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 第六十六章:铸剑为犁,边疆民心为谁属?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第六十六章:铸剑为犁,边疆民心为谁属?

簡繁轉換
作者:江东一枝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15:11:08 来源:源1

第六十六章:铸剑为犁,边疆民心为谁属?(第1/2页)

“侯叔父。”

“全在这里了吗?”

军营西侧,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兵甲,贾琰忍不住问道。

“嗯。”

侯孝康指着周遭,介绍道:“这里大多是熟铁兵刃,弯刀、骨朵、长矛都有。”

“零零总总加在一起,不下五十万件,还有皮甲、铁甲十余万具。”

“什么款式都有,我倒是好奇这些蒙古鞑子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兵甲,他们又不擅长冶炼。”

‘...........’

听到这话,贾琰心中不禁捏了一把汗。

察哈尔部或许没有足够多的工匠冶炼钢铁,可贾赦这些年输送了不知道多少利益,一批又一批的铁送往察哈尔部,难保贾赦不会把工匠送过去。

不管是漠北,还是河套地,铁矿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技术,这一环被补足之后,自然如虎添翼。

“将主。”

“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

就在这时,董勇、李擎、彭礼等一干亲卫扒拉出了一件特别的甲胄,抬到了贾琰面前。

甲胄像是一体打造,表层镀银,能够覆盖一整个上半身,并非是钢制,而是熟铁打造。

‘胸甲!’

贾琰一眼就认出了这些不具备东方特征的甲胄,来自西方。

早在15世纪后期,随着轧制金属板技术的问世,欧洲出现了钣金铁制胸甲,和眼前这具如出一辙,正面与背以黄铜铰链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

现如今,整个欧洲世界最为流行的骑兵都是胸甲骑兵,成建制的胸甲骑兵团横行西方。

胸甲的重量大多在20斤以内,轻便,防御力还可以,更适合火器骑兵使用,没想到居然传入了察哈尔部。

“贤侄。”

“这些洋落,你要是喜欢,都拿去。”

“索性也是你的杰作。”

侯孝康看他盯着胸甲半天没反应过来,一脸促狭道。

“侯叔父。”

贾琰有些哭笑不得,他只是在思考国朝和欧洲之间的差距。

欧洲人利用水力锻锤技术一体制造胸甲,类似的技术,东方早在汉朝就已经应用到了民间。

目前,东方主要装备的布面甲多用于抵御传统冷兵器(刀、枪、箭)和早期火器,适合近战或常规作战,西方的胸甲常见于重装骑兵或需要重点防护胸部的场景,例如:冲锋陷阵等高强度作战。

二者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东、西方在侧重点上的差异,一个是防御为主,一个是进攻为主。

西方殖民者通过掠夺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像英伦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进一步萌芽。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生产技术的提高带来了足够的积累,等到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机器的应用将带来颠覆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苗头已经在西方出现。

反观国朝,小农经济依旧占据了主导,江南地区固然有类似的工场,但被士绅牢牢控制在手中,压抑了民间技术的发展和革新。

再这么继续下去,大乾的结局一定会比正常时空的满清还要惨,在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时,毫无还手之力,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六章:铸剑为犁,边疆民心为谁属?(第2/2页)

“哈哈哈!”

侯孝康也没继续调侃他,解释道:“这些可都是护卫孛儿只斤.那日的蒙古骑兵身上穿得。”

“这些亲卫骑兵可都是你手下的人解决,你说跟你有没有关系。”

“原来是这样。”

贾琰恍然大悟,这些都是他的战利品,他倒是没太注意。

“贤侄。”

“这些东西一直堆放在这里也不是个事。”

“你赶紧像个办法,解决了它们。”

侯孝康连忙求助道。

不怕贼偷,还怕贼惦记,这些兵甲落到有心人手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倒也简单。”

捏了捏下巴,贾琰直接道:“打造兵器、甲胄用得可是好铁。”

“如若制成农具,这得是传家宝吧。”

‘???’

侯孝康愣住了,制作成农具?

“五原府正在大肆开垦农田,放牧牛羊,烧砖筑城。”

“四、五十万人不缺牛羊、马匹,唯独欠缺工具,打制农具要不了什么技术。”

“咱们这里可是有12万士卒,让大同铁匠指导一下,全部回炉重造。”

“皮甲、弓箭,分发给那些蒙古族人,平日里猎猎野物,也不至于生活困顿。”

大手一挥,贾琰做出了决定。

这些蒙古族人还有那些流民百姓在【昭烈在世(金)】的影响下,早就归心了,他根本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忠诚,东西给出去除了方便他们日常,还有增强保护自身的能力。

“铸剑为犁。”

“此事传扬出去,天下文人必将对贤侄刮目相看。”

侯孝康笑了笑,赞叹道。

“嗯。”

贾琰对此并不在意,朝廷下发的圣旨已经到了,班师回朝便在这几日,他也该做些准备。

是日夜,大同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篝火晚会,十余万军兵载歌载舞,开怀畅饮,不亦乐乎,大同百姓更是进献了许多瓜果、肉食,一时间,全城一片欢愉。

虎贲校尉贾琰无疑是所有人的焦点,百姓爱戴,军兵拥护,前来敬酒者多不胜数,大同适龄的姑娘哪个不是芳心暗投,声名再度传荡九边。

贾家失去了几十年的荣光在他的手中重新焕发,唤醒了边军对于贾家的记忆和认知。

宣府、宁夏、山西、大同四镇百姓更是将其视作神明一般的存在,边疆不在乎皇帝是谁,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皇帝,但他们见过贾家人。

大乾开国79年,宁国府二代主事人贾代化及128名贾家人死在了大同,今天,还是贾家宁国府嫡子贾琰为他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他们解决了来自蒙古的威胁,试问他们如何能不感激涕零!

这恰恰是贾琰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军职、爵位重要吗?不,至少在边疆不重要,民心如海,现如今,只要他振臂一呼,哪怕无官无爵,数百万边民、几十万边军为之附从,这便是民心所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