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苍月大陆之五国争霸 > 第二十三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二)

苍月大陆之五国争霸 第二十三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二)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15 14:44:11 来源:源1

第二十三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二)(第1/2页)

赵不凝沉默良久。军心是战争的根本,若内部不稳,纵有百万雄师也难取胜。他想起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的“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中“修武备”一条,便是强调要整肃军纪、提振军心。可如今,新政推行受阻,这些措施尚未完全落实。

“传旨给范仲淹、韩琦,”赵不凝沉声道,“凡军中与西夏私通者,无论官职高低,一概斩立决;有功者,即时封赏,不必等朝廷批复。另外,将定川寨之战中殉国的将领名单抄录一份,在各营宣读,以励士气。”

夜色渐深,值房内的烛火燃了又换,换了又燃。赵不凝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翻看起富弼从大齐发来的奏报。富弼在奏报中说,辽主耶律宗真对宋朝与西夏开战之事态度暧昧,既表示“不会干预”,又暗示若宋朝获胜,需将部分西夏土地割让给大齐作为“报酬”。

“贪婪无度!”赵不凝忍不住骂了一句。大齐名为兄弟之邦,实则处处算计。富弼在奏报中建议,可暂时答应大齐的要求,稳住对方,待击败西夏后再做打算。但赵不凝知道,割地之事关乎国本,一旦答应,后世子孙都会骂他是昏君。

“告诉富弼,”他对李舜举说,“可以许大齐岁币再增加五万,但割地绝无可能。若辽主坚持,便说我朝宁愿与西夏血战到底,也不会割让一寸土地。”他语气坚定,眼中却闪过一丝无奈。增加岁币,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百姓身上,可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不知不觉,天已蒙蒙亮。东方泛起鱼肚白,透过窗棂照进值房,将案上的奏报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赵不凝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升起的炊烟,忽然觉得有些恍惚。他想起小时候,刘太后抱着他在御花园里赏花,告诉他:“做皇帝不难,只要守住祖宗的基业,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就是好皇帝。”可如今,祖宗的基业受到威胁,百姓流离失所,他这个皇帝,做得实在不算好。

“官家,该上朝了。”李舜举轻声提醒。

赵不凝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冠。他知道,无论心中有多少忧虑,朝堂之上,他必须展现出镇定与威严。西凉的战事才刚刚开始,他这个大宋的天子,必须挺住。

四月中旬,陕西的春意比开封来得晚些,庆州城外的桃树才刚刚开花。范仲淹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眉头紧锁。他刚到庆州不足半月,西夏的攻势却已如箭在弦。

“范大人,西夏骑兵又在城外挑衅了。”副将狄青指着远处尘烟滚滚的地方,沉声道。

范仲淹举起望远镜(当时称为“窥远镜”,由西域传入),只见数百名西夏骑兵在城下往来奔驰,辱骂宋军,城上的士兵个个怒目圆睁,握紧了手中的兵器。“下令,不准出战。”他缓缓道。

狄青有些不解:“大人,再不出战,士兵的士气都要泄了。”

“士气不是靠一时之勇,”范仲淹道,“没藏讹庞就是想激怒我们,让我们出城野战。西夏骑兵擅长奔袭,我们若贸然出击,正中其下怀。”他顿了顿,又道,“传令各营,加紧修缮城防,多备滚木、礌石、火箭,尤其是城门和瓮城,要派精兵把守。”

狄青虽心有不甘,但还是躬身领命。他知道范仲淹的用兵风格,看似保守,实则稳健。好水川、定川寨两次大败,都是因为宋军轻敌冒进,范仲淹的“坚守待变”,或许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秦州城内,韩琦正召集将领议事。案上摊着一幅详细的西凉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西夏的布防。“没藏讹庞把主力放在西凉城南,显然是想南下攻打秦州。”韩琦指着地图道,“但他在城北留了一支偏师,看似薄弱,实则是诱我们去攻。”

任福上前一步:“经略使,末将愿带一万人马,直捣西凉城北,挫其锐气!”

