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同我仰春 > 第八七章 约战陆楣

同我仰春 第八七章 约战陆楣

簡繁轉換
作者:理之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9 16:46:03 来源:源1

绍绪四年,八月廿八日。

绍绪帝下旨,今岁秋獮由五军都督府右都督秦烈统帅,良国公秦业丶镇北侯曾达丶忠勇侯蓝继岳丶永昌伯卫定方随行,即日起秦烈帅队先行,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丁世晔丶中军都督曾令荃留京。

文臣部分次辅礼部尚书袁罡同行,秋獮相关衙署同行。首辅吏部尚书严泰留京。锦衣卫部分,北镇抚司镇抚使铁坚同行。另外,朱庸留在京城,邓修翼及其他相关内监同行。

廿八日下午,秦烈就带着队伍先走了,然后相关衙署于廿九日也走了。

八月三十日,斋戒中的绍绪帝接到兵部尚书姜白石关于辽蓟北狄的奏报,北狄竟串掇东夷扰边。这次姜白石也学乖了,他知道对于皇帝来说武事是皇帝最想证明自己治国能力的一环。他也不给什麽建议,直接奏请皇帝定夺。

果然皇帝下旨永昌伯卫定方帅兵五万驻守辽蓟线,务必保北靖。

九月一日永昌伯卫定方带着两个儿子就直接出发走了,卫定方走前对姜白石说,「军务紧急,调兵和筹措物资全赖贞甫兄后方运筹。」

九月二日,皇帝仪仗皇皇赫赫,自德胜门出出发去怀来。皇帝志得意满地在高台,邓修翼侍立在旁边,远远还有一些看热闹的百姓。

邓修翼看到了人群中的陆楣,心里轻轻说了一句:「德彰兄,再见!」

两日后,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便扑面而来。带着瓮城的关隘,在道中矗立,左右长城如飞带飘舞向两边山脊,仿若一只大手锁喉般,紧紧卡住了交通要道。

绍绪帝突然雄心壮志大发,令袁罡丶王政丶陆寄望和潘砚舟一起作诗,其中陆寄望的《乙丑随圣驾秋獮登居庸关有感作》最得圣心,令勒石。

诗云:

北狄烽烟接塞鸿,居庸一锁断征蓬。壁立千峰横铁马,河回九曲障层穹。

血凝霜叶秋痕紫,骨铸危垣夕照红。今逢海晏銮舆过,处处桑麻话岁丰。

是夜,邓修翼也写了一首:

独凭危堞望碧空,断垣萧瑟夕阳中。数奇李广催将老,十二金牌误尽忠。

箭痕犹带啼鹃血,山色仍凝战骨红。莫向桑麻问遗垒,寒沙无处认孤鸿。

绍绪帝在居庸关驻跸两日,才穿过长城,抵达了洋河河谷。抵达此处,绍绪帝才明白为什麽居庸关是京师屏障,他不由想起幼时听太子哥哥和英国公府的大公子李猛,论及太行八陉之军都陉之重要性。洋河河谷一马平川,如北狄破宣化,下怀来,则直逼长城下。倘若叩关破关,则直达京城。

而圣祖皇帝迁都盛京,天子守国门的意义也是如此。绍绪帝的眼前出现了太子和齐王两个哥哥神采飞扬的样子,他们都是先帝得宠的儿子,打马踏壑,饮泉群坳自然见多识广。若能让他也有这样的机会,他怎麽会显得如此平庸碌碌?

