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布衣锦绣 > 第三十七章 染缸边的新苗

布衣锦绣 第三十七章 染缸边的新苗

簡繁轉換
作者:启砚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7 03:27:19 来源:源1

第三十七章染缸边的新苗(第1/2页)

元启十三年立秋,苏州砚微染坊的染缸换了新的陶土,是阿竹从落霞镇带来的红泥,据说“烧出来的缸不渗色,能养住最娇贵的‘月白色’”。少年蹲在院子里,正用粗布擦拭新缸的内壁,掌心磨出了薄茧,却笑得眉眼发亮——这是他来染坊的第三十日,沈砚终于允许他碰染缸了。

苏微站在廊下翻晒艾草,看着阿竹笨拙却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元启三年自己第一次染布时,也是这样,把靛蓝粉撒得满院都是,被李木匠笑“像只打翻了染料的猫”。她今年三十岁,手腕上多了串沉香木珠子,是沈砚托寒山寺的师父求的,说“闻着安神,染布时不易走神”。

“阿竹,新缸得用米泔水浸三日,不然染出的布会带土腥味。”沈砚的声音从账房传来,左手举着本《天工开物》,右手按着染谱的“月白色”页,指腹在“白芨二两”的批注上反复摩挲。入秋后他的手稳了些,却仍改不了随时批注的习惯,染谱的空白处已快写满,像片密密麻麻的兰草叶。

阿竹连忙应着,跑去厨房要米泔水,跑过沈明身边时差点撞翻染材筐,被少年一把拉住。“毛躁什么。”沈明的声音带着兄长的稳重,手里正将晒干的薄荷分装成小袋——这些是要送杭州分号的,陈小姐说“染‘薄荷绿’时加一把,布面会带着凉香”。

“明儿哥,三爷爷说我要是能染好‘月白色’,就教我调‘醉胭脂’呢!”阿竹的眼睛亮得像染缸里的新调染料,全然没察觉沈明听见“三爷爷”三个字时,嘴角泛起的笑意。这孩子嘴甜,刚来就跟着沈砚之(沈明的长子,刚满周岁)叫“三爷爷”,把沈砚哄得每日都多教他半个时辰。

苏微将艾草收进布袋,忽然看见沈砚站在染缸边,正用左手给阿竹示范如何搅动染料。他的右手搭在缸沿上,旧伤的疤痕在秋日里泛着浅白,却在阿竹出错时,轻轻用手背碰了碰少年的胳膊——那是他对亲近的人才有的动作,当年教沈明染布时也是这样。

“沈砚,秦掌柜来送药了。”苏微扬声喊道,目光落在账房案上的药碗,里面的青蒿水还冒着热气。秦掌柜说沈砚的咳疾虽没犯,却得日日喝着预防,“这药像染布的固色剂,得常着才管用”。

沈砚应声回头,看见秦掌柜背着药箱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是刚摘的秋梨:“给沈大人润润喉,这几日染坊的蒸汽重,怕伤了肺。”老掌柜的目光扫过阿竹,眼里闪过一丝讶异,却没多问——他懂这染坊的规矩,不该问的从不多嘴。

阿竹识趣地往后院去,路过竹篮时多看了两眼秋梨,被沈明悄悄塞了个:“吃吧,三爷爷不爱吃甜的。”少年捧着梨,啃得满脸汁水,忽然想起临行前父亲说的“沈大人是面冷心热的人,跟着他,要学他的韧,别学他的犟”。

秦掌柜给沈砚诊脉时,苏微正给阿竹补染坏的帕子。那帕子本是“月白色”,却被少年染出块浅黄,像沾了点桂花渍。她用银针挑出染坏的丝线,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什么:“阿竹的手很巧,就是性子急了点,像当年的沈墨。”

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果然见沈砚的肩膀僵了僵。秦掌柜打圆场:“年轻人嘛,磨磨就好了。就像这染布,哪有一次就成的?多浸几遍,色就匀了。”

