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14 神龙革命

隋唐王朝 14 神龙革命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14神龙革命(第1/2页)

却说东阳公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女儿,生母不知道是谁,本名也不知道叫什么。她是李治的亲妹妹,武则天的小姑子。在公主成年该结婚的时候,武则天给她说了一门亲事,让她下嫁给高士廉的长子高履行。

两人结婚以后,东阳公主发现自己的丈夫“举不起来”,这让公主很是头疼。没多久公主忍受不了长期的寂寞,就养了邻居家的儿子为自己男友,那时男孩的年龄才15岁。这件事丈夫也不知道。

但是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次公主深夜穿衣服外出,丈夫高履行十分怀疑:公主这么晚要去哪里啊?于是就跟上去看看究竟。这时他看到公主正在与15岁的孩子亲热,高履行恼羞成怒,立即推门破口大骂。

谁知道公主仗着自己和武则天的关系,立即气急败坏地去找武则天告状,可武则天知道这件事以后,竟然下令将小姑子处死,公主死后也被高家人挖出来“挫骨扬灰”。

却说千金公主是李渊的第18个女儿,哥哥是李世民,李治是她的侄子,武则天是她的侄媳。因为出生较晚,千金公主年纪和李治相仿,她成年之后,在哥哥唐太宗的安排下嫁给了温挺为妻。两人的生活本来十分幸福,但是没过几年,驸马就去世了。

唐太宗不忍心让年轻的妹妹守寡,于是再次主持将妹妹许配给了郑敬玄。这一次的婚姻她依然过得十分美满,还生下了两个儿子,但不久之后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登基。

随后,李治就将自己的老情人武则天接回了皇宫。武氏十分有野心,夺得了皇后之位后又开始掌控朝政,渐渐地就有了当女皇的念头。为了能称帝登基,武氏一直利用权势打压、严惩所有不服从自己的人。当唐高宗去世后,武氏更是独揽大权,将大批皇室成员和大臣赐死,于是所有的皇子、公主们人人自危,每天都担心自己性命的不保。

在这样的情况下,千金公主为了活命,费尽心思去讨好自己的侄媳武则天,甚至还上书请求让自己当武氏的干女儿。武氏对她的表现十分满意,将她册封为了“安定公主”,并且改为“武”姓。随后女皇下令,公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以便她们“母女”见面。

千金公主举动让天下人都感到不齿,但是她却觉得十分荣耀,对自己的干妈非常忠心,后来还亲自为干妈献上面首。

武则天在位时期,有个叫张衡的官员,此张衡并非汉朝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张衡。

武周朝张衡当时任职内史,是个四品官,由于工作积极肯干,业绩比腰间盘还突出,吏部官员对他的评价很高,被列为三品官的候选人之一。

张衡仕途春风得意,就等着女皇签字批准,加入三品官的行列中。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他犯了一个学龄前级别的错误。

有天退朝的时候,可能是很晚了,张衡感到很饿,发现路边小摊的蒸饼刚刚出锅,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

张衡忍不住掏钱买了一张饼,就在摊位前大嚼特嚼,饥饿感瞬间一扫而光。

张衡不饿了,解馋了,骑着马扬长而去,想不到他的吃相被一个人看见了,这位目击者是一位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

御史认为,张衡做为三品官员,在路边摊吃饼,形象不雅,有失体统,给武周朝丢脸。

第二天,御史就向女皇报告,弹劾张衡。

武则天也有同感,觉得此人行为放纵,丢人现眼,于是下发一道诏书:“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

张衡被降职离开京城,外放到地方任职,此后终生也不能升入三品官行列了。

因为一口美味,本来前程似锦的张衡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丧失了提拔的机会。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立刻让冯小宝当上了洛阳名刹白马寺的主持。并且随便出入后宫,又赐给他薛姓,把他的名字改为“怀义”。薛怀义凭着过人的聪明,加上当年的感情,很得武则天的爱惜。因为督建万象神宫有功,薛怀义被擢升为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后来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领军队远征突厥。

不久御医沈南蓼也成为武则天的新宠,薛怀义出于嫉妒,一把火烧掉了耗资巨万的万象神宫,武则天不予追究。以后薛怀义日益骄横,武则天不得不叫人将他暗杀。薛怀义死后,七十多岁的武则天又陷入到寂寥烦闷之中,她变得喜怒无常脾气暴躁。