韩琦摇了摇头:“不可。西凉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西夏早有防备。我们若去攻城,只会损兵折将。”他看向众人,“依我之见,不如派一支奇兵,袭扰西夏的粮道。没藏讹庞大军在外,粮草全靠从兴庆府运来,只要断了他的粮道,不出一月,西夏军自会退去。”

众将纷纷赞同。韩琦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任福身上:“任钤辖,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带五千精兵,从萧关出发,绕到西凉城西,袭击西夏的粮车。记住,只许偷袭,不可恋战,得手后立刻退回。”

“末将领命!”任福抱拳而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韩琦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有些不安。任福虽勇猛,但性子急躁,万一他贪功冒进,后果不堪设想。他想了想,又派副将耿傅率军三千,随后接应,再三叮嘱耿傅,若任福有异动,务必将其劝回。

消息传到开封,赵不凝正在查看陕西的舆图。得知韩琦要袭扰西夏粮道,他既有些期待,又有些担心。“任福此人,可靠吗?”他问身边的夏竦。

夏竦回道:“任福勇则勇矣,但不够沉稳。好水川之战时,他就曾因追击敌军过深,险些被俘。韩琦派耿傅接应,算是考虑周全了。”

赵不凝还是不放心:“传旨给韩琦,务必约束任福,不可让他孤军深入。若粮道难袭,便即刻退回,切勿恋战。”

然而,旨意还未传到秦州,意外就发生了。任福率军出发后,进展顺利,很快就在西凉城西截获了一支西夏粮队,斩杀了押运的士兵。初战告捷,任福信心大增,不顾耿傅的劝阻,率军继续追击,一直追到六盘山下。

这里正是没藏讹庞设下的埋伏圈。数万西夏骑兵突然从山谷两侧冲出,将宋军团团围住。任福虽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力战而亡,五千精兵几乎全军覆没。耿傅率军赶来救援,也陷入重围,战死沙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三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二)(第2/2页)

消息传到秦州,韩琦当场呕出一口鲜血,昏厥过去。醒来后,他写下奏报,自请处分。

开封,崇政殿。赵不凝拿着韩琦的奏报,双手微微颤抖。任福战死、五千精兵覆灭,这是继定难军、好水川、定川寨之后,宋军的又一次惨败。他闭上眼,仿佛能看到那些士兵在六盘山下浴血奋战的场景。

“官家,韩琦自请贬官,”吕夷简小心翼翼地说,“是否准奏?”

赵不凝沉默良久,缓缓道:“韩琦虽有过失,但初衷是好的。贬他为秦州知州,仍负责边防事务,戴罪立功。”他顿了顿,又道,“任福、耿傅追赠为节度使,厚葬其家眷。”

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再次争论起来。有人主张严惩韩琦,以儆效尤;有人则认为当务之急是增兵陕西,报仇雪恨;还有人提议与西夏议和,割让部分土地,换取和平。

赵不凝听着众人的争论,只觉得头痛欲裂。割地议和,他不甘心;增兵再战,又怕更多士兵枉死、百姓遭殃。他看向晏殊:“晏相公,你怎么看?”

晏殊躬身道:“臣以为,此时不宜再动干戈。任福之败,已让边军士气大挫,若强行再战,恐难取胜。不如遣使赴西夏,试探其议和条件,同时加紧整顿边防,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这个提议与赵不凝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疲惫地挥了挥手:“就这么办。派使者去西凉,见没藏讹庞,告诉他,若能退兵,我朝可以恢复互市,每年赐给西夏的银绢增加十万。”

众人散去后,赵不凝独自留在殿内,望着窗外的夕阳。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空,仿佛是六盘山下阵亡士兵的鲜血。他知道,议和只是无奈之举,没藏讹庞未必会答应,就算答应了,这样的和平也不会长久。但他实在没有勇气再让更多人送死了。

西夏的议和条件很快就传到了开封:宋朝需承认西夏对西凉的占领,每年赐给西夏银五十万两、绢五十万匹,还要将公主嫁给西夏国王。

这些条件苛刻得近乎羞辱。赵不凝将议和文书扔在地上,气得浑身发抖:“没藏讹庞欺人太甚!真当我大宋无人吗?”

