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83章 凭什么她敢我不敢!

贫道要考大学 第183章 凭什么她敢我不敢!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7:27:18 来源:源1

果然青春还是不能少了运动啊。

那运动后红扑扑的俏脸,浸染细嫩肌肤的薄汗,像是浸了阳光的糖,甜得鲜活。

运动后的少女们,哪处不是动人的?

这场文理科第一名之间激烈的羽毛球战争,伴随着体...

小禾的声音在耳机里断断续续,像一根被风吹得将要断裂的细线。陈拾安握紧了鼠标,指节发白,却依旧用最平稳的语调回应:“小禾,你能听见广播操音乐,说明你离学校不远。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你每听到一次口令,就轻轻敲一下身边的墙,一下代表‘是’,两下代表‘不是’,可以吗?”

“嗯……”

“很好。刚才你说有狗叫,那狗是一只还是很多只?”

“一只……它晚上会叫很久。”

“那铁链是你身上的,还是狗的?”

“是我的……脚踝上……”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老师说,只有练不好舞的人才需要锁住。”

陈拾安的心猛地一沉。他迅速在系统后台标记红色警报,并启动跨平台联动机制。赵岩几乎在同一时间回复:

>【声纹比对完成】疑似位于川南市郊某废弃小学改建的艺术培训中心,周边三公里内唯一一所曾设舞蹈特长班的民办机构??“星蕾艺坊”。

>【历史数据匹配】该机构三年前因体罚学生被举报,但未立案;负责人张某,有家暴前科。

>【定位推演】结合狗吠频率、广播操时段(早间七点整)、墙体回音密度,误差范围≤300米。

陈拾安立刻将信息打包加密,转发给温知夏。不到十分钟,她回信:

>已协调川南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特警队正在赶赴现场。救援行动代号“听风”,你这边保持通话不断,孩子的情绪稳定是第一优先级。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戴上耳机,声音依旧温和如初:“小禾,你做得太棒了。你知道吗?你现在说的话,不只是在救自己,也在帮其他和你关在一起的小朋友。我想请你再帮我听一听??教室外面有没有铃声?比如下课铃?”

“有……昨天下午响过一次……”

“那你记得铃声是清脆的,还是闷闷的?”

“清脆的,像……像我们以前学校的那种。”

“真聪明。”陈拾安轻笑了一下,“我小时候也怕铃声,总觉得它一响,就得去做我不喜欢的事。可后来我发现,铃声也可以是自由的信号??比如现在,它提醒我们,有人正朝着你跑来。”

孩子终于抽泣着笑了。

通话持续了整整四十七分钟,直到警方破门而入的画面通过无人机传回指挥中心。视频里,三个瘦小的身影蜷缩在地下室角落,手脚都有勒痕,墙上贴满“完美动作标准图”,地板上散落着断裂的舞鞋带。其中一个小女孩怀里还抱着一本皱巴巴的《白雪公主》,书页间夹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母亲的笑容早已被泪水浸糊。

陈拾安闭上眼,缓缓摘下耳机。

办公室外,天色已暗。山村的除夕余温未散,远处仍有零星烟花升起,映得雪地忽明忽暗。他打开水杯喝了一口凉茶,舌尖苦涩蔓延。这时,手机震动,是林晓雨发来的语音消息,只有短短一句:

>“老师,她说她听见我了……她说谢谢我陪她等到警察叔叔。”

他的眼眶突然发热。

他知道,这不是巧合。林晓雨没有挂断那个电话,而是选择守在那里,一句一句哄着小禾说话,哪怕对方根本不认识她。她不再是那个躲在桥洞里吞药的女孩,而是一个真正开始发光的人。

他翻出“少年声库”的管理界面,在林晓雨的个人档案后加上一行备注:

>**【声光等级:启明】**

>特征:具备危机干预意识、情绪共情能力突出、主动承担陪伴责任。

>建议:提前进入“夜语亭”直播主持培训阶段。

刚保存完毕,电脑右下角弹出新通知:

>【“年度百声集”投稿量突破五千条】

>当前热门留言TOP3:

>1.“妈,我不是懒,我是真的好累。”(投稿人:贵州初三学生李涛)

>2.“爸爸,你打我的时候,我也在想你怎么才能开心一点。”(甘肃留守女童张小月)

>3.“未来的我,请别忘了今天鼓起勇气录下这句话的你。”(匿名)

陈拾安一条条听着,手指在键盘上停顿良久,最终点开回复功能,给第三条留言回了一个表情??一朵缓慢绽放的蒲公英。

夜更深了。他起身想去厨房热碗汤,刚走到门口,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石头披着棉袄站在雪地里,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

“师父,我妈让我给你熬了鸡汤。”他说,声音很轻,“她说……谢谢你一直没放弃石头。”

陈拾安怔住。这是林嫂第一次主动提及儿子的名字。

他接过保温桶,触手温热,像捧着一颗跳动的心脏。“替我谢谢你妈妈。”他说。

石头点点头,转身要走,却又停下:“师父,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你说。”

“如果有一天,我不画画了,你还愿意听我说话吗?”

