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44章 航母10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第144章 航母10

簡繁轉換
作者:深仨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6 15:34:17 来源:源1

第144章航母10(第1/2页)

1988年3月1日凌晨四点,南海某军港笼罩在咸湿的海雾中,探照灯的光柱像一柄柄银剑刺破夜幕。辽宁号核动力航母的甲板上,水兵们正在做最后的出航准备,橡胶靴底与防滑纹钢板摩擦发出特有的“吱嘎“声。炊事班长老王扛着一筐刚蒸好的馒头从厨房钻出来,白茫茫的热气从他肩头腾起,在零下五度的寒风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挂在他花白的鬓角上像撒了层糖霜。他粗糙的手指被蒸笼烫得发红,却浑不在意地哼着《军港之夜》的小调,把馒头一个个塞进保温箱里,每个动作都带着老水手特有的节奏感。

“老班长,今天馒头咋这么白?跟棉花团似的。“年轻水兵小李凑过来问道,鼻尖上还沾着检修发动机时蹭到的机油,在灯光下泛着蓝黑色的光泽。老王神秘地眨眨左眼——那是他年轻时在渔船上被缆绳打伤后留下的毛病:“加了奶粉,远航特供!首长特批的。“说着从兜里掏出个手工缝制的小布袋,布面上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牡丹花,“这是老家寄来的和田大枣,待会熬粥用,补气血。“布袋的针脚粗细不均,明显是老人颤抖的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随着朝阳升起,辽宁号在六艘舰艇的护卫下缓缓驶离军港,核动力装置输出的澎湃动力让舰尾泛起珍珠串般的细密气泡。舰队参谋长站在舰桥上,双手撑在海图桌边缘,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海图上的航线用红铅笔特意绕了个弯,正好经过1894年甲午海战的战场坐标——北纬39度、东经123度。他下意识摸了摸胸前口袋里的鎏金怀表,那是爷爷留下的老物件,表盖里嵌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北洋水师致远舰全体官兵的合影,照片边缘已经磨损得起了毛边。

“航向075,航速18节。“舵手重复着指令,山东口音在密闭的舰桥内显得格外浑厚。这个胶东汉子右臂上纹着个简陋的锚形图案,是二十年前在荣成渔船上当水手时刻的,靛青色的纹身已经有些晕染。此刻他手背上的青筋像蚯蚓般凸起,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老旧舵轮上的防滑纹在他掌心留下深红色的压痕,仿佛要把这辈子的谨慎都灌注在这直径不到半米的圆盘上。

上午十点十五分,舰队进入宫古海峡。阳光穿透云层在海面上洒下碎金般的光斑,浪尖上跳跃着细小的彩虹。信号兵小张突然喊道:“左舷30度发现倭国护卫舰!距离约15链!“他年轻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变调。舰桥里顿时忙碌起来,作战参谋们的皮鞋在地板上敲出密集的鼓点。副舰长老刘举起62式望远镜,黄铜镜筒上的磨损痕迹记录着它见证过的所有风云。那艘白色涂装的“朝雾“级护卫舰正在远处游弋,桅杆上的OPS-14雷达天线像只警惕的蜻蜓复眼般急速旋转。

“要规避吗?保持无线电静默?“年轻的作战参谋小声问道,钢笔在记事本上无意识地画着问号。老刘嘴角扬起,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犬齿:“按原计划,保持航向航速。“他转身对通讯兵说:“给各舰发灯光信号,全体注意——整理着装!“这个出乎意料的命令让众人愣了下,随即会意地笑起来——这是要让倭国海上自卫队看清楚夏国海军的精神面貌。

甲板上,水兵们排着队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倭舰。那是用两个猪肉罐头筒套接而成,筒身上“红烧肉“三个红字还清晰可见,接缝处缠着防水胶带。新兵蛋子小王看得太入神,差点撞上正在移动的舰载机牵引车,被班长照着屁股踹了一脚,作训服上留下个清晰的鞋印。“看把你馋的!红烧肉没吃够啊?“班长笑骂着,自己却忍不住又举起“罐头望远镜“,眯起左眼瞄向远处,右眼角的鱼尾纹挤成一团。

午饭时分,炊事班端出了特制的海鲜面,虾仁和蛤蜊肉在面汤里浮沉如同微型岛屿。老王往每碗面里都加了勺自制的辣椒酱,红油在汤面上漾开,像一面面微型国旗。“今天可是国际海豹日,咱们这也算‘海豹‘出动了。“他对帮厨的小战士说,顺手把围裙上沾的面粉拍掉。面粉纷纷扬扬落在擦得锃亮的靴面上,和昨天打蜡时沾的鞋油混在一起,形成奇怪的灰白色斑块,像极了海图上标注的暗礁。

