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138章 术业有专攻下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 138章 术业有专攻下

簡繁轉換
作者:洪荒世界的尽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6 16:42:20 来源:源1

第138章术业有专攻下(第1/2页)

郑春秋告诉他,为了维持实验锅炉的温度,宋教授甚至“挪用”了部分原本计划给车间炼铁的煤炭配额。

“这是救命的药!前线等不起!”宋文清的解释斩钉截铁。陈朝阳默许了。

“金蒜计划”被列为昌平头号工程,在人员、物资调配的序列里,它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先权。

每一个微小的进展,都牵动着陈朝阳紧绷的心弦——那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前线战士生命保障线的延伸。

而南口机械厂的喧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200吨优质钢材的到来,如同给这头工业巨兽注入了强心剂。车间里,炉火映红了工人们汗流浃背的脸庞,空气灼热,充满了钢铁被加热、锻打、切割时特有的焦糊味和金属气息。

郑春秋坐镇核心区域,身边是几位积分等级最高的“老师傅”和几位同样挽起袖子、满手油污的航空组机械专家。

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几台正在被改造和调试的机床上。

“老张,这个定位销的精度,再给我提半分!差一丝,将来流水线上就卡壳!”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却语气严厉的机械专家李伯川,指着车床上一个关键的工装夹具部件

被称为老张的老师傅,眯着眼,用千分表反复测量,额头上渗出汗珠,最终咬咬牙,拿起油石,开始近乎偏执地手工研磨。

他身边,两个年轻学徒屏息凝神地看着,这是积分等级体系下最宝贵的现场教学。

另一边,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响起。一台利用旧机床主体、加装了自制分度头和简易齿轮铣刀的动力头正在试运行。

钢铁的碎屑飞溅,一块经过粗加工的齿轮毛坯在刀头下缓缓转动,逐渐显露出初步的齿形轮廓。

郑春秋和另一位专家紧紧盯着,手里拿着图纸和卡尺。

“主轴转速不稳…进给量还得优化…但路子对了!这就是咱们自己的滚齿机雏形!”

郑春秋的声音带着嘶哑。这简陋的设备,将是未来标准化齿轮批量化生产的“母机”。

在专门的精加工区,几位被严格挑选出来的“精密组”成员,正利用新钢材和新制造的精密量具游标卡尺、塞规,小心翼翼地加工着第一批标准化轴承座和高精度齿轮样品。

车间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零件加工公差对照表》和《标准化工艺流程卡(试行)》,每一项操作都有明确的积分评定标准。

钢铁的撞击声、机床的嘶鸣、砂轮的尖啸,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标准化工厂骨架正在一块块锻造、拼装起来的激昂乐章。

郑春秋的目标无比清晰:用这批宝贵的钢材和专家的智慧,为机器核心部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打下坚不可摧的设备与工艺基础。

……

南口镇西南,弹药库旧址,一处人迹罕至、三面环山的隐蔽山坳。这里的气氛与机械厂的火热截然不同,安静得只能听到山风吹过松林的呜咽和偶尔的鸟鸣。

陆长青带着他的航空组专家,以及卫戍团派来的一个排精干战士,如同潜入敌后的特遣队,悄无声息地在这里扎下了营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8章术业有专攻下(第2/2页)

首要任务就是摸清这片土地的“筋骨”*。

没有专业的钻探设备,陆长青的方法原始而有效。战士们轮着大锤,将钢钎狠狠砸进裸露的岩层,通过手感判断岩层的硬度和裂隙。

地质专家拿着罗盘和地质锤,仔细敲打、观察岩石的纹理和成分,用小本子记录。

水平仪被架设在选定的机库预设位置,反复测量坡度和可能的平整方案。

陆长青自己则拿着望远镜,站在制高点,仔细审视着周围的地形、植被覆盖和可能的进出通道,评估着天然的隐蔽性和未来伪装的可能性。

一张张手绘的、标注着等高线、岩层性质、植被分布和隐蔽等级的地形地质图,在简易的帐篷里逐渐成型。

“隐蔽性是第一位的!地基的牢固性必须万无一失!”陆长青的声音在山谷里压得很低,却带着千钧之力。

他指着图纸上预想的拱形机库位置,“材料?别指望合金钢!就用这里的石灰岩!

开凿出来,就地加工成条石,用水泥砂浆砌筑拱券!结构力学我计算过了,只要基础打牢,承重轻型飞机没问题!‘靠山吃山,土法上马’照样行!”

与此同时,在昌平师范技工学校一个挂着“航空兴趣班”牌子的教室内,另一种奠基也在悄然进行。

陆长青亲自授课,没有花哨的模型,只有黑板上的粉笔线条勾勒着最基础的机翼剖面、气流方向。

他讲材料,重点强调“强度、重量、耐候性”这些最实用的指标;

他讲结构,核心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承受最大的力”。

被严格选拔出来的十几个尖子生,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渴望。

恰恰这十几个尖子生也都还是周慕白,重点培养的精密工程学较为出色的学生之一!

他们的课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繁重:除了技校本身的课程,还要学习极其复杂的机械制图,从标准件的三视图画法,到简单装配图的识读和绘制。

图纸被要求一丝不苟,线条清晰,标注规范,每一份作业都被陆长青亲自批改,打回重做是家常便饭。

陈朝阳在听取陆长青汇报时,只强调了一点:“不图快,只图根基牢。图纸、数据、选址报告,每一笔每一划,都要像铆钉一样,钉死了,能经得起未来战争烈火的考验。”

航空之梦的种子,也许就这样在这里扎下了根!

相比于“金蒜”的神秘、机械厂的喧嚣、航空基地的隐秘,农学专家们的战场显得“土气”却更为广阔。

他们不是在实验室,也不是在车间,而是直接扎在了小汤山的调湿暖棚和城郊那万亩新开垦的、还带着生土气息的田野里。

暖棚里,温度湿度比外面高出一大截。农学专家王维臻,一位皮肤黝黑、挽着裤腿像老农多过像教授的中年人,正和几个有经验的老把式蹲在一起。

他手里捏着一把暖棚里的土,仔细捻着:“湿度还是大了点,通风口开的时间不够长,这样番茄容易得晚疫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