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净土十疑论 > 第五集《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第五集《净土十疑论》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36 来源:源1

第五集《净土十疑论》(第1/2页)

《净土十疑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

甲六、生彼不退疑。

净土法门,在修行的内涵当中,是属于一种他力的法门。这个他就是指的是佛力的加被,叫做他。那么在密宗当中呢,它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本尊相应法。所以这个法门的一个重点,就是你必须要使令你现在的这一念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广大功德,能够感应道交。那么这当中,主要的修行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修这个「皈命」。

换句话说,净土宗很强调我们应该用种种的方法,使令我们对于阿弥陀佛的功德,生起一种强烈的皈依的心情。这样的一种皈依呢,在净土宗的修学有两个内涵:第一个就是观照力,第二个就是行动力。

一、观照力:我们刚开始要培养自己的观照的能力。那么观照力,当然从佛法的角度,就是观察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在一般的天台宗或者唯识宗,它是广泛的观察十法界的因果。在净土宗的观察,它是偏重在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娑婆世界的观察,第二个主题是对极乐世界的观察。所以它这个净土宗的一个观察的对象,是一种对比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娑婆世界的苦,跟极乐世界的乐观察出来。第二个重点,你必须把娑婆世界的杂染,它有很多的杂染堕落的因缘;把极乐世界清净的因缘观察出来。当我们观察出来以后,我们内心当中会生起一种希望,所谓的愿力。就是我们希望离开痛苦,得到安乐;我们希望离开杂染,而获取清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对生命的希望,对未来生命的一种目标的确定,就是我们愿意离开娑婆,愿意求生净土。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许下了一种非常坚定的誓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所以我们透过观察以后,我们在生命当中是有这样的一个愿望。那么这样的一个愿望是怎么能够达成呢?我想要离开娑婆,我想要求生到净土去,这件事情是如何能够做到。印光大师的开示就是说,我们应该先思惟,这件事情我们自己是没有能力,“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我们自己不管再怎么努力,我们不可能用今生的努力,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做不到。

那么这个时候,谁能够帮助我呢?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力,有能力救拔你,有能力带你完成这样的希望。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修净土的人,刚开始先有希望;有希望以后,你才知道,你要达成这个希望,只有佛力能够帮助你。这个时候,你对佛陀生起一个非常坚定而不共的皈依。因为你离开了弥陀的功德,你就一无所有,你所有的希望都不能成就。

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修净土的人,应该要从平常当中去训练自己,对于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一种真实的观察,加强我们的希望,由希望当中,你就会知道阿弥陀佛的功德,在你的生命当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能够帮助你达成你的希望。

这就是我们在修习净土的第一个内涵,就是观照力;由观照的因缘,产生对净土的愿望,跟对弥陀的信心。那么这样的一个观照力,只是一个基础。

二、行动力:有这样的基础,我们就要付出一种行动——行动力。我们应该在一天当中,你要拨出一些时间,来做定课。当然净土的行动,正行当然是念佛三昧,忆念弥陀的圣号,这是净土宗传承的祖师是如此交代的。念佛三昧是正行;其他的持戒、修福当助行。

所以整个净土宗的修行,就是我们应该成就一种观照力跟行动力。就着一个初学者来说,观照力又是特别的重要。因为你没有一个如实的观照,你这个佛号变成没有一个方向、目标,也就没有力量。所以一个初学者,我们能够学习净土的经论,来加强自己的观照力,这件事情在我们的修学过程当中,就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我们今天的课程,对不起,是应该从第九页开始:

甲七,易生弥勒疑

那么这个地方呢,我们先看:

乙一、征问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这个地方就着一个净土的修学者,就是我们在净土的选择上,其实我们不但是可以选择西方净土,弥勒净土也是一个选择。这个地方他是提出一个疑问,说弥勒菩萨他的功德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他即将要下生到娑婆世界来成就佛道。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今天修习上品的十善业,暂时往生到兜率天去,见到弥勒菩萨,亲近弥勒菩萨的因缘,等到弥勒菩萨下降到娑婆世界的时候,所谓的龙华三会,弥勒菩萨是有三会说法。我们在三会说法当中,自然能够开启智慧,而成就圣果。这样子不是更加的方便吗?这样子是不是也是一种成佛之道的选择呢?因为毕竟弥勒菩萨的净土,是在三界当中,他的距离是比较的近,这个西方净土是十万亿佛土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生西方净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情况。不过台湾,的确在近代的台湾佛教,也是有一些大德来提倡弥勒净土。这当中我们应该要就这两个净土的差别做一个学习。

乙二、释疑

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

求生兜率天这件事情也是佛陀在经论上开示的,我们也相信它也是一种成佛之道的一种殊胜的因缘。当然在成佛之道当中,主要的因缘应该是“闻道见佛”。我们在生命当中能够成就解脱,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你要见到佛,第二个你要闻法。因为你只是修习福报,这样子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那么站在一种见佛闻法的因缘当中,表面上看,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是有一点类似,有一点相似。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详细的比较,这当中还是有优劣的差别。这以下提出两点的不同的说明:

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从因地的修行上来说,我们要求生弥勒净土的标准,你只是以散乱心来修习十善业是不够的。因为在《弥勒上生经》说,要“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就是说,弥勒菩萨他的一个往生的标准,是不能够只是靠十善业,你必须要成就禅定。那么这个就不容易了。

我们看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他这个《广论》是一个很好的道次第。他有讲下士道,下士道我们刚开始是思惟业果、思惟无常;中士道是思惟空性;到了上士道是修菩提心;到最后是修止观。但是宗喀巴大师讲止观的部分,你看这个《广论》讲止观,他只讲到初禅,二禅、三禅,他不讲。那么弟子就问宗喀巴大师说,为什么你二禅不讲呢?他说现在的众生,能够成就未到地定都很少了,不要说初禅,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思粗重。

所以要成就弥勒净土,必须要成就禅定,这对我们来说是标准太高了。为什么要成就禅定呢?这当中有一个主要的理由,“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往生弥勒净土啊,弥勒菩萨没有来接引我们的这样的一种本愿。这个是西方净土的一个特色。我们看遍了整个佛陀所宣说的净土,药师佛的净土,阿閦鞞佛的净土,弥勒净土,没有一个净土是佛陀来接引我们的一个这样的本愿。只有阿弥陀佛有这种临终的接引。

所以我们在修净土的时候,你不必得到禅定,你只要在临终的时候,成就一种正念,只要你内心不要颠倒,不要错乱,不要对娑婆世界产生爱取的烦恼,产生颠倒,你内心当中正念分明,清楚的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这样子就可以往生。不像弥勒净土的标准这么高,“行众三昧,深入正定。”这个是因地上的比较。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

前面的一段是修行上的比较,第二段是果地的功德的比较。兜率天宫毕竟它是属于欲界,欲界的特色就是有三种的**:有男女的**,有饮食的**,有睡眠的**。身为欲界众生,这三种**就是不能避免。那么在这样的**的一种干扰之下,我们就很容易产生退转,我们已经成就的善根,就很容易被**所蒙蔽。所以它的一个因缘,是比较杂染的。而且在弥勒净土当中,它在听闻佛法的因缘,比较没有弥陀净土那么殊胜,没有这种水鸟、八功德水,种种的鸟,树林的说法,来伏灭烦恼。第三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弥勒净土有女人,这个是一个问题。在经典上说,只要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三恶道。这是佛说的。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个凡夫,刚开始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是非常重要。那么你一个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内心当中有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内心当中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他到哪一个地方去,对他是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身为生死凡夫,我们在选择我们未来的生命,你要慎重。一步差迟,你可能会付出很多痛苦的代价。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第一个,你得到弥勒净土的果报,那个果报体它就会有,因为那个果报就是欲界的果报,你就会有**。就像说,我们今天得到人的果报,你说我不吃饭,不可能。你不吃饭,你这个生命就是要死亡。因为你这个果报体,它就是一种欲界的果报体,它就是有这样的一种需求;比如说我不睡觉,也不可能。你这个果报体就是欲界的果报体。那么这样子对你的修行来说,就是一种负担跟障碍。但是你到极乐世界,那个果报体没有这个问题,没有吃饭、没有睡觉、没有这个**的问题。

