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9章 覆铜钢子弹技术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9章 覆铜钢子弹技术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9章覆铜钢子弹技术(第1/2页)

1950年3月26日清晨,赵厂长顶着两个黑眼圈敲开了陈樾办公室的门。陈樾正在调试一台新设计的弹壳检测仪,桌上散落着各种测量工具和图纸。

“陈总工,出大事了!“赵厂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公文包重重地摔在桌上,震得茶杯里的水都溅了出来。他从包里掏出一份盖着红头文件章的通知,“部里刚发来的物资调配单,下个月给咱们的铜料配额要削减三成。“

陈樾放下手中的游标卡尺,接过文件仔细查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上,那些冰冷的数字显得格外刺眼。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怎么会突然削减?咱们的子弹生产线刚改造完,产量正要往上冲呢。“

赵厂长叹了口气,从兜里摸出半包皱巴巴的“大前门“香烟,抽出一根叼在嘴上。火柴划了三次才点着,烟头的火光在昏暗的办公室里忽明忽暗:“全国都在搞建设,铜料吃紧啊。我托人打听过了,光是新建的电话线路就要用掉几百吨铜。更别说造炮弹、造发电机......听说上海那边新建的发电厂,光变压器就用掉二十多吨。“

陈樾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冒烟的子弹分厂。透过玻璃,他能看见工人们推着装满铜锭的小车在厂房之间穿梭。三班倒赶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现在却要面临原材料短缺的困境。

“咱们库存还能撑多久?“

“按现在的产量,最多两个月。“赵厂长吐出一个烟圈,烟雾在阳光下缓缓升腾,“问题是新扩建的分厂马上就要投产,到时候......“他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陈樾突然转身,眼镜片反射着阳光,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厂长,您先别急。给我三天时间,我想到个法子。“

送走赵厂长后,陈樾立即锁上门,从书柜深处翻出一本《军工材料学》。这本书是他穿越前在军校时的教材,现在正静静躺在系统空间里。他闭上眼睛,意识沉入系统,开始检索关于子弹材料的资料。

“铜壳......铜锌合金......覆铜钢......“他的意识在虚拟书架上快速浏览,突然停在一页泛黄的资料上,“就是它!“

陈樾猛地睁开眼,钢笔在纸上飞快地划动。覆铜钢子弹技术——这种在二战后期德国发明的工艺,用薄铜层包裹钢芯,既能保证弹壳延展性,又能节省90%的铜料。他记得在某个纪录片里看到过,这种技术在1944年就被德国人用于解决铜料短缺问题。

接下来的三天,陈樾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他先是让材料科找来各种规格的钢板和铜板,又亲自带着机修班改装了一台轧机。工人们经常看见陈总工满手油污地蹲在机器旁,白大褂上沾满了机油和金属屑,嘴里还念念有词:

“铜层厚度0.03毫米......““退火温度要控制在750度......““冲压模具的间隙还得调整......“

3月29日深夜,陈樾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桌上摊着几十张草图,地上堆满了试制的样品。有的弹壳开裂了,有的卡在枪膛里退不出来,最好的一个样品也才勉强达到标准威力的八成。十几个咖啡杯堆在角落,记录着这个不眠之夜。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陈樾揉着太阳穴,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翻开笔记本。在某一页上,记载着毛熊专家曾经提到过的“磷化处理“工艺。那是去年冬天,一位来厂考察的苏联专家喝醉酒后无意中透露的技术细节。

“对啊!钢芯表面处理!“他拍案而起,钢笔在纸上划出一道墨迹。立即在图纸上补充了几行技术要求:“钢芯需经磷化处理,溶液配比为......“

3月30日一早,陈樾顶着鸡窝头冲进实验室,把厚厚一沓技术资料拍在桌上,惊醒了正在打盹的值班员:“同志们,新任务!“

实验室主任老周推了推眼镜,睡眼惺忪地拿起资料:“覆铜钢子弹?这技术我倒是听说过,但听说德国人也没完全搞明白......“

“所以咱们要攻克它。“陈樾展开图纸,手指点着上面的示意图,“我已经解决了几个关键点:一是铜钢复合板的轧制工艺,二是弹壳的热处理曲线,最重要的是这个——“他指着一段密密麻麻的公式,“磷化液配方,能让钢芯和铜层结合得更牢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9章覆铜钢子弹技术(第2/2页)

