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 第六百二十一章书房

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 第六百二十一章书房

簡繁轉換
作者:花城烈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1:01 来源:源1

这里的书房看得出很精致,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张花城又看到了几张照片,一张是两个女孩的合照,其中一个就是水野春,另一个和她长相很接近,看得出应该是他的姐姐。

还有一张家庭照,剩下一张模糊的男子身影,估计是她的男朋友吧,照片都摸模糊了。

张花城想了想,翻开了水野春最上面的日记本。

不同于工作日记,这些日记还贴了一些可爱的纸片,以后风靡国内的手账本,不就是这样的吗?

(1945年2月28日)

讨厌的通风管又......

小男孩跑进校园时,林朵朵正蹲在花坛边记录一组新数据。她手里握着一支磨短了的铅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画满了表格和箭头。男孩喘着气站在她面前,声音发颤:“姐……那个公告栏上的信,是不是真的?我也能加入监督岗?”

林朵朵抬起头,阳光从她背后照过来,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合上本子,认真地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矮一头的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李小川。”

“小川,你知道监督岗是干什么的吗?”

“知道!”他急切地说,“查路灯、测水质、写报告,还要开会吵架……但最后大家都会听数据说话。”

林朵朵笑了,眼角弯成月牙。“那你先答我三个问题。”她翻开本子第一页,“第一,如果我们发现村东头排水沟堵塞导致积水,应该找谁处理?”

“村委会基建组。”

“第二,如果他们说没预算拖着不修呢?”

“就发起临时提案,召集听证会,让全体居民投票决定要不要动用应急资金。”

“第三呢?”林朵朵顿了顿,“如果你提的建议被否了,怎么办?”

小川咬了咬嘴唇:“再收集证据,改方案,下次再提。”

林朵朵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从马甲口袋里掏出一枚崭新的监督徽章??那是最近一批定制的,还没来得及发放。“欢迎加入。”她说,“明天早上六点半,创客空间集合,我们去码头做潮间带生态普查。”

小川接过徽章,手指微微发抖。铜牌上的树根扎进掌心,像一道无声的誓约。

第二天清晨五点四十分,天还黑着,海风带着咸腥味扫过街道。狗蛋披着外套走出家门,远远看见创客空间门口已有七八个孩子聚在一起,有人打着手电看地图,有人调试无人机遥控器。张浩裹着冲锋衣站在台阶上指挥分工:“A组负责滩涂采样,B组航拍地形变化,C组跟进渔民访谈,记得录音备份!”

林朵朵清点人数时发现多了两张陌生面孔。除了小川,还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缩在人群角落。她走过去轻声问:“你是新来的?”

女孩点点头:“我叫周雨晴,四年级。我想参加,可是……我没参加过培训。”

“没人天生就会。”林朵朵递给她一副防水手套,“你现在就是学员了。记住,在这儿,提问比沉默重要。”

六点整,队伍出发。晨雾弥漫在海岸线上,退潮后的泥滩泛着幽光。孩子们分成小组行动,狗蛋跟着A组走到一处红树林残片区。十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茂密湿地,后来因围垦工程被大面积砍伐,如今只剩零星几株顽强存活的老树。

“取样点设在这儿。”高中生王磊指着一块标记桩说,“上次检测显示这片区域重金属含量偏高,尤其是铅和镉。”

小川小心翼翼地打开采样箱,取出试管和标签纸。他的手有些抖,但在同伴鼓励下还是完成了第一次独立操作。当他把装满泥浆的样本放进保温袋时,脸上露出近乎虔诚的笑容。

与此同时,C组的访谈也在进行中。周雨晴鼓起勇气走向一位正在修补渔网的老渔民。“爷爷,请问您觉得这几年近海捕鱼难了吗?”

老人抬头看了她一眼,叹了口气:“难啊。以前一网下去几十斤黄鱼,现在能捞上来十斤就算运气好。你们小孩搞这些,真能管用?”

“我们在建数据库,”周雨晴努力回忆培训内容,“分析资源变化趋势,然后向县里提交评估报告。去年就是因为我们的数据,才限制了拖网船的数量。”

老人眯起眼睛:“哦?那你说,为啥不让外来的船也限?”

