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六百三十九章 陶冶图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六百三十九章 陶冶图

簡繁轉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0 22:58:3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怎么了?”老陆两口子心都给提到了嗓子眼。

林婉秋刚开始还对物件儿抱着希望,等到一看那画的状态,也不由得摇了摇头:“这卷轴,还能打开吗?”

“还是先说包装吧。”周至叹了口气。

囊匣里边是有内衬的,古代没有泡沫,主要靠棉花承担着增加文物囊匣弹性、防摔、抗震的缓冲作用。所选用的棉花都是优质上等棉花,要求它纤维要长,层次分明、耐拉抻、易剥离。

棉花上面则是丝绸,丝绸需要质地柔软,色彩艳丽,光滑,易随形。丝绸类制品衬垫在棉花上面,文物的下面,对文物起到固定和衬托的作用,对文物不会造成丝毫的摩擦伤害。

对于丝绸的鉴定,除了眼睛,周至其实更加信任自己的手指,用手指甲和手指肚分别在丝绸上面轻轻抹刮了两次,周至对于丝绸的细密和均匀程度就有了一点感受了,再看了看棉花:“没毛病了,虽然保存不善,损毁严重,

但这就是乾隆朝原封的囊匣。”

老陆两口子不由得松了口气:“那就请小周先生再看看画作吧。”

“这画......”周至脑子里兴起了林婉秋刚刚的那个问题,想了想:“我们还是移到室内去吧,津门临海,风挺大的......”

意思是真怕一打开,一些碎片被风刮跑,再也找不回来了。

“是是,还是小周先生考虑得周到。”老陆点头:“我们进屋,屋里有大乒乓球桌,摆得开。

这宅子外面看着小,但只有老两口两人却又很大了,堂屋里很空旷,里边摆着跳舞扇子,腰鼓,扯铃,风筝等物件儿,看来还是晨练爱好者。

室内还有一张老乒乓球桌,桌腿儿上还写着“津门劳动中学”的字样,估计是学校淘汰的,给老陆搞自己家里来了。

这画已经没法用常规的手法取出来了,周至只好先将画匣侧面贴着球桌打开,然后将画轴“倒”了出来。

“接下来还是你们来吧。”周至将手一摊,对着老陆说道。

“啥意思?”老陆没明白。

“你这画儿啊,现在展开一次就要再受损一次。”老马摇头道:“损伤还不会小,所以主顾担心引起纠纷,让你们自行打开。”

“嗨!”老陆这才搞明白:“我好歹也是退休民办教师,怎么会这么不讲理?”

不过周至依然微笑着袖手,不接这话。

“来搭把手。”老陆招呼老伴儿。

“等下!”周至突然抬手:“家里有没有多余的床单被面什么的?”

“啊?”

“先取来铺桌上再展开。”周至皱着眉头:“我怕就这样展开,一会儿收不起来了。”

两人看了看桌面上的画轴,感觉周至说得有些道理,陆大娘又去了趟卧室,取来了一张白色的缝被子的底布:“这个可以吧?”

“可以。”这个周至也可以上手,帮着两人将床单铺好在桌面上,再将画轴小心移上去放好,请两人画卷小心展开。

画卷被老两口从乒乓球桌子这头展开到那头,就这样都剩了一大截没有展开,老陆说道:“只能这样了。”

周至点头:“先这样看吧。”

画卷展开的时候,老陆跟陆大娘自己都担惊受怕,画卷已经碎裂得不像样子,不光是画面,而是画面随着裱褙一起,好多地方都碎成了碎片。

画面已经遭污不看,几乎已经看不到画作原本的颜色,大多数地方上分布着一层白色污渍。

一般情况下,书画要是保存不当,容易出现一些白点,这些白点可以用鸡毛掸子掸掉,行话里叫做“干霉”。

另外就是潮湿环境里生长的“湿霉”,湿霉一般会是灰绿色或者灰黑色。

这幅画上绝大多数地方的污迹却就是干霉也不是湿毒,周至皱着眉头:“马爷,这就是你说的掉粉?”

“对,上次见到这画的时候,差不多就是这样,不过当时可没碎得这样厉害。”马未都说道。

林婉秋更是将鼻子都掩了起来。

“情况的确不好。”周至认真地分辨着画卷:“不过真是《陶冶二十图》,从卷幅来看,该是一副不差。”

“是的是的。”老陆说道:“上次展开的时候老马看过的,整二十幅一副也不少。”

“肘子,这些画如何?”马爷悄悄起了考较之心。

“我说实话啊,”周至研究了一阵画作,抬头道:“相比王致诚那套《陶冶图卷》,这一套的画工尚有些不如。因此虽然是乾隆朝的没错,但应该不是唐英的画作,应该是他让手下匠人画工高手绘制的。”

马爷对周至顿生佩服,竖起了大拇指笑道:“厉害,这都看得出来!”

软片儿和硬片儿都有画,不过一为画师,一为画工,两者的区别其实在于体系的不同:一是创作,一是模仿;一是细节丰富而繁复,利于传递作者的情绪和情感,一是细节相对简化而系统,强调的是完工度和装饰性;其实追

求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周至作为两头都有研究的高手,当然辨识得出来,笑问道:“哦?马爷你也看出来了?”

“我不是看出来的,我是看过这画之后回去查过资料。”马爷笑道:“其实这是乾隆时期宫廷珐琅作的画工们绘制的,乾隆八年四月,朝廷交给督窑官唐英‘陶冶图‘二十张,以及乾隆皇帝旨意,旨意原话大约是‘按每张图上所画

是何技业,详细写来,其每篇字数要均匀,或多十数字,或少十数字亦可,另外乾隆还要唐英其取土之山与取料取水之处皆写明地名,再将此图二十幅按陶冶先后次序编明送入宫里给他御览。”

“唐英接旨后,根据皇帝旨意编写了《陶冶图说》一文,并在画上题写了部分说明,于五月送进宫中。准确地说,唐英的《陶冶图说》,其实是第一版《陶冶图》的说明书。”

清宫的资料汗牛充栋,周至虽然读过唐英的《陶冶图说》,但是也没有留意到这文章的来历,今天算是涨了见识,点头到:“加上这套,《陶冶图》一共就该是三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