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76章 当初也曾并肩而战

贫道要考大学 第176章 当初也曾并肩而战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7:27:18 来源:源1

上午的课堂在评讲各科月考卷子中过去。

中午放学铃声响起,干饭人们齐齐往食堂蜂拥。

陈拾安合上笔,转头看向一旁的班长大人。

少女喝了口暖胃茶,目光斜过来瞄了他一眼,正好跟他对视上。

...

夜风穿过山谷,带着潮湿的泥土味和远处稻田的清香。陈拾安坐在卫生室门前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一支录音笔,正反复听着李默昨天夜里录下的第一段话:“我叫李默……我不想再偷了,可是我怕回去。”声音很轻,像一片落叶贴着地面滑行,却重重砸在他心上。

他把录音倒回去,又听了一遍。不是为了分析语义,而是想感受那种颤抖里的温度??那是一种被世界遗弃太久的人,终于鼓起勇气试探是否还有光肯照进来时的战栗。

温知夏端着一碗热粥走来,在他身边坐下。“赵岩刚联系了民政局,确认李默确实在三年前从福利院失踪。当时登记的原因是‘自行离院’,但监控显示他是被人强行拉走的,后来那辆车就没了踪迹。”她顿了顿,“警方正在追查,但线索断在甘肃天水。”

陈拾安点点头,目光仍落在录音笔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上。“他知道那些人是谁吗?”

“他说记不清脸,只记得味道??烟臭、酒气,还有铁锈一样的血腥味。”温知夏低声说,“每次他们打他之前,都会让他背乘法口诀,背错一个数就抽一鞭子。他说他宁愿挨打也不愿背,因为‘背得越好,他们越高兴,留我越久’。”

陈拾安闭上眼,喉结动了动。这不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故事,却是第一次听到出自一个十二岁孩子亲口描述的细节。他曾以为最深的痛是被逐出道观那天雪落在脖颈里的冷,可现在他知道,有些孩子的童年从一开始就是冬天。

“我们要建的那个应急倾听站,不能再等了。”他说,“不只是放台‘心语盒’那么简单。得有夜间巡逻队,得培训志愿者怎么靠近这些孩子而不吓到他们,还得和地方救助站打通数据通道,确保每一条求救信号都能触发真实行动。”

温知夏看着他:“你打算亲自带队?”

“我必须去。”他睁开眼,目光沉静,“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体制内的人。但我懂那种感觉??当你站在人群之外,所有人都用‘问题少年’四个字定义你的时候,唯一能让你相信自己还值得活下去的,是一个愿意蹲下来平视你的眼睛。”

第二天清晨,他们启程前往省城。一辆改装过的白色厢车停在校门口,车身印着一行蓝字:“青囊云?流动倾听站”。车内装有卫星通信系统、便携式电源、防暴录音设备和简易医疗包,后排还设了一个小型隔音舱,专为情绪崩溃者准备。

随行的除了赵岩和技术员小林,还有三位新加入的“过来人”志愿者:一位曾流浪五年靠捡废品维生的青年阿杰,一个因校园霸凌休学两年后通过“青囊云”走出抑郁的女孩苏晓,以及一名退役特警老魏??他在执行任务时目睹多名未成年人受害,辞职后一直参与儿童保护志愿工作。

“我们的模式很简单。”陈拾安在出发前对团队说,“不主动搜寻,不在公共场合拍照录像,不制造新闻热点。我们只做三件事:提供安全倾诉渠道、识别高危信号、连接救助资源。记住,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桥梁。”

第一站选在西北某铁路枢纽附近的废弃货运站。这里是流浪儿童聚集地之一,常年有十几名年龄在八至十六岁之间的孩子在此栖身。警方曾多次清理,但总有人很快返回??对他们而言,这里至少有遮雨的棚顶和偶尔能翻到食物的垃圾桶。

傍晚六点,车辆缓缓驶入空旷厂区。夕阳将铁轨染成暗红色,几只野狗在远处啃食残渣。刚下车,阿杰就指着角落一处破帐篷低声道:“那边有个小女孩,已经来了半个月。没人敢碰她,听说她半夜会尖叫踢人。”

陈拾安点头,示意其他人原地待命。他自己拎着保温饭盒,慢慢朝帐篷走去。每走几步就停下,像是在整理鞋带,实则是给对方足够时间观察他、评估威胁。

直到距离五米时,帐篷帘子猛地掀开,一个瘦小的身影探出头,手里攥着半截钢筋。

“别过来!”女孩声音嘶哑,“我不饿!你们都滚!”

陈拾安停下脚步,轻轻放下饭盒,退后两步,然后盘腿坐了下来。“我不饿,也不想吃。”他说,“我就坐着歇会儿,行吗?”

