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728章 腰杆子很硬的内阁和张相

朕就是万历帝 第728章 腰杆子很硬的内阁和张相

簡繁轉換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4 22:31:4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728章腰杆子很硬的内阁和张相

「吴淞造船集团四个造船厂,去年下水世子帆船一千吨级二十六艘,五百吨级二百三十五艘,吴淞船四百一十七艘。

京畿造船集团去年下水世子大帆船一千吨级十四艘,五百吨级一百一十四艘,吴淞船二百一十三艘。」

听到这些数字,众人惊讶又欣喜。

果真是革命,这麽多的棉布丶钢铁丶机器还有船只,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从万历元年万历帝带着张居正巡视滦州后,内阁丶戎政府和御史台组织了大批官员去参观学习。

连宣徽院也组织了蒙古左右后翼各部的千户丶百户们,到太原或滦州参观

今日会议室里的都是大明高级官员,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新式机器,新式船只,他们都有看过,也亲眼目睹过这些机器和船只的实际使用。

搬山移海丶开天辟地,这些文人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涌现出非常夸张的词语。

他们知道其中的威力,现在又听到有这麽多数量,心里忍不住激荡!

张居正还在继续说。

「京畿造船集团原本是我朝最大的造船企业,可是去年造船数量比隆庆三年少了许多。

因为它最大的造船厂,葫芦港造船厂正在向秦皇岛搬迁。同时还分出一部分力量,在金州组建第三家造船厂.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施工,京师到天津的京津铁路,京师到秦皇岛的京秦铁路,已经修建了二百六十七公里,预计能在万历五年全线通车」

大家听到这里,有些诧异。

为什麽皇上和张相如此执着于修这铁路?

重视的如同他们的亲儿子一般。

牛拉马拽的有轨车,运载量确实也大了不少,可也就是那样啊,犯不着这麽重视啊这样投入啊!

修铁路太费钱了!

难道大明收服了蒙古,多了漠南漠北草原上无数的牛马,为了给这些牛马创造就业机会,就这样豪横地砸钱?

少数知道内情的人,默不作声。

「以上数字,是大兴工商的成果。

但是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数据非常多,分门别类,错综复杂,怎麽整理这些数据,把它作为规范税收丶振兴经济丶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呢?

皇上提出了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就是把大明国民,在大明境内以及境外创造的价值,统计核算,汇算成一个总数。

包括农业,非农业的工业丶矿业丶金融丶运输等等各领域皇上详细讲解后,我们是茅塞顿开,这个统计方法好啊。

这不仅仅包括农业丶工商等产值,还包括田地清丈,皇上把它叫做经济普查,不仅要摸清田地农业家底,还要摸清工商等各产业家底。

家底摸底叫经济普查,人口摸底叫人口普查。还要统计各地方,各企业的经济状况.这些繁琐的事谁来做,本相在常务会议上决定了,新设一个统计局,专门收集统计大明家底数据,直属于内阁,由长史代管。」

众人没有做声。

这个机构一听就是没有什麽权柄的苦差事衙门,没人感兴趣。

「好了,非农税收说完关税丶企业税,本相继续说盐糖茶酒专卖税。计三千四百四十四万六千七百圆,占百分之三十点五。

听上去很高啊。」

众人纷纷点头,确实有点高。

「高就很正常。隆庆年间,盐税一年就超过一千五百万圆,糖丶茶丶酒三项专卖税也都不低,加在一起超过两千五百万。

但是万历元年猛地超过三千万,这是为何?」

张居正扫了一圈众人,户部右侍郎丶兼管榷易司(盐糖酒茶专卖局)庞尚鹏开口道:「摊丁入亩,地丁银以及一条鞭法。」

众人听到摊丁入亩四个字,心里就在打颤。

徐阁老为首的江南世家为何被一扫而空。

他们虽然一直反对新政,但是多是嘴巴在嚷嚷,朝堂上也是处于下风,只能搞些小动作,无法掀起大风浪。

可皇上还是决然地兴起大案,株连数万人。

等到江南三大案一结束,朝廷马上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开收地丁银等更为激进的新政举措,这时朝野上下才反应过来。

摊丁入亩,开徵地丁银,反对最强烈的必定是这些拥有大量田地的江南世家。

皇上懒得跟他们瞎比比,先下手把他们铲除,然后就可以安安静静实行更激进的新政了。

太狠了!