下午三点整,舰队准时驶过甲午海战海域。所有舰艇同时鸣笛三长声,汽笛声在海面上回荡,惊起一群正在捕鱼的鲣鸟。辽宁号的飞行甲板上,水兵们自发列队,白色常服在碧海蓝天的背景下格外醒目。他们向着大海敬礼的动作整齐划一,袖口摩擦发出“唰“的声响。浪花拍打舰体的声音此刻听起来像遥远的炮火回响,又像历史书页翻动的声音。航海长发现罗盘指针微微颤动——这片海域的水下350米处,致远舰的残骸正静静躺在沉积层中,锈蚀的炮管里或许还塞着未及发射的炮弹。

“报告,倭国P-3C反潜侦察机接近!方位210,高度500米!“雷达兵的声音打破肃穆。众人抬头望去,只见积雨云中钻出个灰黑色的斑点,机翼下的红色旭日标志在阳光下刺眼夺目。飞行长眯起眼睛,眼角堆积的皱纹里藏着三十年的飞行经验:“是驻那霸的第5航空群的飞机,老熟人了。“他转身对甲板上的地勤们喊:“把咱们的‘风筝‘放出去!让客人看个清楚!“

很快,一架翼龙3无人机从辽宁号甲板腾空而起,涡桨发动机的轰鸣声惊飞了落在舰岛上的海鸥。这架代号“风筝“的无人机特意飞近倭国侦察机,机腹下的高清摄像头清晰拍到了对方飞行员惊讶的表情——他正手忙脚乱地调整相机焦距。无人机操作员小陈盯着14寸黑白显示屏,突然笑出声:“快看!小鬼子在给我们拍照呢!估计是没见过咱们的‘大玩具‘。“屏幕上,倭国飞行员正举着尼康F3相机对准无人机,长焦镜头反射的阳光在屏幕上形成炫目的光斑。

傍晚的横向补给作业成了一场技术表演。综合补给舰“洪泽湖“号与辽宁号保持同速并行,两艘万吨巨舰像跳交谊舞般默契配合,间距精确控制在50米。输油管对接的瞬间,有个机灵的水兵故意打开探照灯,把操作过程照得雪亮——不远处倭国护卫舰的观察员肯定正举着尼康望远镜偷看。老刘叼着没点燃的玉米芯烟斗,哼起了《人民海军向前进》,走调走得厉害,却没人敢笑——他当年是参加过西沙海战的老炮手,右耳鼓膜被130舰炮震破的伤痕还清晰可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4章航母10(第2/2页)

夜幕降临后,辽宁号的舰岛上亮起一串红色航行灯,在漆黑的海面上像串璀璨的红宝石项链。值更的水兵小赵发现倭国护卫舰仍然若即若离地跟着,舰尾的航迹在月光下泛着磷光,像条银色的尾巴。“跟屁虫。“他嘟囔着,把老王给的热馒头掰成两半,中间夹上特制的蒜蓉辣酱。馒头热气混着辣香飘进AN/PVS-5夜视仪,硫化锑阴极管的镜片顿时蒙上白雾,远处的舰影变成模糊的绿色光团。

午夜时分,航海舰桥上只有仪表盘发着幽绿的荧光。雷达屏幕显示倭国护卫舰终于转向返航,留下的绿色光点渐渐消失在240度方位。值更官在航海日志上用工整的仿宋体写下:“3月2日0000时,宫古海峡通过完毕。“英雄100钢笔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啃食桑叶。他停顿片刻,又补充道:“海况3级,能见度良好,舰员士气高昂。“最后四个字写得特别用力,碳素墨水几乎要渗透三层纸面。

第二天清晨,辽宁号进行了首次远洋舰载机起降训练。飞行员李大鹏驾驶着挂载训练弹的歼-8II战机第一个升空,WP-13B发动机的轰鸣震得甲板上的不锈钢水杯都在颤动,杯底与金属桌面的碰撞声像串微型鞭炮。当他完成战术机动训练准备降落时,透过座舱玻璃看到甲板上有群水兵用身体摆出“欢迎回家“的字样——他们用洗得发白的旧工作服拼成字母,边缘还用红色信号旗镶了边。李大鹏鼻子一酸,喉结上下滚动了两下,差点忘了放下起落架,直到听见塔台急促的提醒声。

午饭时,炊事班端出用远航特供食材做的红烧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浓油赤酱中颤巍巍地抖动。老王特意往李大鹏碗里多舀了勺琥珀色的肉汁:“今天你可是咱们的‘海空雄鹰‘!“油亮的酱汁渗进东北珍珠米里,把每一粒米都染成玛瑙色。李大鹏从飞行服内袋掏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暗红色的粉末:“这是俺娘用贵州朝天椒磨的辣椒面,老班长尝尝?“两人交换食物的样子,像极了古代水师出征前将士们分享“同心饼“的场景。

