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净土十疑论 > 第六集《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第六集《净土十疑论》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36 来源:源1

第六集《净土十疑论》(第1/2页)

甲九、路远难到、根缺不生疑

那么这一科,等于是有两个疑惑,我们看:

乙一、征问

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这个地方等于是提出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就是我们身为一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希望到净土去受生。那么净土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就是十万亿个佛土这么遥远。身为一个心思粗重的凡夫,没有三昧神通力,如何能够到达?这是第一个疑问。第二个疑问,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当中,他讲到这个净土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意思,是不是指只要是女人或者六根不具足的,就不能往生净土?就提出这两个问题。

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回答,乙二、释疑。释疑当中分两科,先看第一科的释路远难到疑:

乙二、释疑。丙一、释路远难到

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

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法说,第二段是譬喻。先看这个从法义上的说明。所谓的距离,当然距离它也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包括空间,包括时间,这个距离就是空间;一个生命体,它一定有它存在的空间跟时间。所谓的时空,事实上,就是约着我们凡夫的心有所执著,才有所谓的时空的障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净土的业力成就了,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忆念弥陀圣号的那种寂静的一心不乱的心,当下就是净土受生之心。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是一念之间而已,“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所以往生净土距离根本就不是障碍。

以下就引用经典来说明。说是,“弥陀佛国,去此不远。”说十万亿佛土,其实十万亿佛土我们一念之间就可以到达的。为什么呢?因为“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问题不在于距离。佛法讲因缘所生法,问题是你内心当中跟弥陀是不是感应了,你是不是生起了一种信愿,那种皈依的心情。所以真正的障碍不是外在的距离,真正的障碍是我们内心的疑惑;你内心有疑惑,就算在你的隔壁,你也没办法去。所以佛法讲这个招感,那种感应的力量,距离不是一个问题。就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具足了往生的因缘,那个业力,那个净业,是不是成就,真正我们要排除的,不是距离的障碍,是内心的疑惑。这一点应该要注意的。

我们看譬喻,这样子的一种往生,前面是法说,这以下譬喻说:

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

这种心念的招感,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可以从做梦来加以体会。其实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当然是业力所变现的;这个身体有障碍,身体在床铺上,但是我们的内心是没有障碍,内心是不随业力而影响。我们的心可以随时到十方世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十方世界当时的相貌。比如你做梦的时候,你梦到恶梦,你也会恐怖;那么换句话说,你当初跟恶梦在接触的时候,你也是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们的心,诸位,心是不随这个果报、业力的影响,它是无障碍的,当然身体是有障碍的。

所以我们往生净土,并不是身体去,是心念的往生,我们的身体,这个臭皮囊是留在娑婆世界。就是内心当中,你在临终的时候,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时候你跟弥陀的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你到净土去了。所以这个地方,并不是一种距离的问题。

这个心念的问题我们也解释一下,有些观念必须要厘清的。佛陀讲因缘所生法,当然比较粗糙的说就是业力,身业、口业、意业;但是这个业力,事实上从大乘的角度讲,这个业,它观进去,业的本性就是心在主宰,就是心为业主。所以当我们讲到因果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心问题。这个因果的道理,讲到万法唯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心是整个因果的一个主宰者。那这当中,唯识的学者跟天台宗的学者,对于心的因果,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唯识家在教义上的说明,讲因果是讲异熟果。这个异就是差异,就是你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它不是同时的,叫异熟果。就是它成熟的时间,有一段时间的等待。比如你今生布施,那么我们从经论上学习,布施是一种富贵的果报,但是你布施了几年,你还是贫穷,这个时候你会质疑这个因果的可信性。那么唯识的意思就是说,你造作一个善业,这个业它不能马上得果报,先保存下来,被阿赖耶识先保存下来。

因为你今生的果报,是另外一群业力在释放,它这个业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完毕。你一定要等到你今生的业完全释放完毕了以后,你这个布施的业才能够表现出来。换句话说,你今生栽培布施的善业,你是来生享受富贵的果报;不是你马上造业就马上能够受用,不是这样子。这因果的意思就是你要考虑到前生,它是一个拢总的把它算起来。

