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隋唐王朝 > 20 李亨称帝

隋唐王朝 20 李亨称帝

簡繁轉換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2 来源:源1

20李亨称帝(第1/2页)

却说李亨仓皇颠沛,直到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后才得以喘息。

唐玄宗任命寿王李瑁传旨,要求众人配合李亨收拾残局,但并没有传达退位之意。但李瑁却说父亲因为年迈,无力管理朝政收复长安,所以传位太子,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之乱。这时群臣虽有异议,可是又无法千里求证。而李亨自己说出这种话是没有用的,只有同样作为皇子且身负传旨之职的李瑁,说出的话才有信服力。李瑁身负夺妻之恨,可是又不能手刃父亲,但是在父亲与兄弟争夺皇位的时候,摆父皇一道还是可以的。

于是李亨在灵武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然后派使者去全国各地呼吁勤王。

李隆基听说李亨称帝,心里很不高兴。但他又不能说李瑁假传圣旨,那样外敌未灭自家先乱。而且从长安逃奔四川的那一刻起,玄宗就已经失去天下民心了。玄宗只好承认既定事实,册命曰:“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

如何应对李亨的崛起?这是摆在唐玄宗面前的棘手问题,现在李隆基手上仅有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

李隆基任命儿子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盛王和丰王虽有任命,但年纪尚轻,没有实际赴任。

所以李隆基现在要做的便是激发李璘的斗志,让他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南方,稳住李隆基的南方大本营。

李璘一刻也不停留,7月份奔赴襄阳。九月份便到了江陵。李磷有恃无恐地扩充武装力量,很快就募集了数万将士。

按理说李璘代表李隆基,他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大唐服务的,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李璘手握四道重兵后,便想效仿东晋司马睿“衣冠南渡”,分割江山占据南方。

李亨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李璘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便下诏要求弟弟回蜀中老巢侍奉老爹。

李璘对哥哥自然不理不睬,而老爹李隆基也暗暗地给他加油打气。

12月,李璘擅自率领水军“东巡”,沿着长江而下直奔广陵,声势浩大。

李璘派部将浑惟明袭击吴郡太守李希言,又派部将季广琛在广陵袭击长史李成式。

当李璘率兵进至当涂时,直接把丹徒太守阎敬之杀了。李希言的部将元景曜,李成式的部将李神庆则投降了李璘。

李亨得知李璘在南方的所作所为后十分震惊,派高适去平叛。

李璘父子以为朝廷的大部队到了,于是硬着头皮朝江西方向逃亡。

最后江西采访使皇甫侁追上李璘,在大庾岭小战一场,李璘中箭被杀。“永王之乱”结束。

外敌未除而同室操戈,李亨为顾忌形象,宣布从此不再重用皇甫侁,并重赏了李璘子女爵位。

李隆基听说李璘被杀,与李亨的父子关系降到了冰点。

却说安禄山听说杨国忠被杀死后,心里十分高兴;可听说杨妃及韩、虢二夫人也被赐死、杀死后,不由得放声大哭道:“杨国忠原是该杀,却如何害我母后?我此来正欲与他们欢聚,今绝望矣!此恨怎消?”于是命部将大索在京宗室皇亲,无论男女老少全部杀死。

九月十七日,李亨任命广平王李豫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朔方军及回纥、西域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李亨让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叶护大喜,称李豫为兄。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大败叛军,斩敌六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官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军想进长安抢掠。李豫对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刚克复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东京的人就会死守,以后就很难攻取了,希望克复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原来肃宗急于收复京师,答应回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来捧着李豫的脚说:“我当立刻率军为殿下前往东京。”于是率领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李豫整军进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夹道欢呼。李豫镇守安抚了三天之后,又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

却说杨贵妃死后,安禄山日夜哀嚎不止。有人说安禄山为了得到杨贵妃才发动安史之乱,结果杨贵妃红颜薄命,安禄山当然痛心。

此后安禄山性情大变,暴怒无比。到后来两目俱盲,不见一物,心中焦躁,性情愈加暴厉,左右供役之人稍不如意,即痛加鞭挞,有时竟杀死。他有个贴身内监名叫李猪儿,日夕不离左右,所以受挞最多。还有严庄本来是他的亲信大臣,一言不合也被鞭挞。有次安禄山责骂严庄等人道:“当初你们都说肯定能成功。现在周围都是大唐的军队,哪儿来的成功?你们的计谋呢?你们还能为我做什么呢?你们都给我滚吧。”说完便把严庄等人都撵了出去。

