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布衣锦绣 > 第三十六章 蝉声里的药方

布衣锦绣 第三十六章 蝉声里的药方

簡繁轉換
作者:启砚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7 03:27:19 来源:源1

第三十六章蝉声里的药方(第1/2页)

元启十三年大暑,苏州城像被扣在蒸笼里,连运河的水都泛着热气。苏微站在染坊后院的井边,将刚采的薄荷泡进凉水,井水湃过的陶瓮透着沁人的凉,水面浮着的薄荷叶,像极了沈砚画在染谱上的兰草叶尖。

她今年三十岁,额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皮肤上,鬓边换了那支白玉簪——赤金点翠步摇太沉,金步摇的流苏晃得人烦,唯有这支玉簪,贴着头皮生凉。她手里攥着张药方,是给沈砚抓的消暑药,上面“青蒿三钱,荷叶半张”的字迹,是她照着沈砚的笔迹描的,怕药铺掌柜认不出她的字。

“苏姐姐,三哥哥又在账房写染谱了!”沈明举着个荷叶包冲进院,里面是刚买的糖粥,绿豆在稠粥里滚得发亮,“我喊他来吃,他说要把‘薄荷绿’的方子改完才肯动。”

苏微接过荷叶包,指尖触到滚烫的粥碗,连忙往井水里浸了浸:“让他写吧。”她掀开账房的竹帘,看见沈砚趴在案上,左手握着那支象牙画笔,右手按在宣纸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案头堆着七八张废稿,每张上的“薄荷绿”配比都有些微差异,最底下那张还沾着点靛蓝染料,是今早试色时蹭上的。

“先吃粥。”苏微把陶碗放在他手边,薄荷的凉气混着糖粥的甜香,漫过案上的染谱,“再熬下去,你的手该抖得握不住笔了。”

沈砚抬头时,眼里还蒙着层水汽,看见碗里的绿豆,忽然笑了:“还是你懂我。”他的右肩在暑气里胀得厉害,方才写着写着,画笔差点掉在染谱上,此刻却仍惦记着,“方才试了用井水调薄荷汁,染出的绿色比用河水亮些,该记进谱里。”

苏微替他揉着右肩,指尖按在那道旧伤的疤痕上,硬硬的像块生茧的木头:“药铺的老掌柜说,你这伤得用新鲜的艾草汁敷,我让阿福去采了。”她忽然瞥见案角的小瓷瓶,里面是沈墨当年常用的止痛药膏,瓶身已积了层薄灰,“这药膏早过期了,扔了吧。”

沈砚的手顿了顿,将瓷瓶往案里推了推:“留着吧,瓶底的花纹好看,能当个笔洗。”

苏微没再劝。她知道,他留着的不是药膏,是想给那段拧巴的过往,找个不那么扎眼的去处。就像落霞镇的老槐树桩,不刨掉,也不刻意浇水,就那么搁着,看新枝能不能自己挣出条活路。

午后,药铺的老掌柜亲自来了,背着个药箱,说是“给沈大人瞧瞧脉”。老掌柜姓秦,是苏州城里的老手,当年沈砚出狱后调理身体,就靠他的方子吊着气。此刻他摸着沈砚的脉,眉头皱得像团拧干的染布:“沈大人这脉,还是虚浮得很。暑气伤津,再熬下去,怕是要犯咳疾。”

“不打紧。”沈砚笑着摆手,左手拿起张“薄荷绿”的样布,“等把这方子定了,我就歇着。”

秦掌柜瞪了他一眼,转头对苏微道:“苏掌柜,您得看紧些。他这身子,是当年在牢里亏空了底子,如今就像匹被漂得太狠的布,经不得暴晒,也经不得猛染。”他从药箱里取出个油纸包,“这是我新制的薄荷膏,您给他抹在肩头上,比艾草汁管用。”

苏微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里面冰凉的膏体,忽然想起元启七年柳氏病重时,秦掌柜也是这样,背着药箱踏过积雪来沈府,说“夫人这病,得慢慢养”。那时的雪,比今年的暑气,更熬人。

秦掌柜走后,沈砚果然被苏微按在竹椅上歇着。她坐在旁边的小凳上,用指尖沾了薄荷膏,轻轻揉着他的右肩。药膏的清凉混着他身上的皂角味,像阵穿堂风,吹散了些暑气。

“明儿方才说,想在杭州分号添个‘香染’的活计。”苏微忽然开口,指腹划过他肩头的疤痕,“就是往染料里加香料,染出的布自带香气,说是陈小姐的主意。”

