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苍月大陆之五国争霸 > 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三)

苍月大陆之五国争霸 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三)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15 14:44:11 来源:源1

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三)(第1/2页)

罪己诏颁布后,天下震动。百姓纷纷称赞皇帝的仁厚,边地将士也深受鼓舞。范仲淹、韩琦等人更是感佩不已,决心更加努力地经营边防,为大宋守护好这片土地。

西凉的烽火暂时熄灭了,但赵不凝心中的心事却并未平息。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要想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站在皇宫的最高处,望着广袤的中原大地,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宋变得强大起来,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再受边患之苦。

风起云涌,心事茫茫。宋新帝的忧虑,不仅是一个皇帝的个人心事,更是一个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艰难求索。而这段关于西凉屯兵的往事,也成为了大宋中期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提醒着后世的统治者:国家的强盛,从来不是靠妥协和退让换来的,而是靠励精图治、自强不息。

嘉祐三年的秋夜,汴河上的水汽漫过宣德门,浸透了紫宸殿的金砖地。宋新帝赵不凝攥着那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报,指节捏得发白,仿佛要将那薄薄的麻纸捏碎。烛火在青玉灯台上明明灭灭,把他鬓角新添的白发照得愈发清晰。

“陛下,夜深露重,该进些参汤了。”内侍省都知张茂则捧着描金漆盘,脚步轻得像一片羽毛。他伺候这位天子二十余年,从未见他如此形容枯槁——龙袍的玉带松了两扣,眼底的青黑比殿角的阴影还要浓重。

赵不凝抬手揉了揉眉心,案上堆叠的奏章哗啦啦滑下几本。最上面那本《西凉军情密录》的封皮被他指甲划得绽开细纹,墨迹淋漓的“十万铁骑屯于横山”几个字,像淬了毒的针,扎得他心口发紧。

“横山...”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地名,喉结滚了滚,“至道年间,李继迁就是在那里叛的。”

张茂则垂着眼睑不敢接话。至道是先帝的年号,那时西夏还只是灵州边境的蕞尔小邦,如今李元昊虽已称帝,却也该记得庆历和议里“岁赐银绢茶”的约定。可三个月前,环庆路经略使范仲淹的奏报里,还只说西凉骑兵时有越界放牧,怎么转眼就成了十万屯兵?

“宣枢密使晏殊、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即刻入宫。”赵不凝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烛火映在他眼角的细纹里,那里藏着的不仅是三十载帝王生涯的疲惫,更有对西北边境的深深忧虑。

张茂则应声退下,靴底碾过青砖的声响在空荡的大殿里格外清晰。赵不凝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夜风裹挟着汴河的潮气扑面而来,带着几分凉意。远处的街巷里,更夫敲着三更的梆子,“咚——咚——”的声音穿过寂静的夜空,仿佛敲在他的心上。

他想起景祐元年那次西夏入侵,延州守将范雍贪功冒进,致使三川口大败,宋军死伤惨重。那时他刚亲政不久,急得几夜不能安睡,最后还是靠范仲淹、韩琦等人经略西北,才勉强稳住局势。如今范仲淹虽在环庆路整军备战,可毕竟年事已高,而西凉的十万铁骑,又岂是轻易能对付的?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赵不凝转身回到龙椅上,重新拿起那本《西凉军情密录》。晏殊和高琼一前一后走进殿来,两人都是一身朝服,显然是被紧急召来的。

“陛下深夜召臣等前来,莫非是西北有急?”晏殊率先开口,他须发皆白,眼神却依旧清明。作为枢密使,他对边境局势最为关心。

赵不凝点点头,把《西凉军情密录》递给晏殊:“范文正奏报,西凉十万铁骑屯于横山,似有南侵之意。两位爱卿怎么看?”

晏殊接过密录,仔细看了一遍,眉头渐渐皱起:“西凉素来与我朝相安无事,如今突然屯兵横山,实在蹊跷。依老臣看,此事恐非偶然,说不定是有什么阴谋。”

高琼是武将出身,性子直率:“陛下,管他什么阴谋阳谋,西凉敢来犯境,臣愿领兵前往,定叫他们有来无回!”他说着,双手抱拳,语气斩钉截铁。

赵不凝沉吟片刻:“高爱卿忠勇可嘉,只是西凉十万铁骑并非小数,我朝若要出兵,须得慎重行事。”他看向晏殊,“晏爱卿,你觉得西凉此举,会不会与辽国有关?”