安禄山的大儿子名叫安庆宗,在安禄山起兵的时候就被唐朝给腰斩了,所以现在的继承人是安庆绪。后来安禄山的爱妾段氏又生一子,名叫庆恩。安禄山因爱其母并爱其子,意欲废庆绪而立庆恩为嗣。

安庆绪因为失爱于父,时遭鞭挞,心中惊惧,计无所出。乃私召严庄入宫,屏退左右密与商议。严庄常受安禄山鞭挞之苦,心中忿恨不过,今日见他求计,就故意沉吟不语。庆绪再三请问,严庄慨然发叹道:“主上既然宠爱段氏,自然偏爱段氏之子了。殿下别说承继大位,恐怕性命也难保呢。”庆绪大惊道:“我是嫡出之子,不能承袭大位已是可恨,怎么能够丧身呢!”严庄道:“殿下若束手,必至于死;若欲不死,就束不得手。”庆绪低头一想便道:“先生深为我谋,敢不敬从。”

于是严庄置酒于密室,邀李猪儿过来小饮。严庄笑问道:“足下近日又领过多少鞭子了?”李猪儿忿然道:“不要说起!我前后所受鞭子无数,也不知道何日是了?”严庄道:“莫说足下,即如大臣、太子也屡遭鞭挞。主上恁般作为,岂是待臣之道?如今天下未定,万一内外人心离散,大事去矣!”李猪儿道:“太子还不知道哩!今主上已怀废立之意,将来还有不可知之事。”严庄道:“太子岂不知之,日间正与我共虑此事。我想太子为人仁厚,若得他早袭大位,我和你都有好处。”李猪儿摇手道:“主上如此暴厉,谁敢进言让他禅位?”严庄道:“我是大臣,或者不至于被害死。足下屈为内侍,将来不止于鞭挞,说不定会送了性命。”李猪儿听后不觉攘臂拍胸道:“人生在世总是一死,与其无罪被戮,不如拼个你死我活,也还留名于世!”严庄引他说出此言,不由抚掌而起说道:“足下果能行此大事,不仅不至于死,还有可能做个佐命功臣哩!只是你主意已定否?”李猪儿道:“我意已决,但恐非太子之意。”严庄道:“不瞒你说,我已问过太子了。太子因为失爱于父怕有祸患,和我说过:‘凡事任你们去做罢。’我想足下必与我同心,所以特地约你来相商。”李猪儿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明夜我便动手。”言毕作别而去。

次日黄昏时候。庆绪与严庄各带短刀托言奏事,直入便殿门来。值殿官不敢阻挡。安禄山此时安寝于帏帐之内,不防李猪儿持刀突入。安禄山方欲问时,李猪儿已经揭去其被。说时迟,那时快,李猪儿把刀直砍他的肚腹,那肠子已经流出数斗,安禄山大叫一声而亡。

安禄山被杀,左右侍者正在惊骇,严庄喝叫不许声张。接着令人就床下掘地数尺,以毡裹尸而埋之,戒宫中不要泄漏。次日宣言安禄山病危,遗命传位于庆绪。段氏与庆恩赐死。于是安庆绪即位,伪尊安禄山为太上皇。

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死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来史思明又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唐肃宗特命嘉奖有功之臣。大唐吏部明确了将士们的功劳后,又加班加点开列出一长串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单:颜杲卿、张介然、许远、南霁云、雷万春……

对于这些应该表彰的忠烈,唐肃宗及在朝的文武百官均无争议。唯独对死守睢阳而遇害的御史中丞张巡,众人却意见不一。

作为盛唐进士出身的文官,张巡原本拥有美好的前程。史书称其“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为文章不立稿”,妥妥的盛世“学霸”。步入仕途后,张巡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等官,皆以政绩卓越、清正廉洁著称。所以在仕途伊始,张巡的亲友们都认为,他极有可能因治城兴邦而名垂青史。

