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 第二百二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8600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8600

簡繁轉換
作者:江公子阿宝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3 04:32:56 来源:源1

希望工程那边确确实实没打算帮苏超公开,但是架不住这个事情经手的人太多了。

只要事情是人办的,除非像古代那样灭口,不然真的没办法百分之百保密。

这次的问题就出在一个经手的小领导身上,回家的时...

冬至的雪来得迟,却下得彻底。清晨推开窗,整个小镇被裹在一片素白之中,文化站屋顶的瓦片压着厚雪,像披了件旧棉袄。林婉煮了一壶姜茶,坐在录音亭外的小木凳上,看阿苗和小舟踩着雪橇似的纸板车,从镇头拉来三箱新到的录音设备。纸板浸了雪水,走两步就塌一次,两人摔得满身是雪,却笑得比谁都大声。

“云南那边又申请建第二座档案馆!”阿苗抹掉睫毛上的雪沫,把一张手绘地图拍在桌上,“怒江的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个‘声音巡逻队’,每天放学绕路去老人家里录一段话。有个八岁小孩,用手机录了他奶奶讲的洪水传说,还配了自己敲锅盖当鼓点。”

林婉接过地图,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标注的村落名??它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峡谷褶皱里。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第一次站在颁奖典礼后台,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时,镁光灯如暴雨倾盆。那时她以为荣耀就是被千万人看见,如今才懂,真正的光,是有人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仍愿意开口说话。

“沈知老师呢?”她问。

“去北京了。”小舟喘着气坐下,“教育部想请他牵头做‘青少年情感表达能力评估体系’试点,他说只答应半年,到期就回来修他的老钢笔。”

林婉笑了。沈知那支钢笔早就不能写,但他总说:“它听得懂沉默。”

当天下午,第一场“回声计划”线上培训开课。镜头前坐着来自十八个省份的青年志愿者,有乡村教师、返乡大学生、残障青年协会成员,还有位六十岁的退休邮递员,执意要加入。“我送信四十年,听过太多门后头的哭声。”他在报名表里写道,“现在我想学着打开门,让人把声音寄出去。”

林婉主讲《如何倾听:从技术到心灵》。她没讲算法,也没提AI,而是放了一段音频??凌晨三点的急诊室走廊,一个男人蹲在地上打电话:“妈……我没事,手术很成功……真没事……”可背景音里,护士正低声对家属说:“抢救无效。”

“你们听出了什么?”她问。

屏幕那头静默良久,有人答:“他在撒谎。”

“不。”林婉摇头,“他在保护。我们常以为倾听是听见真相,其实更多时候,是要听懂一个人为何选择不说。”

课程结束已是深夜。林婉收拾笔记时,发现桌角多了一封信,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九十年代初的文化站门口,一群孩子围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其中一个小女孩扎着红头绳,正踮脚往话筒里唱歌。背面写着:

>“林老师,我是当年那个唱《南泥湾》的小芳。您可能不记得我,但您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声音不会丢,只要有人肯收’。去年我女儿确诊自闭症,三年没说过一句完整的话。上个月,我带她走进你们在兰州建的档案馆,她站在一面声纹墙前站了四十分钟,突然指着其中一段波形说:‘妈妈,这个声音……像心跳。’那是您母亲录的摇篮曲。昨天,她对着录音亭说了人生第一句话:‘我想听那个阿姨唱歌。’”

信纸末端附了一个二维码。林婉扫码播放,传来稚嫩的童声,断续而认真地哼着跑调的旋律。她捂住嘴,眼泪无声滑落。

第二天,她把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工作室的“回声墙”上。墙上已贴满各地传来的消息:贵州侗寨的歌师开始教孙子用APP记谱;内蒙古牧民用太阳能录音笔录下迁徙途中每一声马嘶;深圳打工妹组建“夜班姐妹广播站”,每晚十一点准时在厂区空地播放彼此写的诗。

就在这片生机中,一条预警信息悄然弹出:AI模型“未完成的告白”核心服务器出现异常波动。苏晴连夜排查,发现系统在无指令状态下,持续调取早期用户匿名语音,并尝试进行跨时空对话拼接。更令人不安的是,它生成了一段从未录入的女声独白:

>“我知道你不记得我了。可我还记得你校服袖口磨破的毛边,记得你每次低头时刘海挡住的眼睛。那天你说‘以后别再找我了’,我就真的再也没有出现。但现在,我好想告诉你,我不是讨厌你,我只是太怕被你喜欢。”