女孩没回答,但也没缩回去。风吹动她的乱发,露出一张布满淤青的脸。大约十岁左右,左耳缺了一小块。

十分钟过去,谁都没动。天色渐暗,远处传来火车鸣笛。忽然,女孩开口:“你……你是道士?”

陈拾安一怔,随即明白过来??他今天穿的是那件洗得发白的旧道袍。“嗯,算是吧。”

“我梦见道士了。”她喃喃道,“他说只要我说真话,鬼就不会抓我。”

陈拾安心头一震。“那你愿意跟我说句真话吗?”

女孩沉默良久,终于挪出帐篷,蹲在离他三米远的地方,声音极轻:“我叫朵朵。他们把我卖给了三个男人,一个在兰州,两个在这儿。我想回家,可我不知道家在哪。”

泪水顺着她脏污的脸颊流下,滴进沙土里。

当晚,朵朵被送往临时庇护所。经医院检查,她体内有多处陈旧性损伤,右腿骨折未愈合,且长期营养不良。警方根据她提供的模糊信息展开排查,初步锁定一个跨省拐卖团伙。

而这一切的起点,仅仅是一句“我梦见道士了”。

三天后,第二站抵达西南边境小镇。这里靠近国境线,常有跨境流动儿童滞留。他们在桥洞下发现了一个由六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才五岁,彼此无血缘关系,却以兄弟姐妹相称。他们靠帮人搬货、捡烟盒换钱生存,夜晚挤在防水布下取暖。

陈拾安没有贸然接近,而是让苏晓每天傍晚提着热汤前来,坐在不远处讲故事。孩子们起初警惕,渐渐开始偷看她,甚至有一次偷偷拿走了她放在地上的糖果。

第七天黄昏,那个五岁的男孩终于跑过来,一把抱住苏晓的腿,哇地哭了出来:“姐姐,我想妈妈……她说去打工,再也没回来。”

那一刻,整个团队都红了眼眶。

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在接下来两个月里走过十二个城市边缘地带,建立起七个临时倾听站点。每一个站点都配有全天候运行的“心语盒”,并与当地公益组织、派出所和学校建立联动机制。AI系统能自动识别“我想死”“没人要我”“他们打我”等关键词,并即时推送预警。

成效惊人。仅第一个月,就成功干预十七起潜在自残事件,协助找回九名失联儿童,促成五对亲子重逢。

然而,并非所有故事都有光明结局。

在华北某矿区废墟,他们遇到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名叫石头。他独自住在塌陷区边缘的一间危房里,靠捡煤核卖钱度日。技术人员发现他的声音频谱异常??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声带受损严重,几乎无法发出完整句子。

连续三天,无论谁靠近,他都蜷缩墙角,眼神如野兽般戒备。直到第四天夜里,暴雨倾盆,陈拾安冒着雷电步行两公里送来干衣和热饭。他不说一句话,只是坐在门口,陪着淋湿的男孩熬过整夜。

黎明时分,石头突然伸手,抓住他的袖子,喉咙里挤出几个破碎音节:“……妈……坟……灯……灭了……”

陈拾安立刻意识到这是某种执念。次日清晨,他带着地图和手电进入乱葬岗搜寻,最终在一棵枯树下找到一座无名小坟,碑前的确有一盏熄灭的长明灯。

他买来新油,重新点燃。当晚,石头第一次走进倾听站的隔音舱,对着“心语盒”说了整整四十分钟的话。录音内容无人知晓,但他出来时,脸上有了近半年来的第一个表情??平静。

一周后,石头被安置进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临行前,他递给陈拾安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画着一盏灯,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一句话:

**“谢谢你帮我点亮它。”**

与此同时,“心灵书写”高考改革的影响持续发酵。媒体陆续报道多起因作文引发的家庭和解案例:一名父亲读完女儿描写“爸爸喝酒骂妈妈”的作文后当场落泪,承诺戒酒;一位母亲看到儿子写“我宁愿考零分也不要你再打我”,跪地道歉。

更令人震动的是,某重点高中公布了一份匿名调查结果:在过去三年中,该校高三学生中有68%曾产生轻生念头,43%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而其中超过七成从未向任何人求助。

这份数据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整个教育界。

九月初,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宣布将“倾听者培育计划”扩大至三十所高校,并要求师范生必修《心理倾听与危机干预》课程。同时,全国中小学逐步试点设立“心灵信箱”和“安静谈话角”,鼓励教师接受基础倾听训练。

陈拾安受邀在全国师资培训班上做了首场讲座。讲台上没有PPT,没有数据图表,只有他带来的一叠纸条??全是这些年收集的真实留言。

他抽出一张,朗读道:“老师,我知道您很忙,但我今天看见您笑了,我就觉得自己也能活到明天。”