“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追踪。”她翻开笔记,“已经有提案建议建立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下个月就要开听证会。”

老人愣了一下,忽然咧嘴笑了:“行,我支持。给你们作证去。”

上午九点,所有数据汇总至创客空间。投影仪亮起,一张融合了地理信息、水质参数与捕捞量曲线的动态图缓缓展开。张浩站在屏幕前讲解:“根据模型推演,如果不加强保护,本地主要经济鱼类将在七年内达到不可恢复阈值。”

会议室陷入短暂寂静。随后,狗蛋开口:“把这个报告加急送交县海洋局,并抄送省渔业研究中心。同时启动‘护苗计划’二期??我们要种回红树林。”

“经费呢?”有人问。

“治理创新基金可以覆盖前期投入。”狗蛋翻开《实施方案》,指到其中一条,“而且,只要项目通过评审,还能申请生态补偿专项补贴。”

“可村民愿意出力吗?”

狗蛋望向窗外。操场上,一群低年级学生正在排练新编的情景剧《海的女儿不会哭》,讲的是一个女孩如何阻止父亲使用绝户网的故事。孩子们穿着自制的鱼形道具服,动作稚嫩却认真。

“愿意的。”他说,“只要让他们看见希望。”

三天后,红树林复育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批五千株秋茄苗由省林业厅无偿提供,村民们自发组成志愿队参与种植。孟姨带着茶水锅早早赶到现场,一边给年轻人递姜汤一边嘟囔:“种树比吵架强,至少看得见成果。”

老李头拄着拐杖巡视堤岸,用卷尺测量株距是否合规。当他发现两棵树栽得太近时,立刻叫来负责人要求整改。“别以为我是老头就糊弄我,”他瞪着眼睛,“这可是留给孙子辈的遗产!”

最让人意外的是周家父子的到来。老周曾因捕捞配额不满而摔门离去,此刻却默默扛着工具参与护坡建设。中午吃饭时,狗蛋主动坐到他旁边。

“想通了?”

老周扒了一口饭,闷声道:“我不是反对科学分配,我是怕我家船闲着吃空饷。但昨晚我儿子拿回家一份你们做的渔船效益对比图……原来我们油耗高、效率低,真不是额度给少了的问题。”

狗蛋点头:“所以我们在推‘绿色升级补贴’,帮老旧船只改造节能设备。你们家符合条件。”

老周一愣,随即低声说了句“谢谢”。

这场对话没有掌声,却比任何一次表决都更接近治理的本质。

转眼进入七月,酷暑难耐。然而比天气更热的,是即将举行的首届“全龄协商大会”。这是代际协商委员会成立后的首次正式会议,议题直击痛点:**是否关闭位于村西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并改建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

支持方以青少年代表为主,列举多项证据:地下水检测出氨氮超标、周边土壤酸化、夏季蝇虫滋生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反对方则是几位年长村民,理由现实而沉重:新建处理中心需投资三百万元,可能加重集体负债;且部分老年人不习惯分类,担心执行困难。

听证会当天,议事厅座无虚席。连卧床多年的赵奶奶都被家人用轮椅推来旁听。主持人明月宣布规则后,双方依次陈述。

林朵朵作为主发言人走上台,身后大屏播放一段由学生拍摄的纪录片:镜头里,一只海鸟误食塑料碎片后挣扎死亡;一名哮喘患儿的母亲讲述孩子夜间咳醒的痛苦;还有监测员展示近三年空气颗粒物浓度上升曲线。

“这不是未来的问题,”她说,“是我们正在呼吸的现实。”

轮到老年代表陈伯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这位七十岁的退休教师缓缓起身:“孩子们说得对,环境要保护。但我们也不能假装看不见那些跟不上时代的老人。我今年记性差了,今天分了类,明天就忘了。要是因此被罚款,心里难受。”

他话音落下,不少人点头。

这时,一直沉默的小川举起了手。经允许后,他走到台前,声音不大却清晰:“我们可以设计‘帮扶结对’制度。每个家庭由一名青少年志愿者协助分类,贴标签、教方法,不考核老人个人表现,只看户均达标率。”

又一个女孩补充:“还可以设置‘绿色积分’,正确分类换取日用品折扣,就像超市会员卡一样。”

