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三十八章 粮草风波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三十八章 粮草风波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三十八章粮草风波(第1/2页)

阆州城头的烟火尚未散尽,烧焦的军械残骸在晨风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巴图站在废墟前,望着满地狼藉,脸色铁青如铁。昨夜的大火不仅烧毁了囤积的箭矢、火药,更烧掉了蒙古军的锐气——自入蜀以来,他们何曾吃过这样的亏?

“报——”一名斥候跌跌撞撞地跑来,声音带着颤抖,“将军,探得清楚,昨夜纵火的是京湖来的援军,领头的是孟珙的义子,孟之继!”

“孟之继?”巴图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发白。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蔡州焚粮、邓州破城,短短时日里,这个年轻将领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不断刺向蒙古军的软肋。他原以为京湖援军不过是些乌合之众,却没料到竟是这号人物亲自带队。

“将军,要不要向塔海大帅求援?”副将小心翼翼地问道。孟之继的名头太过响亮,连带着麾下的蛮龙军都仿佛染上了一层威慑力,光是想想那支在邓州巷战中悍不畏死的蛮族骑兵,副将就觉得脊背发凉。

巴图狠狠瞪了他一眼:“求援?我三万大军驻守阆州,难道还挡不住一个毛头小子?传我命令,收缩防线,加固城防,同时派人向成都方向通报,让大帅提防这孟之继声东击西!”

他嘴上强硬,心里却已打起十二分警惕。孟珙的“东西策应”他早有耳闻,如今孟之继率军入蜀,显然是要执行这战略。若让京湖援军与重庆的陈隆之汇合,四川的战局必将逆转。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蜀地。

重庆城头,陈隆之拄着长枪,望着城外密布的蒙古营帐,鬓角的白发在风中飘动。连日苦战让他身心俱疲,城中粮草已不足十日,士兵们更是疲惫不堪,若再无援军,这座孤城怕是真的要守不住了。

“制置使!好消息!京湖援军到了!”一名亲兵飞奔上城,脸上带着久违的喜色,“孟珙老将军派了他的义子孟之继,带着三万蛮龙军,还有孟之经将军的水师,已经打到阆州了!昨夜一把火烧了蒙古人的军械库,巴图被打懵了!”

“孟之继?”陈隆之眼中猛地爆发出精光,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虽未见过孟之继,却早已听闻其在邓州、蔡州的战绩,那是个能创造奇迹的年轻将领。

“是真的!”亲兵激动地说,“城外的蒙古兵都在议论这事,听说他们已经开始收缩防线了!”

陈隆之猛地挺直脊梁,胸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暖流。他转身对着城下的士兵们高声喊道:“弟兄们!京湖的援军到了!孟之继将军带着蛮龙军杀进来了!我们有救了!”

“援军到了!”“孟将军来了!”

欢呼声如同潮水般在城头蔓延,原本疲惫不堪的士兵们仿佛瞬间注入了力量,纷纷挺直腰杆,眼中重新燃起斗志。连带着城墙上的旗帜,似乎都飘扬得更有力了。

同一时间,成都城外的蒙古主营内,塔海正对着地图沉思。四川战局本已明朗,重庆指日可待,却不想京湖援军竟在此时杀了进来,还是孟之继亲自带队。

“大帅,阆州急报,巴图请求支援。”传令兵躬身道。

塔海眉头紧锁,手指重重敲击着地图上的“阆州”二字。孟之继这步棋,显然是冲着牵制蒙古主力来的。若不理会,阆州失守事小,一旦让他与重庆的陈隆之汇合,后果不堪设想;可若是分兵支援,围攻重庆的力度必然减弱,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前功尽弃。

“孟珙这老狐狸,倒是生了个好儿子。”塔海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传我命令,让围攻成都的阿答赤率五万主力,即刻北上,支援阆州!务必拦住孟之继,绝不能让他靠近重庆!”

他知道孟之继的厉害,寻常兵马根本挡不住。阿答赤是蒙古军中有名的悍将,麾下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兵,由他去对付孟之继,或许能稳住阵脚。

“大帅,那成都……”副将有些犹豫。围攻成都的战事正到关键处,此时分兵,怕是会功亏一篑。

“成都暂时放下。”塔海沉声道,“重庆才是重中之重。只要拦住孟之继,等拿下重庆,成都自然不攻自破。”

军令一下,五万蒙古主力立刻从成都前线撤离,浩浩荡荡地向着阆州方向开进。原本被蒙古军围困得水泄不通的成都,压力骤减,守将趁机收拢兵力,加固城防,蜀地的战局悄然发生着变化。

阆州以西的官道上,孟之继正率领蛮龙军与孟之经的水师协同推进。江面上,宋军战船往来巡逻,控制着水路;岸边,蛮龙军骑兵警惕地探查着四周,防备蒙古军的突袭。

“将军,斥候回报,蒙古军有大股兵马从成都方向赶来,看旗号,像是阿答赤的部队。”张诚策马来到孟之继身边,低声道。

孟之继勒住马缰,目光望向西方,嘴角反而勾起一抹笑意:“来了就好。”

孟之经的战船靠岸,他跳上码头,走到孟之继身边:“之继,蒙古人派了五万主力来拦我们,这仗怕是不好打。”

“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孟之继指着地图,“义父让我们入蜀,本就是为了牵制蒙古主力,减轻重庆和成都的压力。如今阿答赤率军来援,说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他看向孟之经,眼中闪烁着智光:“大哥,我们不能与阿答赤硬拼。蛮龙军擅长机动,水师擅长水战,不如我们兵分两路,你率水师沿嘉陵江继续东进,吸引一部分蒙古兵;我带蛮龙军钻进大巴山,利用地形与阿答赤周旋,让他们找不到我们的主力。”

孟之经恍然大悟:“你是想打游击?让蒙古人疲于奔命?”

