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729章 钱真不经花啊!

朕就是万历帝 第729章 钱真不经花啊!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4 22:31:4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729章钱真不经花啊!

「镇远侯和成国公?」张居正眼睛里闪过难以琢磨的神情,「子愚,你这消息哪里得来的?」

张学颜答道:「张相,是市井传闻。」

「市井传闻,不是顺天府和稽查局传出的消息?」

「不是的。张相,这次风雷行动,潘府尹下了大决心,下了大力气,他组成了专案组,抽调精兵强将,还从警卫军和镇抚司借人,却心甘情愿地让京师税政稽查局主持此行动。」

张居正笑得意味深长,「潘凤梧的目的又不是为了抓那几只税耗子,人家盯的是大老虎。子愚,你品出来了没有。」

「张相,学生愚钝,还请张相点拨。」

「宗室是以辽藩案为契机,山东清田案以孔府内斗为契机,江南大案以查隆庆元年南闱案为药引子,湖广大案以湖南乡试为肇端。

现在清查偷逃漏税行动。

子愚,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其中使药最不起眼,却极为关键。引经药,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

张学颜心领神会道,「皇上还真是无师自通,对抓药治病颇有心得啊!」

张居正捋着胡须,悠然道:「我大明有大病,还病了上百年,病入膏肓。不下猛药医治,不刮骨疗伤,这病怎麽能医治得好?」

「张相一语中的,那这件事?」

「我们就不要掺和,让他们去蹦躂吧。

蹦得越高,摔得越重。王子荐是削铁无声的宝刀,是雷霆万钧的大锤,那潘凤梧就是网,是心细如发丶滴水不漏的天罗地网。

现在他借着清查偷逃和漏税,已经布下一张大网,只是这网中的人.」

张居正突然想到了什麽,嘴角的笑意更浓了,「一群老狐狸,又在算计人。算人者亦被人算。」

张学颜听懂了一些,他迟疑地问道:「张相,那谭公出任总戎政使一职,会不会有波折?」

张居正呵呵一笑,「梅林公病倒有半个月了,总戎政使一职悬而不决,说是皇上迟疑不决。可你我都知道,皇上是这样的人吗?」

张学颜笑了。

万历帝什麽人,有心人都知道。坚毅果敢,走一步看十步的主,你说他迟疑不决,是在侮辱谁的智商呢!

「张相,如此说来,潘应龙有向皇上密禀过,皇上也在给他打掩护。总戎政使就是一块诱饵,吊在那里,引诱某些人。」

张居正瞥了他一眼,「子愚,心里有数就好。

谭子理一动,内阁这边也要动。原本皇上要废除内阁左右议政,只留一个襄理。老夫据理相争,内阁诸事繁杂,千头万绪,老夫就是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

皇上体恤臣下,也就同意了老夫的请求,只是左右议政改为内阁左右丞,左丞一员,右丞两员,以为老夫的辅佐官。

六部尚书和诸寺正卿,以为老夫的属官.」

张学颜点了点头。

他明白,辅佐官的意思就是张相对其有监督丶领导之权,但无直接任命和处分之权。属官不仅有监督领导之权,还有直接任命和处分之权。只是这个权力需要得到皇上的批覆。

内阁左右丞成为总理辅佐官后,就不再兼任六部尚书和诸寺正卿,意味着内阁平白又多出三个空缺,加上谭公兼任的兵部尚书,足足四个,又是一场明争暗斗。

「皇上给内阁的任务非常明确,国计民生!如何确保完成任务?那就是发展经济,有了钱,什麽都好说,老夫现在是深有体会。」

张学颜与张居正也有师生之情,也深得信任,否则的话也不会被张居正放在内阁长史这麽重要的位置。

张学颜极有才干,做事非常果断。此前对政事的许多建议都十分中肯,张居正不仅采纳,还大为赞赏,经常与其商议紧要机密事。

「发展经济,老夫几经琢磨,觉得重要的是上面方向要定好,下面执行要有力,关键还是吏治。

而今田地清丈丶人口登记丶摊丁入亩丶役折入盐,都妥善完好了,户部以后更多的职责,就是继续完善财税制度,预算核销和审计,做好大明的总帐房,管好大明的钱粮。

王汝观(王国光)在户部,感于簿牒等公文十分繁杂和冗滥,从郡县到部,无论是各司各局,还是具体承办人,都是苦不堪言。

治政效率低下,非常耽误政事。

汝观便在户部大刀阔斧地进行裁撤合并,去掉了近半数的繁文,结果六部庶事最繁琐的户部,反倒成了办事最方便易行的一部。

可见他在吏治方面,也是颇有才干。老夫想着推荐他为内阁左丞,兼中央考成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协助本相制定国策,大力发展经济,同时也让他专管中枢深化改革和地方考成改革。」