吕夷简捡起文书,叹了口气:“官家息怒。西夏的条件虽苛,但也不是不能谈。承认西凉归西夏,我们可以不答应;公主和亲,也可推脱;至于银绢,最多只能给到三十万,再多,国库便支撑不住了。”

富弼从大齐回来,得知西夏的条件,也道:“辽主听说我们在与西夏议和,已遣使来问,若我们答应西夏的条件,大齐也要增加岁币。若此时与西夏开战,大齐必趁机南下,到时光复两难。”

赵不凝沉默了。他知道富弼说的是实话,宋朝如今腹背受敌,确实不宜再开战端。可他又怎能咽下这口气?西凉是祖宗之地,岂能拱手让人?每年赐给西夏的银绢,已是百姓的沉重负担,再增加,只会民怨沸腾。

“让范仲淹、韩琦再想想办法,”赵不凝沉声道,“能否在战场上取得一场胜利,再与西夏议和,这样我们也能有些底气。”

范仲淹、韩琦接到旨意后,深知皇帝的难处。他们经过商议,决定集中环庆、秦凤、泾原三路兵马,共约十万人,对西夏占据的兰州发动突袭,试图夺回这座战略要地,逼迫没藏讹庞让步。

庆和三年七月,宋军兵分三路,向兰州进发。范仲淹亲率一路,从庆州出发,直攻兰州城西;韩琦率一路,从秦州出发,攻打城南;另一路由副将种世衡率领,从泾州出发,袭击城北。

兰州的西夏守军猝不及防,被宋军打得节节败退。范仲淹身先士卒,率军登上兰州城墙,斩杀了西夏守将,一举收复了兰州。消息传到开封,赵不凝欣喜若狂,当即下旨嘉奖范仲淹、韩琦等人。

然而,没藏讹庞很快就调集大军,反扑兰州。双方在兰州城下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伤亡都极为惨重。宋军虽然占据了城池,但粮草供应再次出现问题,难以长期坚守。

范仲淹、韩琦见状,知道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便趁机遣使与西夏议和,提出宋朝可以每年赐给西夏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但西夏必须退出兰州,归还在战争中掳走的宋朝百姓。

没藏讹庞见宋军战力不俗,又担心大齐趁机偷袭,便答应了宋朝的条件。双方在兰州城外签订了和约,史称“庆和和议”。

消息传到开封,赵不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持续了近半年的西凉危机,终于暂时平息了。他下旨大赦天下,减免陕西一路的赋税,以安抚民心。

然而,赵不凝的心情并没有轻松多少。他知道,这次和议只是暂时的,西夏并未真正臣服,大齐也在一旁虎视眈眈,宋朝的边境隐患依然存在。每年赐给西夏、大齐的银绢,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云彩。风起云涌,变幻不定,正如这变幻莫测的天下局势。他想起那些在战争中阵亡的士兵,想起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李舜举,”赵不凝轻声道,“明天早朝,我要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告慰阵亡的将士和受苦的百姓。”

李舜举愣了一下,随即躬身道:“官家仁厚,天下苍生之福。”赵不凝摇了摇头。他知道,一份罪己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愧疚和决心,让天下人知道,他这个皇帝,没有忘记他们的苦难。庆和三年八月,宋仁宗下罪己诏,检讨自己“在位以来,德政未施,边患不息,致使百姓流离,将士阵亡,实乃朕之过也”。同时,他宣布继续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以图将来能彻底解决边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