此次带着太子和二皇子同来,便是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可不是偏心的皇帝。

想到两个儿子,绍绪帝发现自己后宫儿子太少了。不过,自己正春秋鼎盛,实无必要那麽快定下到底是谁,毕竟父皇是活过七十的。

于是绍绪帝召了两个儿子到身边,指着洋河河谷的开阔处,令两人当场作诗。

一盏茶的功夫,二皇子开口道:「启禀父皇,儿臣想抛砖引玉。」

「好,你先说说。」绍绪帝和蔼地说。

「层峦尽处豁双眸,万倾平芜接素秋。应教禾黍盈仓廪,莫使干戈犯垄畴。

帝子当擎苍昊志,金戈未许负兜鍪。愿得此身长报国,不教胡马度幽州。」

几个文臣一听,互相对视一眼。

潘砚舟上前一步道:「二皇子此诗气壮山河,拳拳报国,实赤心忠胆之好诗。」

于是几人纷纷点头,皇帝也跟着勉励道:「少年心气固然好,还当勤勉精业,勿生骄纵之心。」

然后皇帝转向太子问:「太子可有佳作?」

太子上前拱手道,「儿臣亦有一作,不如二弟。」

「都不说来,如何知道不如,你且念来。」

「是。

山缺初逢广野开,膏腴曾是帝王垓。胡骑十年遍劫灰,耕夫五月荷锄来。

冻骨半埋春犁雨,烽烟犹锁战垒苔。桑柘不知征人泪,依旧青青映角哀。」

越念,太子的声音越低。

听完诸人,又互相对视一眼,几个新科进士都不说话。

于是次辅丶礼部尚书袁罡只得上前:「太子怜民,实是仁慈。」

绍绪帝点了点头,也不评价,銮驾便前行了。

邓修翼错过太子身,只见他仍低头躬身站立在那里。

……

就这麽走走停停,皇帝的銮驾于九月七日终于到了怀来。

时隔一年,邓修翼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司礼监文书房掌房,变成了秉笔大太监,皇帝身边第一红人,自然不会有人再把他丢在某处。邓修翼和甘林便一直陪在皇帝身边,指挥着整个怀来行宫的运筹。

甘林对邓修翼一如既往地和蔼,邓修翼也感谢甘林曾去张齐处的庇护,两人甚是和谐。在甘林身边,邓修翼见到了绍绪三年中秋时,那个跟着李云苏的小太监。邓修翼对他微微一笑。

九月九日,秋獮大典开始时,邓修翼站在皇帝身边扫过全场,真是物是人非。

去年时英国公府一家都在,如今那一片已经被镇北侯府占据,不过也只曾达和曾令兰两人。镇北侯世子曾令荃留守了京城,而三子曾令荣则瘫痪在床。

良国公府只秦业带着次孙秦虓,秦虓又长一岁,骑在马上身材魁梧不少。长孙秦彪留京未来,秦焘和秦虢则在大同。而良国公府世子秦烈,则负责着整个这次秋獮的护卫之职。

忠勇侯府蓝继岳带着次子蓝挚苍,临出发前蓝擎苍告病。

襄城伯府守制,整个府无一人前来。

永昌伯府卫定方,带着两个儿子去了蓟辽。

两府处都已经被其他武将占据,他们渴望大庆打仗,好让自己也拿到世袭罔替的一个爵位,所以一个个都挺着胸脯,只待皇帝亲睐。

邓修翼心想,蓝擎苍是真的病了吗?再回观场中局势,邓修翼又一惊,二打一。连忙瞩目秦业,而秦业也正向他看来,微微一笑。

……

也正是阅兵大典举行时,陆楣在院中,听到门外有童子敲门声,并大喊:「陆大人!陆大人在家吗?」

陆楣心生怀疑,穿过垂花拱门,打开大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五六岁梳着总角的小孩。

「你是陆大人吗?」小孩问。

「是。」

「有人让我给你带这个。」小孩递上了一封信,信上大字「陆楣启」这字有点眼熟。

陆楣知道定是有人托孩子来送信,倘若自己接了信,这个小孩便会立刻跑开。于是他没有去接信,只问:「谁让你送来的?」

「一个大叔。」

陆楣细问长相,小孩也只能说脸黑,身很高。再问,小孩什麽都不知道了。

于是,陆楣接过了信,果然信一到手,小孩就跑了。

陆楣看了看巷子左右,未见人影,便将身子缩于门口,关了大门,一气走进了院中,才把纸笺从信封中抽了出来:

「陆公台鉴:

近闻君所为英国公府诸般暴虐之行,竟悉为妻儿复仇故,纯系私怨耳。初以为君虽行事狠戾偏狭,然犹属尽忠守职之臣,今观之,不过借公行私之小人耳!