雪花静静落在男孩肩头。陈拾安蹲下来,与他平视:“石头,画画是你的一种语言,但你的声音本身就有价值。哪怕你一辈子都不再碰画笔,只要你开口,我就一定会听。”

男孩的眼眶红了。他没哭,只是用力点了点头,然后跑进了夜色里。

回到屋里,陈拾安打开保温桶,香气扑鼻。他盛了一碗,坐在桌前慢慢喝着,目光落在墙角那台老式录音机上。忽然,它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哒”声,像是内部弹簧松动,又像某种回应。

他走过去,轻轻抚过机身斑驳的漆面。这台机器曾录下无数沉默者的低语,也曾播放过师父临终前的最后一段话:“拾安啊,世人总以为道在高山古刹,殊不知,真正的修行,是在别人不敢听的地方,坚持去听。”

他取出U盘,将今日所有应急记录备份上传。随后登录公安部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提交了一份名为《基于AI语音识别的未成年人高危行为早期预警模型构建建议》的技术提案。附件中详细列出了“夜语亭”运行一年来的数据分析结果、干预成功率曲线、以及由林晓雨等首批志愿者提供的“幸存者语料库”。

凌晨两点,邮箱回信抵达:

>尊敬的陈老师:

>您的提案已被列为“2025校园安全数字化工程”重点参考文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于正月初八召开线上研讨会,邀请您作为主讲嘉宾分享经验。

>另,全国妇联拟联合发起“倾听一百城”公益行动,首批试点涵盖100所流动儿童集中学校,希望“青囊云”能提供技术支持。

他看完,没有立即回复,而是打开窗户。寒风灌入,吹散了屋内的暖意,却让他头脑清明。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自动变好。它只是在某些人不肯闭嘴、不肯闭耳、不肯闭心的时候,悄悄松动了一丝缝隙。

第二天清晨,村里小学的广播响了起来。

是小梅的声音,带着些许紧张,但异常清晰: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二班的小梅。今天我要录的留言是??‘妈妈,我知道你嫌我胖,可我还是想吃你包的韭菜饺子。你不回来过年,我自己学会了剁馅,虽然切得不好看,但我真的很想你。’”

广播结束后,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掌声。班主任红着眼圈走上讲台:“同学们,谁还想说?今天不限时。”

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与此同时,远在成都的精神卫生中心病房里,林晓雨正戴着耳机,参与“少年声库”的首次远程培训。讲师是北京一位资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课程主题为《如何避免共情耗竭》。

当讲到“帮助他人前,先确认自己的情绪容器是否满溢”时,她举手提问:

>“老师,如果我的容器早就碎过一次,但现在有人正往下掉,我能不能先跳下去接住他,再想办法爬上来?”

全场沉默。

片刻后,讲师轻声回答:“可以。但你要记住,不是每次都能两全。所以,请务必让上面的人知道你在哪儿,让他们能及时拉你一把。”

林晓雨点头,记下了这句话。

课程结束,她独自坐在窗边,望着楼下院子里几株含苞的腊梅。手机震动,是“夜语亭”后台推送的新消息:

>【恭喜!您已成为首位通过考核的“少年声库”正式志愿者】

>授权编号:VK-001

>首播时间:正月初十晚八点

>主题:《那些没人听的话,我都记得》

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然后打开录音软件,试了一句开场白:

>“你好,我是晓雨。我也曾经觉得,我的声音轻得连风都会忽略。但后来我发现,正是这些轻如尘埃的声音,才最不该消失。”

声音清亮,不再颤抖。

正月初六,摄制组准备返程。周婉找到陈拾安,递上一段剪辑样片。画面从山村雪景切入,依次展现孩子们使用“倾听角”的日常,穿插林晓雨的录音片段、小禾获救的新闻报道、以及“年度百声集”的征集场景。结尾定格在那只纸扎灯笼上,旁白缓缓响起:

>“在这个时代,我们教会孩子读写算,却忘了教他们如何说出内心的痛。也许,真正的教育,始于有人愿意蹲下来,听一场无声的呐喊。”

陈拾安看完,只问了一句:“什么时候播出?”

