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 第五百九十三章二十斤面换了个军队少奶奶?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第五百九十三章二十斤面换了个军队少奶奶?

簡繁轉換
作者:花城烈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1:01 来源:源1

海浪翻滚,海鸥盘旋。

张花城站一群人就这样坐在甲板上看着水天一色,一群人和度假一样。

“哥。”铁柱拿了一桶啤酒过来,咧嘴笑着,将啤酒递给张花城。

“狗蛋,喝一个。”

张花城给狗蛋也拿了一个。

狗蛋接过,时不时抬头张望张望。

“没那么近,还得一个多小时呢。”张花城安慰安慰她。

“嗯!”狗蛋点点头,心情还是有点失落的,她终于知道哥哥那时候为什么非要带着她去找吃的,然后迷路了,原来是爸妈要卖了她,她没想到自己......

清晨的海雾还未散尽,张家堂的渔港已是一片忙碌。退潮后的滩涂上,几艘小船正被村民合力推入浅水,船底摩擦着细沙与碎贝,发出沙哑而熟悉的声响。张花城站在码头边缘,手里拎着一只补好的渔网,目光却落在远处那片灰蓝色的海面??风向偏北,浪不高,是个出海的好天气。

但他知道,今日不同寻常。

昨夜电影散场后,他回到灯塔,发现门缝里塞着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字迹清秀工整,不像鸬鹚那种冷硬风格:

>**“老鲸嘴东侧岩穴,第三块青苔石下,有你想要的东西。勿带他人,勿用电台。”**

没有署名,也没有威胁语气,可张花城的心却猛地一沉。

他知道这是谁留的。

修表匠。

那个曾在雪姨家修过收音机、眼神温和如邻家叔伯的男人;那个在除夕夜默默帮兜兜修好发条兔子、还教她唱《我的祖国》片段的人;那个本该已被境外组织清除、却奇迹般消失无踪的“种子特工”。

他没把纸条交给任何人,甚至连王琳都没提。清晨五点,他独自驾着小舢板绕到老鲸嘴背面,在晨光初露时潜入涨潮前最后露出的一段岩缝。海水冰冷刺骨,岩壁湿滑,他靠着手电微光一步步摸索,终于在靠近底部的一块长满青苔的石板下,摸到了一个密封铁盒。

铁盒打开时,里面没有武器,没有胶卷,只有一盘老旧录音带,标签上写着三个字:**《春雷》**。

他带回了它。

此刻,他坐在灯塔顶层的小房间里,窗外阳光渐强,海鸥鸣叫划破天际。短波电台静默地立在角落,像一头休憩的兽。他将录音机接上外放喇叭,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播放键。

起初是杂音,电流滋滋作响,接着,一段低沉女声缓缓响起,带着六十年代广播特有的庄重腔调:

>“……中央调查组已于昨日进驻吉林集训营旧址。根据初步核查,所谓‘内部泄密’实为外部渗透所致。真正的叛变者并非学员雪兰,而是时任安保副科长赵景明,其已于三日前经丹东越境逃往境外……”

张花城瞳孔骤缩。

这不是新闻播报,而是原始档案录音!

更让他震惊的是,声音继续推进,竟提到了一个名字??**岳金霞的父亲,岳振国**。

>“……岳振国同志系我党潜伏于敌方情报系统的双面特工,代号‘白桦’。他在得知赵景明即将出卖集训营名单后,冒险传递预警,致使大部分核心人员提前转移。但因通讯中断未能及时撤离,最终被捕,并于1968年冬遭受酷刑致死,遗体至今未寻获……”

录音到这里戛然而止。

张花城僵坐在椅子上,手指紧紧掐住膝盖,呼吸变得粗重。

原来如此……

难怪当年岳金丝会突然失踪,原来是追寻父亲的真相;难怪雪姨总说“我们不是罪人,我们是替死鬼”;难怪那份名单迟迟无法完整公布??因为背后牵扯的不只是冤案平反,更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情报暗战!