这样子讲就是唯识的思想,就是异熟果,因果不同时;先造因地,然后再受用果报。所以你今生的果报,其实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关系,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的,你要怪,要怪你前生。就是你今生的种种的好坏的因缘,都跟你前生有关系。所以我觉得,生命就是个选择,就是你自己愿意这样做,所以你今生就承担你过去这样做的果报。

不过这个是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要注意因地。佛法认为果报是不能改变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佛都不能改变。但是你因地你可以决定,这件事做不做,你可以决定;但是你做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你可以这样子做,你也可以这样子做;你也可以昧着良心去做这件事,你也可以随顺于道理去做这个善法。但是你不同的选择,以后你一定要为你自己的选择,承受那个果报,你一定要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们今生的果报,事实上我们不能改变了;但是你的来生,你可以布局。因为,佛法认为因地你可以作主,果报我们不能做主,已经造了,那只好逆来顺受,赶快度过去就好,走过去就好,重点是你来生怎么样。

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就是因果不同时,它的理论是这样子。那么从阿赖耶识的一种异熟的因缘,而开展出整个生命的流转,我们称为这个是次第法门。

另外一个教派叫天台宗,天台宗当然它有它的传承,它根据《法华经》《涅槃经》。那么它开展出的因果的思想是不同,它认为因果是同时的。就是说,你造了一个善业,你的果报已经成熟了,它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波斯匿王他有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大家应该知道,叫给孤独长者;因为他很喜欢去帮助那些孤苦无依的人,叫给孤独长者。这个《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在祇树给孤独园作的,他建的这个寺庙。给孤独长者,他一开始是修慈善事业,后来遇到佛陀说法以后,启发他的善根,开始护持三宝;他就把这个太子的花园买下来,来供养释迦牟尼佛,当作僧众修行,乃至于弘法的地方。那么佛陀为了成就这个功德,佛陀派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来做监工的工作。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以神通力来观察给孤独长者,他就露出了微笑。当然圣人是不随便微笑的,一定有因缘。给孤独长者就说,尊者啊,你今天为什么对我微笑呢?尊者说你发心布施这个道场,地上的道场未成,天上的宫殿已就。他说,我以神通力看你的这个业果,你在地上的道场还在盖,你天上的宫殿已经成就了。他说是这样子吗?那我可不可以看到我未来的宫殿。那么舍利弗尊者就现出他未来的果报,总共是六欲天的宫殿;他说,因为你现在只有善业,但是你还没有发愿,所以没有方向,六欲天都有可能性。

这样子讲的话,给孤独长者就是说了,那尊者你看我应该选择哪一个好?那么尊者舍利弗说,你应该选择兜率天,兜率天有弥勒菩萨在说法。虽然你放逸,当然这富贵人都喜欢放逸,放纵自己的**。但是你有说法的因缘,你好歹会生起警惕的道心,所以到兜率天去好。那么他就作意要发愿到兜率天,其他的五个天就消失了。

这个公案,当然在佛陀经典上是这样的记载。意思就是说,舍利弗尊者,他怎么知道这个给孤独长者他有宫殿的果报呢?神通只能够看现量的境界,就是这个存在的境界,他不能看那些不存在的东西;神通力只能够看存在的东西,这东西存在。比如说,这个地里面十公尺下有黄金,它存在,那神通力的人可以看得到黄金。如果它不存在,你用神通力看,也看不到黄金。所以神通只能够看现量。

那么表示说,我们一个人的心,活动以后造了一个业,那么这个业跑到哪里去了呢,就是被心保存下来。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它没有表现出来,其实那个业已经成就了,所以神通的人看得出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古代的书籍上说,说这个人他被算命是几岁应该死亡,哦,他造了善业,造了善业以后,那个算命人看他的相貌,这个人不同了。那么他造了善业,这个善业跑到哪里去了呢?一定是被心保存下来。所以当我们造了善业的时候,那个善业已经成就了,所以天台宗认为因果同时。

如果我们平常注意自己的内心的活动,你会感觉得到。如果我们造了善业,你去观察你的心,你会觉得很轻松;如果你造了一件罪业,你会发觉你的心很粗重。为什么诸位知道吗?因为在经论上的说明,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所以你造了善业以后,你内心的善业的功能增长,所以你觉得很轻松。那么罪业的体性是粗重的,所以为什么临命终的人,他如果罪业起现行,他的温度是往下降的,他从下面出去。所以你要看啊,一个人说是没有因果,你观心你就知道。你造了善业的心情是轻松的,那表示说你造了善业,那个善业已经被保存下来。