送走秦掌柜,沈砚坐在案前,看着那碗青蒿水出神。苏微走过去,用小勺舀了点,递到他嘴边:“喝吧,总比开春咳得撕心裂肺强。”

他就着她的手喝了,眉头皱得像团拧干的靛蓝布:“阿竹这孩子,方才调染料时,竟能看出苏木泡得太浅,是块好料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七章染缸边的新苗(第2/2页)

“你想教他核心的方子?”苏微的指尖划过染谱上的“烟霞色”配比,那是坊里压箱底的本事,除了沈明,还没教过第二个人。

沈砚沉默了片刻,忽然道:“等他染出合格的‘月白色’,就教他‘薄荷绿’。”他的目光落在后院,阿竹正帮着沈明翻晒染材,两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得人眼热,“阿忠当年在信里说,想让孩子学门干净的手艺,别再沾朝堂的浑水。”

苏微的心轻轻一颤。原来他连阿忠的托付都记着。那些藏在过往里的碎片,像染缸里的色沉,看着是埋着的,却总在不经意间浮上来,提醒你哪些该守,哪些该放。

傍晚收工时,阿竹捧着块“月白色”样布来,布面匀净得像落霞镇的初雪,只是边角还有点发僵。“三爷爷,您看……”少年的声音带着忐忑,手心里全是汗。

沈砚接过布,指尖抚过布面,忽然笑了:“比明儿第一次染的强多了。”他用左手在布角画了朵小小的兰草,“这是‘过了’的印记,从明日起,跟着王师傅学‘雨过天青’。”

阿竹的眼睛瞬间红了,捧着布转身就跑,差点撞翻晾布架,被沈明一把拉住。“傻小子,三爷爷这是认你了。”沈明拍着他的肩,眼里的欣慰像秋日的阳光,“当年我得了这印记,激动得整宿没睡。”

苏微看着两个少年的背影,忽然觉得这染坊像棵老槐树,沈砚是主枝,沈明是侧枝,如今又冒出阿竹这根新枝,枝枝蔓蔓的,倒也热闹。她转头看沈砚,他正用那支象牙画笔,在染谱的“月白色”页补注:“落霞红泥缸染制,色更润,宜秋衫。”

“该给阿竹做身新衣裳了。”苏微忽然道,目光落在阿竹洗得发白的粗布衫,“就用他自己染的‘月白色’,让他瞧瞧自己的手艺。”

沈砚抬头笑了,眼角的纹路里盛着夕阳:“好。再让明儿教他绣兰草,咱们染坊的人,不仅要会染,还得会绣,这才叫‘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的活计’。”

元启十三年的秋夜,染坊的灯亮到很晚。阿竹趴在灯下练习绣兰草,针脚歪歪扭扭的,却比白日染布时沉稳了许多。沈明坐在旁边核账,沈砚则在修改“雨过天青”的方子,苏微端来刚炖好的秋梨汤,香气漫过整个院子。

“阿竹,知道为何‘雨过天青’要用浮萍水吗?”沈砚忽然开口,目光从染谱上抬起。

少年愣了愣,摇了摇头。

“因为浮萍最懂水的性子。”沈砚的声音很轻,像落在青石板上的秋露,“就像咱们学染布,得先懂草木的性子,懂水的性子,最后才懂自己的性子。”

阿竹似懂非懂地点头,手里的绣针却稳了些。苏微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忽然想起元启十三年春天,沈砚从杭州回来时,右手缠着绷带,却执意要在染谱上写下“人心如染帛,初白而后杂,唯守心者,能归其真”。

那时她不懂,如今看着染缸边的新苗,看着案上的染谱,看着身边的人,忽然就懂了。

原来最好的传承,从不是死死攥着方子不放,是让那些藏在草木里的道理,那些浸在岁月里的韧性,能在新的生命里,长出点自己的模样。

就像阿竹染的“月白色”,带着点他自己的生涩,却也透着股挡不住的亮,像极了元启元年那个雪夜,她第一次在落霞镇看见的星光。

秋梨汤的甜香混着染材的草木气,在夜里漫开来,像首没写完的诗,等着被新的笔迹,续写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