会议室响起??议论声。最终,经过三轮辩论与匿名票决,决议以微弱优势通过:**同意关停填埋场,但增设为期六个月的过渡期,期间全面推行教育 帮扶模式,财政优先保障适老化设施投入**。

散会后,陈伯拍了拍小川的肩膀:“后生仔,你救了我这张老脸。”

小川红着脸摇头:“是我该谢谢您愿意说出来。”

真正的转变往往始于倾听。

八月中旬,台风预警发布。这一次,村庄不再慌乱。应急响应机制早已嵌入日常体系:监督岗成员按预案分工,有的巡查危房,有的检查排水系统,有的协助转移独居老人。

深夜暴雨倾盆,狗蛋接到电话:海边?望塔附近出现塌方迹象。他立即召集抢险队,却发现通往观测平台的路已被泥石流阻断。关键时刻,张浩提出启用新研发的“应急物资投送无人机”,装载照明灯与通讯设备飞越障碍,为被困值班人员建立联系通道。

凌晨两点,风雨渐歇。当最后一辆救援车驶离现场时,摄像机无意拍下这样一幕:十几个孩子挤在村委会值班室,围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正在整理灾害影响初步评估表。他们的衣服还没干透,眼神却明亮如星。

这一画面后来被收录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韧性社区建设案例集》。

九月底,秋阳和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派来专家组进行中期评估。他们在村里住了整整一周,查阅档案、访谈百人、跟踪三次议事全过程。离开前,首席专家在反馈会上说:“你们创造了一种‘低技术高参与’的治理范式。它不依赖宏大叙事,而是依靠持续积累的信任资本。”

临行时,他特意找到狗蛋:“有个事想请你帮忙。我们准备编写一本《基层治理实践手册》,想把你们的‘儿童提案十二步法’作为核心章节收录。”

狗蛋笑着摇头:“别写我个人,写整个村子吧。包括那个曾经反对一切改革、现在天天主动打扫公共厕所的老倔头。”

专家一怔,随即大笑:“这才是真实的力量。”

冬雪初降那天,一封来自贵州的快递送到了村委会。杨老师寄来了她班上孩子们的第一份提案??《关于改善宿舍热水供应时间的建议》,附有详细的用水高峰调查表和节能测算模型。信纸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

>“我们也开始打监督分了,满分十分,校长得了八点五。”

狗蛋把信读了三遍,然后放进抽屉最底层。那里已经收着许多类似的信件:新疆孩子的手绘议事流程图、内蒙古牧区少年组建的草原生态观察队名单、还有晓东姐从云南支教点寄来的照片??一群藏族孩子举着自制的“水质检测合格证”,笑容灿烂。

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生长。不是政策文件里的术语,不是媒体报道中的光环,而是一种朴素信念的蔓延:**普通人有权参与塑造自己的生活,无论年龄、身份或出身**。

除夕夜,全村再次聚在礼堂。这次不是为了看节目,而是举办年度总结大会。屏幕上滚动播放一年来的监督成果:

-全年共受理提案147件,办结率9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1天;

-青少年提出的三项渔业保护措施全部纳入县级规划;

-治理创新基金孵化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超六十万元;

-最令人骄傲的是,全村刑事治安案件连续三年零发生。

明月站在台上宣布:“根据能力认证考核结果,今年共有十九位村民晋升为‘高级监督员’,其中包括三位未成年人。”

掌声雷动中,小川和周雨晴并肩走上台,接过证书。他们的脸涨得通红,却挺直脊背,像两棵迎风而立的小树。

午夜钟声敲响,烟花升腾。狗蛋独自走到观测平台,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下新的一年目标:

>1.推动建立跨县域海洋生态保护联盟;

>2.启动“银发智囊团”项目,系统整合老年人经验资源;

>3.将监督课程纳入校本教材,实现全员普及。

写完,他抬头望向星空。远处传来孩子们数烟花的声音,一声比一声欢快。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有阻力,会有误解,会有疲惫想要放弃的时刻。但他也清楚,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雨夜里坚持交出那份湿透的报告,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因为看见公告栏上的画而奔跑起来,那么,改变就不会停止。

春风或许迟到,但从不缺席。而他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为春天铺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