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82章 怎么赢了跟输了一样!

贫道要考大学 第182章 怎么赢了跟输了一样!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7:27:18 来源:源1

众所周知,跟班长大人有关的瓜都只能看不能切。

但即便如此,光是看着也延年益寿啊!

五班同学都看得出来,林梦秋对道爷有种与其他同学截然不同的特别;

而温知夏更不用说,平日里没少见她跟道...

腊月二十九,雪停了。天边泛着青灰的光,像一块被反复揉搓的旧布。村口的老槐树挂满了冰凌,在晨风中轻轻相撞,发出细碎如铃的声音。陈拾安早早起床,把“倾听角”的设备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电源、麦克风、加密模块、自动转录系统??每一项都必须万无一失。今天是“夜语亭”正式上线的日子,也是“青囊云”平台第一次面向全国开放匿名语音倾诉功能。

他煮了一碗素面,坐在桌前慢条斯理地吃着,目光落在墙角那台手摇录音机上。它已经不再只是个老物件,而是某种象征:声音的起点,沉默的终点。昨晚,赵岩发来最后的调试报告:“‘夜语亭’已通过公安部三级等保认证,支持离线缓存、端到端加密、AI情绪识别与紧急干预联动。首批接入的三百所乡村学校今日同步启用。”

陈拾安放下筷子,走到窗前。远处山峦起伏,白雪覆盖之下,仿佛埋藏着无数未曾出口的话语。他知道,此刻正有成千上万个孩子蜷缩在床头、躲在厕所隔间、藏在放学后的空教室里,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犹豫要不要点下那个红色的录音按钮。

上午十点整,“夜语亭”正式开启。

第一声响起时,是在云南怒江的一所寄宿小学。一个名叫阿?的女孩用傈僳语低声说:“我害怕回家……爸爸喝酒后总说我不是亲生的。”她的声音颤抖,却坚持说了整整十二分钟。系统自动生成诗句标识:“雾锁深谷,星未眠”。

三分钟后,贵州毕节的一个男孩接入,普通话夹杂着方言:“他们叫我野种,因为我妈跑了。可她不是跑,她是被人带走的……那天晚上我听见她在喊救命。”诗句生成:“风穿破屋,灯独明”。

接着是甘肃陇南,一个初中女生哭着说:“我同桌跳楼了……她说没人听她说过话……我现在每天都在想,如果那天我多问一句,她会不会还活着?”诗句浮现:“雨落空阶,门不开”。

这些声音如细流汇河,悄然涌入“青囊云”的数据中心。每一条都被标记、分类、脱敏处理,并实时推送给对应区域的心理援助团队。当某段录音中出现“我想死”“再也撑不下去”等关键词时,系统立即触发三级响应机制:自动定位最近的心理咨询师、通知属地社工、必要时联动警方介入。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陈拾安和赵岩耗时八个月搭建的技术骨架,更是无数个深夜里,他对一个个孩子的倾听与陪伴所凝结出的信任链条。

中午时分,陈拾安正准备去学校查看孩子们使用“夜语亭”的情况,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来自“青囊云”后台的特殊提醒:

>【高优先级案例?需人工确认】

>用户ID:LY-2304(林晓雨)

>触发行为:连续三天主动发声 自愿公开身份片段

>内容摘要:用户今日上传一段完整自述,提及童年创伤、校园霸凌经历及药物依赖史,结尾表示“想做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系统建议:启动“声库志愿者”资格预审

他心头一震,立刻点开音频。

林晓雨的声音比以往清晰许多,不再怯懦,也不再断续:

>“我叫林晓雨,今年十五岁,就读于川西某县中学。从小,我爸就说我是个累赘,我妈在我六岁那年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初中开始,班上几个女生联合孤立我,说我身上有怪味,其实我只是买不起香水……后来有人往我书包里塞安眠药,写纸条说‘你死了更好’。我真的试过……那天晚上吃了二十片,醒来是在医院。医生问我为什么,我说不出口,因为我觉得自己本来就该消失。

