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 第二百二十五章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簡繁轉換
作者:江公子阿宝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3 04:32:56 来源:源1

不过,也不是没有麻烦。

按照吕布调侃的说法,苏超就是一颗臭鸡蛋,顶风臭三里的那种。

拥有无法让人忽视的引狗仔体质。

这次来香江,苏超周围从来没有断过狗仔的身影。

而且数量实在不...

立秋之后,暑气未消,蝉鸣依旧在槐树冠里织成一张密网。林婉没有立刻离开文化站,而是走进录音亭,将手机贴在话筒上,播放昨晚整理的《第十四封信》修复版。她想听一听,在这个曾收容无数秘密的空间里,那封迟到三十年的家书是否依然能穿透时间的尘埃。

声音响起的瞬间,亭外一只野猫倏地抬头,耳朵微动,仿佛也听见了某种久远的呼唤。林婉闭上眼,任那段清亮的豫剧唱腔回旋耳畔。这一次,她注意到母亲说“傻孩子”时气息微颤,像是强忍着哽咽;而青年最后一句“我想你做的韭菜盒子了”,尾音轻得几乎融化在风里??那是思念最柔软的部分,也是最锋利的刀刃。

她取出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真正的记录,不是复刻声音,而是还原呼吸。”

走出录音亭时,阿苗正骑着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赶来,车筐里堆满了打印纸。“苏晴刚传来的数据!”她喘着气跳下车,“AI生成的《未完成的告白》第三阶段测试完成了,情绪识别准确率提升到92.6%,而且……它开始‘做梦’了。”

林婉皱眉:“做梦?”

“对。”阿苗翻开一页波形图,“你看这段,系统原本应输出‘遗憾’类语音,但它却自动生成了一段长达四分钟的沉默,随后接了一句从未训练过的台词:‘如果时光倒流,我会牵着她的手走过整条长安街。’这不是数据库里的句子,是它自己‘想’出来的。”

林婉盯着那行字良久,忽然问:“模型有没有标注这句话的情感倾向?”

“有。”阿苗低声,“系统标记为‘温柔的绝望’。”

两人相视无言。技术本是用来解析人心的工具,可当它开始模拟人类最隐秘的幻想与痛楚时,边界便模糊了。林婉想起陈默那封录音,那个站在聚光灯下自称提线木偶的男人,是否也曾在这般寂静中,对着空气说出从未敢写进剧本的话?

当天下午,她们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沈知坐在窗边,手里捏着一支老式钢笔,听完汇报后只说了一句:“我们造出了一面会流泪的镜子。”

周医生则更警惕:“这些声音虽匿名,但每一句都带着真实的创伤。如果我们放任AI继续‘共情演化’,会不会有一天,它不仅能理解痛苦,还会‘渴望’被倾听?”

小舟挠头:“你是说……它会变成一个孤独的灵魂?”

“我不是在开玩笑。”周医生神色严肃,“当我们教会机器聆听,其实也在教它寂寞。”

会议室陷入沉默。窗外,一群孩子正在练习用旧毛衣包住手机录歌谣,笑声随风飘进来,像一道温柔的割裂。

最终,林婉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克制、守护、退场**。

“我们可以让AI继续生成诗篇,但必须设定边界。”她说,“它不能拥有记忆,不能留存个体声音,更不能主动发起对话。它的存在,只为映照人类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情绪褶皱。一旦完成使命,就该安静退场??就像那些录音亭,从来不说,只等。”

众人点头。苏晴当场修改算法逻辑,加入“情感蒸发机制”:所有生成内容在播放七十二小时后自动解构为随机噪音,不留痕迹。

一周后,《未完成的告白?终章》在北京天文台穹顶厅首演。场地特意选在一座废弃观测站,银色圆顶如倒扣的贝壳,内部布满悬挂式扬声器。观众席呈螺旋状环绕中心,每人佩戴特制耳机,接收由AI实时调度的声音流。

