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让大明重新伟大 > 第六十九章:公论?

让大明重新伟大 第六十九章:公论?

簡繁轉換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16:23:11 来源:源1

尽管有礼仪官在勉力维持,但是,仍然有不少官员忍不住窃窃私语。

偶尔飘过来的话语,让刘健感觉到如芒在背。

他当然知道,自己现在站出来和科道一起参劾内阁,会引发种种猜疑。

但是,他还是这麽做了。

原因也很简单,这次的集体弹劾,本质上是由他发起的,这一点虽然没有对外宣扬,可至少参与弹劾的这些科道官,他们是知道的。

尽管原定的计划当中,并不需要他直接出面,但是现在既然天子点了他的名,他若再是躲避的话,那下朝之后,要面对科道压力的人,就该变成他了。

但不管他怎麽选,这次的事情之后,他都将会承受巨大的朝野压力。

区别就是,若他不站出来,要承受科道的压力,而站出来要承受的,则是百官对他的质疑和猜测。

而他的这个选择,显然也在朱佑樘的意料之内。

对于自己这个老师,朱佑樘还是有所了解的,要说他有没有宦途之念和私心,那肯定是有的。

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的确有文人士大夫该有的风骨,并不全然是个将礼仪道德当做工具的人。

所以,不管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还是从他自己的坚持出发,朱佑樘这般发问,他都不会再缄默不言。

「回禀陛下,臣并非言官,依照前日宫中所下的旨意,朝中官员不得随意赞否大臣,故而,臣不曾与科道联名。」

「但陛下垂问,臣不得不答,万安等人与李孜省结交,本是朝野公知之事,只因其权势煊赫,此前敢言之人皆被打压贬黜,今科道交劾可见公论,臣请陛下依照科道所言,细察奸佞,厉行黜落,以正朝堂风气。」

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刘健和其他的科道官一同跪倒在地,朗声开口。

见此状况,其他的科道官们也提起一股心劲儿,齐齐开口道:「请陛下黜落奸党,以正朝堂风气。」

「科道交劾,可见公论?」

朱佑樘眼神微眯,脸上掠过一丝冷意。

原因也很简单,刘健现在的这种做法,已经算是破釜沉舟了,如果说,他只是站出来附和科道的弹劾,那麽,最多就是引起一些私底下的猜测。

哪怕所有都清楚,这次的弹劾,就是刘健在背后主导的,也没有实际的证据。

刚刚朱佑樘的问话,其实也是给了他一个撇清自己的机会。

但显然,以刘健执拗的性子,或者说他那点士大夫的清高,不允许他就这麽低头。

所以,他选择了彻底明牌,真正从幕后走到台前,带着这群科道言官继续进攻。

然而,这麽做的后果很严重,不仅意味着,他要承受来自百官的非议,更要承受来自皇帝的怒火。

「姜洪?」

于是,朱佑樘没有再看刘健,而是拿起眼前的奏章,开口叫了一句。

这次科道弹劾的主攻手有两个,其中,汤鼐专门针对内阁,而姜洪则是那个将弹劾范围进一步扩大的人。

此时,随着朱佑樘的目光终于转移到他的身上,姜洪的心中也有些紧张。

「臣在。」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朱佑樘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难以回答。

「你这本奏章,乃是七位给事中,十八名监察御史联名上奏,那朕问你,既是联名,你们是何时在何地商议的此事,决定的要联名上奏?」

「当时在场的人,是只有你们这二十馀人,还是另有他人?」

「六科十三道共有官员上百人,在京者至少也有七十馀人,若当时在场的只有你们这二十馀人,那朕想问问,你是如何挑选的名单?」

「若你是将能找到的科道都齐聚起来商议的,那其他人为何没有对此事有丝毫奏禀?」

一连四问,虽然语气平静,但是,却个个如利刃刺下,正好扎在姜洪等人的软肋上。

这个年轻的御史几乎是在一瞬之间,额头上就渗出了密密麻麻的汗水。

他并不傻,自然能听得出来,天子这一连串的问话之下,到底藏的是什麽意思。

科道联名奏事,在历朝历代都并不罕见,这是言官在面对皇帝的时候,一道最有力的武器。

但同时,达成的条件也十分苛刻。

原因很简单,科道为天子耳目风宪之司,掌监察文武百官,所以,本身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

尤其是监察御史,虽然官职只有七品,但是,其升赏降黜,却都要取自圣裁。

即便是作为都察院主官的都御史,对监察御史的考覆也只有评价建议的权力。

其馀情况下,除了特旨准允以外,对监察御史的任何处置,吏部乃至内阁,都不得私自决定。

这种独立性使得,哪怕是科道内部相互之间,也不存在像其他部门那样上下级的强制约束。

所以,想要达成联名上奏的效果,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讨论和说服,进而取得一致。

也正因科道独立性足够强,大家的政见,立场乃至是利益都不相同,所以在当他们共同发声的时候,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而被视为是『朝堂公论』。

那麽这就涉及到一个具体流程的问题。

如果只是三五个御史联名,还可以说是他们政见相同,私下通气的结果。

但是,涉及到整个六科十三道,合共二三十人这种庞大的数量级,显然就不是可以私下商议的事了。

一般来说,这种级别的联名,应该由都御史或副都御史发起,在都察院的衙署当中公开讨论,最终将结果联本上奏,才能保证,这真的是代表言路的公论。

可如果说要是有这样的会议的话,在京的科道言官,必然都会收到通知全员参与,哪怕最终意见分歧,只有部分人联名,可也绝不会是像现在一样突然发难。

那麽,既然没有在都察院中齐聚商议,而现在又的确有这麽庞大数量的科道官联名上本,原因何在呢?

答案很简单,有人私下联络,在不经公开议论的情况下,纠结了一个小团体,然后联合起来上奏『谏言』。

诚然,朝廷并不禁止官员们私下论政。

但是,一旦这个结论坐实,下一步就会推出真正可怕的结论。

也就是朱佑樘刚刚最后问出的那两个问题。

为什麽是这些人?

又为什麽……没有其他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