第二个,你到极乐世界听闻佛法的因缘很多。不但是阿弥陀佛为你说法,你说我现在的心情,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我不到讲堂去听阿弥陀佛说法,你到山边的地方,树林的地方,“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极乐世界它的整个依正庄严都是在为你说法。

第三个,极乐世界没有女人。

所以我们从这样的比较,应该知道,不管是在因地上的标准,西方净土的标准比较低,就是去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个,西方净土它的殊胜是超过弥勒净土。

在这个印度,印度的祖师当中,有三个祖师是很特别,就是三个师兄弟;他们这三个都是兄弟,就是唯识宗的祖师无着菩萨、天亲菩萨跟狮子觉菩萨。当然,唯识宗的学者,多分来说,他愿意求生到弥勒净土了,因为唯识学的传承,初祖就是弥勒菩萨,他讲《瑜伽师地论》。这三个兄弟,他们在生前的时候就互相约定,哪一个人先到弥勒净土去,应该在梦中给其他人一个消息,就是我到弥勒净土去了。

那么三个兄弟当中,这个老三,就是这个狮子觉菩萨先往生。但是往生了以后,这个无着菩萨、天亲菩萨等了很久,都没有听到老三的消息。后来过了几年以后,这个老大无着菩萨也往生了。诶,无着菩萨就有回来通消息,无着菩萨就在梦中,告诉天亲菩萨说,我现在已经亲近到弥勒菩萨了,在兜率天。天亲菩萨就问,老三到哪里去了呢,怎么都没有回来通个消息。

无着菩萨说,说这个狮子觉他也求生到兜率天了,古时候的印度人,多少都有禅定,那个时候的环境比较单纯。那么他到兜率天,因为兜率天它的整个天的结构是,你刚开始受生,是先受生在兜率天的外院,兜率天的外院就跟一般的欲界天的境界一样,它是放逸的境界。因为这个诸天,天人他不要工作的,他衣食自然,他肚子饿了,东西就变现出来,他的善业强。所以它这个欲界天,他的整个生命当中都在玩乐,男男女女唱歌跳舞吃东西。那么狮子觉菩萨到了外院以后,他就没有进入到内院去了,进不去,就是退转了,善根退转。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如果求生到兜率天,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可能很难走进兜率天内院去。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兜率天的净土,所谓的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做一个比较。

我看蕅益大师的开示,他在《弥陀要解》他讲出一个观念,他说,我们的果报有两种,一种是业果色,一种是定果色,或者讲定自在所生色。兜率天基本上它的一个本质是业果色,它还是一种业力,这个业力当然是杂染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就像我们人界一样,这个果报体是业力所招感的。那么西方净土大家要知道,西方净土不是一个众生的共业所招感的,西方净土是弥陀的三昧力所变现出来的。“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极乐世界的整个外在的环境,是阿弥陀佛依止愿力创造出来的,然后我们忆念弥陀的因缘,然后再求生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国土不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所以这个地方的本质有所不同。

所以说弥勒净土,其实这句话是有一点勉强,因为菩萨没有净土。“三贤十地居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弥勒只是个菩萨,他菩萨还有一点的生相无明。那么所谓的弥勒净土,事实上是因为有弥勒菩萨在内院说法;当然有人说法,众生就容易在放逸的过程当中,容易生起道心,因为它是一个警觉的功能。那么就着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能够说法,所以安立作净土。

但事实上弥勒净土,它就是一个欲界天的果报。不像西方净土,它每一个内涵,不管是八功德水,或者宝树,或者楼阁,或者鸟类,它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现出来。所以你内心当中跟这个净土的环境接触的时候,你不但会产生安乐的感受,而且这个安乐的感受会产生一种清净的道心。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不同的地方。