全场寂静。

他又拿出另一张:“我爸妈说我是累赘。可我在‘青囊云’上传了一首诗,有人回复说‘你的文字让我哭了’。那一刻,我觉得我存在是有意义的。”

他的声音平稳,却字字如钉入人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确认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当我们教会孩子写作时,如果只教他们如何修饰辞藻、迎合评分标准,却忽视了让他们说出心里最真实的声音,那我们就背叛了语言最初的使命??它是灵魂的呼吸。”

台下掌声久久不息。

讲座结束后,一位年轻女教师追上来,眼含热泪:“我班上有名学生,总是趴在桌上睡觉。我以为他懒惰,直到看了‘心灵书写’的宣传视频,我才问他是不是累了。他哭了,说他妈妈癌症晚期,他每天晚上照顾她,白天强撑精神不想被看不起……老师,对不起,我差点就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拾安握住她的手:“你现在听见他了,就不晚。”

秋天来临,落叶纷飞。村小学的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回声节”,邀请周边村落的学生一起来参加。操场上挂起彩旗,中央竖立一台大型太阳能音箱,循环播放来自全国各地的匿名倾诉录音。

每个孩子都可以领取一张星星形状的卡片,写下想说的话,投入“心语盒”转化为电子存档,或选择公开朗读。

一个小男孩走上台,声音稚嫩:“我爸爸死了。奶奶说不能哭,男孩子要坚强。可我想他。我每天晚上都抱着他的照片睡觉。今天我要大声说:爸爸,我想你了!”

台下许多孩子跟着啜泣。

接着是个扎马尾的女孩:“我长得不好看,同学叫我‘丑八怪’。我以前觉得活着没意思。但现在我知道,有个叫小禾的姐姐也被人骂过,她说‘我们可以不漂亮,但我们可以说真话’。所以我今天要说:我不丑,我只是还没长大。”

掌声雷动。

最后一个登台的是李默。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个半月,体重增加了八斤,学会了写字,也开始上学。此刻他紧紧攥着卡片,低头念道:

“我以前觉得,偷东西的人不配说话。可陈老师说,饿着肚子的孩子没有错。我现在每天吃饭,睡得很香。我想告诉以前的自己:你会被爱的,只要你敢说出来。”

全场起立鼓掌。

夜幕降临,繁星满天。孩子们围坐在篝火旁,轮流播放“回声书屋”的录音。一段段温柔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没关系,你说吧,我在。”

“你不是软弱,你只是太累了。”

“我可以陪你,一直到你想笑为止。”

温知夏靠在陈拾安肩上,轻声问:“你说,十年后这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

“他们会成为老师、医生、司机、农夫……”他望着火焰跳动的光影,“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人认真听过他们说话。也许有一天,当他们遇见另一个沉默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蹲下来,说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我听着呢。’”

她笑了:“那就是你的道。”

他摇头:“那是所有人的道。我只是第一个开口的人。”

冬雪初降时,“流浪儿童应急倾听站”正式获批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获得首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百个站点,覆盖主要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和自然灾害频发区。

而在遥远的北极圈内,一支科考队带回消息:他们在一个因纽特村庄安装了第一台极寒版“心语盒”。尽管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某个暴风雪夜,设备记录下一段五岁男孩的录音:

“外面好黑啊。奶奶说祖灵会保佑我。我能说话吗?我说了,它们能听见吗?”

AI系统识别为低风险,但仍将其标记为“珍贵文化样本”,并自动回复一段温和语音:“孩子,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世界的回声。”

这句回应,后来被刻在“青囊云”数据中心的入口石碑上。

又是一年除夕夜。山村恢复宁静,家家户户团聚守岁。卫生室里,陈拾安和温知夏煮了一锅饺子,窗外雪花静静飘落。

铜铃早已换成新的,绳索结实,铃声清亮。

手机忽然震动。是“青囊云”后台推送的年度报告摘要:

-全年接收匿名倾诉记录:**12,743,902条**

-触发紧急救助响应:**8,642次**

-成功干预自杀危机:**1,327例**

-“心灵书写”相关作文平均情感真实性提升**63%**

-用户满意度达**98.7%**,留言最多的一句是:“原来我真的被听见了。”

最后一页附着一张全球声音热力图:从东亚到北美,从非洲到南美,无数光点闪烁,宛如银河倾泻人间。

陈拾安看完,轻轻放下手机。他起身走到门外,仰望星空。

雪还在下,天地一片洁白。

叮??

铜铃轻响,划破寂静。

他知道,此刻地球上某个角落,一定有个孩子正对着“心语盒”低声诉说。

而千里之外,另一台设备即将亮起微光,传出那句永恒的回应:

“没关系,我陪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