张学颜谨慎地答道:「疏庵公出任内阁左丞,绰绰有馀,只是户部之事如何处置?还有兵部,兵部执掌着天下交通丶邮传丶应急,以及官兵退伍安置,尤其是交通邮传最为要紧,不可疏忽,张相需要考虑一稳妥之人出掌。」

张居正捋着胡须,喃喃地说道:「是啊,户部,兵部,本相是需要好好斟酌一二。」

第二天早八点,张居正主持的内阁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召开。

「昨天我们提到朝廷收入,工商大兴,挣了多少钱,大家开心得很。不过今天大家肯定开心不起来,至少本相就开心不起来。」

张居正的目光从镜框上方投射出去,扫了一圈众人。

「因为今日本相要讲朝廷支出,要说花了多少钱。

首先大头是官兵粮饷,开支四千七百三十七万圆。除了镇卫军丶营卫军丶警卫军粮饷,以及翼卫军丶肃慎和索伦营津贴外,还包括戎政府丶五军都督府丶地方兵备司署等中枢和地方戎政官员的俸禄和津贴。

其中俸米折三分之一,合计一千五百七十九万圆实际支银钱三千一百五十八万圆」

张居正看着大家,微笑着说道:「在座的都是俸禄的人,俸米怎麽发的,大家都知道啊。」

「知道,粮票!」

「张相这一改进,省却许多麻烦,高明,实在高明!」

众人纷纷出声,衷心奉承了张居正一句。

国朝俸禄以往都是用大米来计算的,几品官阶多少石,太祖皇帝时就定下的祖制。

京官们需要去户部陕西清吏司领取。

永乐年间,北京改为行在后,米粮运输不便,成祖皇帝就开始部分折色,先是折宝钞。

宝钞连擦屁股都不如后就是折铜钱,时不时折实物

隆庆元年年底,户部折色太狠,还全是卖不出价的胡椒,于是闹出京官不负重堪上吊自杀的丑闻,搞得当时执掌户部的高拱灰头灰脸。

后来国库宽裕了,开始发钱,发银圆。

但是禄米也得发啊,要不然一年入库的那麽多米粮怎麽办?现在的技术条件,它存放不了多久。

还按照以前的规矩,到户部去领吗?

张居正身为万历新政改革主将,怎麽可能还会用这麽老旧的故例?

发行粮票!

按照新政定制,俸禄的二分之一是粮食,占俸禄和津贴的三分之一,全部发粮票。

户部税政司名义上把每年秋粮入库后,清点审计数字无误,移交给中粮集团。其实从一开始徵收秋粮开始,运输丶存储都是中粮集团一手包办。

直属太府寺的中粮集团,也是每省一家粮食公司,分仓储和销售两个部门。

仓储部门负责粮食收购丶入库丶存储丶出库。

每年秋粮徵收,徵收局的人负责入帐,粮食公司的人负责入库,运输则是雇运输公司。三方对帐,手续繁琐,但是内外勾结,贪墨克扣的难度也极大的增加了。

粮食入库,还得卖出去变成钱,那就是销售部门的事情。

粮食公司一直下沉,每个县城以及较大乡镇都有一家粮店。

尽可能地交给市场运作!

这是万历帝的「圣训」。

张居正由此想出的法子就是中粮公司发行粮票,户部拿到后再发给官吏们当俸禄一部分。官吏们拿着粮票到中粮公司下属的粮店买粮。

不过粮票分区域,顺天府丶河北省和滦州是京畿粮食公司,用的粮票是京字开头。

其馀各省都是辽丶鲁丶晋丶豫等字开头的地方粮票,各省发各省的。

至于户部与中粮集团怎麽结算,他们自有自己的制度和流程。

几年沉淀下来的陈米,一般都是大批量卖给中酒集团和农垦局集团,用于酿酒和制造饲料。

没错,大明饲料哪家强,农垦希望饲料厂!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镇卫军丶营卫军丶警卫军现役官兵是包吃包住,军粮直接由后军都督府军粮局,与中粮集团对接后,下拨到团一级。