下午的防空演练中,对空搜索雷达突然发现不明空中目标。全体舰员在90秒内完成战位部署,双联装37mm炮塔旋转的电机声此起彼伏,像群蜂振翅。当目标接近到可视距离后,众人哑然失笑——原来是群迁徙的短尾信天翁,正排着整齐的V字队形掠过舰队上空,翼尖几乎要擦到雷达天线。枪炮长松开了握得发白的扳机手指,掌心的汗水在钢制握把上留下个清晰的掌印,很快被海风吹干成盐霜。

傍晚的政工课上,政委指着海图讲解甲午海战历史,激光笔的红点在黄海海域画着圆圈。当讲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撞吉野舰时,甲板上的风突然停了,连浪花拍打舰体的声音都变得轻柔起来。新兵小王发现老刘在偷偷用袖口抹眼睛,老人粗糙的毛料袖口在皱纹间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没人说破这个秘密,只有掠过桅杆的海风悄悄带走了那滴落入大海的泪水,就像1894年那个下午带走的所有悲壮。

第三天黎明,舰队转向返航。经过钓鱼岛海域时,辽宁号特意将航速降至8节。水兵们用防锈油漆在飞行甲板上画出巨幅中国地图,把钓鱼岛的位置标得特别醒目,还用红色写下“自古以来“四个大字。有个从中央美院入伍的战士甚至用不同色漆画出岛礁立体轮廓,连北小岛上的海鸟栖息地都精确呈现。老王端来盆温热的淡水让大家洗手,浑浊的颜料水泼向大海,在晨光中的蔚蓝海面上晕开五彩斑斓的涟漪,像幅流动的水彩画。

返航途中收到甚高频电报,通讯兵念到“倭国《朝日新闻》头版报道夏国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时,全舰爆发出一阵笑声,震得舱壁上的水珠都簌簌落下。副舰长老刘掏出口琴,吹起《我的祖国》,缺音的旋律引得众人跟唱。五音不全的合唱惊飞了落在雷达天线上的黑尾鸥,却引得几头好奇的宽吻海豚追着舰尾浪花嬉戏,它们银灰色的背鳍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当辽宁号的轮廓再次出现在军港晨雾中时,桅杆顶端的红旗正迎风招展,旗面被海风扯得噼啪作响。码头上的欢迎人群已经望见舰影,孩子们挥舞的彩旗连成一片彩虹。航海长仔细核对着泊位坐标,突然发现磁罗经的指针稳稳指向正北——就像1894年9月17日下午,那些没能返航的将士们至死都惦念着的方向。在罗盘下方,他悄悄贴了张从历史书上剪下的致远舰素描。

老王在厨房清点剩余的食材,发现那袋和田大枣还剩大半。“留着下次远航用。“他自言自语道,把布袋口系紧时打了个漂亮的水手结。这个改良版的“渔人结“他打了四十年,从木帆船打到钢铁航母,从黄海的渔场打到太平洋的深蓝。

飞行甲板上,地勤人员正在检查阻拦索的磨损情况。朝阳照在镀锌钢缆上,映出十二道深浅不一的凹痕——这是本次远航最珍贵的勋章,每道痕迹都记录着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降落。有个上海籍的机械师偷偷收藏了截替换下来的旧缆绳,准备回家送给参加过淞沪会战的父亲当礼物。老人当年是机枪手,最懂维系生命的绳索有多珍贵。

舰桥上,航海日志的最后一页这样写道:“本次巡航累计航程1527海里,舰载机起降46架次,反应堆运行参数正常。特别备注:3月3日0410时,在钓鱼岛以东海域迎来日出,全体舰员面向东方宣誓守卫海疆。“钢笔在“宣誓“二字上微微停顿,洇开一小片深蓝色的墨迹,像极了那片他们刚刚征服的深蓝海域。

在军港的晨光中,辽宁号庞大的身躯投下巍峨的影子,核动力装置低沉的运转声如同巨人的心跳。这影子慢慢移动,最终覆盖了码头上一块不起眼的黑色花岗岩石碑——那是甲午海战纪念馆设立的纪念物,碑面上只刻着四个魏碑体大字:“勿忘海权“。海水拍打岸壁的声音,像极了百年前那些未竟的誓言,如今正被新一代水兵们用钢铁与浪花一一兑现。在舰岛最高处,瞭望哨的望远镜里,正倒映着第一缕照在航母甲板上的阳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