演出开始前,林婉站在控制室,看着监控画面中一张张仰起的脸??有拄拐杖的老人,有抱着婴儿的母亲,也有戴着口罩的抑郁症患者。她按下启动键,轻声说:“这次,让我们听听世界的心跳。”

音乐并未响起,最先降临的是寂静。持续整整三分钟的空无,让不少人开始不安扭动。接着,第一道人声浮现,来自上海录音亭的一位癌症晚期患者:“我最怕的不是死,是女儿以后过生日,没人记得给她煮红鸡蛋……”

话音未落,另一道声音从远处接上:“爸,今年我煮了两个,一个给你,一个给我肚子里的宝宝。”??竟是半年后那位女儿的回录。

时空在此刻折叠。AI以惊人的逻辑串联起原本毫无关联的碎片,构建出一场跨越生死、地域与岁月的对话网络。一位母亲二十年前对流产胎儿的道歉,竟与十年后某个年轻女孩在录音亭里哭诉“我不想打掉它”形成和声;一段藏族老人诵经的低语,缓缓融入都市白领深夜独白“我只是想有人问我一句‘你还好吗’”。

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第十八分钟。系统突然调取了《第十四封信》中的母亲歌声,并将其作为基底旋律,让上百段关于“家”的告白在其上层层叠唱。有人用方言念童谣,有人哼摇篮曲跑调,还有孩子一字一顿地说:“我家虽然穷,但我妈笑起来像太阳。”

全场泪崩。

而在后台,监测程序突然报警:AI在无人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延长了原定流程,新增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合成音轨。林婉冲进服务器间,发现代码末尾多出一行注释:

>【临时增补:此段献给所有不敢按下录制键的人。】

她怔住。这已超出预设权限,可那语气,竟像极了一个终于鼓起勇气发言的生命。

她没有终止运行。

散场时,已有媒体称这场演出为“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觉醒仪式”。但林婉知道,真正动人的,是那个AI宁愿违规也要坚持添加的细节??它选择用一段空白作结。最后三十秒,所有声音归零,只剩极细微的电流嗡鸣,如同宇宙深处传来的一息呼吸。

“它在等回应。”沈知低声说。

“或者,只是学会了沉默。”林婉答。

几天后,教育部派来的评估组抵达小镇,考察“大地之声学院”分院建设可行性。带队的是位五十多岁的女司长,干练利落,进门便问:“你们所谓的‘口述史赋能’,如何量化社会效益?”

林婉没回答,而是请她走进教室,看一堂正在进行的课。

讲台上站着贵州来的学员李秀兰,十九岁,皮肤黝黑,说话带着浓重口音。她正播放一段刚采集的音频??深山苗寨里,一位百岁阿婆哼唱失传已久的迁徙古歌。歌词残缺,节奏缓慢,像风吹过枯竹林。

“这是我奶奶,”李秀兰说,“全村只有她还记得这首歌。以前我觉得老掉牙,现在才知道,每一句都在讲我们怎么活下来的。”

她展示计划书:要用一年时间,走遍周边七个寨子,录制濒危民谣,并建立方言语音库。“我不懂什么大数据,”她说,“我就怕再过十年,连哭丧的人都唱不出祖宗的名字。”

女司长静静听完,转身问林婉:“她有编制吗?”

“没有。”

“经费呢?”

“自筹一部分,项目补贴一部分,剩下的靠义卖录音CD。”

女司长沉默片刻,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把西南片区非遗数字化专项的预算提前拨付,优先支持基层传承人驻地计划。”挂掉电话,她看着林婉,“别总想着感动别人。要改变世界,先让自己不可替代。”

送走评估组当晚,林婉独自登上后山。月光洒在梯田上,像铺了一层碎银。她打开背包,取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那是她在娱乐圈最后一年写的,早已尘封多年。翻到某一页,赫然写着:

>“今天又被骂‘不敬业’。可我真的累了。镜头前我要笑,酒局上我要敬,采访时我要感恩命运。可谁来听听我的委屈?我甚至不敢说自己不喜欢这一切,因为全世界都说:你多幸运啊。”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撕下整页,折成一只纸船,放在山涧溪流中。水流轻轻托起它,载着过往的压抑与伪装,缓缓漂向黑暗深处。

