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 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

簡繁轉換
作者:岚山浊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36:39 来源:源1

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第1/2页)

帝国工曹丞的印绶沉甸甸地握在李默手中,千石高官的袍服穿在身上,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耀与权柄,更是如山岳般沉重的责任与期待。咸阳的圣旨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奠定了李默在北疆乃至整个大秦技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原本略显局促的匠作营,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了翻天覆地的蜕变。按照圣意,“北疆工曹府”的牌匾取代了旧称,营区范围急剧扩张,新的工坊、仓库、衙署、乃至工匠眷属的居住区都在紧张地规划和建设中。来自少府和蒙恬军团的物资、钱粮、以及第一批从各地工官、将作少府抽调而来的熟练工匠,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让这片原本荒僻的河谷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与喧嚣。

李默很清楚,皇帝赋予他如此重权,看重的不仅是他能造出“破军”刀和“震天雷”,更是希望他能将这种能力系统化、规模化、可复制化,最终提升整个帝国的武力根基。技术扩散,已成必然,也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

开府之初,千头万绪。李默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定规矩、立章程。

他并未沿用将作少府那套陈旧繁冗的管理体系,而是结合现代管理理念与秦朝实际情况,创立了一套全新的《工曹府营造管理则例》。

则例的核心在于“标准化”、“流程化”、“责任制”:

物料管理:建立严格的入库、出库、盘点制度,不同物料分类存放,标识清晰。设立专门的物料核算吏,与程椽(被李默任命为工曹府主簿,依旧掌管钱粮物资)相互制衡。

生产流程:将复杂的产品(如环首刀)分解为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推行“物勒工名”制度,谁打造的部件,必须刻上标识,出现问题,一查到底。

人员考核:打破传统的匠户僵化体系,引入绩效概念。根据工匠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技术创新贡献,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设立“大匠”、“巧匠”、“匠人”、“学徒”等等级,鼓励工匠钻研技术。

技术档案:设立“格物阁”,由识文断字、心思缜密之人负责,专门记录和保管所有产品的设计图纸、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乃至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是李默极为看重的一点,旨在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系统知识。

这套则例甫一推出,便在工曹府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那些从将作少府调来的老工匠,起初对如此细致甚至“严苛”的规矩颇不适应,觉得束缚了手脚。但在李默的强力推行和实际效果面前,他们很快便发现了好处:物料浪费大幅减少,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责任清晰,赏罚分明。整个工曹府的运转,开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秩序与效率。

规矩立稳之后,李默开始着手完成皇帝交代的另一项核心任务——技术整理与有限扩散。

他知道,完全公开所有核心技术是不现实的,也会让自己失去价值。他必须掌握好分寸。

他亲自挂帅,组织了一批最可靠、技术最好的大匠和文书,开始了繁重的编纂工作。最终形成了数卷名为《北疆工曹·军械营造辑要》的简册。

这套辑要,并未包含高炉炼钢、水力驱动、火药配制等最核心的机密,而是重点在于“标准化”和“优化”:

详细规定了环首刀的尺寸、重量、重心、各部位角度等标准参数,以及从选料(要求使用特定品质的生铁或炒钢)、锻打次数、淬火工艺(只描述现象和结果,不涉及精确温度控制和介质配方)到打磨开刃的全套“标准化”流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第2/2页)

同样规范了改进弩的部件尺寸、弩机结构、箭矢规格等,强调了关键部位的精度要求和检验方法。

甚至包含了利用简易工具进行金属硬度、韧性测试的土办法,以及一些常见武器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指南。

这套辑要,相当于一套“国家标准”和“优质产品生产工艺指南”。任何工匠,只要严格按照辑要的要求操作,即使不明白深层次的原理,也能大幅度提升其生产兵器的质量,造出远超以往制式装备的优良产品。

当这套辑要的副本被快马送至咸阳,呈送御前,并分发给将作少府及相关机构时,再次引起了轰动。李斯等重臣翻阅着那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简册,不得不感叹李默心思之缜密,做事之老道。这既满足了朝廷推广技术、提升整体军备水平的要求,又巧妙地保住了最核心的技术优势,维持了北疆工曹府和其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嬴政阅后,良久,对左右叹道:“李默此子,不仅精于技,更善于谋。如此,朕可无忧矣。”

技术的有限扩散,如同投入池水的石子,涟漪开始向帝国各处军工体系蔓延。将作少府和一些大型军工作坊,开始尝试按照《辑要》的方法改进工艺,虽然受限于材料和生产条件,无法完全达到北疆工曹府的水平,但兵器的质量确实得到了普遍提升。李默的“技术权威”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

就在李默忙于工曹府内部建设和应对朝廷要求之际,蒙恬的使者带来了新的军令和情报。

由于头狼被斩,内部纷争不休,加之对秦军新式装备和“雷巫”的恐惧,残余的黑山戎各部已然胆寒,纷纷遣使至九原乞降,表示愿意内附,成为大秦的属民,为帝国戍守边陲。蒙恬鉴于北疆大局,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将其部分青壮编入“义从胡骑”,家属则安置在指定区域。困扰北疆多年的黑山戎之患,竟以这样一种方式,暂时画上了**。

这个消息让李默也松了口气,至少侧翼暂时安稳了。

然而,军令的后半部分则指向了北方那片更广袤的草原——匈奴。

“据探,匈奴单于头曼,整合诸部,蠢蠢欲动。今岁秋高马肥之际,恐有大举南下之意。”蒙恬在军令中写道,“工曹府所产新械,于克制匈奴骑射,至关重要。望李曹丞加紧督造,优先装备前线斥候与精锐骑卒。另,大将军府欲于两月后,举行全军大校,检验新械,演练新战法,届时,望曹丞亲至,详解器械性能,以供诸将研习。”

压力,再次袭来。匈奴,这个强大的游牧帝国,才是大秦北疆真正的心腹大患。而全军大校,无疑是将他李默和他的工曹府,推到了整个北疆军团数十万将士的面前,接受最严苛的检验。

李默感到了时间的紧迫。他必须在大校之前,不仅保证新式兵器的产量,更要研发出更具针对性、更能克制匈奴骑兵的武器。

环首刀和强弩固然犀利,但主要用于近战和中距离投射。面对来去如风、擅长骑射的匈奴骑兵,还需要更有效的远程打击和阻滞手段。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系统界面。经过这段时间的积累,尤其是“工曹开府”和“技术辑要”在明朝观众中引发的热议和打赏,他的积分已经悄然回升到了2800点。

是时候,为匈奴骑兵,准备一份“大礼”了。他的脑海中,几种超越了环首刀和震天雷的、更具震撼性的武器蓝图,开始缓缓浮现。一场针对游牧骑兵的科技变革,即将在北疆工曹府内,悄然拉开序幕。而两月后的全军大校,将是这场变革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