可张巡为人志气极高,不拘小节,向来厌恶与庸俗粗鄙之人为伍,因此没能顺利进京述职,而是被分配到“士多豪猾”的真源县当县令。

真源地处中原,“盛产”土豪劣绅。张巡到任时,当地最大的“地头蛇”华南金倚仗在衙门任职的关系,欺压百姓,作威作福。

张巡头一次升堂,就让人把华南金逮来,当着全县百姓的面将其明正典刑。随后,他又颁布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策。凭着一颗公心做事,张巡成为当地历史上治绩最好的“名宦”之一。

正当张巡准备大展拳脚之际,河北却传来了惊天异动。

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携“好兄弟”史思明发动叛乱,建燕称帝,兵锋直指长安,由于中原数十年未历战事,叛军顷刻辄至,不仅朝廷来不及调动军队抵御,各地官吏更是闻风而降。

而张巡愤而起兵,率领本县吏民数千人,毅然举起反抗安禄山叛军的义旗。

可是决绝的张巡却没能等来同僚们的积极反应。当时在真源县附近,雍丘县令令狐潮正准备投降。当地百姓趁令狐潮出城迎接叛军之时,直接将城门锁死,誓与雍丘共存亡。

但是雍丘县群龙无首,城中有识之士便派人邀请张巡为他们守城。

天宝十五载(756)二月,张巡带兵接管了雍丘县,与之一同前来的,还有单父县尉贾贲所部一千余人。为了提振士气,他们先拿令狐潮的家属祭旗,旋即加紧修筑防御工事。

张巡、贾贲到任雍丘仅一个月,令狐潮便伙同叛军大将李怀仙、杨朝宗等率四万大军来攻,声称要踏平雍丘,活捉张巡。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贾贲不愿做“缩头乌龟”,凭一股忠勇之气出城御敌,不幸全军覆没。

贾贲之死令雍丘、真源守军一阵恐慌,但张巡并未自乱阵脚。他分析令狐潮曾主政过雍丘,必知城防弱点,而敌军精锐必有轻我之心,要想凭借真源、雍丘两县有限的兵力取得胜利,必须化被动为主动。

张巡决定发动一次奇袭。

他亲自挑选一千名精锐,分成五队,每队两百人。这些人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尽量冲散叛军的阵脚,无需顾及杀敌多少,更不用抢夺辎重粮食,只需让敌军看清楚我军的威猛,逼其后撤即可。

这次奇袭很奏效。趁着叛军埋锅造饭的时机,真源、雍丘子弟兵杀至,敌军顷刻间阵脚大乱。数万大军根本顾不上吃饭,也来不及抵抗,便莫名其妙地退出战场。

此后,张巡与令狐潮之间又爆发了大小三百余战。令狐潮屡战屡败,其手下叛军锐气尽失,不得不主动后撤。

自秦汉以来,漕运关东成为长安物资供给的重要模式。隋唐时代的漕运,多取“东南之粟”,也就是所谓的江淮租赋,这些钱粮需要经长江、淮河、黄河等水路直抵洛阳,再由洛阳地区安排人手陆运至陕。

连通大运河的通济渠,正好穿过雍丘、宁陵、睢阳等地,直下江淮。这就意味着守好雍、宁、睢三线,便能有效阻止安禄山叛军染指江南。

江淮的重要性,安禄山当然晓得。为了断绝唐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和粮饷,令狐潮被上司“寄予厚望”。他自知打不过张巡,便带着士兵屯驻雍丘之北,并在那儿盖了座“杞州城”日夜防范,切断张巡义军的粮草支援。