有其母必有其女,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公开包养男宠,还相继与胡僧惠范、宰相崔湜、司礼丞高戬私通。公主十分孝顺,她从自己的男宠中挑出两位二十多岁的少年送给母亲解闷,也就是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这两人不但聪明伶俐、通晓音律,而且面若莲花、侍寝有方,把个武则天服侍得舒舒服服身心愉悦。武则天马上给二人加官四品。从此二张俨若王侯,每天随武则天早朝,待其听政完毕后就在后宫陪侍。

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畜养男宠主要是为了显示女皇的权威。二张入侍时武则天已经七十三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人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

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一个吹箫、一个伴舞,年过花甲的武则天被哄得高兴,竟默许二人参政。

两兄弟来到外廷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空闲的官位明码标价,靠卖官赚了一大笔银子。随后又借着自身的便利条件替文武百官们办事,只要大臣们肯拿出银两,两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以说在“拿钱办事”这方面,两兄弟颇有点“职业道德”。

某次一个姓杨的大臣打算向上爬,于是向张氏兄弟行贿,然而健忘的张易之却忘记了这家伙的名字,为了不违背“拿钱办事”的原则,张易之竟将所有姓杨的大臣都升了一级。两兄弟在朝中风头无两,甚至连李显、李旦两位皇子都想通过巴结张氏兄弟获取利益。

宋之问是唐朝初期的诗人,他的家庭并不是显赫的门第,从小,宋之问在父亲的影响下,写的文词在当时成为佳话美谈。长大后的宋之问一表人才,如果在现代应该算是帅哥。

如果你对宋之问还没啥具体印象的话,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这首小诗,诗很短,只有四句,二十字。其诗曰: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就是他写的。一句“近乡情更怯”,将游子的内心写到淋漓尽致,直到现在还常常被人引用。

宋之问考中进士的时候,正是武则天的天下。宋之问虽然有才,却是一位趋炎附势的人。当时武则天养男宠几乎是光明正大的。宋之问自认为长相还可以,再加上会作诗,也算是风流才子了。所以他便想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上武则天的男宠,然后一步登天。

为了能成功当上男宠,宋之问完全丢弃了文人本该有的气节,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上厕所时,宋之问也会为其拿厕纸,并站在一旁伺候。他的这种行为一度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谈。急于求成的宋之问,居然毛遂自荐,给武则天写起了情:

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搓一问津。

武则天看到后自然很高兴,但是她对身边的人说:“宋之问虽然是个人才,但是他的口臭熏人,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就这一句话,宋之问的美梦泡汤了。原来武则天喜欢男宠,也是有她的选择标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4神龙革命(第2/2页)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一心为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其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宋之问请求刘希夷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假托李显有病需要到洛阳治疗,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回李显及家人。李显结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阳。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李显为了搞好与母亲的关系,决定和武氏联姻,于是他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中宗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

却说上官婉儿由女皇一手提拔起来,她的地位步步高升,后来更是成长为女皇的首席秘书。然而女皇也是她的灭族仇人。她的爷爷在高宗时任宰相,因为替皇帝拟写废武则天的诏书,得罪了女皇,因此被女皇杀害,她的父亲同时被害。上官婉儿因为母亲的身份,侥幸逃过一劫,但两人被贬为奴,在掖庭当值。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是个聪慧的女子,面对身份和地位的一落千丈之时,她也没有一刻放松过对女儿的培养。

郑氏怀上官婉儿时做了一个梦,当时,梦里有个巨人,给了她一秤,并且对着她的肚子说道:“只要持此秤,必称量天下士。”郑氏很是欣喜,觉得腹中的孩子将来一定能飞黄腾达,成为大人物。

谁知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她对着襁褓中的女儿问道:“孩儿啊,你真的有经世之才吗?”失望过后,母亲还是期盼着这个孩子将来能够作出一番作为。

于是她耐心教导上官婉儿,不仅教她经书典籍,还让她深谙官场之道。上官婉儿不负众望,十四五岁就成长为才貌双全的女子。后来武则天召见她,惊叹于她的诗文才华,就留她在身边做事。

武则天是其杀父仇人,但上官婉儿从未动过报仇之心,那她为什么不报仇呢?因为她深知自己实力有限,并且手中的权力也是武则天给的,如果一味地飞蛾补火,那只能葬身火海。上官婉儿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这样做。