既为私怨,若君果为须眉男子,今夜戌时,东直门外马王庙,愿与君一战。一战之后,生死勿论,前事尽消,永不复提。

望勿爽约。

李武顿首即日」

陆楣怒气冲天,将信纸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转身便进屋去了。

……

进屋后不久,陆楣又出来了,拣起了地上的纸团,慢慢展开,边读边又进了屋,坐在中堂椅子上。

自从自己搬来此处,每日深居简出,不和邻里往来,李武如何知道自己住在这里?

他又回想,莫非锦衣卫中始终有人替英国公府监视?

他看着纸上写的「竟悉为妻儿复仇故」,想起那日李云苏抬头问他,他愤然回答,便是在锦衣卫大堂。

锦衣卫皆是勋贵或军户出身,底细很难一一排查,有英国公府的人也正常。自己乔迁之日及后几天,陆续有人来访,皆是锦衣卫同僚,必然他们中有人暗通款曲。

怪不得中秋时,李武能潜入西苑;怪不得自己遍查京城,就是抓不到李武。

陆楣眼睛掠过「小人」二字,又怒气直冲脑门,这约他定是要赴的。

于私,就是报仇。于公,倘若一举拿下李武,他就可以起复,那些说他蒙蔽皇帝的污水便一消而散。

戌时尚早,陆楣沉了沉气,将袖弩仔细地缠到左臂上,回想马王庙的地势,慢慢开始谋划。

……

近午时,陆楣出门了,先去简单吃了一个午膳,慢慢踱步走向五军都督府,他要去找曾令荃。

李武在更早的时日,已经随着永昌伯往来盛京和辽蓟大营的交通兵哨出了城,到了马王庙附近一处丛林里面。丛林里面埋伏着卫靖远和卫靖达兄弟两人,及三十馀名贴身护卫兵。

卫定方本来的意思是只要卫靖远在即可,但是卫靖达却非常坚持一定要参与。卫定方想可能小儿子小,还好奇,于是就同意了。

他们并不知道今日陆楣会怎麽行动,也许不来,也许孤身前来,也许调曾令荃的中军都督府的兵马而来。

如果是前两者,李武一人足矣。如果是后者,就要考虑兵力配比问题。所以商量再三,他们拿定了主意。

陆楣这边经通传见到了曾令荃。

「陆世叔。」曾令荃彬彬有礼。

「怀芳贤侄。」陆楣向其拱手。

「世叔前来,所谓何事?」曾达离京前关照曾令荃,若陆楣前来定是事,且不可轻慢。

陆楣从怀中掏出了那封信,递给了曾令荃。

「好大的胆!」曾令荃一目十行看完,「世叔,我调集兵马共同前往。」

「不宜多,一多就跑了。从信上看,李武可以随意出城,城中必有接应,可能不是在锦衣卫就是在五军都督府,故兵马一多调动,会被侦知。李武一跑,不知下次他还会什麽时候出现。」

曾令荃点了点头,「世叔意思?」

「三十馀名即可。」

「好,我便领三十馀人与世叔同往。」

「何必劳动贤侄大驾。遣一副将即可。」

「父亲临行前再三关照不可轻慢,小侄定当和世叔同往以做照应。」

于是,陆楣拱了拱手,「有劳贤侄!某于酉时前先去,光天化日下,想来这等藏首鼠辈不敢公然行动。某占据地理优势,等贤侄落日前抵达,进行布围。」

「如是正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