令狐潮发动的消耗战,着实是张巡镇守雍丘以来遭遇的最大挑战。

雍丘地小人寡,城内物资储备极其有限。

虽然张巡如此可怕,但令狐潮知道,两军打消耗战,精髓全在一个“熬”字,只要坚持下去,没有打不赢的仗。与张巡相比,令狐潮的优势恰恰就是兵多将广、后援有力。

张巡前后坚守雍丘长达一年,令狐潮始终拿他没办法。在张巡的感染下,其手下也涌现出一大批悍不畏死的护唐猛将。其中,人送外号“木头将军”的雷万春,最是令人叹服。

一次,令狐潮率军来攻雍丘,雷万春正在城头督战。令狐潮命令手下士兵万箭齐发,雷万春来不及躲闪,面门上狠狠地挨了六箭,但他岿然不动,搞得令狐潮满腹狐疑,以为张巡安排了个木头人来骗他。叫来探子一打听,才知道不是木头人,而是守将雷万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0李亨称帝(第2/2页)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长安接连失守,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仓皇西逃,天下军事格局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叛军大量涌入河洛、关中,雍丘一下子成了四面受敌的孤城。

为了不影响屏维江淮的战略,张巡决定退出雍丘,撤往宁陵固守。

让张巡倍感欣慰的是,在茫然无助的河南,居然还有一位文官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这就是睢阳太守许远。

叛军急于拿下江淮之地,于是在安庆绪弑父夺权后,叛军大将尹子奇统兵13万,绕过宁陵直扑睢阳。

安庆绪之所以如此部署,正是看中了张巡、许远的孤立无援以及睢阳的地理优势。与雍丘、宁陵相比,睢阳城不仅控江淮之便,更是宋州治所。当张巡、许远发现尹子奇的真实目的后,他们只能像保卫宁陵那样,快速合兵睢阳,誓死抵抗。

睢阳是江淮重地的门户,江淮又是唐朝的税赋重地,如果睢阳失守,江淮就将不保,那样的话,唐朝就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反攻。

可睢阳只是一座小城,户口只有4万,守军也只有几千人,而敌军却有十几万,双方实力悬殊,如果怼上去,似乎毫无胜算。

于是军队里人心浮动,有6位将军要求投降,为了稳定军心,张巡果断地将这6个人推出去斩首。在张巡的坚持下,看似毫无胜算的睢阳,靠着几千守军,一直坚守了下来,从早晨到中午连打20余次胜仗;短短的几个月共进行了400余次战斗;杀敌将300多人,杀敌军12万人……创下了一个军事奇迹。

然而所谓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战事拖得越长,对睢阳大军来说越不利,因为他们的粮草越来越不够了,士兵们吃也吃不饱,上阵杀敌自然没有力气。

在张巡的鼓舞之下,将士们吃起了树皮。树皮吃完后又张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

鸟雀、老鼠、铠甲吃完之后,张巡做出了一个惊天的举动。

这天他将自己的爱妾带出来,对将士们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能割肌以啖众。”说完当众杀了这个小妾,给睢阳将士充当军粮。守城将士声泪俱下,不忍食之。张巡“强令食之”,这群可怜的将士才照办了。

有了张巡杀妾的先例,许远也将自家的僮仆拉到军前,杀了供士卒充饥。

再后来,看着守城将士为睢阳日夜奋战,许多百姓自发加入了“供粮”行列,史载:“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凡食三万口”。

古代战争,围城、屠城并不少见,但像睢阳之战这样百姓奉献自我、为守城将士充军粮的,绝无仅有。

战况如此惨烈,张巡为何不降不撤呢?

首先他认为,放弃睢阳,江淮必定不保,而江淮不保,天下便岌岌可危,到时会死更多人。其次如果放弃睢阳,以病饿羸弱的将士强行突围,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城外尹子奇大军虎视眈眈,唐军出城无险可守,其结局也必然是死亡。等死,死国可乎?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

至德二载十月,尹子奇再度集结大军攻城。此时的睢阳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对于这样的结局,张巡早已坦然接受。在睢阳城即将陷落之际,他跪在地上朝西方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大呼道:“臣力竭矣,生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杀贼!”