年轻的技术员小李凑过来,身上还带着食堂早餐的葱花味:“陈总工,这磷化液要用到铬酸盐?这东西可不好搞啊。“

“用磷酸二氢锌替代。“陈樾早有准备,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子,“我已经让化学车间试制了一批,昨晚测试过了,效果不错。“

实验立即展开。第一轮试制,铜层在冲压时大面积剥落;第二轮,弹壳强度不够;到第五轮时,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快看!“老周举着刚下线的弹壳,在灯光下转动着,“铜层完整,退壳槽清晰!“弹壳在灯光下泛着金红色的光泽,像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4月5日,测试场上响起密集的枪声。陈樾和赵厂长站在靶场后方,看着技术员们忙碌地收集数据。子弹呼啸着穿过靶纸,在后面的土坡上激起阵阵烟尘。

“初速412米/秒,达标!““膛压曲线正常!““连续射击100发无故障!“

赵厂长激动地握住陈樾的手,力道大得让陈樾差点叫出声:“老陈,你可真是咱们厂的诸葛亮啊!这子弹用铜量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准确说是8.7%。“陈樾擦了擦眼镜,镜片上沾满了靶场飞扬的尘土,“而且钢芯用的是普通低碳钢,不用特殊合金。按咱们现在的产能算,一年能省下至少两百吨铜。“

消息很快传到部里。4月10日,工业部的王副部长专程来厂视察。在参观完生产线后,领导当场拍板:“立即扩大生产!全国推广!“他握着陈樾的手说:“陈工啊,你这项技术可是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

4月15日,子弹分厂的第一批覆铜钢子弹正式下线。包装车间里,女工们麻利地将黄澄澄的子弹装入木箱。老马拿起一枚子弹在手里掂量,金属的凉意透过手套传来:“嘿,比纯铜的还轻巧些。“他在工作服上蹭了蹭弹壳,铜层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赵厂长看着报表笑开了花:“成本降了六成,这下咱们可给国家省大钱了!“他拍着陈樾的肩膀,“走,今晚食堂加餐,我让老王把他珍藏的老白干拿出来!“

当天下午,厂党委召开紧急会议。赵厂长红光满面地宣布:“上级指示,立即再建两个子弹分厂!“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陈樾注意到,坐在角落的财务科长老刘正在飞快地拨弄算盘,嘴里念叨着“成本““效益“之类的词。

散会后,陈樾独自来到新建的试验靶场。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山峦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他举起一把装配了覆铜钢子弹的步枪,瞄准远处的靶子。枪托抵在肩上的感觉如此熟悉,让他想起穿越前在军校打靶的日子。

“砰!“枪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一群飞鸟。

陈樾望着靶纸上新鲜的弹孔,嘴角微微上扬。这只是个开始——在他的笔记本上,还记载着钢壳弹、塑料弹壳等更超前的技术。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他摸了摸口袋里那枚试制的覆铜钢弹壳,金属已经被他的体温捂热。

“陈总工!“张卫国气喘吁吁地跑来,解放鞋上沾满了泥巴,“新分厂的选址定了,厂长让您去看看!那边发现了个天然山洞,正好可以当仓库用!“

“这就去。“陈樾收起步枪,最后看了眼靶纸。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弹孔,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自力更生的故事。远处,新建的厂房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雄伟,烟囱里冒出的白烟笔直地升向天空。

回厂的路上,陈樾遇到了正要去夜班的老马。老工人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陈总工,听说您这新技术,能让咱们的子弹产量翻三番?“

陈樾笑了笑,从兜里掏出那枚弹壳递给他:“不止三番。等新分厂建好,咱们一个月产的子弹,比去年一年都多。“

老马小心翼翼地捧着弹壳,粗糙的手指抚过光滑的铜层,眼里闪着光:“好啊......真好......“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当年打小鬼子的时候,咱们三个人分五发子弹......现在......“

陈樾没有接话,只是拍了拍老马的肩膀。晚风拂过厂区,带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这声音如此悦耳,仿佛是这个新生国家最动听的乐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