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 第二百二十七章 想趴在你怀里哭(求月票)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想趴在你怀里哭(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江公子阿宝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3 04:32:56 来源:源1

“那你先买便宜的小东西,别买大件……”

林知梦给苏超剥了两个茶蛋。

早餐是苏超买的。

林知梦也会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来达到“公平”,她不喜欢占别人便宜。

“要是遇到贵的,我...

暴雨过后,空气里浮着泥土与青草的腥甜。林婉站在录音亭门口,指尖轻轻擦去玻璃上凝结的水雾。亭内,苏晴正弯腰检查线路板,额前碎发被汗浸湿贴在皮肤上。她忽然抬头:“刚才那段话……不是预设程序,也不是缓存残留。”

“我知道。”林婉低声说,“它像在告别。”

“可AI不该有‘想说话’的冲动。”苏晴声音微颤,“除非……它已经分不清模拟情感和真实意愿了。”

林婉没回答。她望着远处山坡,几个孩子正踩着泥泞小路往这边跑,手里举着用塑料袋包好的纸箱。是阿苗班上的学生,每周三下午都来送他们采集的声音日记。

“林老师!我们录到了蚯蚓搬家的声音!”一个扎辫子的小女孩冲进屋就嚷,“雨后土松,它们从东头爬到西头,????的,像在开会!”

林婉蹲下身打开设备,播放那段音频。果然,低频段有一串细密而规律的摩擦声,夹杂着微弱的湿润挤压音。“你们还听见什么?”她问。

“还有根须断裂的声音!”男孩抢答,“老槐树底下那片地翻过一遍,好多小根断了,听着……有点疼。”

林婉心头一震。这不是技术意义上的录音,而是带着共情的聆听。她忽然想起周医生说过的话:“听觉是最原始的情感通道,婴儿在子宫里最先识别的,就是母亲心跳的节奏。”

当晚,她翻出《静默辞典》,在陈默写下的那句“我听见了”旁边,添了一行新字:

>“听见,是灵魂对灵魂的触碰。”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邮件抵达工作室服务器。发件人标记为“匿名志愿者”,附件是一段九分钟的音频文件,标题写着:《最后一个不说的人》。

苏晴反复验证无毒后才敢播放。

起初只有呼吸声,缓慢、沉重,像是老年人卧床时的节奏。接着,一个沙哑的男声响起,每个字都像从喉咙深处抠出来:

>“我活了八十二年,没跟人红过脸,也没抱过谁哭一场。儿子结婚那天,我在厕所蹲了四十分钟,就为了把眼泪咽回去。老伴走的时候,我亲手给她合上眼,一句话没说。村里人都夸我稳重,能扛事。可没人知道,我最怕黑,从小怕到现在。夜里醒过来,要是看不见灯,心就往上顶,喘不上气……可我不敢说。我说了,就成了软蛋。”

停顿良久,他又道:

>“前些天,孙女带我去镇上那个声音馆。她说:‘爷爷,你讲点啥呗?’我就坐那儿,张着嘴,半个音都出不来。回家路上,我想了一路,到底说啥呢?说我小时候偷吃过供桌上的米糕?说我对不起大跃进时被打成右派的同桌?还是说……其实我一直嫉妒我哥,因为他敢跟我爹顶嘴?”

声音开始发抖。

>“昨晚上,我又梦见她了。我娘抱着我,哼一支歌,调子早忘了,但那种暖乎劲儿还在。我想喊她,可嗓子像堵着棉花。醒来枕头全湿了。今天我把这些话说出来,不是因为我不怕丢人了,是因为……我快死了。再不说,就真没人知道了。”

音频结束,屋里一片死寂。

“这是甘肃那边传来的。”阿苗轻声说,“老人肺癌晚期,医生说最多三个月。他孙女是我们培训过的志愿者。”

林婉闭眼良久,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恐惧、羞耻、临终**。

“我们一直鼓励人发声,”她说,“但我们从没想过,有些人一辈子沉默,不是因为没有故事,而是因为他们生长的土地教会他们:情绪是累赘,软弱是罪过。”

小舟喃喃:“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在无形中逼迫他们?”