这个意思就是说,天台宗认为因果是同时的。你造了罪业,地狱的果报已经成就了,但是它存在你心中,还没有表现出来。你造了善业,那个宫殿的果报也成就了,也是在心中,没有表现出来。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在佛堂念佛的时候,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其实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是到了临命终的时候才突然表现出来,不是啊。就是你平常的时候,你在听经的时候,你在佛堂念佛的时候,你生起对弥陀的观照力、行动力,那个能量就不断在累积了,到临命终的时候,它全部表达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就是那个整个净土的功德,在你平常在修行的时候就已经成就了;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因为念佛的因缘,把它全部把它启发出来。所以距离根本就不是障碍,重点在于,我们是不是累积了净土的资粮,不在于距离。

丙二、释根缺等不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瘖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

这个论点大家应该容易清楚。其实天亲菩萨说女人及根缺,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及六根不具足的这种盲聋喑哑之人。不是说你是一个女人,或者六根不足的人不能往生,没有这回事情。往生是靠你那一念心;我们说过,我们外在的果报有男人、女人,但是心是没有差别。这个果报是不能改变的,这个果报体表现出来,你是男人是女人,你是庄严是丑陋,这个我们只有去承担,因为过去所造的业。但是你内心当中这个心,它是没有障碍,你可以造善造恶,你可以积集功德,也可以积集罪业。所以不管是男人的心,女人的心,六根具足的心,六根不具的心,都有资格积集净土的资粮,都有资格往生。

丙三、结论

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做个总结,极乐世界是没有女人,没有这个女众的果报。经典的意思是说,女众的果报,她障碍多,修学佛法的障碍比男众多,所以她的业障会比较多。但是这个女众她有一个优点,就是她障碍多,就容易启发道心。所以女众比男众精进,是这样子。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诸位要知道一个问题,这个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在整个十方净土当中,每一尊佛的发愿是不同。大部分的净土都摄受三乘人,就是声闻众、缘觉乘、菩萨乘。但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他不摄受二乘人,诸位要注意,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只有提供给生起大乘善根的众生去往生,去受用的,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三辈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这个地方,诸位要好好学习,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我简单的讲一个观念就好,因为这个要讲也是要讲很多。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说,菩提心不是成佛之后才发,你现在是一个苦恼众生,就要发起这样的菩提心。就是你在你的生命当中,你要生起两个希望:第一个上求佛道,第二个下化众生。第一个,你对无上菩提的追求,生起好乐心。就是你身为一个人,你觉得不满意,我要进步,我不想自甘堕落。第二个,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要有悲悯心。这就是菩提心。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身为净土者,在祖师大德的开示,为了要我们专心,我们可能刚开始会选择专心念佛,专心选择几个法门,先跟弥陀感应道交,先完成我们短期的目标,到净土去以后,再成就其他的功德。但是诸位要知道一点,你暂时不能修习很多的善法,但是你内心当中对所有的善法,都要保持随喜,这个很重要;你不能去伤害你的菩提心。

因为你到净土去以后,你为什么到净土去呢?其实你是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净土是你成佛之道的其中一个规划;其实严格来讲,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到净土去,我们的目的是要成佛。那么为什么到净土去呢?因为我在娑婆世界会退转,我对来生没有把握。如果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学者,我们暂时不能修其他的善法,那么你对其他的善法产生排斥,甚至于口出毁谤,以后你到了净土去,或者你以后修学这个善法,你就坏事了,你给自己障碍。

因为在佛经上说,你谤这个法门,比如说人家诵《法华经》,你诽谤说,你诵《法华经》没什么了不起;以后你修习这个《法华经》的法门,你就障碍重重,到时候你还是要忏悔。所以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说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是迟早的事情。那么我们刚开始,会选择自己重要的东西先学,这是对的。修行一定是stepbystep(循序渐进),一定有次第。但是诸位要注意你的心态,你对于一切的善法都要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就是,十方一切诸众生,不要说是出世的善法,有人修慈善事业,乃至于外道能够修慈善事业,我们也随喜。十方一切诸众生,人天的善法,二乘有学及无学,二乘人修习出世的道,也要随喜,一切如来与菩萨,大乘的功德也要随喜。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子对你自己有决定的好处,因为你迟早要修学这个法门,你刚开始就为你自己未来的因缘,先结一个善缘。