最终睢阳城被攻陷,但是因为张巡拖住了敌人的十几万大军,阻挡了安军南下江淮地区的脚步,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避免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免受屠戮,还为唐军组织反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巡被俘后宁死不屈,大骂叛军不止,咬碎牙齿,最终壮烈牺牲,年仅四十九岁。

后来唐肃宗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几乎可以说,张巡用睢阳城三万百姓的性命,换来了唐军反扑的机会。虽然是大功一件,然而把毫无抵抗力的老弱妇孺当成士兵的粮食,着实让人不寒而栗。

皇帝是人,百姓也是人!如果张巡为了全城百姓选择投降,也不能说他就是坏人。

平定叛乱后,如何面对父亲,肃宗颇感头疼,他不得不摆出一副诚恳的姿态给玄宗上表,请父亲回长安做皇帝,自己愿再为太子,奉养左右。看到肃宗的这份“奏表”,玄宗内心五味杂陈。儿子李亨当初登基称帝,全凭手底下人的拥护及其本人的擅作主张。眼下长安被收复,李亨却声称要退位,怎么看都像是个陷阱。于是玄宗给肃宗写了封回信,内容大致如下:你把四川割给我吧,我不回家了,就在这儿养老。

肃宗上表请太上皇复位一事,李泌知道后就断定玄宗不可能东归,要求肃宗追回此表,但使者跑太快,没追上。现在肃宗得到玄宗的回信,果然被拒绝了,只好问李泌有何补救方法。

李泌说,让我来写封贺表。李泌重写了一个贺表,这次是用群臣的名义写的,就27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短短几句话,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李亨称帝是百姓挽留,群臣劝进,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不给玄宗面子,这缓和了父子间的矛盾;其次,肃宗派兵夺回长安,“及今成功”,大臣们觉得他有资格当这个皇帝;最后两句是说,肃宗日夜想念玄宗,希望父亲回京颐养天年,这是打亲情牌。

唐玄宗接到第二道贺表,心情果然大不相同,下决心离开成都,东归长安。肃宗知道后,对李泌说:“这都是卿的功劳啊。”

父子俩这一来二往,都藏了不少心机,玄宗回去长安,还能过安稳日子吗?历史告诉我们,被迫放弃皇权的帝王,日子终究不会好过。

玄宗和他的小朝廷刚到扶风(今陕西宝鸡),肃宗就来了个下马威,派出三千精兵迎驾。此时玄宗身边才多少人?不过六百禁军。肃宗的三千精兵一到,将玄宗的六百人全部缴械,命他们就地解散。意思是,弟兄们辛苦啦,接下来送太上皇回家的工作就交给我们了。要是不说接驾,还以为是绑架呢。

到了咸阳的望贤宫,这里是玄宗当年逃离长安后途经的第一站,肃宗早已在此等候。

肃宗为父亲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天下人演了一场父慈子孝的好戏。他让人请玄宗登上望贤宫南楼,自己脱下黄袍,换上臣子的紫袍,一路小跑到楼下,对着楼上的玄宗一阵手舞足蹈,这是朝拜礼节,叫拜舞。玄宗一看儿子来了,赶紧下楼,父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接着,肃宗跪下来,捧着玄宗的脚,痛哭流涕,这是胡人的旧习俗,表示对父亲的尊敬。

这时,玄宗要亲自为儿子披上黄袍,肃宗跪地不起,反复推辞。

玄宗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

肃宗做出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穿上黄袍,左右山呼万岁,响彻云霄。

时隔两年,父子终于重逢。肃宗把戏做足了。之后,肃宗在正殿大摆筵席,御膳呈上来,都要先尝一口,再献给玄宗。回长安的路上,肃宗为玄宗牵马,作前导引路。

玄宗看着此番场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有人说玄宗这人没心肝,经此大难不好好悔过,还如此沾沾自喜。可这句话也可理解为,玄宗有意向肃宗示好,昔日不可一世的雄主说出这种违心的话,足见其落魄的程度。

回到长安后,玄宗住进了兴庆宫,而肃宗住在大明宫,父子俩经常互相探望,有时还会在夹城相遇。玄宗生活优裕,地位崇高,看似享尽天伦之乐,实则危机重重,免不了肃宗的猜疑。

玄宗对杨贵妃之死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就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到宦官李辅国的反对。

兴庆宫由玄宗原来当藩王的旧宅改建,位于坊市之中,最南面的长庆楼就紧挨着大道。玄宗闲来无事登上长庆楼,全城街景历历在目,楼下过往的士民常在楼下高呼万岁。玄宗一听心里高兴,也会挥手致意,甚至摆下酒席,请老百姓到宫中一聚。

玄宗整日与外人来往,实际上已对肃宗形成威胁。你都退休了,还和朝中官员交往甚密,意欲何为啊?