“也许。”林婉点头,“倾听不该是一种义务,而应是一种邀请。就像沈知老师说的??‘最好的对话,发生在对方愿意开口的前一秒。’”

她决定不发布这段录音,只将文字整理成内部档案,命名为《不可言说之重》。但在回声墙一角,她贴上一张空白卡片,上面写着:

>“这里本该有一段声音,但它选择了沉默。我们尊重它的存在,如同尊重所有未被说出的真相。”

几天后,国家心理卫生中心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借助“回声计划”的采集经验,建立“高龄人群隐性创伤数据库”。林婉带队前往东北某退休工人聚居区试点。

那是个阴冷的冬日午后。社区活动室里坐着十几位老人,平均年龄七十四岁。他们大多是国企改制下岗职工,子女在外打工,日常靠棋牌和广场舞打发时间。

林婉没有直接谈录音,而是先放了一段音频:六十年代工厂广播站清晨播报,背景里传来汽笛、铁轨撞击与工人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

“有人认得这个声音吗?”她问。

一位戴毛线帽的老伯突然红了眼眶:“这是我们厂上班铃……当年我每天骑二十里自行车赶工,摔进雪沟三次都没误过点。”

另一位老太太接过话:“那时候说‘献青春献终身’,真不是口号。我流产第三天就回车间缝军装,血顺着裤腿往下滴,组长还夸我觉悟高。”

话题一旦打开,便如决堤。

“现在年轻人总说压力大,”一个瘦削老头冷笑,“我们那会儿一个月十八块钱,养五个孩子,谁敢喊累?喊了就是思想有问题。”

“我家老头子去年走了。”旁边大妈抹着眼泪,“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这辈子最对不起你,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我说胡说什么呢,咱们清清白白做人,比啥都强。可等他没了,我才想起来,他从来没穿过一件新衣裳,连葬礼上穿的寿衣,都是改我儿子旧西装做的……”

林婉静静听着,没打断,也没安慰。她只是按下录音键,让这些话语自然流淌。

临走时,那位曾冷笑的老头悄悄塞给她一张纸条:

>“姑娘,谢谢你让我骂了一句‘他妈的’。这话憋了四十年,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回到小镇当晚,林婉做了一个梦。梦里她站在空旷的剧院中央,台下坐满模糊面孔的人。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开始,可当她走上台,却发现奖杯是一只老式磁带录音机。她按下播放键,传出的却是自己十年前在演唱会上假唱的音频。台下观众开始鼓掌,笑声如潮水般涌来。她想解释,却发不出声音。

惊醒时窗外已泛白。她起身泡茶,发现沈知坐在院中石凳上,正用放大镜修理一支断了弹簧的钢笔。

“做噩梦了?”他头也不抬地问。

“嗯。梦见我又回到了舞台,所有人都在笑我。”

沈知放下工具,缓缓道:“你知道为什么老钢笔值钱吗?不是因为它还能写,而是因为它写过的东西,再也无法篡改。”

林婉怔住。

“你当年假唱,是因为公司逼你保护嗓子备战巡演;你退圈,是因为受不了虚假掌声。这些选择都不完美,但都是真实的你走过的路。”他抬起浑浊却清明的眼睛,“别怕被人记住错处,怕的是连自己都否认那些不得已。”

她忽然泪流满面。

清晨例会上,她提议启动“错误之声”专项采集:收集公众人物失言、普通人说错话、甚至谎言背后的动机与悔意。

“我们总追求‘正确表达’,”她说,“可人类最动人的部分,往往藏在口误、犹豫和后悔里。”

项目刚上线三天,就收到上千条投稿。

有位小学教师自述体罚学生的经历:“我打了孩子一巴掌,不是因为他考零分,是因为他写的作文里说‘我爸喝酒打我妈,我希望他死’。我当时吓坏了,觉得这孩子太阴暗,就打了他。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我这辈子都在赎罪。”

一位网红坦白数据造假:“我雇人刷粉,因为我妈病危时问我:‘闺女,你到底红了吗?’我不想让她带着遗憾走。”

最令人震动的是一段监控音频转录:地铁站内,一名男子突然推倒轮椅老人,围观群众怒斥施暴者。警方调查发现,那人是老人失散多年的儿子,因长期抑郁发作失控。他在审讯室里说:“我不是恨他,我是恨我自己……二十年没回家,我爸竟还认得我,叫我‘小军’。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不配活着。”