在台湾有一个学者,这个学者很有名,看他的意思还是广学经论的。不过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你们修净土的人啊贪图享受,你看到极乐世界去黄金铺地,你看娑婆世界,你用块木来铺地板就不错了,哪几个是黄金铺地的呢。但是他提出这个问题,表示他对净土的了解有所不足,因为在净土的庄严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庄严有所不同。比如说我们今天在走路的时候,我们地上看到一个黄金,我们容易生起贪心;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黄金是众生的业力所招感的,它的因地是杂染性的,所以它这个果报会引诱我们生起烦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集《净土十疑论》(第2/2页)

但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你绝对不会生起贪欲心,因为那个黄金的本质,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现的,它就是弥陀法身的一部分。所以闻是音者,或者见是色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了解西方净土,一定要知道,它不是众生业力所感的一种色尘,它是弥陀的本愿所变化出来的一种清净的定果色。

好,我们再看第八个疑问:甲八、十念得生疑

乙一、征问

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有无量无边的受生,有无量无边的生命。当然我们的生命,大部分都是在颠倒的时候过去的,颠倒的心就很容易造罪业。换句话说,我们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业;那么凭什么在这一期的短暂的生命当中,就算是今生的生命,也造了很多的罪业。为什么在临终的,这么短暂的忆念十句的阿弥陀佛,就能够把这么重大的罪业,把它扭转过来,求生到净土,从一种业力的强弱的角度来观察,这件事情是怎么融通呢?

它意思就是说,佛法是讲因缘法,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就是业力的因缘,佛法是不同意上帝在主宰我们的生命。佛法是认为,你有什么样的果报,都是跟你过去的行为有关系,就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自作自受,别人没办法去干扰我们的果报。那么我们过去当中造的罪业这么的重,为什么临终只有十念,就能够转变这个业力。他提出这个疑问。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回答:

乙二、释疑

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他从佛法的这些教义,来开显这个业果的轻重。那么业果的轻重,事实上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分析:第一个是从内心的角度,你在造业的时候那个心。第二个是你所造业的环境,比如说你今天杀人,是犯了杀生,当然杀生就有一种杀害的嗔心;那么你去杀一个圣人,跟杀一个凡夫,那这个果报就不同;你杀一个人,跟杀一只蚂蚁,这个业也不同;所以外在的境缘也是一个因素。第三个是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坚固、决定,这也是不同。

好,我们看第一个: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这个地方,我们临终能够以十句佛号来扭转无量的业力,第一个主要的因缘就是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大家要注意听,你如果以下的道理听的懂,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大乘经典上,对心的描述,它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差别:一种叫真如心,一种叫生灭心。当然我们凡夫的心都是生灭心,就是一种虚妄的心,颠倒的心。那么真如的心,它是从我们内心的深处的佛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叫真实的心。

这个意思就是说,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点很重要。就是理论上来说,我们造业的心,应该是数量比较多。就是我们在无量劫流转当中,我们真正能够遇到佛法,真正生起觉悟的心,那个比例不多。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颠倒中,这样度过去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修行能够成佛呢?三大阿僧祇劫,事实上我们在造业的心都不止三大阿僧祇劫。

在经典上强调一个观念,因为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心是觉悟的心,而觉悟的心是真实的;那么你造业的那个心是虚妄的,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当然我们一般的,我们学教理的人,对这个观念比较不重视,但是禅宗就很重视,禅宗在修行,他要你先了解一个观念,就是“云何是你的本来面目?”