张居正此时又开腔了,「对,庞少南说得很对,摊丁入亩,开徵地丁银,以及实行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就是此前的人头税,摊入到田地里,转为田赋,不再收人头税。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此前百姓们需要承担的徭役丶杂役全部合并,折合成银子徵收。

此前本相还有些犹豫,但是看到工商大兴后的成果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改革,推动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

诸位,知道为什麽吗?」

王国光缓缓摘下他的象牙眼镜,开口道:「工商大兴后,对劳动力的需求日渐猛增。

滦州煤铁机械造船等厂矿,雇佣了四十七万工人;上海光棉布丝绸工厂,就雇佣了四十五万工人,其中二十五万是女工。加上造船丶机械等其它厂,合计有工人六十万。

太原厂矿雇佣工人十五万,天津工厂雇佣工人四万,京师工厂雇佣工人一万一千。

十二家海运公司,拥有大小船只两万七千艘,雇佣海员水手一百六十七万人;还有其它大量营造和建筑工人,光京津丶京滦铁路修筑工人就高达三万。

工商大兴,经济大盛,流通是关键。流通不仅是货物流通,人口也需要流动。

而人头税丶徭役杂役则是套在百姓们脖子上两道枷锁,不彻底砸碎它俩,人口无法流动,工商企业就无法得到它所需要的劳力。」

杨金水开口了,「少府监计划局今年年初做了一个初步统计,万历二年,各新开的厂矿商运企业,劳力缺口在五十万左右,其中女工在三十万左右。

刚才张相说我朝棉纺产业增长迅速,但是纺织厂女工极度短缺的问题能够得到缓解,我朝棉纺产业马上就能翻一番。

目前制约它发展的阻碍,第一是劳力,第二是棉花,第三才是机器和技术。」

等王国光和杨金水说完,张居正继续开口:「王尚书和杨公公说得很明白,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势在必行。

内阁先在两辽丶山西丶陕西和甘肃实行摊丁入亩」

好家夥,这是柿子选软的捏。

两辽地广人少,地主?

呵呵,我随便圈块地,按照朝廷规定就是我的,还五免三减,五年免田赋,三年田赋减半,谁还不是个地主?

山西不用说了,倒查庚戌之变,晋商被清洗一空,许多晋党官员也一并遭了殃。

这些晋商和晋党官员本身就是大地主,被清空后山西只剩下中小地主和少数大地主,他们表示朝廷说什麽我都坚决拥护!

陕西丶甘肃土地贫瘠,大地主有,但是绝不会没有江南那样,大地主世家跟功德池里的王八一样多。

更重要的是这些省的地主群体,供出来的进士官员偏少,朝堂上的话语权不重。

朝廷要在这里试行摊丁入亩,那些地主世家们根本掀不起大风浪。

「内阁还在广东丶福建丶静海和海东四省陆续试行一条鞭法,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老生重谈,百姓手里缺现钱。

几经讨论,内阁报请皇上批红,采取改良措施。摊丁入亩,不直接徵收地丁银,而是增加每亩田赋,逐年增加,一年一个台阶,缓缓往上加,给百姓们一个缓冲馀地。

一条鞭法,把百姓们的徭役丶杂役,力差和银差全部合并折银,再由朝廷用此钱雇佣劳力完成。

但实际徵收非常麻烦,还极有可能出现漏洞,比如富户豪强跟税吏勾结得以减免,那普通百姓就得增加负担。

编入田赋里也不妥。

一是田赋增加得太多,负担太重,二是对某些田户不公平。

有些田户以种田为生,并无其它收入,人头税摊进田赋,正杂役折合银也摊进田赋,他们平白多了许多负担。

有些市民无田地,靠着做工和工匠手艺,生活小康,却不用缴纳人头税和正杂役折合银。

慎重考虑后,内阁就把折合银算在盐税上面。

只要你是人就得吃盐,吃盐就缴税,除了缴盐税,还顺带着缴纳正杂役折合银。

当然了加上去的盐税也不是胡乱加的,是万历大学数学院教授和学子们,帮忙算出一个比较均衡的数字。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人头税和正杂役折合银徵收对象是青壮男丁,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每年都需缴纳。那他们的妻小父母,也在替这些青壮分摊缴纳。」