肃宗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不放心。这时,宦官李辅国就对肃宗进言,太上皇结交外人,陈玄礼、高力士更是日夜图谋不轨,对陛下不利,不可不防啊。言外之意,要提防唐玄宗复辟。

李辅国与唐玄宗早就有过节,他出身闲厩马家小儿,相貌奇丑无比,本是高力士的手下,不得重用,被打发到太**中。后来他扶持李亨上位有功,又是新君心腹,就此青云直上,早想对轻视自己的玄宗一党展开清算。宦官掌握兵权、左右朝政,正是自李辅国开始。这么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正好可以帮皇帝干脏活。

李辅国向肃宗建议,兴庆宫建在市井之中,宫墙低矮,不适合太上皇居住,不如请他老人家到太极宫居住,那里深宫大院,戒备森严,又可杜绝小人蛊惑,岂不两全其美。

太极宫与兴庆宫的情况可谓天壤之别。太极宫位于大内之中,北面是禁苑,南面是朝廷办公场所,东面是太子的东宫,西面是宫女住的掖庭宫,几乎与世隔绝,玄宗到那儿表面上备受优待,实际上如同软禁。

唐肃宗什么反应呢?史书说,“上不听”,也就是犹豫不决。

李辅国在宫中多年,知道上司不明说,不代表不同意。他先出手试探肃宗的真实意图,假托敕令,命人从兴庆宫取走290匹马。马是战略物资,打仗必备,当然不能放心交给玄宗。兴庆宫本来有300匹马,一下子就剩下10匹,玄宗看着空荡荡的马厩,无可奈何地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肃宗对李辅国越权的举措,没有任何表示,基本上已是默许。李辅国见状,更加胆大妄为。有皇帝撑腰,这事儿就好办了。

上元元年(760),李辅国派人到兴庆宫传话,说肃宗请玄宗到太极宫游玩。玄宗不敢拒绝,随李辅国走到睿武门,突然出现500名持刀的骑手拦住去路。玄宗大惊失色,李辅国这才傲慢地说:“皇帝认为兴庆宫地势低洼狭窄,请太上皇迁居太极宫。”

经过马嵬之变,玄宗对兵变都有心理阴影了,吓得差点儿从马上摔下来。危急关头,一旁的高力士赶紧上前扶住玄宗,痛斥道:“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辅国何得无礼!”之后又以太上皇的名义发布诰命,对眼前500名骑兵表示宣慰:“诸将士各好在!”众将士这才以为太上皇余威尚在,不敢轻易得罪,纷纷收刀叩拜。

高力士知道事情无法挽回,眼下只能先保玄宗安全,于是饬令李辅国与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虽不情愿,但也不敢太过放肆,只好和老上司拉起缰绳,护送玄宗进入太极宫。等到李辅国带兵退出后,玄宗对高力士感激地说:“若不是将军,我就要成刀下鬼了。”

从此,唐玄宗被软禁到太极宫,彻底与外面的世界失去联系。

太极宫中,只有肃宗安排的百余名宫女负责洒扫,几十名老弱残兵负责护卫。一向仗义执言的颜真卿代表百官上表,问候玄宗的起居情况,立马被撤去刑部侍郎的职务,贬为蓬州长史。

不几天,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也被勒令致仕;肃宗病重之际,玄宗死于西内,只比肃宗早十三天。据《杨太真外传》记载,玄宗的宫人夜半听到玄宗寝室传来异响,早上玄宗便去世了。

玄宗朝的政治险象环生,身为太子的李亨更是如履薄冰。自己无依无靠,却意外获得太子之位。面对强势的父亲和奸臣的陷害,必须时刻小心,保持高度的警惕。最终凭借安史之乱的变局,顺利登上帝位,但依然摆脱不了父亲的阴影。在他心中,父亲对他的威胁甚至高于叛军,因为与玄宗争权,延误了许多与叛军作战的时机。在玄宗回到长安后,对其仍然保持高度警惕。毕竟玄宗以军事政变上台,且执政近半个世纪,存在巨大的影响力,随时可能发动政变,夺回属于他的权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