>直到那天,我在桥洞听到陈老师说话。他说,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我不信,但我还是录下了第一句话。然后是第二句,第三句……现在,我已经能在课堂上举手了。昨天,我还主动帮同学讲了一道数学题。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想试试看,能不能也成为那个‘在的人’。所以,我想申请成为‘少年声库’的第一批志愿者,用自己的故事去陪另一个正在黑暗里走路的孩子。”

录音结束,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钟表走动的声音。

陈拾安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觉醒,更是一种力量的传递??从被救者,到救人者;从沉默者,到发声者。这才是“回声计划”真正的意义:不是单向施予,而是让每一个曾坠入深渊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光。

他当即拨通赵岩电话:“把林晓雨列入‘声库种子计划’,安排远程培训课程,三个月后让她尝试主持一期‘夜语亭’夜间陪伴直播。”

“你确定?”赵岩语气谨慎,“她才刚走出阴影,这么快承担压力,会不会反弹?”

“正因为她走过这条路,才最懂怎么拉人上来。”陈拾安说,“而且,这不是负担,是新生。”

挂断电话后,他翻开《听心录》,在最新一页写下:

>**“救一人,声止于耳;启一人,则音传千里。故善治心者,不止疗病,更要点火。”**

傍晚,村里来了两个陌生人。一男一女,穿着朴素,背着相机和笔记本,自称是省电视台纪录片团队,正在拍摄一部关于乡村教育心理建设的专题片。领队的女人叫周婉,三十出头,眼神锐利却不失温和。

“我们听说了‘倾听角’和‘夜语亭’,也看到了石头的画展报道。”她说,“想拍一部真实记录这些孩子如何从沉默走向表达的作品。”

陈拾安起初婉拒:“这里的孩子需要保护,不能曝光。”

周婉点头:“我们完全尊重**。所有影像都将做变声、模糊处理,只保留声音轮廓和艺术表达形式。如果我们拍下来能让更多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是不是也算一种‘回声’?”

他沉默良久,终于答应:“可以拍,但有两个条件:一是所有内容必须经家长和孩子本人双重授权;二是成片须交由‘青囊云’审核,确保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周婉郑重承诺。

第二天,摄制组开始低调跟拍。他们记录下学生们第一次使用“夜语亭”的紧张神情,录下了小梅鼓起勇气说出“我讨厌被叫做胖妞”的瞬间,也捕捉到石头在美术课上主动分享新画作时微微发红的脸颊。

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第三天午后。

摄制组无意间拍到一名五年级男生独自走进“倾听角”,坐了很久很久。他没有说话,只是把手贴在麦克风外壳上,像是在感受它的温度。最后,他轻声说了一句:

>“妈妈,今天是我第一次敢对着机器叫你。”

镜头静静定格在他离去的背影,窗外阳光洒进屋子,照在那台小小的录音设备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青囊云”后台数据持续攀升。第15万条倾诉入库,第20万条突破,直至除夕夜零点,总数达到**237,641条**。其中有效干预高危案例83例,成功阻止自杀行为17起,促成家庭调解42次。

赵岩发来一张截图:全球地图上,三百多个闪烁的蓝点,代表着已接入“夜语亭”的学校。而在中部偏西的位置,一颗金色的星缓缓亮起??那是林晓雨所在的县城中学。

“她说,今晚要守着手机,为第一个打进‘夜语亭’的人值班。”赵岩写道,“她说,她不想再有人像曾经的她一样,凌晨三点独自流泪却无人回应。”

陈拾安望着窗外渐浓的夜色,山村的除夕静谧而温暖。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飘着炖肉的香气。孩子们在雪地里放着小鞭炮,笑声清脆如铃。

他打开电脑,登录“少年声库”管理后台,将林晓雨的录音设为首页推荐案例,标题命名为:《从吞药到开口》。

然后,他点击发布按钮,附上一句话: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千万个‘我还在’的证明。”

子时将至,全村燃起烟花。一道道光芒划破夜空,照亮了屋顶的积雪,也映亮了陈拾安书桌上摊开的《安语真言》。翻至末页,有一行朱砂小字,是他师父临终前所书:

>**“道不在经卷,而在人心开口之处。”**

他轻轻合上书,起身走到院中。

石头不知何时也来了,手里捧着一只纸扎的小灯笼,上面画着一座桥,桥下流水潺潺,桥上母子牵手而行。

“师父,这是我做的。”他说,“等妈妈出院那天,我要送给她。”