晏殊抚着胡须,缓缓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辽与西夏素来不和,若西凉屯兵横山是辽国暗中挑唆,那事情就复杂了。我朝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已有数十年,边境还算安稳,若是因此事与辽国再起冲突,恐非国家之福。”

高琼却不以为然:“晏大人未免太过谨慎了!辽国若敢插手,我朝一并对付便是。想当年澶渊之战,我朝军民同心,不也击退了辽军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晏殊摇摇头,“如今我朝军事实力虽有提升,但西北边境防线漫长,若同时应对西凉和辽国,恐怕力不从心。更何况,国库也未必能支撑两场大规模的战争。”

赵不凝听着两人的争论,心里越发沉重。他知道晏殊说得有理,这些年为了维持边境安宁,朝廷每年都要向辽国和西夏支付大量岁币,国库早已空虚。若是再打起仗来,百姓又要遭殃了。

“依晏爱卿之见,该如何应对?”赵不凝问道。

晏殊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查明西凉屯兵的真实意图。可派遣使者前往西凉,试探其虚实。同时,令范仲淹加强边境防御,严阵以待。若是西凉真有南侵之意,再做打算不迟。”

高琼却不同意:“使者去了也是白去,西凉若是铁了心要打仗,岂会因为一个使者就改变主意?依臣看,不如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赵不凝看着他们,心里也拿不定主意。主动出击,风险太大;坐等观望,又怕错失良机。他感到一阵头疼,揉了揉太阳穴。

就在这时,张茂则匆匆走进殿来:“陛下,环庆路又有急报传来。”

赵不凝心里一紧,连忙说道:“呈上来。”

张茂则把急报递给赵不凝。赵不凝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煞白。急报上说,西凉骑兵已经越过边境,攻占了环庆路的一座小城,守将战死,百姓流离失所。

“岂有此理!”赵不凝猛地一拍龙椅,怒不可遏,“西凉竟敢如此放肆!”

高琼见状,连忙说道:“陛下,西凉已经动手了,我们不能再等了。请陛下下令,臣愿即刻领兵出征,收复失地,严惩贼寇!”

晏殊也皱起眉头:“没想到西凉竟如此胆大包天。事已至此,看来只能出兵了。只是...还需派人知会辽国,让他们不要插手此事。”

赵不凝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现在不是发怒的时候,必须冷静应对。

“好!”赵不凝站起身,目光坚定,“传朕旨意,命范仲淹为西北路都部署,总领西北军务,即刻出兵,收复失地。命高琼为副都部署,协助范仲淹。另派使者前往辽国,告知西凉入侵之事,令其保持中立。”

“臣等遵旨!”晏殊和高琼齐声应道。

两人退下后,赵不凝独自站在殿中,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他知道,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西凉背后是否有辽国支持?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国库能否支撑?无数个问题在他脑海里盘旋,让他感到一阵阵眩晕。

夜风依旧吹拂着,带着汴河的潮气,也带着战争的阴云。赵不凝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但他别无选择,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他必须迎难而上。

他重新回到案前,拿起笔,开始批阅奏章。他知道,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这场风雨飘摇的战争中,为大宋赢得一线生机。烛火在他身后摇曳,映照着他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心事忙(三)(第2/2页)

范仲淹领旨出征的第三日,建宁城下起了入秋的第一场冷雨。赵不凝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着连绵的雨丝打湿了殿前的梧桐叶,眉头紧锁。内侍递上的军报还带着墨香,却让他的心沉到了谷底——范仲淹的先头部队在瓦亭川遭遇西凉骑兵伏击,折损了三百余人。

“陛下,户部尚书包拯在殿外候着,说有要事启奏。”张茂则轻声禀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他看到皇帝手中的军报边角已经被捏得发皱,知道前线的失利让陛下更加忧心忡忡。

赵不凝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让他进来吧。”

包拯一身青色官袍,步履沉稳地走进殿内,雨水打湿了他的袍角,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挺拔的身姿。他刚一进殿,就跪地奏道:“陛下,臣有事启奏。如今西北战事已起,粮草消耗巨大,户部库存告急,恐难以为继啊。”

赵不凝闻言,心中一沉。他知道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若是粮草不足,前线的士兵们如何能安心作战?

“包爱卿,可有什么解决之法?”赵不凝急切地问道。

包拯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依臣之见,可向各地富商募集粮草,许以官职或赏赐,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可暂时削减宫中用度,节省开支。”

赵不凝沉吟片刻。向富商募集粮草,恐怕会引起富商们的不满;而削减宫中用度,又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眼下情况紧急,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好,就依包爱卿所言。”赵不凝点头说道,“传朕旨意,令各地官府向富商募集粮草,凡捐献粮草者,按数量授予相应官职或赏赐。同时,宫中用度削减三成,非必要开支一律暂停。”

包拯领旨谢恩后,便退了下去。赵不凝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稍感安慰。包拯一向刚正不阿,由他来负责募集粮草之事,想必能顺利进行。

然而,事情并没有赵不凝想象的那么简单。几日后,包拯再次入宫禀报,说各地富商大多不愿捐献粮草,即便有少数愿意捐献的,数量也极为有限。

“为何会这样?”赵不凝不解地问道,“朕已经许以官职和赏赐,他们为何还不愿捐献?”