沈砚的眉峰动了动:“香染伤布,料子容易脆。”他顿了顿,声音软下来,“但可以试试用晒干的桂花,秋日用陈酒泡了,掺在‘蜜合色’里,或许能留三分香。”

苏微笑了。他总是这样,嘴上说着不行,心里却早替孩子想好了转圜的法子。就像当年教沈明写字,先说“这笔锋太飘”,转头却在废纸上画满了运笔的轨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六章蝉声里的药方(第2/2页)

傍晚,阿福从城外采艾草回来,带进个陌生的少年。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衫,手里攥着块蓝印花布,布角绣着朵歪歪扭扭的兰草。“苏掌柜,这小哥说……说他是落霞镇来的,想求您收他当徒弟。”

少年扑通一声跪下,膝盖砸在青石板上,发出闷响:“小人阿竹,是李木匠的远房外甥。俺娘说,俺爹当年是……是沈侍郎的账房,临终前让俺来苏州,说跟着沈大人和苏掌柜,才能学真本事。”

苏微的手猛地一顿,薄荷膏滴在沈砚的肩头上,凉得他瑟缩了一下。沈墨的账房?她看向沈砚,他正望着那少年手里的蓝印花布,布上的兰草纹,像极了元启三年她在落霞镇织的那批。

“你爹叫什么?”沈砚的声音很稳,听不出情绪。

“俺爹叫阿忠。”少年的声音发颤,“他说……他说当年对不起沈侍郎,更对不起您,让俺来给您赔罪。”

沈砚沉默了片刻,忽然道:“起来吧。”他用左手拿起案上的“薄荷绿”样布,“知道这布是用什么染的吗?”

阿竹愣了愣,仔细看了看布面,又放在鼻尖闻了闻:“像是……像是薄荷,还有点艾草的味?”

沈砚的眼里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了:“明儿,带他去认染材。”他转头对阿竹道,“想学手艺,先得认得出草里的青,木里的红。认错了,染出的布,可是会害死人的。”

阿竹连连点头,跟着沈明往后院去,背影单薄得像片被风吹起的蓝印花布。苏微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元启元年的自己,也是这样,攥着块染坏的布,站在沈砚面前,连头都不敢抬。

“留下他,妥当吗?”苏微轻声问,指尖擦掉沈砚肩头的薄荷膏。

“他爹阿忠,当年在沈墨手下当差,却偷偷给我送过三次信,说沈墨和靖王余党有往来。”沈砚的声音很轻,蝉鸣声在院里炸得正响,“只是那时我不信,总觉得……血浓于水。”

苏微的心轻轻一沉。原来他什么都知道。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细节,像染布时没化开的色沉,终有一天会浮上来,让你不得不面对。

夜里,蝉鸣渐渐低了。沈砚趴在案上,终于改完了“薄荷绿”的方子,字里行间透着股清凉气。苏微给他扇着蒲扇,看着他鬓角的汗滴落在染谱上,晕开个小小的墨团,像朵突然绽放的墨花。

“阿竹那孩子,手很稳。”沈明回来禀报,手里捧着阿竹刚认对的紫草,“他说从小跟着爹辨识药材,对草木的性子熟得很。”

沈砚抬头笑了笑,眼里的疲惫淡了些:“让他跟着王师傅学泡苏木吧,那活计最磨性子。”他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别告诉他沈墨的事,也别让他知道我是谁。就说……他是来学染布的,和当年的明儿一样。”

苏微知道,他是想给这孩子一个干净的开始,像当年李木匠对沈砚安那样。有些债,不必代代相传;有些疤,不必时时揭开。

元启十三年的夏夜,井边的薄荷还在水里漂着,染坊的灯亮到很晚。苏微给沈砚敷上艾草汁,看着他渐渐睡沉,右手却仍无意识地攥着那支象牙画笔,像握着根救命的稻草。

她轻轻抽出画笔,放在染谱上,笔锋正对着“薄荷绿”那页。窗外的蝉鸣又起了,一阵高过一阵,像在催促着什么。苏微望着案上的药方,忽然觉得,这世间最好的方子,从不是秦掌柜抓的草药,是人心底的那点软——对过往的容,对将来的盼,对身边人的护。

就像沈砚留下阿竹,不是忘了沈墨的伤,是想让那点藏在账房里的善意,能在染坊的草木香里,长出点新的念想。

井水湃着的薄荷,在陶瓮里轻轻晃,像个没说出口的温柔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