟你有没有关系。”
“原来是这样。”
贾琰恍然大悟,这些都是他的战利品,他倒是没太注意。
“贤侄。”
“这些东西一直堆放在这里也不是个事。”
“你赶紧像个办法,解决了它们。”
侯孝康连忙求助道。
不怕贼偷,还怕贼惦记,这些兵甲落到有心人手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倒也简单。”
捏了捏下巴,贾琰直接道:“打造兵器、甲胄用得可是好铁。”
“如若制成农具,这得是传家宝吧。”
‘???’
侯孝康愣住了,制作成农具?
“五原府正在大肆开垦农田,放牧牛羊,烧砖筑城。”
“四、五十万人不缺牛羊、马匹,唯独欠缺工具,打制农具要不了什么技术。”
“咱们这里可是有12万士卒,让大同铁匠指导一下,全部回炉重造。”
“皮甲、弓箭,分发给那些蒙古族人,平日里猎猎野物,也不至于生活困顿。”
大手一挥,贾琰做出了决定。
这些蒙古族人还有那些流民百姓在【昭烈在世(金)】的影响下,早就归心了,他根本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忠诚,东西给出去除了方便他们日常,还有增强保护自身的能力。
“铸剑为犁。”
“此事传扬出去,天下文人必将对贤侄刮目相看。”
侯孝康笑了笑,赞叹道。
“嗯。”
贾琰对此并不在意,朝廷下发的圣旨已经到了,班师回朝便在这几日,他也该做些准备。
是日夜,大同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篝火晚会,十余万军兵载歌载舞,开怀畅饮,不亦乐乎,大同百姓更是进献了许多瓜果、肉食,一时间,全城一片欢愉。
虎贲校尉贾琰无疑是所有人的焦点,百姓爱戴,军兵拥护,前来敬酒者多不胜数,大同适龄的姑娘哪个不是芳心暗投,声名再度传荡九边。
贾家失去了几十年的荣光在他的手中重新焕发,唤醒了边军对于贾家的记忆和认知。
宣府、宁夏、山西、大同四镇百姓更是将其视作神明一般的存在,边疆不在乎皇帝是谁,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皇帝,但他们见过贾家人。
大乾开国79年,宁国府二代主事人贾代化及128名贾家人死在了大同,今天,还是贾家宁国府嫡子贾琰为他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他们解决了来自蒙古的威胁,试问他们如何能不感激涕零!
这恰恰是贾琰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军职、爵位重要吗?不,至少在边疆不重要,民心如海,现如今,只要他振臂一呼,哪怕无官无爵,数百万边民、几十万边军为之附从,这便是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