“元宵节当晚,黄金档。”

他点头:“发布前,把成片发给我审一遍。”

“当然。”

送走摄制组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多了一封手写信。字迹歪斜,显然是孩子一笔一划用力写下的:

>陈老师:

>我是小禾。警察叔叔把我送到临时庇护所,这里有床、有热水,还有姐姐教我画画。昨天我画了一扇窗,窗外有很多人在喊我的名字。

>林晓雨姐姐来看过我了,她说她以前也不敢说话,是您让她相信,说出来就不会再疼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谢您,所以我把这段话录下来,放进“我想对你说”信箱。如果您听到,请您……也替我抱抱她。

>??小禾

信纸下方,附着一张稚嫩的蜡笔画:两个女孩手牵手站在阳光下,背后是一座彩虹桥,桥头写着三个字??“听得见”。

陈拾安将信折好,放进木盒,置于《安语真言》之下。

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就在昨日,赵岩发来警告: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已注册“夜语”商标,并推出类似产品“夜语盒子”,宣称“AI倾诉伴侣,治愈每一颗孤独的心”。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无需真人介入,智能算法更懂你。”

他冷笑一声,回了一句:“没有倾听者的倾听,不过是另一种忽视。”

但他也清楚,资本的嗅觉永远比温情敏锐。唯有加快步伐,把“少年声库”推向更多学校,让更多孩子成为彼此的光,才能守住这片刚刚萌芽的信任之地。

正月初八,线上研讨会如期举行。

陈拾安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出现在全国数百名教育工作者面前。背景是他那间简陋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学生送的十字绣,绣的是歪歪扭扭的四个字:“谢谢您听。”

他没有讲技术架构,也没有谈数据成果。开场第一句话是:

>“去年冬天,有个女孩对我说:‘如果你不来,我就死了。’我说:‘可我只是听了你说的话。’她说:‘那就够了。’”

会议室一片寂静。

接着,他讲述了林晓雨的故事,讲述了小禾的呼救,讲述了石头如何从自闭走向表达,讲述了千千万万个名字未曾留下、却在录音键按下那一刻重获呼吸的孩子。

最后,他说:

>“我们总说要拯救孩子,可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说出真相的机会。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证明:我还在这里,我还活着,我还敢相信。”

>“所以,请不要急于治疗‘问题’,先学会听见‘人’。”

演讲结束,掌声久久不息。

教育部领导当场宣布:将在六个试点省份全面推广“校园倾听体系标准化建设方案”,其中包括设立专职心理倾听员岗位、建立校级“声音档案馆”、以及将“有效倾听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

当晚,温知夏打来电话,声音难得带着笑意:“你赢了。”

“我没有赢。”他望着窗外渐圆的月亮,“我只是坚持了一件本该如此的事。”

正月初十,林晓雨的直播准时开启。

全国超过十万名青少年同步收听。她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去:如何因气味歧视被孤立,如何在深夜吞药,如何在桥洞听见陈拾安的声音,如何第一次鼓起勇气按下录音键。

说到动情处,她停顿了几秒,然后轻声问:

>“如果你现在正躲在厕所隔间里哭,请你摸一摸手机的屏幕。它是热的,就像有人把手覆在上面。你不必马上说话,但请记住??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台机器,一个人,一个角落,永远为你留着耳朵。”

直播结束时,后台数据显示:

>新增注册用户4.7万人,

>高危预警触发23次,全部即时响应,

>最长单次陪伴通话达89分钟??来自一名青海牧区的藏族少年,他说他从未跟任何人提过父亲酗酒的事。

陈拾安坐在电脑前,逐条查看反馈。忽然,一条匿名留言引起他的注意:

>“我也曾是星蕾艺坊的学生。三年前,我逃出来了,可我一直不敢说。今晚听了晓雨姐姐的话,我想试试。”

他立即联系当地社工组织,协助其完成报案程序。

元宵节那天,村里张灯结彩。“年度百声集”评选结果揭晓,唱片刻录完成。校长提议在祠堂举办一场“声音之夜”晚会,邀请全体村民聆听精选留言。

当小梅的母亲听到女儿那段关于韭菜饺子的录音时,当场失声痛哭。她连夜赶回村子,在祠堂门口跪下:“闺女,妈错了,妈明天就教你包饺子。”

类似的场景在不同角落上演。

而此刻,陈拾安独自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中握着一枚新的U盘。里面存储着过去一年所有的声音印记,以及一份名为《民心启声录》的手稿初稿。

他抬头望天,烟火绚烂,照亮了整片山谷。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会有质疑,有模仿,有政策反复,有资金短缺,甚至可能有一天,整个系统会被误解、被审查、被叫停。

但他更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还有一个人愿意听,那盏灯就不会熄灭。

风起了,吹动他额前花白的发丝。

他低声念出师父留下的最后一句箴言,也是他即将写入《听心录》新篇的开篇之语:

>**“万籁俱寂时,唯心声不灭;众生皆盲处,自有灯火相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