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 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

簡繁轉換
作者:岚山浊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36:39 来源:源1

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第1/2页)

郡守府的“好意”被李默干脆利落地挡了回去,匠作营内外短暂地恢复了忙碌而单纯的节奏。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技术上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枷锁,越来越紧地束缚着李默的手脚。

改进型秦弩的试制遇到了第一个硬钉子——弩机。

秦弩的弩机结构精巧,是其威力的核心所在,主要由青铜铸造的“牙”(挂弦机构)、“悬刀”(扳机)和“望山”(简易瞄准具)等部件构成。李默设计的改进型,对弩机零件的强度、精度和耐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营内现有的工匠,大多只会修补破损的弩机,对于按照新图纸、从头开始铸造和加工高精度弩机,显得力不从心。

几次试铸出来的弩机零件,不是有砂眼气孔,就是尺寸偏差过大,或者硬度不够,挂几次弦就出现磨损甚至断裂。负责铸造的老匠人满脸愧色,搓着粗糙的手掌:“李候,不是小老儿不尽心,这铜水配比、浇铸火候、范模精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咱们这土法子,实在难达到您图纸上的要求。”

李默看着那些废品,眉头紧锁。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知道问题出在青铜合金的配比优化、熔炼温度控制、以及更精密的模具上。他甚至能画出简易的失蜡法铸造示意图,但具体操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工匠,这不是靠他口述原理就能立刻解决的。

标准化震天雷的推进同样不顺利。

黑火药的配比和颗粒化,在李默的亲自监督下,辅兵们已经能够勉强掌握。但外壳成了难题。最初使用的陶罐易碎,破片效果不稳定;尝试铸造薄铁壳,但以现有的鼓风技术和耐火材料,难以大规模浇铸出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铁壳,废品率极高,而且铁壳太重,影响投掷距离。

引信方面,李默暂时不敢拿出雷管技术,只能使用改进的缓燃火绳。但火绳的燃烧速度受天气影响大,雨天易熄,安全性依然存疑。

更深层的问题是基础材料的制约。缺乏高纯度的硫磺和硝石,火药威力无法达到最佳;缺乏优质的钢材和煤炭,就无法制造更高效的工具和更耐用的设备;缺乏基础的化学知识,就无法合成所需的催化剂、润滑剂、甚至简单的酸液来处理金属表面……

李默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何等艰难。它不是一个点上的突破,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撑。他空有图纸和理念,却像是试图在沙滩上建造高楼,缺乏坚实的地基。

“程司马,”李默找到程椽,语气沉重,“现有工匠的技艺,恐难胜任新式军械的制造。能否向大将军申请,从将作少府或各地工官调拨一些技艺精湛的大匠前来?”

程椽面露难色:“李候,非是下官推诿。将作少府的大匠,皆在咸阳忙于宫室、陵寝工程,各地工官亦有定役。边郡匠作营初立,恐难请动……除非,能有让大将军和朝廷眼前一亮的成果。”

李默默然。这就是一个死循环:没有大匠,难出精品;没有精品,难获更多资源。蒙恬的支持并非无限,他需要看到投资的价值。

夜晚,李默独自坐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内,就着油灯的光亮,再次审视着系统界面。积分栏的数字缓慢增长到了580点,主要得益于之前守城战的余波和近期匠作营建设过程中,明朝观众对古代手工业展现出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工部小吏】和【好奇工匠】等人,对各种技术细节追问不休,打赏颇为慷慨)。

580积分,能做什么?

他可以兑换【初级金属冶炼精通】(300积分),这能让他更系统地指导工匠改进熔炼技术,但无法立刻解决弩机铸造的精度问题。

他可以兑换【简易车床设计图】(400积分),但这需要先解决动力问题(水力?畜力?)和熟练的操作工,远水难解近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第2/2页)

他甚至可以看到【初级工业母机详解】(5000积分)这样的终极目标,但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涌上心头。他就像一个守着宝库却找不到合适钥匙的人,眼睁睁看着机会从指尖溜走。

“要是能直接兑换几个熟练工匠出来就好了……”李默脑中闪过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随即自嘲地笑了笑。系统显然没有这种“人口贩卖”功能。

就在他心烦意乱之际,直播间的一条弹幕引起了他的注意。

【工部小吏】:观李候近日所为,似是困于匠艺不精,材料不济?老夫观史,先秦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莫邪,其技艺亦非凭空而得,乃世代积累,千锤百炼。李候欲速成,何不先从仿制改良现有军械入手?譬如军中制式弩机,若能稍作改进,提升一成效能,亦是功莫大焉。待根基稳固,再图创新不迟。(观众:工部小吏)

这条来自几百年后的古人的建议,如同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李默。

是啊!自己是不是太过好高骛远了?总想着一步到位,搞出超越时代的武器,却忽略了最现实、最可行的路径——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良。

仿制和改进现有的秦弩,虽然不如“震天雷”震撼,但同样能提升军队战斗力,而且更容易实现,风险更小,更容易获得认可!

思路一变,豁然开朗。

他立刻铺开羊皮纸,重新调整计划。暂时搁置那个过于复杂的“改进型弩”全套方案,转而集中精力,只针对现有制式秦弩的一两个关键痛点进行攻关:

优化箭镞:利用现有条件,重点改进箭镞的锻造和热处理工艺,使其更加锋利、穿透力更强。这个相对容易实现,对工匠要求没那么高,却能直观提升杀伤力。

简化弩机改进:不强求整体重铸,而是重点优化“望山”的刻度,使其瞄准更精准;同时,尝试用更好的油脂润滑弩机内部机构,减少摩擦力,使操作更顺畅。

目标变得具体而可行。李默重新燃起了斗志。

第二天,他召集工匠,宣布了新的方向。不再追求那种“完美”的新弩,而是专注于将手头现有的秦弩和箭矢改造得更好用。工匠们听到这个更实际的目标,明显松了口气,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

李默亲自示范如何通过反复锻打和特定角度的淬火来提升箭镞硬度,如何用动物油脂混合细炭粉制作简单的润滑膏。虽然都是些“土办法”,但在李默的系统知识指导下,效果立竿见影。试射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箭镞确实能更轻易地穿透皮甲。

小小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匠作营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

李默看着忙碌的工匠们,心中明了:突破技术壁垒无法一蹴而就,积分困局也需从长计议。当前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积小胜为大胜,用实实在在的、哪怕微小的改进,来赢得时间和信任,夯实基础。

他看了一眼系统积分,果断花费了300积分,兑换了【初级金属热处理精通】。他需要更系统的知识,来指导后续更深入的材料改良。

积分栏跌至280点,但李默心中却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踏实。他找到了在现实约束下前进的正确路径。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来自咸阳的风暴,正悄然向这座偏远的匠作营袭来。他“墨家传人”的身份和那威力巨大的“雷霆之术”,已经引起了某些位高权重者的深深不安,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缓缓张开。而匠作营初步展现出的“改良”能力,或许将成为下一个漩涡的中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