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81章 林夏羽毛球二番战! 感谢RU

贫道要考大学 第181章 林夏羽毛球二番战! 感谢RU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7:27:18 来源:源1

周一下午的倒数第二节课是体育课。

五班和十一班一起上。

之前因为要练习八段锦的缘故,两个班都是一起上课,由陈拾安来带着一起练习的。

现在已经不用再练习八段锦了,五班和十一班便分开在两...

雪落无声,却压弯了屋檐前的枯枝。陈拾安一夜未眠,反复听着林晓雨那段语音??不是用设备,而是用手摇式录音机,一遍又一遍。那声音像一根细针,扎进他耳道深处,又缓缓刺入心口。他知道,这不是第一个在黑暗中呼救的孩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天刚蒙蒙亮,村里的狗吠了几声,惊起一群麻雀。陈拾安披衣起身,将昨夜写下的《听心录》新页轻轻夹进书册,又从柜底取出一只木盒。盒上刻着“回声”二字,漆面斑驳,是他师父留下的遗物。打开后,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纸、一枚铜铃,还有一本手抄经文:《安语真言》。

这本经不是用来念给神明听的,而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出口,如何让沉默者开口,如何让破碎的声音重新成句。他曾以为这是修道者的旁门小技,如今才明白,它竟成了无数孩子活下去的阶梯。

他摩挲着铜铃,铃舌轻颤,发出一声极细微的嗡鸣,仿佛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

上午九点,赵岩的视频通话准时接入。画面里,他穿着白大褂站在实验室,身后是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屏幕。

“‘回声计划’第一批设备已经发往云南、贵州和甘肃。”赵岩语气平静,但眼底有血丝,“我们做了优化:贴片能自动识别情绪波动频率,当检测到压抑超过阈值时,会触发震动提醒,并引导使用者录音。更重要的是……它现在可以匿名上传至加密云端,哪怕没有Wi-Fi,也能通过短波信号缓存发送。”

陈拾安点头:“孩子们最怕被认出来。”

“所以我们加了个功能。”赵岩调出界面,“录音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句随机诗句作为标识符。比如林晓雨那条,她的标识就是:‘风过空巷,灯未熄’。”

陈拾安闭上眼,默念一遍,嘴角微动:“好名字。”

挂断电话后,他正准备去学校查看石头的情况,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冲进来,满脸通红,喘得说不出话。是隔壁班的小梅。

“陈……陈老师!石头他……他在美术课上突然晕倒了!”

陈拾安心头一紧,抓起药箱就往外走。

卫生室走廊上围了一圈人。心理老师正在安抚其他学生,警察也在场。见到陈拾安,民警立刻迎上来:“孩子嘴里咬着一张纸条,我们没敢动。他说只愿意交给您。”

陈拾安接过纸条,展开一看,字迹歪斜颤抖:

>“我不是坏孩子……可他们都说我是疯子……我听见妈妈在哭……可她不在家……我想回家……但我回不去了……”

他手指微微发抖。这不是石头平时的笔迹,更像是在极度混乱中写下的话。

“什么时候发现的?”他问。

“十分钟前。”美术老师低声说,“他一直在画画,画着画着就开始自言自语,说什么‘妈妈回来了’‘她在唱歌’……然后突然站起来大喊‘别打我!’接着就倒下了。”

陈拾安掀开帘子走进病房。石头躺在病床上,额头沁汗,呼吸浅而急促。他手腕内侧有几道新划痕,已被护士包扎。床头放着他最后一幅画:一座燃烧的桥,桥下河水漆黑如墨,桥上只有一个影子在奔跑,背后有许多模糊的人影追逐。

陈拾安坐在床边,轻轻握住石头的手。那只手冰凉,指尖还在轻微抽搐。

他没有叫醒他,只是低声念起《安语真言》中的“宁神章”。那是种古老的音律疗法,以特定节奏的呼吸与诵读,引导紊乱的心神归位。随着他的声音流淌,石头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

一个多小时后,石头睁开了眼睛。

“师父……”他声音沙哑,“我……我又梦见妈妈喝酒了……她说我要是再逃,就把我的画全烧了……我还听见她在骂我……可她明明在医院啊……”

陈拾安静静看着他:“你觉得那些声音是真的吗?”

石头咬唇,眼泪滚落:“我不知道……有时候我觉得她是爱我的……可每次她醒来,都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就像梦里的人不是她……”

陈拾安从药箱取出双频捕捉器,播放昨晚桥洞内的残留音频。当那段女性呓语再次响起时,石头浑身一震。

“这是……妈妈说的话?”

“是她在醉酒状态下的无意识表达。”陈拾安关掉录音,“但它不是全部的她。正如你画里的妈妈站在舞台上唱歌,那是真实的她;你在台下举牌说‘我爱你’,那也是真实的你。可当痛苦太深,人就会分裂??一边是想爱孩子的母亲,一边是被命运击垮的女人。”

石头怔怔流泪:“那……我该怎么办?我不想恨她……可我害怕她……”

“不怕。”陈拾安握住他的手,“我们可以一起等她回来。真正的她,一定会回来。”

当天下午,陈拾安再次拨通温知夏的电话。

“石头出现幻听症状,结合创伤史与家庭环境,建议启动‘双轨疗愈’方案:一是继续跟进母亲的心理康复进度,确保出院前完成亲子共情训练;二是为石头安排艺术治疗小组,借助绘画释放压抑情绪,并引入安全依恋重建课程。”