如果一个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解上说,他提出一个问答。说有一个人他对无上菩提没有好乐心,对圣道没有好乐心,他的生命就是享受这个世间的五欲的快乐,但是他愿意到净土去。这个人可以去吗?为了这个五欲的快乐,为了享受快乐而求生净土;昙鸾大师说这个人不可能去。因为你跟弥陀的本愿不相应,什么都要心心相应。阿弥陀佛的心是大乘的心,你是二乘的人,或人天乘的心,你这个没办法跟本愿相应。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观念,虽然我们刚开始不能够修习无量的法门,但是只要是善法,我们一定要随喜;而且你内心当中,永远保持对无上菩提的好乐,对法界众生的悲悯。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

这个就是三辈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甲十、如何修行疑。乙一、征问

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婬欲,得生彼否?

我们今天已经下定决心,知道这个生死流转的痛苦,我们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那么应该在因地修何行业?前面是讲观照,这个讲行动力;以什么功德为当作净土的因种,而能够求生净土。另外一个呢,身为一个在家居士都有妻子,如果不断婬欲,是不是可以往生。提出这两个问题。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回答:

乙二、释疑

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两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净土法门很注重这个厌离跟欣求,在一般的难行道的法门,它偏重在无相行。智者大师说,修行有两个法门:一者无相行,一者有相行。所以天台宗它很排斥取舍,因为你一取舍,就有得失对立,就跟真如不相应。但是净土法门这个地方是不同的,净土法门是偏重在有相行,它要你取舍。那么在取舍方面呢,第一个,我们要厌离娑婆,对娑婆世界的苦跟杂染要厌离。第二个,对极乐世界的安乐跟清净要欣求。这个是我们修习净土的一个根本的愿力。

好,首先我们看厌离:

一,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盘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剎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集《净土十疑论》(第2/2页)

这个是很重要,就是我们在修净土的时候,你要透过你的观照来生起厌离。你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流转,在三界里面流转,而每一个流转都积集很多的老病死的痛苦;这个流转不是上帝的安排,是因为我们贪着五欲的快乐。由于这个五欲的快乐,这么短少的快乐,我们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典上说,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说凡夫就像小孩子一样,因为贪着刀锋上的蜂蜜。刀锋上的蜂蜜,事实上是很少很少,不可能让我们吃的饱,但是我们为了刀上的蜂蜜,用这个舌头去舔蜂蜜,却把舌头给割伤了。

这意思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在做一个人,是很多很多的痛苦,快乐的地方很少;但是为什么他愿意继续流转呢?因为他老是看到那些短暂的快乐。就是说虽然他付出很痛苦的代价,但是他有一些短暂的快乐,所以他为了追求这些短暂的快乐,还是愿意流转;就是为了那个刀上的蜂蜜,他还是愿意这个舌头被割伤。我们应该要觉悟,生起厌离五欲的心情。

在整个五欲当中,以男女的**是最为严重。所以应该观察这个色身是脓血屎尿,种种不净。意思是说身为一个居士,我们也应该要注意今生的因缘,有一些男女的**,男女的事情。不过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即使不能够马上断除这个男女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一定要对这件事情生起厌离之想,否则你不可能跳出来。

厌离之想主要就是修不净观。佛法意思就是说啊,我们男女色身的贪爱,那个男女的**是来自于颠倒,根源来自于颠倒,我们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美妙的——净颠倒。佛陀说你应该要观察观察,不要颠倒。怎么观察呢?这不净观的意思就是说啊,我们很容易被我们这个色身外面这一层皮所蒙蔽;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一层皮把它剥开来,也把肉给剥开来,会看到我们男女的色身,其实里面是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可爱的东西。佛陀是透过不净观,来调伏我们这种**。

由这种**调伏,我们就可以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我希望能够在我未来生命当中,不要再去受生这种污秽的男女色身,我希望能够往生到净土,受持这个清净的法性生身。你内心当中透过你的不净观的观察,生起对五欲的这种色身的厌离。这个是第一个厌离行。