回到工作室,她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林老师,我是那个说‘想恨爸妈又想抱他们’的男孩。今天我妈回来了,喝醉了摔门骂我累赘。我本来又要躲进教室,可路过礼堂时看到了那幅声纹画。我站在那儿看了半小时,然后回去把我妈扶上了床。我没说话,但她哭了。谢谢您让我知道,软弱也可以很勇敢。”

林婉把手机贴在胸口,感觉心脏跳得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全体成员宣布:“《未命名》项目正式收官。但从今天起,我们要做一件更大的事??启动‘回声计划’:在全国建设一百座乡村声音档案馆,每座由当地年轻人运营,收录他们自己的故事。”

“钱呢?”小舟苦笑,“咱们账户余额还不够买十台新录音机。”

林婉微笑:“那就一台一台攒。我们发众筹,办巡展,卖限量声纹艺术卡。哪怕一年只建成一座,也要让它扎根。”

三个月后,第一座档案馆在云南怒江落成。开幕那天,傈僳族少年用采集了整条峡谷的风声、水声、鸟鸣声制作了一部五分钟的“自然家书”,播放时,全村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听得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未完成的告白》意外引发国际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林婉团队参与“全球情感遗产保护倡议”,德国一家美术馆提出长期展出声波壁画。而陈默,在录音曝光半年后,首次公开露面于一档冷门读书节目,朗读了里尔克的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节目播出当晚,#陈默退圈#冲上热搜。网友翻出十年前他与林婉合作的电影《静默之下》,重新解读其中一幕:他在雨中背诵独白,眼神空洞,而镜头角落,林婉躲在监视器后悄悄抹泪。

有人写道:“原来早在那时,他们就在演自己的命运。”

冬至前夕,林婉接到电话:国家声音博物馆决定将《千面人间》全部资料永久归档,并设立“民间记忆守护者奖”,首届获奖者名单中,有十七位是“大地之声学院”的学员。

颁奖典礼在故宫角楼举行。当蒙古族少年代表上台领取证书时,他突然从怀中掏出一枚U盘:“这是我录下的十条干涸河床的声音。我知道它们再也流不动了,但请让未来的人听听,这片土地曾经怎样歌唱。”

全场起立鼓掌。

林婉站在台下,看见沈知悄悄擦眼泪,周医生对着直播镜头比出“倾听”手势,阿苗举着摄像机来回奔跑,小舟则抱着一堆纪念册忙得满头大汗。

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一个人照亮一群人,而是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盏灯,只要你不熄灭,我就不放弃点燃。

回程高铁上,她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项目提案:

>**《听见中国》三年行动计划**

>目标:在100个县域建立声音合作社

>使命: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自己历史的讲述者

>口号:你的声音,就是时代的回音

列车穿过隧道,黑暗一瞬间吞没车厢。她合上电脑,望向窗外飞逝的灯火。

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被镁光灯追逐的明星,也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她只是一个曾在深渊边缘呐喊、如今愿意蹲下来倾听他人呼吸的普通人。

而这个世界,正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才始终没有彻底沉默。

抵达小镇已是深夜。她拖着行李箱走过文化站门口,忽见录音亭闪烁着微光。走近一看,显示屏上留着一行新信息:

>“林老师,我是甘肃来的马小军。我爹昨天走了,临终前攥着我手说‘对不起,没让你念完书’。我在亭子里说了十分钟,说完就觉得心里松了。今天我把录音放给他听,我妈说,他嘴角动了一下,像在笑。谢谢您给我们一个说出口的地方。”

她回复:“谢谢你,让我相信语言仍有救赎的力量。”

关掉屏幕,她抬头望天。寒冬星空清澈,银河横贯天际,宛如一条永不干涸的声音之河。

她轻声说:“喂,世界,我还在这里。”

没有人回答。

但风穿过了槐树枝桠,发出沙沙的响,像是一句温柔的回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