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15章 卫星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15章 卫星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15章卫星(第1/2页)

1970年1月8日清晨,四九城西郊的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陈樾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向办公楼,军靴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股暖气扑面而来,窗玻璃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窗框缓缓下滑。他刚脱下军大衣挂上衣架,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就突然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突兀。

“陈主任,请立即到第三会议室,有重要任务。“电话那头的声音低沉而急促,背景音里隐约能听到电报机的“滴滴“声。陈樾放下听筒时,注意到自己的手指在微微发抖,不知是因为刚才室外的严寒,还是预感到了什么。

第三会议室门口站着两名持枪卫兵,他们的枪管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光。推门进去,三位身着深蓝色中山装的男子立即站了起来,他们面前的茶杯冒着热气,在冰冷的空气中形成细小的漩涡。陈樾注意到其中一位的手指关节处有长期握笔留下的老茧,另一位则习惯性地用食指轻叩桌面,节奏精确得像在打拍子。

“陈樾同志,“为首的中年人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印着“绝密“二字的牛皮纸文件夹,封面上还沾着些许雪花,正在慢慢融化,“这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方案,需要你们中心负责高空照相机和电视传输系统。“他的眼镜片反射着顶灯的光芒,让人看不清眼神。

陈樾接过文件夹时,发现自己的掌心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翻开文件,纸张发出清脆的响声。方案上的技术指标让他挑了挑眉——要在距离地面200公里的高度拍摄清晰照片,并通过无线电传回地面。其中一页纸上用红笔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旁边标注着“分辨率0.5米“的字样。窗外,一只麻雀落在窗台上,歪着头好奇地张望,又很快被室内的紧张气氛惊飞。

1月18日的实验室灯火通明,排气扇的嗡嗡声与电烙铁的滋滋声交织在一起。陈樾和十二位核心专家围着一张巨大的防静电工作台,台上摆放着从“翼龙3“无人机上拆下来的高空照相机和电视传输系统。空气中弥漫着焊锡、松香和绝缘漆的混合气味,角落里堆满了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设备,各种颜色的电线像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

“温度范围要扩大到零下100度到零上200度,“材料专家老周皱着眉头说,他的白大褂袖口已经被化学试剂腐蚀出几个小洞,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还要防宇宙射线...“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自言自语。陈樾注意到他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反复画着同一个分子式,墨水已经渗透了好几页纸,形成一片蓝色的污渍。

年轻的工程师小王突然从工作台底下钻出来,头发上沾满了灰尘:“陈主任,真空测试准备好了!“他的工作服口袋里插着七八支不同颜色的记号笔,随着动作互相碰撞发出咔嗒声。众人合力将改装后的相机系统放入真空舱,随着气压表指针缓缓左移,设备上的几个指示灯开始不规则地闪烁。

“温度骤变测试开始。“陈樾按下试验箱的启动按钮,机器发出低沉的嗡鸣。温度显示器上的数字快速攀升:50度、100度、150度...当数字跳到200度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装置依然正常工作,指示灯倔强地亮着,像黑夜中的萤火虫。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甚至跳了起来,撞到了头顶的日光灯管,灯管摇晃着投下晃动的光影,在每个人脸上画出明暗交错的条纹。

1月20日的汇报会上,陈樾将改进后的系统移交给卫星基地的代表。那位两鬓斑白的军方专家接过设备时,手指轻轻抚过外壳上新增的散热鳍片,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情人的脸庞。“比原计划指标提升了40%,“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而且重量还减轻了15公斤...“

会议进行到能源系统讨论时,陈樾突然问道:“卫星的能源问题怎么解决?“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见暖气片里水流的声音和某人手表秒针的滴答声。基地代表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位清了清嗓子,喉结在消瘦的颈部上下滚动:“目前计划使用银锌化学电池,但寿命只有二十天左右。“他的领带结松垮垮的,显然已经很久没有整理了,上面还沾着一点早餐的油渍。

“为什么不考虑太阳能电池板?“陈樾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有人手中的钢笔掉在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刺耳。

“我们...没有相关技术。“基地代表的声音有些干涩,他下意识地松了松领口,仿佛突然感到呼吸困难。窗外,一阵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枝轻轻拍打着玻璃,发出哒哒的声响,像是在催促什么。

五天后,一个钉着木条的神秘箱子被送到了研究中心。陈樾亲自签收时,注意到箱子上用俄文标注着“小心轻放“和“此面朝上“,边角处还有模糊的红色五角星标记。开箱时,他的螺丝刀在木箱上留下几道深深的划痕,木屑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地板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5章卫星(第2/2页)