当然我们凡夫的心情跟佛陀很多的法,也是相违背的。如果我们学佛久一点,你会发现,佛陀说的话跟我们平常的思想是有点冲击的。刚开始你会觉得,好像佛陀说的话跟我平常的观念、看法,是有差距;但如果你能够如实的去修行,照着佛陀的话去观察,你会发觉我们过去真的是颠倒,佛陀的话是正确的。你会有这种感觉。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两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前面的修行是对于娑婆世界的厌离,这第二个,是对于极乐世界的欣求。欣求当中,这个地方智者大师欣求的内涵有两个:第一个先明求往生之意。先说明我们往生的目的,我们往生的动机;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为了菩提道,为了菩提心而求生净土。这个是我们求生净土的一个远程的目标。第二个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第二个近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要成佛,就是我应该要先到净土去。所以,第二个是一种近程的目标。

我们先说明远程的目标: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我们求生净土的第二个观照,就是你要发起一种要使令自己生命增上的心。就是说,你自己有一种愿作佛的心;你对于现前的果报,对于现前的生命现象,你感到不能够满意,不得少为足。你内心当中,从人的法界你开始要跳脱出来,希望追求佛的法界,你有一种要成佛的那种意乐,这个是最重要的。

那么成佛,你也可以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流转,像藏传佛教的仁波切一样转世,为什么要到净土去呢?这以下就说了。我是一个烦恼粗重的众生,假设我在娑婆世界,很容易为烦恼所转,继续的造业,又继续的流转下去,我自己还没有那种能力来抗拒烦恼,所以我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第一个,你要能够生起这样的愿力,要有成佛的愿力。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前面的这个往生的动机,是一种成佛之道的规划,是一个远程的目标。第二个,你应该观想弥陀的功德,或者你愿意观想佛的法身的功德,或者报身,或者应化身;观想阿弥陀佛有种种的功德,他绝对有能力来救拔你,所谓的观照力。接下来,“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那么你有这个求生净土的意乐以后呢,你要不断的有这样的定课,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或者布施、修福,种种的助行,回向求生净土。就是在欣愿方面你必须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有成佛的愿望,第二个有求生净土的愿望。

这个就是我们在修习净土的两个主要内涵: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我们《净土十疑论》讲到这个地方。

佛法对生命,基本上是一种无量生命的观念,就是我们今生的生命,只是一个无量的流转当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当然就是很短暂的一个因缘。当然在座的诸位,有的还是年轻人,年轻人可能也就不知道所谓的这个生老病死的问题;如果年纪大的人,就会想到这个问题,就是来生的问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从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这个生命要有规划,就是说——随念往生。净土宗强调那个念力就是你要有规划;你要是平常没有规划,你临命终就没有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就是随业流转,你就不能改变一些,你就不能跳脱出这个业力流转的系缚。

我们一般人的生命,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一般对佛法了解不够的人,对生命的规划,只规划到今生,我看十个有九个都是这样。就是我应该要好好的读书,为什么要读书?重点不在读书,是要找一个好工作;那么为什么找一个好工作呢?重点不是做工,要赚钱;但是重点也不是赚钱,要享受钱那个快乐;就是这样子。

当然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但是问题是,我们只想创造今生的安乐,大部分都是这样。好,你经过你长时间的努力,十年寒窗的苦读,得到好的学位,得到好的工作,你也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东西了,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安稳吗?我们还是害怕。为什么?因为有死亡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么当然一般人不去想死亡,也就一天过一天,那么等到死亡到来的时候,就开始恐惧害怕。因为他生命只规划到今生,所以死亡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毁灭;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你不考虑来生的问题。就是说,假设没有来生,那这个事情非常单纯,生命只有今生,那么大家及时行乐,因为没有来生,你断恶修善完全没有意义,你把握今生就好了;但是问题既然生命有来生,我们就应该为来生规划。就是你想想看,你来生要去哪里。

一个有情众生,你要你生命的体力,花一半的时间来经营今生,这个可以理解,我身为一个有情,我今生要得到快乐,我要付出一些代价。你可以拨一半的精神体力,来为今生的安乐做一些努力;但是你也要拨一半的时间,为来生作布局。你不能把所有精神体力都投资到今生,那你死亡到来怎么办呢?诸位想过这个问题吗?你对来生没有规划,来生还是会到来;那到来的时候,你没有准备,你更加的恐惧,你可能更加容易坏事。

