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30章 从秦淮河传到汴河上去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第30章 从秦淮河传到汴河上去

簡繁轉換
作者:小鱼儿慢慢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1 14:59:45 来源:源1

第30章从秦淮河传到汴河上去(第1/2页)

不止是这一家,整个上元、江宁两县,所有的烟花场所,这一首贺新郎全都推行的意外的顺利,甚至居然是没有一个人要钱,便是句容、溧水、溧阳、乃至临府的**县,所有的烟花风月场所,都开始传唱了起来,却是完全不需要王小仙亲自去推广这歌了。

说白了,王小仙还是对所谓的人民的力量了解的不够透彻,甚至在推广之前本能的会认为,一群婊子而已,让他们推广这种歌曲她们一定没这个胆子,更不可能知晓所谓的大义,只能以金银利诱。

犯了英雄史观的错误,没能正确的用阶级叙事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其实却是恰恰相反,这些婊子反倒是比绝大多数在官场上的官吏表现的更加勇敢,一个王小仙事先也忽略了的事实是:这些婊子恰好便是侵占公田,最最直接的受害者了。

其实本质上,侵占公田的这个行为,和现代社会中,系统性贱卖国有资产是一模一样的。

给朝廷做佃户,其实大体上还是能过得下去的,朝廷也没人真的会较真收益,名义上是五五分,实际上管束不严,佃户也总能多分一些,就算是不富,也总能勉强混个温饱。

朝廷之所以要卖田,就是因为朝廷从这些田里收不上钱么,甚至有些地区的公田收益已经到了聊胜于无的地步了。

这里面固然是有官吏贪墨,但是佃户们好歹也是能得实惠的。

结果现在公田变私田,佃户变佃农,给朝廷种地的变成了给大地主种地,那这日子能过成什么样,就全看地主本身的良心好坏了。

更别说,那还有大量的营田变卖呢。

北宋的兵,说是募兵制募来的职业士兵,开封本地的禁军还好些,厢军基本上都快沦落成乞丐军了,月俸不过300-500文,这么点钱在江宁这种繁华所在,想要娶媳妇生孩子,纯属扯淡,其收入的大头就指着那点营田了。

其实这所谓的募兵制在实际表现上和明代的兵户卫所制是差不多少的,真没人指望那点所谓的军饷。

结果从仁宗朝开始,营田被大规模的贱卖,被日渐庞大强势起来的官僚地主阶级所吞并,这些厢兵被大量裁撤,亦或者是只能另谋生路。

按理来说,那些卖了营田所得到的钱,除了补贴国库的部分,自然也应该留出一笔来作为安置费用。

可营田都是贱卖,甚至压根就没花钱的,他们又上哪拿安置费用去?

有些老兵或许已经从军几十年了,大半辈子都待在军营里,甚至可能还为了大宋打过仗流过血,突然就没了活路了,除了卖儿卖女,还能有什么办法?

这卖儿卖女中的那个女,可不就都在这烟花之地,成了婊子了么?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治平年间秦淮河上的花船,和某个年代东北的冬天的雪,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

民间早就对这种贱卖公田、营田的行为充满了愤怒,只是有怒也不知该冲谁,今日之前,富弼家的公子亲自侵占公田,这件事知道的人还是很少的,只局限于衙门之内,甚至是衙门之内的个别人。

事实上早在包拯知江宁府的时候就查出过富绍庭一次,而且和王小仙一样,包拯也是同样杖毙过富家爪牙的,不过包拯做的也只有如此了,并没有进一步的追究,碍于富弼的面子,也没有将此事闹大,是竭力维护了这位同僚的清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章从秦淮河传到汴河上去(第2/2页)

自然,除了当事人,老百姓虽然知道包公在时也有查公田,但却并不知道查的是谁。

客观来说包拯在北宋这个特殊的时代,尤其是仁宗朝,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包青天之名果然也不是没有来由,

然而王小仙却是不管不顾,其力度不但比包拯时代更重,更是丝毫不给富弼面子,连富绍庭都不提,完全将脏水泼给了富弼这位君子。

而今日之后,这股愤怒却是有了富弼这样的一个出口,尤其是这富弼本身在民间素有清名,还是个道德君子。

自然这以前口碑有多好,现在大家提起此事来就有多恨,这是一种被欺骗了的愤怒感。

作为沦落风尘的贱人,你让她们拿着刀子去和坏人拼命,她们不敢,也不知道该找谁去,可唱唱歌骂骂人难道还不敢么?

当然,这事儿富弼也确实是有一点冤枉的,因为侵占公田这种事真的是全天下的人都在做,

侵占公田,甚至是军田,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了,这叫做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这叫小河流水大河满,这叫仁政。

和后来所谓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话语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些听起来就绝对正确,谁也无法反驳的话语。

可以肯定两京贵人子弟中,干了这事儿的绝对是一堆一堆的,甚至可能没插上一手的反而才是少数,干这事儿的又毕竟只是他的儿子富绍庭,配合的人是他的亲家冯京,若说此事全是出自富绍庭和冯京二人,富弼本人都不知道这事儿,其实也未必就没可能。

一辈子的清名,就为了这种,明明是所有人都在干的事,被儿子连累临老临老的从君子变成国贼,所有的火都冲着他来了,好像他才是这侵占公田罪魁祸首一样。

事实上韩琦才是嘉祐七年上书《官田鬻卖诏》,导致一切的罪魁祸首,欧阳修、李参才是推行此策真正的急先锋,富弼本人,除了支持韩琦之外好像还真没干什么。

亦或者说整个仁宗朝,除了包拯、吕诲、蔡襄、司马光,以及到死仍与这些人斗争到底,死不瞑目的范仲淹之外,其余的哪个朝臣不是同意此事,在背后推波助澜呢?

可谁让你富弼赶上了呢。

哈尔滨的雪也不是某个歌星一家人下的,可谁让你赶上了呢。

别人不是也没人知道,知道了也没你这么出名么。

从青楼花船,到了酒楼,又从酒楼到了食肆,从食肆又到了勾栏瓦舍,从勾栏瓦舍又到了大街小巷,一时间居然是人人传唱,成了眼下江宁府,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最为火爆的曲目,就连民间也有人用竹枝词做了童谣:

“富家儿郎胆包天,”

“公田圈作私宅院。”

“粮仓硕鼠肚皮鼓,”

“怎比衙内胃口宽?”

“铁秤砣,量地皮,”

“良田万亩入囊里。”

“官契墨迹尚未干,”

“血泪早浸田埂泥。”

“相公在朝称贤良,”

“纵子江南逞虎狼。”

“清名换得万顷地,”

“剥尽民脂肥肚肠!”

童谣和歌曲传遍了整条秦淮河的南北两岸,顺着这滔滔的江水,沿着大运河,一路传到了汴河去,传到了东京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