箱子里静静躺着一块约A4纸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表面覆盖着起皱的保护膜,在灯光下泛着淡蓝色的珍珠光泽。陈樾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指尖能感受到电池板表面细微的纹理,像是触摸某种生物的鳞片。他立即启动了科技系统的扫描功能,脑海中响起熟悉的电子提示音,系统界面上数据如瀑布般流动,虚拟的进度条闪烁着淡绿色的光芒。

2月的四九城依然寒冷,但太阳能实验室里却热火朝天。陈樾带领的专家组已经连续工作了三个星期,每个人的眼睛都布满了血丝,咖啡杯在桌上排成了长队。实验台上堆满了各种试制的太阳能电池片,在强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深蓝如海,浅灰似铅,还有几片泛着金属光泽,像是打磨过的刀刃。

“转换效率还是不够,“材料组长老李揉着太阳穴说,他的眼袋浮肿得像两个小水袋,胡子已经三天没刮了,“只有毛熊样品的一半...“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失败的数据,有几页已经被撕得破破烂烂,边缘处还留着焦黑的痕迹,显然是曾被不小心烧灼过。

陈樾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拿起一片最新的样品对着氙灯观察。光线透过蓝色的硅片,在他脸上投下奇异的光斑,像是某种神秘的图腾。突然,他眼睛一亮,快步走到黑板前:“试试在表面增加这种纹理。“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复杂的几何图案,发出刺耳的吱吱声,白色的粉尘在空气中缓缓飘落。

三天后的凌晨三点,当第一块转换效率达标的太阳能电池板完成测试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技术员小张激动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碰翻了试剂架,几瓶溶液摔在地上,散发出刺鼻的氨水气味,但没人顾得上收拾。电池板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测试仪器的指针稳稳地停在了设计指标的位置上,发出轻微的咔嗒声。老李突然蹲下身,假装系鞋带,实际上是在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

3月20日,卫星基地的测试大厅里人头攒动,说话声在拱形屋顶下形成嗡嗡的回响。陈樾站在最新组装的卫星前,这颗直径约1米的银色球体在强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外壳上整齐排列的太阳能电池片像是给它披上了一件铠甲。技术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检查,他们的工具在金属表面轻轻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同某种奇特的打击乐。

“电视信号测试开始。“总工程师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遍整个大厅,带着些许电流杂音。大屏幕上立即出现了卫星传回的图像——基地停车场的一辆吉普车,连雨刷器上的橡胶条纹都清晰可辨。紧接着,广播系统里传出了兔子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声,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突然摘下眼镜,用洗得发白的军装袖口擦了擦眼睛。他的军装已经褪色,但肩章上的将星依然闪亮。没有人嘲笑他的失态,因为很多人都红了眼眶。陈樾注意到,卫星外壳上反射的光斑在天花板上跳动,随着卫星的缓慢旋转画出优美的弧线,像是有了生命一般。

4月的发射场晴空万里,但戈壁滩的寒风依旧刺骨。陈樾站在观测台上,军用望远镜的金属外壳冻得粘手。镜头里可以看到远处的发射塔架,乳白色的长征火箭已经整装待发,箭体上鲜红的“夏国航天“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广播里传来倒计时的声音,每个数字都在荒漠上回荡:“...5、4、3、2、1,点火!“

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火箭尾部喷出橙红色的烈焰,滚滚白烟瞬间淹没了发射台。陈樾感到脚下的水泥地面在剧烈颤抖,牙齿都在咯咯作响,连内脏都跟着共振。火箭缓缓上升,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化作一个小点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只留下一道逐渐扩散的白色尾迹,像是一根指向苍穹的手指。

当天深夜,集成电路中心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连窗台上都坐着技术员。大家都屏住呼吸,盯着那台连接卫星信号的显示器,屏幕的荧光在每个人脸上投下蓝幽幽的光。突然,屏幕亮了起来,显示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蔚蓝的海洋,褐色的陆地,还有如棉花糖般蓬松的云层。接着,广播信号也接通了,熟悉的《东方红》旋律在房间里回荡,有几个年轻人跟着轻声哼唱起来。

陈樾悄悄走出会议室,来到院子里。春夜的星空格外璀璨,银河像一条闪亮的丝带横贯天际。他仰着头,在群星中寻找那颗属于夏国的人造卫星。寒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远处桃花的淡淡香气。研究中心大楼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像是落在地上的星辰。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转瞬即逝,但陈樾知道,那颗带着夏国人智慧和汗水的卫星,将会在太空中运行很久很久,见证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