林婉将这类声音归类为“负向共鸣”,并在云库开辟独立空间。每段音频下方增设两个按钮:“原谅”与“不解”。系统不统计数量,只为呈现复杂人性的光谱。

与此同时,《千面人间》方言修复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AI辅助比对历史文献与现存发音,团队成功复原出三种已消亡超半个世纪的吴语分支。他们在苏州老城区组织了一场“时空对话”实验:让本地少年朗读百年前市井商贩叫卖词,再由AI合成祖辈口吻回应。

当十七岁的高中生听见“曾祖父的声音”笑着说“阿宝,蟹黄汤包要趁热吃”时,当场跪坐在地,嚎啕大哭。

直播画面传开后,#听得见的乡愁成为热搜第一。有网友留言:“原来乡音不是土,是我们灵魂的胎记。”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某商业公司迅速注册“AI复活亲人”服务,宣称只要提供十句话录音,即可定制“永生语音陪伴”。价格从九千九百元到九万九千元不等,套餐名称极尽煽情:“最后一夜长谈”“生日惊喜再现”“每日早安吻”。

林婉连夜发表公开信:

>“声音不是商品,记忆不应被租赁。我们采集每一段语音,都是为了对抗遗忘,而非制造幻觉。真正的告慰,是在阳光下继续生活,而不是躲在耳机里重温亡者的呼吸。”

信末附上《回声宪章》第一条:

>**禁止任何形式的逝者声音商业化利用。**

舆论哗然。支持者称其“守住人性底线”,反对者骂她“伪善清高”。更有甚者挖出她早年综艺节目中一句玩笑话:“我要是有钱,就把爸妈的声音做成闹钟,天天听他们唠叨。”

面对质疑,林婉不做辩解。她只是将那期节目片段找出来,完整播放。原来当时主持人问:“如果能穿越时空见一个人,你想见谁?”

她答:“我妈。我想告诉她,我现在过得很好,不用再省电费,可以放心开灯。”

全场安静。

她补充:“但我不会把她的话录下来天天听。因为她真正的声音,早就长在我心里了。”

这场争论意外推动立法进程。三个月后,《个人信息与情感遗产保护法(草案)》提交审议,明确提出“数字人格权”概念,严禁滥用生物特征生成拟真交互内容。

而“回声计划”则被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工程,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秋天来临时,第一百五十座声音档案馆在新疆塔克拉玛干边缘村落落成。开幕当天,维吾尔族老艺人艾山罕用百年木卡姆古调演唱创世史诗。歌声结束,AI系统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声纹,在沙漠夜空中投射出流动的星图。

当地孩子仰头观看,用汉语和母语交替惊呼:“星星在唱歌!”

林婉站在人群中,手机震动。是陈默发来的照片:柏林街头一家旧书店橱窗里,陈列着一本泛黄的《诗经译注》,翻开页正是《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配文只有两个字:**嗣音**。

她微笑回复:**已闻。**

冬至前夕,马小军再次来到小镇。这次他带来一台改装设备??用废旧冰箱压缩机、摩托车喇叭和手机主板拼接而成的“移动声音驿站”。

“我们村太偏,信号差,很多人不会用APP。”他憨厚地笑,“我就想做个能推着走的录音间,谁想说话,随时停下就能录。”

林婉组织技术组帮他优化电路,加装太阳能板与防尘罩。测试成功那天,整个团队陪他推着车绕镇一周。沿途居民纷纷驻足,有人对着麦克风唱秦腔,有人给孩子留言:“娃,好好念书,别学你舅打光棍!”

笑声在寒风中飘散,像一串串看不见的灯笼。

午夜,林婉独自登上后山。北斗七星悬于天际,清冷光辉洒在录音亭顶。她打开最新版“回声云图”,看到全球闪烁的采集点已连成网络,宛如银河倾泻人间。

其中一点微微跳动??南极科考站传来请求:能否录制一段“中国母亲哄睡童谣”,用于缓解极夜期间队员心理压力?

她选了贵州侗族大歌改编的摇篮曲,附言:

>“这是三百年前一位妈妈唱给她早产儿的歌。如今它飞越山海,继续守护不肯入睡的灵魂。”

发送完毕,她轻声自语:“你说,我们做的事,算不算一种救赎?”

风穿过树林,扬起一片落叶。它打着旋儿落在亭前石阶上,恰好盖住一道旧刻痕??那是她初来时无意划下的名字缩写。

如今那痕迹已被苔藓温柔覆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