所以一个修净土的人,他面对死亡的时候是非常安然坦荡,因为这是在他的生命规划当中;有些人甚至于对来生是期待的,是不是?因为他好不容易平常用功修行,就等待这一天。说我存钱,我今天存三百块,明天存两百块,总有一天我要把这个钱领出来,你不是很快乐吗?要兑现了。

问题就是说,你是不是能够有这样的智慧,预先为来生做规划,这是有智慧的人。你如果把所有精神体力都用在今生,你到临命终肯定会后悔,而且那个时候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应该要透过这个经论的学习,应该要判断,我们生命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来生继续在三界流转,第二个我们求生到净土去。那么这当中有什么差别?你应该要在你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就要许下这个目标,要预作规划。

好,我们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一下,跟这个课程有关的,我们还有十五分钟。好,那么我就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弟子已经习惯念六字大明咒,如果再转成阿弥陀佛圣号,念到一半,还是转回六字大明咒。我是否能够继续念六字大明咒,来回向西方净土。这个方法行的通吗?

【师父答疑】:我想我们刚刚说过,因为净土法门是本尊相应法,你不管用什么方法,你一定要跟本尊相应;那么这个本尊相应法,有观照力跟行动力。这个观照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修行的,如果你内心当中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对净土没有强烈的欣求心,你不可能往生。至于你用什么方法,这个行动,你已经念观世音菩萨或念六字大明咒,这个可以透过回向。不过《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提到一个重要的观念,如果你诵其他的经或者持其他的咒,你不是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你最好念完以后,再念几句佛号作收尾。因为你这个佛号毕竟是根本法门。

还有一点,我建议大家临命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的时候,你最好念阿弥陀佛,这个是事实。就是你平常你习惯修什么是一回事,你临终的时候念阿弥陀佛,这个是事实;因为你一定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嘛,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跟弥陀感应道交,印光大师说,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直接的感应,“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的心直接因为念佛的因缘,跟弥陀本愿相应。那你临命终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这个你就要经过一个transform(转换)——至心回向。至心回向我说过,要扣一些所得税,就是一个间接的因缘。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你习惯念六字大明咒,没有关系。但是你知道你的方向在哪里;你念六字大明咒,也是为了求生净土。然后你念完以后,念几句佛号做收尾,最后一定要注意,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念佛。因为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临命终你最好念佛。

就是,佛号在你的心中是你的根本法宝,可能你在念佛的时间不多,但是它在你的心中永远是别人不可取代的,叫不共的皈依。你心中很清楚,佛号是你的根本法宝,虽然我平常念它的时间不多,但是我这个佛号在心中现出来的时候,那个是一种强烈的皈依。那你平常念六字大明咒、大悲咒都可以,所以这叫圆修;就是目标明确,你所有的善法就是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一点我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就是你一定要以阿弥陀佛的圣号当作你的根本法宝,这个根本法宝是任何一个法宝都不能取代的。

【学员提问】:老人家念佛号念不准的问题,华语发音不准。

【师父答疑】:其实这个不是一个重点。其实阿弥陀佛是法界身,他能够以各种身相出现,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我之前看过敦珠仁波切修本尊相应法,他提出一个概念说,他是修文殊菩萨的本尊相应。当然本尊有很多,说是一心归命文殊菩萨,那么谁代表文殊菩萨呢,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说一心归命阿弥陀佛,那谁代表阿弥陀佛呢,是阿弥陀佛的身相,还是佛号呢。

那么在密宗,当然它很注重观像,观文殊菩萨的像。这个观像就有问题了,中国人画的像跟美国人画的像又不一样;有些人根本像都观不出来,他只能够观察文殊菩萨的光明。但敦珠仁波切讲一个重要的话,他说啊,修本尊相应法,你不管观想他是光明,或者认为文殊菩萨是男人、是女人都没关系;重点在于,你要相信,你心中所现的影像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你要相信这件事情。这个诸位懂吗?