就是说,如果我们平常有在静坐,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你会发觉我们这一念心,有善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会起慈悲心;但是也有恶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会生起贪欲的心,瞋恚的心,各式各样负面烦恼的心,我们的心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但是有一个地方重要,就是到底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所谓的善的功能,恶的功能,都是外在环境的熏习而成就的。

所以天台宗在观心法门的时候,它就是要你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刚开始是观这个,从假入空观。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观心的时候,第一个跟心接触的时候,跟这个明了的心识接触的时候,你马上会知道你的心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再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再好的人也有邪恶的一面,但是你不要去碰触它就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些因缘所成就这些善恶的功能,但是天台宗要我们再继续观进去,就是你把这些因缘的力量所成就的善恶的功能,把它全部把它拨开来,这个时候你会看到,原来你的内心深处,是一个如的状态;那个是不生不灭的,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的,这些差别的因缘。

所以禅宗说,在那个时候,你把这些因缘所生法,这些善恶的功能拨开以后啊,那你不能讲话了,“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是一种你自己感觉得到的一种寂静。这种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人,他有这样的一种感受,他曾经很努力的把这些善恶的功能都拨开,看到他内心的本来面目,只要一次的因缘。这个人从这个清净心,他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这句话,这句话是非常重要。那么从这句话,再出来的时候,他的心情就跟我们一般人的心情不一样。

《楞严经》它就是修这个“首楞严大定”,就是它引导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一层一层的观心,先观粗的善恶的心;然后观进去,把善恶的心拨开来,再继续观进去,你会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然后你有这么几次的相应,你再从清净的心再出来,《楞严经》说,“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只要有这么一次跟清净心相应,你从这个空体再出来的时候,你跟这些环境接触,你看到这个人世间是如梦如幻的。你这个时候,你会相信断除烦恼,成就佛道,是可能做到的,因为它如梦如幻。

如果一个人都是在心的表层上活动,你从来没有把心带回家过,你就是一直在外面这样子单单持戒、修福,做一些很粗糙的善法,你会发觉这个修行是不容易,很困难。而且你会对你成佛之道产生怀疑,我这个人可以成佛吗?我内心那么多烦恼。但是你要能够相信,你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这些烦恼都是外在的因缘所熏习而成,它是可以透过清净的因缘消灭的,它是如梦如幻的。

这个时候,你修行的力量就不一样了。你对于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刚开始发愿的时候,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发愿的时候内心很害怕,实在怕。但是你要能够相信“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在佛前发这个愿的时候,你非常的踏实;你说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断除烦恼,成就佛道,是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这种观念,在整个大乘当中叫——真如三昧。就是你如果能够在你的静坐当中,当然这个静坐之前,你应该要学习一些大乘的经论,有正见,你能够如实的观心,从表层的善恶的心,观察到不生不灭的清净心。那么这样子,对你修习任何法门都有加持的力量。

净土宗也是这个意思,诸位要知道,这个很重要。

就是你一定要相信你造业的心是虚妄的,那是颠倒而生的,那是一种虚妄的生灭心。那么你今天能够随顺于菩提,随顺于佛号,这个心是觉悟的心,是随顺你的本来面目的,随顺于你佛性的心。这个心,即使它有一念的短暂的力量,但是因为它本质是真实的,真实能够破除虚妄。所以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本质。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非常好,说是“万年暗室,一灯即明。”说是这个灯光,这个房间里面是黑暗的,不管它暗了三百年、五百年,但是你如果能够把灯光打开,灯光一下子就能破除黑暗。因为灯光有破除黑暗的力量,它是真实的,黑暗是虚妄的。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相信,你能念的心,你现在的心是真实的心,是随顺于佛性的心。我们过去所造业的心,是虚妄的心,你一定可以依止真实的心,来消灭虚妄的心。这是第一个观念。

第二个: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而不肯出也?

第二个,从你所接触的外在的境缘。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是在五欲的境缘当中,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虚妄的境缘当中去造业;我们现在所忆念的佛号呢,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所以外在的境缘,也是不可思议。这是第二个因缘。

我们再看第三个,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第三个,前面的在心跟在境,是约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就是我们在业性,我们在修行的念佛的心是真实的,本质是真实的;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是虚妄的。第三个是约着量,它的数量。前面是约质,这个约量。就是说,我们过去依止生灭心造罪业的时候,那个心是有间断的,有终止的,有后的。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过去也曾经因为一时的颠倒,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但是正常人,在造罪业的时候是有间断的。什么意思,这句话有间断是什么意思?