所以现役官兵的粮饷三分之二发钱,直接发到各自银行帐户里。多出来的粮食折算发粮票,给家眷买米面。

而翼卫军丶肃慎和索伦营属于大明军队中,非常特殊的一部分,类似于卫所制,给一定数量的牧地农田,自给自足,但每年有部分津贴,用于兵甲武器的维护和更新。

戎政系统中粮票实发的,多半是文职官吏。

他们主要是中枢和地方戎政部门负责案牍庶务的官吏,都有军阶,等同于官阶,然后按军阶发放俸禄,按职位发放津贴。

张居正还在继续说道。

「勋贵丶世职丶官吏俸禄津贴合计四千一百七十九万六千五百圆,宗室丶蒙古左右后翼侯伯丶千户丶百户俸禄津贴,计六百六十七万圆*。

其中也是三分之一折合粮票,分别计一千三百九十三万圆和二百二十二万五千圆,实际支银钱二千七百八十六万六千五百圆和四百四十四万五千圆.」

众人纷纷对视一眼,对这些勋贵和世职表示羡慕。

勋贵和世职,是指封爵丶勋位以及世袭武职。

封爵分两种,一种是外戚被封爵,按照世宗皇帝定下的「真祖制」,只封一代,不能世袭罔替。

一代之后,没了就没了,顶多皇上开恩,念及先祖恩德,赐个勋位或闲散武职,一般也都是再一代而除,以后是守着封爵时恩赐的田地过日子。

另一种是军功封爵丶勋位和世袭武职。

勋位和世袭武职,需要子嗣在军中任职出力,才能一直延续下去。

军功封爵则是世袭罔替。

羡慕是羡慕不来的。

外戚封爵,人家是命好,投胎技术高超。

军功勋贵勋位和世袭武职,更不用羡慕,人家是拼着性命挣来的,是血酬。

不过现在很多勋贵日子也难过。

勋贵除了有俸禄,以前靠田地,还有经商丶开矿和其它乱七八糟各种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快乐无边。

自从嘉靖四十二年以后,部分勋贵和新封勋贵一起,上了万历帝的船,富得流油。

其他勋贵就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光靠田地挣不到钱。

开矿?私挖西山煤矿的那几位勋贵,裤子都亏掉了。

经商,你干得过少府监和杨财神吗?

只能守着俸禄,还有爵田那点钱粮,扳着手指头过日子,看着那些上船的勋贵们满肚子的羡慕嫉妒恨。

想到这里,在场的许多官员们心情顿时舒畅了。

也有心思转得快的,暗地里把戎政丶民政以及勋贵世袭等所有粮食支出,算了一下。

折合成银钱支出三千一百九十四万五千圆。

万历元年收得秋粮四千四百九十八万石,按照市面上一石粮食一圆五分来算,折合银钱四千七百二十二万九千圆。

现在张相把宗室勋贵丶外戚世职丶文武官员丶海陆官兵所有人的俸粮一并都足量发完了,还馀下一千五百二十八万四千圆。

折算下来大约还馀粮食一千四百五十五万石。

天啊,连粮食都还剩这麽多?

不过也很正常。

以前发俸禄,原本就低,粮食还是最值钱的部分,处处用粮食去填窟窿。

现在发俸禄和津贴,粮食只是搭头,是最基本的保障。

什麽是国富民丰!

这就是啊!

张居正继续念道:「目前中枢内阁丶御史台丶宣徽院,地方布政司丶政事府丶监察署丶司理院民政官吏,合计六十七万,其中包括三十二万警察。民政官吏俸禄津贴支出是三千三百五十万圆,官吏俸禄和津贴平均为五十圆。」

去滦州参观学习过的官员都知道,滦州工厂,最低的一级工每月薪资一圆两角,一年十四圆四角,最高的九级工一年薪资在一百八十圆。

人数最多的是三丶四丶五级工,平均年薪资在五十一圆五角左右,比官吏平均俸禄和津贴高了一点五元。

工人薪资是椭圆形,两头少,中间大。

官吏却是金字塔,**品官吏最多,越往上俸禄和津贴越高,但人数却是悬崖式下降。

滦州正式工从二级工算,跟从九品俸禄津贴差不多。九级工一年薪资比正六品宛平知县高,比正五品知郡低。

据说滦州工厂薪资最高的是高级工程师,年薪资跟从三品右侍郎差不多。

不过人家工人丶工程师靠自己挣的钱养活自己,官吏们靠他们缴纳的赋税养活。

张居正低下头,看了一下手里纸张的数据,摘下眼镜,往厚厚的文件上一丢,摇了摇头。

「钱真不经花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