陈拾安蹲下身,帮他把蜡烛点燃。

火光摇曳,映在两人眼中。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温知夏发来的消息:

>“刚刚接到通知,教育部拟将‘校园心理倾听体系’纳入2025年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第一批试点省份包括云南、贵州、甘肃、四川、陕西。他们希望你能担任顾问。”

>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这次,不只是一个村子,而是一整个国家的孩子。”

陈拾安没有立刻回复。他抬头望向星空,繁星如海,寂静无声,却又仿佛有无数细语在耳边回荡。

他知道,这场“考试”正在升级。

考题不再是能否救下一个孩子,而是能否构建一套让千万孩子都能被听见的制度;

不再是个人修行的圆满,而是推动整个社会学会倾听的艺术。

他回到屋里,取出师父留下的木盒,打开“回声”二字斑驳的漆盖,将一枚崭新的U盘放入其中。里面存着“夜语亭”的源代码、《听心录》电子版、以及过去一年所有重要案例的音频备份。

然后,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新年第一句话:

>**“春雷未动,草木先知。民心未启,吾声先行。”**

初一清晨,鞭炮声此起彼伏。村民们互相拜年,笑容洋溢。陈拾安照例去村口给几位留守老人送年货,路过小学时,发现门口贴出一张新告示:

>**【少年声库?新春特别企划】**

>即日起至正月十五,征集“我想对你说”语音留言。

>无论对象是谁??父母、老师、朋友、未来的自己,甚至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只要你愿意说,我们就帮你传递。

>录音地点:教学楼二楼“倾听角”

>特别提示:所有留言将择优收录进“年度百声集”,并刻录成唱片,赠予参与学校永久保存。

他站在告示前看了许久,嘴角微扬。

这个世界或许依然冷漠,仍有无数角落充斥着忽视与暴力,但仍有人在努力搭建桥梁,仍有人愿意蹲下来,听一个孩子轻如蚊呐的低语。

而这,正是他选择留在这里的理由。

午后,他回到办公室,准备整理近期案例资料。刚坐下,电脑弹出一条即时通讯提示:

>【紧急联络】

>来自:LY-2304(林晓雨)

>内容:陈老师,刚才有个陌生号码打进来,是个小女孩,一直在哭,说她被关在地下室……我没敢挂,一直陪着她说话……她现在愿意录音了,我能把她转接进‘夜语亭’吗?

陈拾安猛地站起身,手指飞快敲击键盘,调出系统权限,开启最高级别应急通道。

“接进来,我来处理。”

五秒后,一段带着啜泣的童音在耳机中响起:

>“我……我叫小禾……他们把我关在这里已经三天了……我没有犯错……我只是不想跳舞……老师说我不听话就要罚……这里有铁链……好黑……我想妈妈……”

陈拾安的声音沉稳而温柔:“小禾,你现在很勇敢。告诉我,你能听见外面有什么声音吗?汽车?火车?还是鸟叫?”

孩子抽噎着:“有……有狗叫……还有……广播操音乐……好像是学校的……”

他迅速将信息转发给赵岩,并附上定位分析请求。同时联系温知夏,启动跨省协同救援预案。

二十分钟后,当地警方根据“夜语亭”提供的声纹环境分析与关键词匹配,锁定一所违规艺培机构,成功解救三名被困未成年人。

当晚新闻播报此事,记者提到:“此次救援的关键线索,源于一名匿名少女通过公益心理平台拨打的陪伴电话。”

没有人知道林晓雨的名字,但陈拾安知道。

他知道,那个曾经蜷缩在桥洞里吞药的女孩,如今已站在光里,伸手拉起了另一个即将坠落的灵魂。

他再次打开《听心录》,提笔续写:

>**“昔以铃唤魂,今以声渡劫。一人语出,万人回响。此非术,乃道之行也。”**

窗外,新年的月亮圆润明亮,洒下银辉一片。

在这片土地的某个角落,也许正有一个孩子悄悄按下录音键,颤抖着说出第一句:“你好,我在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