就是佛陀认为,我们一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善良它为什么造罪业,它只是一时的颠倒,所以成佛是可能的。那么他依止一时的颠倒的心,去造罪业的时候,他内心有一种善良的功能,就是我们讲惭愧心会发动出来,就是不可以,这事不能做。我们内心当中在造罪业的时候,会有一种不可以的声音发出来。

当然我们一般人烦恼粗重,把不可以这句话就暂时把它放掉,就造罪业;但是不管怎么说,你的善良的心会抵抗你。就像我们在开车,你这开车你虽然撞上去,但是你已经踩刹车了,就是有一种刹车的力量。所以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你的佛性不会同意的。虽然你一时颠倒,但是你的佛性会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不随顺你的本性。

“随顺本性”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我在学大乘起信论时候,对这句话有点心得,提供给大家参考。什么叫不随顺本性?

比如说有一个人设计一个机器,这个机器它正常的运作是这样运作的,它原来的设计是这样造作的。结果我们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不知道,颠倒了,就把机器乱操作,结果机器它变现出另外一个功能出来,但是这个机器本来设计不是这样子的。换句话说呢,你今天在错误的操作的时候,那个机器会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会对你产生抗拒,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是做这件事情,你把这个机器用来做另外一个事情。那么它的本来设计不是这样子,它会对你产生抗拒。

这个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个人,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念心原来的设计,是设计你造善的,是这样子的;我们去造恶,是不正常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因为它本性是佛性嘛,所以你造善,你不会有惭愧心,你不会后悔;那你造恶,你就后悔。那么你后悔的功能是怎么出来的呢,就是你的本性不同意,说你把我这个原来的设计搞错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把这个清净的本性,依止一时的颠倒去造罪业,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的本性会抗拒你,会有惭愧的心来抗拒。所以我们造恶的时候有间断,有时候恶念强,那就失控;有时候会能够控制自己。第二点,有后心。它有终止的时候。你也不可能一直造恶造下去。

反过来,我们依止觉悟的心来随顺我们的佛性,来忆念弥陀的功德,这个时候的心是无间断的。因为你这个造作的情况,是随顺于佛性;所以佛性不会抗拒你,它会加持你,帮助你。所以你的心是坚固的,而且是没有终止的。因为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佛号念完以后,前一念灭下一念就往生了。所以佛号念完以后,没有再起其他的妄想,它是无间心,无后心,所以“善心猛利,是以即生。”你在念佛的心虽然只有十念,但是它是坚固的,它是没有终止的。就像说是一个很大的绳索,要十个人包围的绳索,一千个人的力量都不能使令它断除。但是如果用剑,一下子把它砍断。因为这个剑猛利、决定。

这个地方是说,当然这个都是一种佛法的理论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在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会给你信心,会有信心。你看《印光大师文钞》,它提到说有一个老居士,他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师父,我看到您《印光大师文钞》以后,开始念佛。当然一方面感到庆幸,但是一方面感到遗憾。为什么遗憾呢?就是我为什么生命当中,把精神体力都耗损的差不多了,到晚年的时候才知道有净土法门,才来念佛。一生当中,回顾今生造了很多的罪业;换句话说,我自己觉得念佛很好,但是我自己觉得遗憾就是我不能往生,因为我的精神体力有限。

印光大师在回答的时候呵责他。他说,我的佛号没有念好,所以我不能往生。印光大师说,什么叫作把佛号念好?他说,你真正的障碍在内心的怀疑。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你过去所造的罪业是如梦如幻,是不真实的;而你现在的念佛的心是真实的,真实决定能够破除虚妄。那你自己当中,对你的罪业产生怀疑,你认为这个罪业是真实的,你生起这样的一种自性执,那你是自己障碍自己。

这个地方就是在破除我们的疑惑。就是说所谓的扭转业力,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多寡,而是你要观察这个业力是虚妄的,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它是如梦如幻的,你才有办法去转变它。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