他猛地站起身,冲下楼梯,直奔村东头的旧供销社。

岳金丝虽已搬去省城疗养,但她临行前留下一间储物房,存放着她搜集多年的资料。张花城用钥匙打开锁,一股陈年的纸墨味扑面而来。书架上堆满了泛黄的文件袋、手写笔记和地图,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本红皮日记本,封面上写着:“父亲的手稿(残)”。

他翻开第一页,字迹颤抖却坚定:

>“如果有一天你们看到这些文字,请相信,我不是叛徒。我只是选择了最难走的路??一边扮演敌人,一边守护亲人。我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女儿,但我对得起入党时宣誓的那句话:永不背叛人民的利益。”

>

>??岳振国,1967年冬夜于秘密囚室

张花城眼眶发热。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岳金丝能在那么多年隐姓埋名中坚持下来;为什么她在听到平反消息时没有欢呼,只是跪在地上久久不语;为什么她说:“我等这一天,是为了告诉爸爸,他的名字可以回家了。”

他抱着日记本奔回灯塔,立刻拨通了省城的专线电话。

接电话的是安全部派驻的专员周政。

“你说什么?你还找到了另一份录音?”周政的声音透着震惊,“张队长,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不仅是历史真相的补充,更是揭开了‘清尘计划’背后的真正动机!他们怕的从来不是冤案翻案,而是怕‘白桦’这条线重新激活!”

“所以我必须见岳金丝。”张花城语气坚决,“她有权知道全部真相,也有权决定是否公开这些材料。”

“可她现在处于保护状态,不能随意接触外界信息。”周政迟疑道,“而且……高层有人反对继续深挖。他们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那就让过去永远缠着我们?”张花城冷笑,“你以为鸬鹚是最后一个?修表匠为什么会突然现身?他留下这个盒子,不是为了复仇,是为了交接!有人还在等信号,等着‘白桦’的火种重新点燃!”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我会安排一次闭门会面。”周政终于开口,“但在那之前,你要确保所有证据原件留在原地,不得复制、传播。这是命令。”

“我只要让她亲眼看到父亲的字迹。”张花城挂了电话,转身望向窗外。

海风正劲,一面晾晒在竹竿上的红旗随风展开,猎猎作响。

当天傍晚,一艘军用快艇悄然靠岸,两名便衣人员护送一位身穿素色大衣的女子走上码头。她戴着墨镜,身形瘦削,却步伐稳健。

是岳金丝。

张花城迎上去,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递上了那本红皮日记。

她接过,指尖微微发抖。走进灯塔后,她摘下墨镜,眼角已有细纹,目光却依旧锐利如鹰。她坐在桌前,一页页翻阅,嘴唇紧抿,泪水无声滑落。

看完最后一行字,她抬起头,声音沙哑:“我要回一趟集训营旧址。”

“那里早就荒废了。”张花城说。

“但地下通道还在。”她平静地说,“我爸说过,‘万一哪天联系断了,就去B-3仓库找答案’。我一直以为那是幻觉,现在我知道,那是坐标。”

张花城点头:“我去准备船只和装备。”

三日后,他们乘军用直升机抵达原吉林集训营遗址。这里已被划为废弃军事区,四周拉起铁网,杂草丛生,唯有几栋混凝土建筑残存,墙上有弹孔,窗框锈蚀。

他们在B区第三栋楼地下室入口处发现了隐蔽的金属盖板,撬开后,一条狭窄阶梯通往深处。

空气潮湿阴冷,手电光照出墙上模糊的刻痕??有些是数字,有些是箭头,还有一些简笔画:一棵树,两个小孩,一只鸟。

“这是我小时候画的。”岳金丝轻声说,“爸爸带我来过一次,他说这里是‘藏梦的地方’。”

再往下二十米,是一间密闭小屋,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的中国地图,多个地点被打上红圈。中央桌上,放着一台老式打字机和一个木盒。

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叠照片、一份手绘组织架构图,以及一枚银色徽章??上面刻着松枝与齿轮交叉的图案,下方写着:“忠诚?沉默?奉献”。

“这是‘白桦网络’的标志。”周政低声解释,“建国初期成立的秘密情报小组,专门负责甄别内部隐患。后来因政治运动被迫解散,成员多数遭清洗……没想到还有遗存。”

最令人震撼的,是一份未寄出的信:

>“致未来的你们:

>

>若此信尚存,说明你们仍未放弃寻找真相。请记住,最大的危险从来不来自境外,而是来自权力顶端的腐化。赵景明只是棋子,真正的主使,是我曾敬重的老首长陈德海。他因嫉妒雪兰受上级赏识,借反特之名行铲除异己之实。我试图阻止,却反被构陷。

>

>我不怕死,只怕真相随我埋葬。

>

>愿光明终至,愿后来者勇敢。

>

>??岳振国绝笔”

张花城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陈德海?那位如今仍担任某重要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的老将军?