包拯叹了口气:“陛下,富商们担心战事久拖不决,届时陛下能否兑现承诺还是未知数。而且,一些官员趁机敲诈勒索,富商们更是敢怒不敢言啊。”

赵不凝听后,怒不可遏:“岂有此理!这些官员竟敢如此放肆,败坏朕的名声!包爱卿,你即刻查明此事,严惩不贷!”

“臣遵旨。”包拯应道。

包拯退下后,赵不凝独自坐在龙椅上,心情沉重。粮草问题还未解决,又出现了官员敲诈勒索的事情,这让他更加头疼。他知道,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前线的战事。

就在这时,张茂则匆匆走进殿来:“陛下,辽国使者求见。”

赵不凝一愣,辽国使者此时前来,不知有何用意。他沉吟片刻,说道:“宣他进来。”

辽国使者身着华丽的锦袍,昂首阔步地走进殿内,脸上带着一丝傲慢。他先是向赵不凝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吾皇听闻大宋与西凉交战,特命我前来慰问。只是,吾皇有些不解,大宋与西凉素来和睦,为何突然兵戎相见?”

赵不凝心中明白,辽国使者名为慰问,实则是来打探虚实的。他不动声色地说道:“西凉无故入侵我大宋领土,杀害我大宋百姓,朕不得已才出兵讨伐。此事与辽国无关,还望辽国不要插手。”

辽国使者冷笑一声:“大宋与西凉交战,边境动荡,难免会波及我辽国。吾皇担心战火蔓延,影响两国邦交。若是大宋需要,我辽国愿意出面调解,只是不知大宋愿不愿意给吾皇这个面子?”

赵不凝心中暗骂辽国使者狡猾。辽国分明是想趁机从中渔利,若是接受他们的调解,恐怕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多谢辽国皇帝的好意,只是此事乃是我大宋与西凉之间的恩怨,不必劳烦辽国费心。”赵不凝语气坚定地说道。

辽国使者见状,也不再多言,只是淡淡地说道:“既然大宋不愿接受调解,那我也无话可说。告辞。”

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赵不凝看着辽国使者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忧虑。辽国一直对大宋虎视眈眈,如今大宋与西凉交战,辽国很可能会趁机发难。若是辽国也出兵攻打大宋,那大宋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后果不堪设想。

他揉了揉太阳穴,感到一阵疲惫。连日来的操劳和忧虑,让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他必须撑下去,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

他重新拿起案上的军报,仔细查看起来。范仲淹在军报中说,西凉军队战斗力极强,且熟悉地形,宋军进展缓慢,希望朝廷能尽快补充粮草和兵员。

赵不凝叹了口气,提笔在军报上批复:“粮草之事,朕已命包拯加紧办理,不日便会送到前线。兵员方面,朕会从各地调派,望范爱卿坚守阵地,切勿急躁冒进。”

写完批复后,他将军报交给张茂则,让他尽快送往西北前线。

窗外的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在诉说着大宋王朝的艰难处境。赵不凝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但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好这片江山。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雨中的建宁城。虽然此时的建宁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但他相信,只要君臣同心,上下协力,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迎来雨过天晴的那一天。

就在赵不凝沉思之际,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他皱了皱眉头,问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张茂则连忙出去查看,片刻后回来禀报:“陛下,是一些太学生在宫门外请愿,说要参军报国,抗击西凉。”

赵不凝闻言,心中一动。太学生们满怀报国之志,这让他感到一丝欣慰。

“传朕旨意,接见这些太学生。”赵不凝说道。

张茂则应了一声,便出去安排了。不一会儿,一群身着儒衫的太学生走进殿内,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为首的太学生上前一步,跪地奏道:“陛下,我等听闻西凉入侵,国难当头,愿参军报国,奔赴前线,与西凉贼寇决一死战!”

其他太学生也纷纷附和:“我等愿参军报国!”

赵不凝看着这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心中深受感动。他站起身,走到他们面前,亲自将为首的太学生扶起,说道:“尔等有如此报国之心,朕深感欣慰。只是,战场凶险,尔等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朕不忍心让尔等白白送死。”

为首的太学生说道:“陛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等虽是文弱书生,但也愿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

赵不凝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好!既然尔等有如此决心,朕便成全你们。张茂则,传朕旨意,将这些太学生编入禁军,加以训练,待学有所成,再送往前线。”

“臣遵旨。”张茂则应道。

太学生们闻言,纷纷跪地谢恩。他们知道,陛下是为了他们好,让他们先接受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在战场上能有更大的作为。

看着太学生们离去的背影,赵不凝的心中多了一丝希望。他相信,有这些热血青年的加入,大宋一定能战胜西凉,迎来美好的未来。

但他也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建宁城的街道上。赵不凝望着窗外的阳光,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大宋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