温知夏沉默片刻:“我已经联系了省儿童心理中心的专家团队,他们会派一名驻校治疗师来协助。但有个条件??你要亲自参与评估会议。”

“我可以去。”陈拾安说,“只要对孩子有用。”

三天后,陈拾安坐上了通往县城的大巴。山路颠簸,窗外雪花纷飞。他怀里抱着石头最近的五幅画作,还有那份由“青囊云”生成的心理风险报告。车行至半途,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你是陈拾安吗?我是林晓雨。我想问问……你说的‘倾听角’,能不能建在网上?我不想面对面说话,但我……我想试试说出来。”

他盯着屏幕良久,回复道:

>“能。而且已经在做了。下周‘青囊云’将上线‘夜语亭’功能,专为不敢露脸的孩子准备。你可以匿名进入,只用声音,甚至可以用变声器。只要你愿意说,就有人在听。”

抵达县城已是傍晚。会议安排在教育局会议室,气氛严肃。除了心理专家、社工代表,还有两位来自省教育厅的督导员。

讨论持续两个小时,焦点集中在是否应对石头母亲采取强制监护权转移措施。

“目前她尚未造成实质性身体伤害。”一位督导员坚持,“法律上难以支持剥夺监护权。”

“可精神虐待同样是伤害。”温知夏声音冷静,“孩子已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包括闪回、幻听、自我否定。如果我们等到悲剧发生才行动,那就不是保护,是失职。”

陈拾安一直沉默,直到被点名发言。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素描本,翻到一页,推到众人面前。

那是石头最新的一幅画:一间亮着灯的小屋,窗边坐着母子二人,桌上摆着一碗面,墙上挂着一幅画??正是之前那幅“妈妈唱歌,儿子举牌”的作品。屋外风雪交加,但门缝透出温暖的光。

“这是我问他‘你最想回到哪一天’时,他画的。”陈拾安说,“这不是幻想,是他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一个安全的家,一顿热饭,一句温柔的话。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是日常,对他却是奢望。”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

“我们总说要依法办事。可法的初衷是什么?是维护秩序,更是守护弱者。如果法律不能保护一个在桥洞里发抖的孩子,那我们要它何用?如果制度不能听见一个母亲在醉梦中的忏悔,那我们要它何为?”

会议室一片寂静。

最终,会议达成共识:暂不剥夺监护权,但启动“家庭观察期”,由社区、学校、心理机构三方联合监督,每月提交评估报告。若母亲复饮或再有暴力行为,立即启动司法程序。

散会后,温知夏递给他一杯热茶。

“你知道吗?”她望着窗外飘雪,“昨天晚上,‘青囊云’收到了第10万条有效倾诉录音。最长的一条,讲了整整47分钟,是一个农村女孩说她从小被当成男孩养,直到青春期才发现性别认同困惑。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完整地说完自己的故事。”

陈拾安笑了笑:“那句诗是什么?”

“‘月照旧墙,影不成双’。”温知夏轻声道,“我把这条设为纪念标识,永久封存。”

返回山村的路上,陈拾安做了一个决定。

他要在“倾听角”基础上,建立“少年声库”??收集孩子们自愿分享的声音故事,经脱敏处理后,用于培训教师、警员、社工,让更多人学会倾听。同时,他向赵岩提议开发“回声树洞”小程序,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通过语音留言获得回应。

腊月二十三,小年。

村小学举办了一场特别活动:“听你说”分享会。孩子们轮流站上讲台,有的朗读日记,有的播放录音,有的展示画作。石头最后一个上台,手里拿着一幅新画。

画面上,桥依旧存在,但不再破败。桥身铺满鲜花,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从此岸到彼岸,只需一句我在。”

他说:“这是我梦见的未来。妈妈出院那天,我会去接她。我要告诉她,我不怕她了,因为我学会了保护自己,也学会了等她。”

全场掌声雷动。

当晚,陈拾安收到一条系统通知:

>【青囊云?紧急响应】

>用户ID:LY-2304(林晓雨)

>触发关键词:“今天我说了三句话”

>内容类型:正向表达

>建议操作:无需干预,标记为“复苏案例”

他点开音频,听到林晓雨清亮的声音:

>“第一句,我对同桌说了‘谢谢’;第二句,我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第三句……我对镜子说,‘林晓雨,你很棒’。今天,我没有藏药片。我想,我可能……开始喜欢这个世界了。”

陈拾安靠在椅背上,久久未语。窗外,除夕的鞭炮声零星响起,烟火照亮了半边夜空。

他翻开《听心录》,提笔写下新的一段:

>**“世人皆求雷霆万钧之音,唯道者俯身聆听草尖露坠之声。一念生,则万象苏;一语出,则寒冰裂。故曰:言为心声,听即救赎。”**

写罢,他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

无数声音再次响起??

有孩子笑着说“我今天被老师表扬了”,

有少年哽咽着说“爸爸终于抱了我一次”,

有少女轻声呢喃“原来真的有人愿意听完我说话”……

这些声音或许永远不会登上新闻头条,不会改变世界格局,但在某个深夜,在某间简陋的卫生室里,它们汇成一条无声的河,冲刷着孤独与绝望的堤岸。

陈拾安闭目静坐,如同庙中老僧。

他知道,这场“考试”远未结束。

贫道要考大学??考的不是分数,是人心能否被真正看见;

考的不是排名,是每个孩子是否都有权利说出“我在”。

而他这一生所修之道,不过八个字:

**你不孤单,我一直都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