长安四年秋季,武则天卧床不起,累月不见辅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候在侧寸步不离。这时外面屡有揭帖,说是二张谋反。武氏得知后置诸不问。偏是谣言日甚,武氏命平章事韦承庆,御史中丞宋璟等审问二张。张昌宗慌忙入白武氏,叩首流涕道:“臣等实无异心。”武氏令张昌宗私下去向宋璟求情,宋璟不让他进来,且传语道:“公事公言,若私见便是违法,王法怎得有私?”张昌宗惭恨而回。

越年正月武氏病重,同平章事张柬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佯称二张谋反,命李多祚李湛等驰入东宫奉迎太子。太子疑惧不敢出来。张柬之道:“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殿下横遭幽废神人同愤,迄今二十二年。今南牙北门同心协力,共讨凶竖恢复大唐社稷,请陛下即刻入宫诛逆。”说完命武士将太子拥至内殿,然后斩关而入。二张闻变慌忙出殿探听消息,正值羽林军进来。刀光闪处,两个貌美的面首被劈作数段。军士们进至武氏所寝的长生殿,张柬之叱退侍卫直叩寝门。武氏力疾起床厉声问道:“何人作乱?”张柬之等人拥入太子齐声说道:“张易之兄弟谋反,臣等奉太子命令入诛二逆!”武氏怒目瞪视太子冷笑道:“你敢这么做么?现在二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言道:“太子怎得再返东宫?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天意人心久归太子,臣等不忘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诛贼,愿陛下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副民望。”武氏见人情汹汹不敢拒绝,只好顿足道:“罢罢!”

说了两个“罢”字,仍返床躺下。

张柬之拥太子出殿,即召太平公主入白武氏请制传位。公主入劝武氏,不到半日便请出一道太子监国的制敕。越宿又颁制传位。中宗复辟成功大赦天下,复国号为唐,改元神龙。百官登殿朝贺,当由中宗颁敕赏功。相王加号安国相王,拜为太尉。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

就在所有大臣欢呼雀跃时,却有一个人失声痛哭,他就是姚崇。

江山重归旧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姚崇身为社稷重臣,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他宁愿冒着惹新帝不快的风险,都要替武则天哭一场。这是为何呢?

武则天对于姚崇而言,有着知遇之恩。姚崇出生名门世家,父亲姚懿也曾经是朝中重臣,在朝中颇有影响。只不过任何年代都逃不过便是朝廷之上的党派之争,姚懿不想搅入其中,便被他人排挤,在朝堂上举步维艰。看到自己在朝堂之上没有立足之地,姚懿便决定辞官返乡。

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姚崇自幼便有入朝为官,为百姓谋幸福的理想。和父亲不同的是,姚崇选择成为一名武将。他先是报名参军入伍,从基层做起,对于许多豪门子弟而言,这是十分罕见的。靠着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很快姚崇便脱颖而出,受到了重用。

没过几年就成为了兵部侍郎,成为兵部侍郎后并没有得到李治的重用,在朝堂之上无人问津。待到武则天即位后,武则天便一眼看中了这个踏实能干的青年。一步步的培养他,教导他,重用他,最终帮他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若是没有武则天的器重,姚崇断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所以姚崇不顾形象,失声痛哭。

或许念在姚崇的一片忠心,李显并没有处罚他。

越日李显徙武氏居上阳宫。又越日加武氏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平时喜欢打扮,就算自己的子孙在场,她也不会显得很老,可是到了上阳宫之后,她就不喜欢打扮了,甚至显得很憔悴。

这是不是说明她过得不好呢?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武则天对子女比较狠心,但李显对她还是很孝顺的。每十天就要率领文武百官去给武则天请安,他自己更是时时关心母亲的情况。

而武则天之所以不爱打扮,变得越来越憔悴,完全是因为她对生活失去了向往。当时她已经年迈,皇位也让给儿子了,情人也死了,她打扮起来给谁看呢?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哀。武则天有次见到李显时,已彻底变成了一个孤苦无依的普通妇人。武则天对李显哭泣道:“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自然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指参与神龙政变的五王)却贪求事功,把我劫掠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拜谢死罪”。

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神龙二年五月,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生前秘密修建了一间密室,这间密室任何人都不能进去,包括他的子女也不能进入。直到武则天去世后,这间密室才被公开,里面非常简陋,一张椅子,一尊佛像,两幅画像分别是李世民和李治的。有人说武则天每晚睡觉前都要来一次这间密室,应该是在向李家父子忏悔。

为什么忏悔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武则天抢了李世民和李治的天下,把之前的李家变成了现在的武家,换句话来说,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夺权者。武则天每当闭上眼睛时,就会想起李世民和李治,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悔悟,所以弄了两个画册来寻求安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