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五十五章 序幕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五十五章 序幕

簡繁轉換
作者:席挥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2 15:00:42 来源:源1

第五十五章序幕(第1/2页)

“你们真是害苦了寡人啊!”

北军校场中,刘据面对着再三推辞,仍旧合词劝进的中、外两朝官吏,勉强从请,如是说道。

政治如同用兵,有时候也是一种“诡道”,需要权谋机变,当然,胜利是唯一的目标。

就如刘据骂董仲舒今朝儒生人尽小人所说的孔子《论语·里仁》那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可以说,这段话代表了中华人的利益观,只要你谈利益,不管你是谁,你都是小人。

这种君子和利益对立的思维方式,让华夏人在利益面前都显得很是谦虚,尤其是政治家不是道德模范,在面对巨大利益的时候,更不可能为了面子而放弃,但如刘据这般,如何避免掉入“利益小人”的伦理陷阱呢?

那就是“三让而受”。

三辞三让,以绝天下之谤。

光禄大夫侍中吾丘寿王和新的御史大夫枚皋,努力静处不动,神情肃穆。

如果劝进当国,是储君的人来,那就成储君的独角戏了,但这是双簧,三次劝进当国,只能由陛下的人来,即,他们俩。

如此一来,就形成储君多次拒绝,是在陛下、列侯亲贵逼迫下,才无奈接过国政,储君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都是陛下、是列侯亲贵为了生前事、身后名,强制把当国执政交托到储君手上。

对陛下,是孝,对臣下,是仁,对万民,是慈。

明明是场宫廷之变,储君放逐了陛下,储君却成了孝、仁、慈之君,陛下成了“狗”?

吾丘寿王、枚皋,就觉得历史太长也不是什么好事,什么困境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目相对,都能看出彼此眼中的绝望,陛下,真的能赢吗?

可能、也许吧?

诸礼毕。

吾丘寿王、枚皋、李广、李敢、李陵、韩说、汲黯、郑当时、桑弘羊……刘受、刘辟强等中、外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随即离场。

储君虽将北军大营设为当国执政的地点,但大汉国柄很多时候出自丞相府、大司马幕府这样的私门,和兰台、廷尉署、少府这样的官署,只有无法决断的时候,才会呈递圣前,现在,回京回衙。

“太史令。”

刘据望向奋笔疾书的太史令司马谈,笑道:“记下来了吗?”

“回上君,如实记下了。”司马谈答道。

“乱臣贼……”

跟在父亲身边的司马迁小声嘀咕着,但没有嘀咕完,脸上就重重挨了个巴掌,趔趄了下,不可置信望着神情淡漠的父亲,“我司马家是史家,史不可改,不能揣摩,更不可添思杂情,多年的学游,是为了让你能写实记下历史,不是让你去交友结亲,以情乱史的,日后,你就好好当郎中,史馆的事,就不用你了。”

“你就我一个儿子,不用我,是想列祖列宗的家业至此而止吗?”

这一路的学游,他见了不少人,受到了不少世家大族豪强的恩惠,听了不少的故事,想着既报恩又在史书上挥斥方遒,父亲的话,司马迁无法接受了。

“断了,也比毁了的好!”

司马谈冷冷地望着独子,“小临、小观不史,我就把史书带入坟墓中,我是史家,不是小说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五章序幕(第2/2页)

司马临、司马观是司马迁的两个儿子,也是司马谈的长孙、次孙,一个八岁,一个六岁,能接过史家重任就接,不能接,司马家的史记便就此而这。

“父亲,你会后悔的!”

司马迁愤然离去。

司马谈平复了下心情,躬身下拜道:“子不类父,臣请上君宽宥。”

刘据长嘘一声,“我与太史令感同身受,心里满是戚戚,又哪里有怪罪的想法。”

司马谈潸然泪下。

这独子,本就对枯燥无味的史家、史实没有半点兴趣,年纪稍大一点,就请去学游天下,但他哪里看不出来,那是去玩了。

仗着史家子的身份,走到哪里,都受地方世家大族豪强的优待,分钱不出,游遍山水,但吃人家的,喝人家的,甚至玩人家的,是史家最忌讳的。

报恩,就等于篡改历史,影响源远流长。

不报恩,就是忘恩负义之徒。

刘据叹了口气,转移话题道:“太史令的史馆如何?”

“禀上君,史馆已开,但臣不知,是该从今往前而写,或从前及今而书。”司马谈拭去眼泪道。

史家,很少有修今史,因为太刺激,很多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儿、孙都活着,考证较为容易,也更贴近真实历史,但容易被“面杀”。

那个“崔杼弑其君”便是史家的教训,齐太史家险些绝了,于是,春秋战国以后的史家,要么“下世书”,要么“今曲笔”以避祸。

虽然陛下让开史馆,本意是想此修今世,免为后世……太子所毁,但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谈很难相信陛下能容忍他的史笔,也就是接受今世的批评,甚而是批判。

到时候,免不了大兴文字之狱。

“就以今史为笔端吧。”

刘据想了想,说道:“今日宴良会,正是时候。”

司马谈默了下,委婉道:“或有争议。”

储君放逐天子,史书留笔,必然会招致无数争论,逼宫、造反的猜测,必将世世代代争执不休。

“寡人即位后,太史令就更难写了。”刘据点头微笑。

现在写,史实真假尚有保证,等他登基,太史家招来的争议只会更多。

“臣明白了。”司马谈醒悟道。

就在这时,霍去病走了过来,“上君,一切准备好了。”

刘据与霍去病到时,公孙贺、公孙敖、李息、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赵食其、郭昌、荀彘、路博德、赵破奴,同时起身,恭声道:“见过上君!”

刘据环顾四周,没看到舅舅,问道:“舅舅呢?”

“我在。”

卫青搀扶着丞相公孙弘从营帐中走出,公孙弘见刘据,也是道:“见过上君。”

“相国,既然来了,那就落座吧。”刘据颔首道。

当所有的人落座,当成壮丁被拉来的司马相如挤出一丝笑容,在素锦上正式绘图。

太史令司马谈以笔搔头,遂写下《史记》初笔,“元狩二年冬,十一月,皇太子据再三辞让,勉从世人所请,进位上君,当国秉政,日下,霸陵陵园令司马相如绘上君与麒麟阁十五功臣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