张居正细细道来,他心里也对这样的举措感到十分满意。

正如皇上所言,缴税是大明所有人的义务。

企业要缴税,个人也要缴税。

人头税和正杂役就是个人税,你缴了税,就能享受到大明国民的权利。

什麽权利?道路桥梁,河堤水渠,从此后都是朝廷投钱修建。

还有正在逐步推行的国民义务教育和国民医疗

这样双向奔赴才是正确的收税方式。

「万历元年是盐税包含正杂役折合银第一年,所以增加了不少

当然了,如此收正杂役折合银,食盐价格一定要统一。内阁成立了中盐集团,每省一个盐业公司,淮东丶天津丶江浙丶广东丶四川等产盐地成立盐厂,直属于各省盐业公司。

盐业公司的盐,通过供销社集团丶百货店集团等遍布全国各地的零售企业,统一价格出售。专卖局负责收专卖税」

现在大明不仅有中盐集团,还有中粮丶中糖丶中茶丶以及中酒集团,隶属于太府寺,属于内阁的聚宝盆和摇钱树。

有了这些日进斗金的实业,内阁和张居正的腰杆子也硬了起来。

不过再过两年,他们会发现以上几家中字集团绑在一起,也不如少府监的中烟集团。

肯定会心情沮丧,然后暗地里抱怨皇上把最大的聚宝盆留给自己。

「杂项最多的是契约税,也叫印花税。主要是宅院丶田地等买卖,在各地注册处登记时缴纳的印花税,太少了,本相看不上眼,就不细说了。」

张居正豪气地一挥手,众人哈哈大笑,会议室里洋溢着欢快轻松的气氛。

笑了一会,张居正继续。

「根据此前本相说过的数字,可以推出关税平均在百分之十八点六,但实际上进口口货品,分成十二大类六十三中类三百九十七小类,每一小类的关税都不相同。出口税高,进口税低。

增值税是统一的,目前是百分之十;交易税也是统一的,目前是百分之七。

经营税不同,根据行业分成甲乙丙三大产业,三十七中类行业,以及一百一十二小类经营企业。

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税不同」

太常寺正卿蔡茂春笑呵呵地说道:「张相,听你这麽一说,下官的头都要大了。」

众人都笑了,张居正也轻笑了两声。

「你头大没事,只要杨老夫子头没大就好。

所有税率,包括进出口货品关税税率,都由税则条例局制定。

该局直属于内阁,由杨老夫子兼管。每年年底颁布下一年的更新税率,税政司各徵收局丶市舶局和互市局,照章收税。」

这个会足足开了一天,到下午五点半多才告一段落,明天继续还要开。

张居正回到自己的值房,跟内阁长史张学颜交代事情。

「今天的会议纪晚上要整理出来,等明天会议结束,一并整理好呈送西苑司礼监,再分发与会各部各寺,以及抄送给少府监一份。」

「是!」

「今天开会,本相越发觉得还是在南苑畅意馆开会方便。」

张学颜点点头,「张相说得是。那里可以开大会,也可以分组开小会,开完会中饭晚饭不用愁,直接去右厅吃。

不像今天,下官还得叫酒楼送餐过来,在会议室吃着又不方便。

会议一天开不完,住在那里,第二天接着继续开。」

张居正仰首哈哈大笑,「没错,我们是方便了,可钱全让潘凤梧给赚去了。」

说到顺天府尹潘应龙的名字,张学颜心头一动,开口道。

「张相,最近学生听到一些消息,是关于潘府尹的。」

「什麽消息?」

张学颜把潘应龙查偷逃和漏税的「风雷行动」,大致情况说了一遍。

「下官听说,稽查局这次抓的商号商行,多半跟典当行丶赌坊丶勾栏丶青楼等有关系,十个有八个跟京师勋贵们有关系。」

张居正笑了笑,「很正常。文官士林,在京师待不久,就算久待也不屑跟着江湖人士打交道。只有京师的坐地户,那些传袭两百年的勋贵们,才会盯上这一块。

潘应龙好魄力!」

「张相,学生听说有两家带头的商行,跟镇远侯和成国公府有关系。」

张居正捋着胡须的右手一定,眼睛里精光一闪。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