他竟然就是幕后黑手!

“我们现在怎么办?”一名年轻特工问。

“上报。”周政神情凝重,“但这需要更高层授权才能启动调查。毕竟,涉及国家功勋人物,程序必须万无一失。”

“那就让万无一失成为挡箭牌?”张花城冷声道,“三十年前他们用程序打压忠良,三十年后还要用程序包庇罪人?”

“那你打算怎么做?”岳金丝忽然开口。

“我不打算做什么。”张花城看着她,“但我建议你,以幸存者身份,向中央纪委提交这份材料,并附上公开呼吁信。你可以选择匿名,也可以选择站出来。”

她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我要实名。”

消息传出,全国震动。

媒体虽被管控,但网络论坛、大学校园、老兵社群迅速掀起讨论热潮。“白桦事件”成为关键词,无数尘封往事被重新挖掘。有老知青撰文回忆当年如何目睹无辜者被批斗;有退役军官披露内部审查中的刑讯逼供;更有学者指出,此类冤案并非个例,而是系统性权力滥用的结果。

三个月后,中央成立专项复查组,正式对“陈德海涉嫌滥用职权制造冤案”一事立案调查。与此同时,国务院追授岳振国同志“革命烈士”称号,遗骸虽未找到,但在长春烈士陵园为其设立衣冠冢。

清明那天,岳金丝独自前往陵园,献上一束白色山茶花。

张花城带着兜兜也来了。小女孩不懂太多,但她记得妈妈说过:“这位爷爷,是我们家的恩人。”

她踮起脚,在墓碑前轻轻放下一朵蒲公英。

风吹过,种子飘向远方。

回程途中,张花城接到雪姨的电话。

“我在整理姐夫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旧信。”她的声音很轻,“是陈德海写给我丈夫的,日期是1968年元宵节。信里说:‘只要你肯作伪证,雪兰就能活命。否则,你们全家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张花城握着手机,久久不语。

原来,悲剧早有预兆。

而那些选择不说谎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当晚,张家堂再次举行露天电影放映,这次放的是《横空出世》。当银幕上科学家们在戈壁滩上喊出“中国人一定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时,全场掌声雷动。

张花城站在机器旁,看着光影流转,忽然感到一只手牵住了他。

是兜兜。

“爸爸,”她仰头问,“以后还能修兔子吗?”

他蹲下身,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当然能。而且下次,我们一起把它改成会说话的机器人,好不好?”

“真的吗?”

“爸爸什么时候骗过你?”

她咯咯笑起来,蹦跳着跑回人群。

张花城望着她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黑暗不会彻底消失,阴谋也不会完全终结。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说出真相,还有孩子愿意相信光明,这片土地就仍有希望。

数日后,修表匠再度出现。

这一次,是在村口的小茶馆。他穿着普通渔民的衣服,胡子刮得干净,眼神不再躲闪。

“我没有回去。”他对张花城说,“我知道他们还在找我。但我也不想躲了。我用了十五年扮演别人,现在,我想做回自己。”

“你想做什么?”张花城问。

“教孩子们修钟表。”他笑了笑,“顺便,把我知道的故事,讲给听得懂的人听。”

张花城伸出手:“欢迎回家。”

从此,茶馆角落多了一个小小的“时光修理铺”,门口挂着一块木牌:

**“修表修心,修旧如新。”**

每当夕阳西下,总有孩子围在那里,听他讲过去的事,看他用镊子夹起细小齿轮,一点点拼凑时间的碎片。

而张花城依旧每天巡视海岸,检查电台,训练巡逻队。他不再轻易谈起战争,也不再频繁提及牺牲。但他始终记得那句英文:

**“Peaceisnottheabsenceofconflict,butthepresenceofjustice.”**

正义在,人心就不冷。

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

张家堂的海浪依旧拍打着礁石,渔船进出港湾,孩童笑声回荡在山坡。

有人离开,有人归来;

有人沉默,有人发声;

有人老去,有人长大。

而在那座灯塔顶端,一面国旗每日升起,迎风招展,仿佛在向世界宣告:

这里的人,从未忘记守护的意义。

哪怕岁月鎏金,终将褪色,

他们的信念,却如星辰永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