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五十二章 儒生帝国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五十二章 儒生帝国

簡繁轉換
作者:席挥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2 15:00:42 来源:源1

第五十二章儒生帝国(第1/2页)

一场好大的雪,月落日升,天色透出一丝青色的亮来,已经是雪陷踝骨。

董仲舒踏雪而来,帐内不算宽大,却是温暖整洁,三面竹简木架,没有任何装饰物。

中间一张本色木案,一只燃着粗大木炭的红亮燎炉设在长大的木案旁。

木案上那本大书刚刚合上,而书皮上三个大字,曰:《春秋经》。

书旁有一支尺余长的毫笔,和写满篆字的简帛。

郑国子产的田制新政、齐国管仲的经济统制、越国文种聚集国力的新政、鲁国宣公的初税亩新政、晋国的赐田减税、秦国简公的初祖禾等主要新政摘录内容。

不知不觉间,董仲舒额头上渗出晶晶细汗。

刘据想不到,人人称道的董公竟是一位白发白须白眉高耸的老人,贵为三公,却身着白麻布衣,高挑瘦削,明亮幽深的目光透出一种清奇矍铄的神韵来。

“御史大夫。”

听到刘据的呼唤,董仲舒这才回过神,躬身下拜道:“见过储君。”

“怎么失了神?”

“慑于储君的天纵之才。”

董仲舒望着那简帛,由心而发,“臣从春秋中读到的是学问,而储君从春秋中读到的是治国。”

“董公的意思,学问不能治国吗?”

“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董仲舒毫不避讳,直言道:“臣想知道,储君从春秋中获得了什么?”

“三百年春秋,新政围绕田制与税制之变化发生,然皆为粗浅,无一巩固,反倒被新政激起的巨浪吞没,郑国、齐国、晋国、越国因此相继灭亡。”

刘据在燎炉上架起陶罐煮水,同时利落地收拾陶壶陶碗。

“储君读过《战国书》?”

“未及窥见。”

“请储君听我一言……”

董仲舒似乎是见猎心喜,为刘据讲述了战国以来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对变法的内容、特点、嬗变及其结局,都做了鞭策入里的解说和总结。

“那秦国呢?”刘据笑道。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儒家最蔑视秦国,秦人也最厌恶儒家,儒家士子不入秦,几乎是天下皆知。

直到始皇帝一统中原,秦国、儒家的相处,仍然不太愉快。

“儒家行仁政礼制,不以成败论美恶,不修仁政,虽成亦恶,修行仁政,虽败亦美,此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理,秦国者,非儒生能评。”

“御史大夫不评,日后儒生再评,恐怕会有失偏颇。”刘据笑了笑道。

董仲舒心中一动,知道储君说的什么意思,儒生最了解儒生,暴秦、暴君,传说不到百年就这样了,再传说千年,始皇帝之名,就很难再入耳了。

“大争之世,弱肉强食,势力较量,或可暂忘不以成败论美恶之理。”

董仲舒仍不讲商鞅变法,却给予了秦国、秦君委婉的总结陈词。

“好一个大争之世!好一个弱肉强食!”

刘据为董仲舒的急智拍手叫好,再问道:“那我汉家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二章儒生帝国(第2/2页)

“高祖皇帝痛恶仁政礼制,行老子之大道之术,缩减官府,军士归田,无为而治,解天下刀兵连绵,可称千古圣君。”董仲舒颂圣道。

那个手提三尺剑,七年立下不世之功的人儿,哪怕尿溺儒冠,也只能抨击德性,抨击不了能力。

“御史大夫少说了一个,小国寡民。”刘据指出了他未尽之言,“这也是公羊兴起的原因。”

大汉初年,大汉不像是帝国,更像是一个个邦国,虽然中央朝廷拥有着最高权力,但上下政令难以统一,尊皇而自治。

道家之学,不是寻常所言的修身养性之学,实乃一种深奥的邦国大学问,然,止于邦国。

当邦国一个个融入帝国中,帝国拥有且能发挥出帝国的力量时,道家精华,便耗尽了。

这时,就要有新的学问,公羊春秋,趁势而起。

“储君明智。”董仲舒再次躬身下拜道。

火盆陶罐中的茶水已经煮沸,刘据轻快地将浓酽的茶水斟好两只陶碗,分置两人面前,举碗笑道:“这就是你血溅龙庭的原因?”

如鸡皮的手一抖,茶水滴滴落下,染湿了董仲舒的衣裳,举碗答道:“储君的意思,臣不明白。”

“御史大夫,这世间很多事情,其实不必知道过程,从结果上,就能得出很多真相,就比如说,血溅龙庭的获益者,有谁?”刘据点头微笑。

“臣不知……”

“孤是一个,且是最大的一个。”

刘据为其添了些茶水,“还有,御史大夫。”

君权天授。

这是一把双刃剑。

父皇一直对“承认君权”很高兴,认为这是统治的理论根据,正统法理,却对“约束君权”置之不理。

就父皇恶劣的性格,要接受约束,那根本不可能,但在宗亲之血染龙庭,走投无路的时候,首次接受了“天罚”,自此以后,父皇的权力就有了“天道”的限制。

甚至,凡有洪涝、旱灾、地震、日食等灾异变化,都会成为儒生攻讦皇帝的机会。

为了消灾避祸,皇帝必须采取某些方式,就比如举贤良方正,以举贤制代替原本的察举制。

而儒生,总是会贤的是时候。

董仲舒在出任胶西国相前,与中山王刘胜有无接触,刘据不知道,但在上任后,与中山王必然有接触。

胶东、胶西,两个诸侯国,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可以与所有诸侯王有联系、接触。

中山王的刑场狂言,绝对与他有脱不开的关系。

董仲舒默然。

不承认,不否认。

承认、否认,在刘氏皇帝,包括储君这,没有什么用,只要是认定的事,没有解释的余地。

“御史大夫失意久了。”刘据轻飘飘的一句话,董仲舒立刻动容了。

“就想改改这人间。”

“自问学问如高山,却屡屡不受重用的董仲舒,为了自己,也为所有儒生,想要创造一个儒生的帝国,御史大夫,孤说的,对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