你要相信你心中的佛号,不管你用美国话来念,你用中国话来念,你要相信这个影像就是弥陀的所有功德,你要相信这件事,弥陀他就有办法进来。就是人跟佛的感应,不在于外表,因为佛他可以现出,阿弥陀佛的功德可以以无量的身相出现,他不是障碍;问题是你跟佛的感应,就是信心跟愿力。有一份的信心,一分的感应;十分的信心,十分的感应。

这个道理就是说,诸位一定要注意,你不管用什么口音来念佛,你永远要相信,你所创造的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它就是代表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要相信这件事情。就是这个月亮,它可以在不同的脸盆当中出现,但是每一个脸盆的影像,都是得到月亮的这个感应,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佛陀的功德,在《华严经》上说就是,一为无量的。所以这个音声不是问题,懂吗?但是如果你怀疑,这不是阿弥陀佛,那糟糕了,你自己障碍自己,所以障碍是自己的疑惑。

本尊相应法就是说,你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你说,我喜欢香港画的佛像,香港画的佛像就是属于比较有福报的;台湾画的佛像都比较俊秀,比较英俊型的,那么都可以。但是你永远要相信,你所礼拜的这尊佛像,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它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那你在礼拜的时候,每一个礼拜都灭罪生善。所以这个信心,在佛法当中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懂吗?就是佛陀的功德,要到你的身心当中,你要准备的部分是信心就可以了,其他都是阿弥陀佛的问题了;这些技术问题,佛陀会克服的。

【学员提问】:法师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我看了道源老和尚所写的阿弥陀佛的注解,其中有一句说,众生本来就是佛。我看了以后就很疑惑,如果众生本来就是佛,那为什么会沦落红尘,又变成众生。所以不明白就在这里。

【师父答疑】:他这个地方是讲,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在《楞严经》上说,众生就像金矿,佛就像黄金。金矿,我们不能否定金矿有黄金的本质,但是你要经过提炼,懂吗?那么众生都是佛,就是说我们看经典,有时候你不能依文解义,你要看古德的注解。应该说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为他的本质是佛性。因为金矿的本质是黄金,你只要用火去烧它,那个杂杂质就会消失掉,因为杂质是虚妄的,它可以破坏。

我们讲真如,真如就是佛性的另外一个代名词。真如在经典上说,有在缠真如,缠,就是那个缠绕的缠,就是被烦恼所缠缚的真如。还有一个,叫出缠真如。那么说,我佛性是真如,佛也是真如,祖师就安立不同的名词,佛陀的真如是出缠真如,他是解脱烦恼的那种真如;我们现在的真如,叫在缠真如,就是金矿,虽然有黄金,但是有杂质;那么我们必须努力,由戒定慧,把这个杂质消灭掉。但是重点,就是我们有成佛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本质不是黄金,《楞严经》上说,说假设你今天用电锅去煮沙,你不可能变成饭,沙非饭本。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佛性,你不管怎么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为你的本质不是佛。就是你用沙,用高温去煮,顶多变成热沙,因为沙不是饭的根本;那么因为我们是米,这个米有成就饭的可能性,懂吗?所以米可以代表众生,饭就代表佛陀,米有成就饭的可能性;米只要我们经过加温,它就能够转成饭。所以这个米,有饭的本性在里面,这个道理就是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请问念南无阿弥陀佛,跟念阿弥陀佛有什么不同?

【师父答疑】:南无有皈依的意思。一般我们平常修行,你刚开始念佛的时候,先念六字的,刚开始,因为那个时候心思粗重;慢慢慢慢,心比较微细的时候就转成四字。刚开始念南无,它对妄想的调伏有帮助,但是你的心慢慢细的时候啊,你就不一定要念六字,就转成四字。

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临命终的助念一定要用四字。这个我最后一堂课《临终关怀》会说明,临终的助念不能用六字,只能够用四字,因为临命终的人心识已经很薄弱。所以平常的修行可以用六字,念六字一段,然后再转成四字;但是临命终一定要用四字。功德完全一样,这只是方便不同。

今天的课程,我们《净土十疑论》是就着理论,从因缘来观察这个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差别;明天以后的课程,是完全是实修。《念佛止观修行法要》,是站在你已经有这样的一个往生的准备,那你怎么去付诸行动;所以明天的课程完全是实际的操作。那么第三堂课的《临终关怀》,是约着临命终人,我们怎么帮助临命终人,把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启发出来。就是有三个主题,也希望对大家能有些帮助。好,阿弥陀佛。

好,我们回向。大家请先坐下,我们把听经的功德回向。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众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