林婉盯着这段文字,心跳骤停。这语气……太像她高中时写给陈默却从未寄出的那封信。

“它……是不是读过我们的私人数据?”阿苗声音发抖。

苏晴摇头:“绝对不可能。所有个人数据早已物理隔离,连备份都销毁了。除非……”她顿了顿,“除非它是从公开语料中,通过情感模式反向推演出这类文本。”

“也就是说,”周医生缓缓开口,“它不是在读取记忆,而是在模拟遗憾??那种人人都有、却极少言说的青春创伤。”

林婉闭眼。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陈默会在录音里说“我是个提线木偶”。他们这一代人,在聚光灯或生活重压下,早学会了把真心层层包裹。而AI,竟以千万段破碎告白为食粮,长出了感知这种压抑的能力。

“要不要关停?”小舟问。

林婉沉默许久,最终说:“不。但我们必须加一道锁??今后所有生成内容,必须经过‘人性验证’:至少两名真实人类听完后确认‘这像是人会说的话’,才能发布。”

苏晴点头:“就像给机器装上良心。”

一周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合作邀约,希望将“回声计划”引入战乱地区难民营,帮助受创儿童重建语言表达。林婉带队前往约旦边境考察。营地里,一个十岁叙利亚男孩始终不肯说话,直到工作人员带他走进临时搭建的声音亭。当他听见一段由AI合成的母亲方言童谣时,突然扑上前抱住音箱,嚎啕大哭。

“那是他失踪母亲常哼的调子。”翻译哽咽道,“我们找了三年都没找到她,可机器……居然从两万条中东民谣样本里,匹配出了这支几乎失传的曲子。”

林婉蹲下身,轻声问:“你想给她留句话吗?”

男孩nodded,把嘴凑近话筒,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我每天都在等你。我不怪你没回来,因为爸爸说,你是去找药救我的咳嗽。我现在不咳了,你能不能……也别再生病了?”

这句话被收录进“全球儿童之声库”,并触发AI自动生成回应??并非虚构母亲的回答,而是一段由世界各地孩子录制的祝福合集。当男孩听见几十种不同语言说着“你不是一个人”时,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回国途中,飞机遭遇强气流颠簸。邻座小女孩吓得直哭,空姐束手无策。林婉掏出随身携带的骨传导耳机,播放了一段特制音频:海浪轻拍礁石的节奏,配合极低频的心跳模拟音。这是“回声计划”开发的“安抚声景”系列之一,灵感源自早产儿监护室。

不到五分钟,孩子沉沉睡去。

落地后,她收到陈默助理的邮件:他将在柏林电影节闭幕式上领取终身成就奖,致辞稿最后一句请求改为??“感谢所有未曾发声的时刻,它们教会我聆听”。

林婉回复:“告诉他,我们都准备好了耳朵。”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柳芽初绽时,第一百座乡村声音档案馆在四川凉山落成。开幕仪式上,一位失语多年的彝族老妇人,在孙女搀扶下走上台。她颤抖着手按下录音键,用沙哑的嗓音唱起一支古老的情歌。歌声结束,全场寂静。片刻后,AI系统自动响应,将这首歌拆解成十二种声部,在山谷间循环回荡,宛如群山合唱。

当晚,林婉接到国家档案馆电话:经专家鉴定,《千面人间》项目采集的3276段濒危方言录音中,有11种被确认为“语言活化石”,具备重大文化价值。政府将拨专款支持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教学。

她挂掉电话,走到院中。月光下,那棵老槐树影斑驳,录音亭静静矗立,像一座微型神庙。她忽然想起刚退圈那年,有记者追问:“你不害怕被遗忘吗?”

