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我的时代1979! > 第六十八章 “建议破格录取”

我的时代1979! 第六十八章 “建议破格录取”

簡繁轉換
作者:老牛爱吃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5:16 来源:源1

第六十八章“建议破格录取”(第1/2页)

章培横合起许成军的笔记本,指尖在封面轻叩:“有点意思。你没纠结补文真伪,倒先抓了‘用’字。这思路倒是活泛。”

许成军笑着低头:“还是章老师提醒得对,‘通变’嘛,先懂‘隐秀’的根,才能让它在今天长出新枝。”

朱冬润也点头。

许成军面对“补文真伪”这一学术迷题,他不纠结考据细节。

而是直击本质“不管是不是刘勰原文,‘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八个字抓得准”。

这是巧思。

用《红楼梦》“草蛇灰线(隐)”与“黛玉葬花(秀)”的例子,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既显文本功底,又避免陷入版本争议的死胡同,举重若轻。

又紧扣时代脉搏!

这是学术功底。

许成军既点出当下文学的短板,又用经典案例证明传统文论对现实创作的指导价值。

回应了章培横“通变”的暗问,做到“古为今用”。

王水照到是觉得这小子是聪明的,

这回答不说多惊艳,

但是哪怕他来答,也答不出来更好的答案。

所以说,他不如...?

好像不太对?

妈的,陷入了比较文学的窠臼。

悬浮逻辑!

许成军结尾那一句“先懂‘隐秀’的根,才能让它在今天长出新枝”。

既不得罪前辈,又显学术锋芒。

无论什么时候,聪明人都才能走的更远啊!

王水照扫了眼许成军青春洋溢的脸。

感叹了句“年轻真好”。

提笔在许成军的报名表上写下“建议破格录取”!

旁边的苏连诚撇了眼,嘴角抽了抽,也画了个对号。

成了!

...

章培横问完,其他教授也蠢蠢欲动。

这场面试变成了也不知是讨论,还是面试的神奇模样。

不过许成军回答的却是好。

虽然五位教授的问题均紧扣各自学术领域:古典、比较、文论、学术史、现实批评。

且直指1979年文学的核心矛盾:传统与西方、创伤与寻根、继承与革新。

但是许成军的回答则始终以“传统为根,西方为用,回应时代”为逻辑。

既引经据典又落地现实。

既显前瞻性,又守得住学术严谨性。

怎么严谨?

那就是:不否定任何一方价值,只讲“怎么用好”。

说难听的叫学术“和稀泥”。

比如。

朱冬润提问:“小许,你说传统文化是‘活树’,屈原在《离骚》里‘发愤以抒情’,和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看似都是情感宣泄,可古人讲‘发愤’要‘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现在的作品却多直白控诉。你觉得传统的‘抒情节制’,对疗愈当下的文学创伤有何意义?”

朱冬润以屈原《离骚》“发愤以抒情”与当下伤痕文学“以痛述痛”对比。

直击“传统抒情智慧与当代文学创伤表达”的核心矛盾。

怎么回答?

打通“古代抒情节制”与“当代直白控诉”的本质差异!

许成军回答:“朱老问到了根子上。屈原的‘发愤’从来不是rawemotion,《离骚》里‘怨灵修之浩荡’的痛,裹着‘香草美人’的比兴,就像把烈火裹在兰草里。痛是真的,但有了文化的肌理,就不只是撕裂,更有回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八章“建议破格录取”(第2/2页)

“传统抒情节制”的精髓是什么?

情感有文化肌理包裹,痛而有回甘!

“现在伤痕文学敢直面创伤,这是勇气,但少了点‘节制’的余味。”

“比如写知青下乡的苦,若学《楚辞》‘引类譬喻’,用‘荒草没了锄头’代‘青春埋了黄土’,用‘破碗盛霜’代‘三餐难继’,既保留痛感,又让读者在联想中品出更深的苦。这不是削弱情感,是让创伤有了文化的重量。”

最后耍滑头嘛。

既尊重伤痕文学的勇气,又指出其提升空间,态度辩证不偏激。

贾值提问:“你说比较文学要‘拿自家宝贝对话’,那《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中国孤儿》,他添了‘爱情线’,删了‘复仇结局’,说这是‘中国的仁政精神’。这种改编算不算‘乱比较’?咱们该怎么对待外人眼中的‘中国故事’?”

你既然说比较文学悬浮逻辑。

那就看看你的文化立场到底立的怎么样。

许成军回答:“贾教授这个例子太妙了。伏尔泰的改编不算‘乱比较’,但算‘带着滤镜的对话’。他要借中国故事讲自己的‘理性主义’,就像我用西方‘冰山原则’讲《隐秀》,各取所需而已。”

老贾你真棒!

先夸!

章教授教的!

“关键是咱们得先把自家宝贝的‘根’说清:《赵氏孤儿》的内核不是‘仁政’,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是‘复仇中见人性’的复杂。”

“外人改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能说清‘原典是什么’。就像现在西方研究《红楼梦》,有人说它是‘家族小说’,有人说它是‘爱情悲剧’,咱们不用急着否定,只要把‘大观园里的人情世故藏着中国的家族伦理’讲透,他们自然会在比较中看见更完整的中国。这才是‘对话’不是‘被解读’。”

这里的核心还是在提炼方法论。

许成军以西方研究《红楼梦》为例,提出“不急于否定外人解读,而要讲透本土肌理”的对话原则。

将比较文学升华为“平等对话”而非“被动解读”,呼应“拿自家宝贝对话”的主张。

到是不违背贾值芳的理念和初心。

一个字:妙!

王水照问;“‘学术谱系图’,那现当代文学研究,该怎么给‘西方理论’和‘传统文论’摆位置?”

许成军答:“把西方理论当‘工具’,传统文论当‘地基’。西方理论可以列在‘方法层’,标清‘哪些能解中国问题’;传统文论列在‘根基层’,标清‘哪些是民族审美底色’”

苏连诚问:“文学该怎么既‘寻根’又‘除弊’?总不能捧着糟粕当宝贝吧?”

许成军回答:“寻根绝不是‘复古’,是‘淘金子’。传统文化从来不是纯金,是‘金砂混泥沙’:孔子的‘仁者爱人’是金,‘三纲五常’的僵化是泥沙;《牡丹亭》的‘至情’是金,‘父母之命’的压迫是泥沙。文学的作用就是‘筛金去沙’:写寻根,既要像沈从文写湘西的‘淳朴人情’那样传金,也要像巴金写《家》里的‘封建枷锁’去除沙。”

....

讲到这,这场面试基本已经完了。

还有啥说的?

问学术?

问视野?

问基础?

展现的还不清楚?

小小的老子上大大的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