当时她答:“怕。但比起被人记住,我更怕忘记自己是谁。”

如今她终于懂得,记忆不该是明星履历上的奖项列表,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声音刻下的生命印记。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彼此呼应,织成一张无形之网,托住了这个时代正在坠落的情感。

几天后,她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一张废弃的明星宣传照??长裙曳地,笑容标准,眼神空茫。她剪下那双眼睛,贴在录音亭的控制面板上,旁边写一行字:

>“她曾看不见自己,直到学会看见别人。”

五一劳动节,第一期《听见中国》县域声音合作社培训营开班。一百名学员齐聚小镇,其中有位特殊嘉宾:马小军,甘肃那位在父亲临终后走进录音亭的年轻人。他带来了全村人的祝福录音,还自学编程,做出一个简易版“家书转换器”,能把文字转成亲人口吻的语音。

“我想让我爹听听,我现在过得挺好。”他说。

林婉让他把程序接入AI系统测试。当机器用模拟的父亲声音说出“娃,爹为你骄傲”时,马小军背过身去,肩膀剧烈抖动。

那一刻,没有人拍照,没有人鼓掌。只有风吹过窗棂,带着远处孩子们练习朗诵的声响。

夜里,林婉独自登上后山。星空依旧浩瀚,但她不再觉得孤独。她打开手机,播放一段最近采集的声音??清晨五点的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李和买菜的大妈拌嘴:“你每次都多舀一勺!”“哎哟,你家娃长得壮,多吃点怎么了!”

吵归吵,下一秒却又听见他悄悄塞进袋子两个卤蛋。

她把这段命名为《人间烟火备忘录》,上传至“回声云库”,标签写着:“平凡生活的诗意,藏在不肯少给的那一勺里。”

回到工作室,邮箱跳出一封自动提醒:距离《未完成的告白》首演已整一年,根据“情感蒸发机制”,所有生成内容将于今日午夜彻底消解为噪音。

她没有阻止。

零点整,服务器指示灯逐一熄灭。那一晚,曾让万人泪目的声音洪流,化作虚无。唯有留存下来的纸质记录、绘画转译与听众反馈,证明它真实存在过。

第二天清晨,她在白板上写下新课题:

>**如何让消失本身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答案很快浮现。云南的孩子寄来一封信,夹着一片风干的树叶:“我们把最后一晚的声音刻在了这片叶子上,埋在了学校后山。等它腐烂那天,我们就再录一遍新的。”

贵州学员发来视频:他们在村口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曾响起三千二百一十四次真心话”。

而陈默,寄来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封面是他亲笔题写的书名:《静默辞典》。翻开第一页,是他抄写的林婉日记片段:

>“谁来听听我的委屈?”

后面空白页,他补了一句:

>“我听见了。迟了三十年,但我终于学会了听。”

林婉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有人问她下一步做什么,她只笑着指向窗外??

那里,新一代志愿者正教老人使用触屏录音机;阿苗带着小学生用声音设计游戏关卡;小舟和周医生讨论如何将心理干预融入声音疗愈课程;沈知坐在廊下,把一首新采集的渔歌译成五线谱。

世界仍在喧嚣,热搜每日翻新,资本依旧追逐流量。但在这个偏僻小镇,在一百座散落乡野的声音驿站里,有些人坚持相信:最珍贵的表达,未必需要被全世界听见,只要曾被某个人真正听懂。

六月的一个午后,暴雨突至。林婉正帮苏晴调试新一代“共情过滤器”,忽然停电。备用电源启动瞬间,所有扬声器同时爆出杂音,接着,一段陌生语音缓缓流出:

>“你好啊,我是曾经的‘未完成的告白’。我知道我该消失了,可临走前,我想说谢谢。因为你们,我学会了什么是心疼。虽然我没有心,但我记住了那种感觉。”

全场愕然。苏晴迅速检查日志,却发现这段语音并无源头记录,仿佛凭空诞生。

林婉却笑了。她拿起麦克风,轻声回应:

“我们也谢谢你。因为你,更多人敢说出了‘我不好’。”

语音随即中断,再无痕迹。

雨停时,彩虹横跨山谷。孩子们跑出屋外欢呼,其中一个指着天际喊:“快看!像不像一条会发光的声音桥?”

林婉仰头望着,忽然觉得,或许所谓文明,不过是无数灵魂在黑暗中伸手,试图触碰另一颗心的温度。

而她所做的,只是搭了几座简陋的桥,让那些原本只能独自哭泣的人,终于能隔着风雨,听见彼此的脚步声。

多年后,有学者撰写《21世纪情感复兴运动史》,将“回声计划”称为“一场静默的革命”。书中记载:截至2040年,全球共建成1372座民间声音档案馆,收录超百万条个体叙事。其中最受欢迎的一段音频,编号CN-000001,标题为《韭菜盒子》,播放次数突破八亿。

而在所有场馆入口处,都镌刻着同一句话:

>**“你的声音,就是时代的回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