“正是。”孟之继点头,“蒙古军多是骑兵,在山地里施展不开。我们在大巴山里与他们兜圈子,时不时袭扰他们的粮道,让他们进不得,退不得。等拖到他们锐气尽失,我们再寻机与重庆的陈隆之汇合,前后夹击,定能击溃他们。”

孟之经抚掌笑道:“好计策!就这么办!我这就率水师东进,尽量把巴图的兵马引过来,给你减轻压力。”

两兄弟再次分兵。孟之经的水师沿着嘉陵江顺流而下,一路上不断袭扰蒙古军的江岸据点,摆出一副要直逼重庆的架势,巴图果然中计,连忙调兵遣将,死死盯着水师的动向。

而孟之继则带着三万蛮龙军,钻进了连绵起伏的大巴山。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蒙古骑兵的优势荡然无存。蛮龙军将士熟悉山地作战,时而化整为零,袭扰蒙古军的小股部队;时而又集中兵力,突袭他们的粮队,把阿答赤的五万大军搅得鸡犬不宁。

阿答赤率军进入大巴山后,才发现自己掉进了泥潭。宋军神出鬼没,打了就跑,根本找不到主力。山路崎岖,粮草转运困难,士兵们怨声载道,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

“废物!一群废物!”阿答赤在帐内怒吼,将手中的酒杯摔得粉碎,“连个影子都抓不到,还敢说自己是大蒙古国的勇士?”

帐下的将领们个个垂头丧气,谁也不敢出声。在这大山里,他们就像瞎子聋子,只能被动挨打。

消息传到江陵帅府,孟珙看着战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之继这孩子,越来越有章法了。”他对身边的幕僚道,“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把蒙古主力拖在大巴山,这步棋走得妙啊。”

幕僚笑道:“大帅,如此一来,重庆和成都的压力大减,我们是不是可以趁机发动反攻了?”

孟珙摇摇头,目光深邃:“还不是时候。蒙古军主力虽被牵制,但实力仍在。等之继与陈隆之汇合,稳住川东防线,我们再从京湖出兵,东西夹击,方能一举击溃敌军。”

他望向四川方向,仿佛能看到那片大山里,蛮龙军将士穿梭的身影。之继,好样的,为父等着你的好消息。

大巴山深处,孟之继正站在一处山巅,望着远处蒙古军的营地。篝火点点,却没了往日的嚣张。他知道,牵制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该是时候向重庆靠拢了。

“传下去,今夜休整,明日一早,向东北方向突围,目标,合川钓鱼山!”孟之继的声音在山风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三万蛮龙军将士齐声应诺,声音在山谷中久久回荡。蜀地的烽烟还在燃烧,但胜利的曙光,已在前方悄然亮起。而这一切,都始于阆州那场大火,始于那支深入蜀地的京湖援军,始于孟之继手中那把牵制敌军的利剑。

另一边。

邓州城头的箭楼早已被炮火熏得漆黑,王大用拄着长枪,望着城外蒙古军新一轮的攻城攻势,杂乱的胡须上凝着霜气。连日来的拉锯战让他疲惫不堪,城头上的士兵更是个个带伤,眼中布满血丝。蒙古人仿佛不知疲倦,一波接一波的攻势如同潮水,而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这残破的城墙和手中的兵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八章粮草风波(第2/2页)

“将军,西城墙快顶不住了!”一名亲兵嘶声喊道,手臂上还缠着渗血的布条。

王大用咬了咬牙,将手中的长枪向前一指:“跟我来!”他带着预备队冲向西城墙,石块与箭矢在头顶呼啸而过,身边不断有士兵倒下,却没人后退一步。

好不容易打退了蒙古人的进攻,王大用靠在城垛上,大口喘着气。他看向身后的士兵,个个面黄肌瘦,显然是粮草不足所致。“张文书,”他对身边的参军道,“再给江陵发一封急报,求大帅速发粮草,不然弟兄们怕是撑不住了。”

张文书苦着脸道:“将军,这已经是本月第五封了……”

“发!”王大用斩钉截铁,“邓州是京湖与蜀地的咽喉,丢了这里,蜀地的之继将军他们就成了孤军!就算是跪,也要把粮草求来!”

急报送到江陵帅府时,孟珙正对着地图沉思。邓州的拉锯战早在他预料之中,蒙古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南北通道,王大用的部队就像一颗钉子,死死钉在蔡、邓二州之间,为四川的战局争取时间。可这颗钉子要想钉得牢固,粮草是关键。

“大帅,王将军的急报。”亲卫将信函递上。

孟珙拆开一看,眉头瞬间拧紧。信中字字泣血,说城中粮草仅够三日,士兵们已开始煮树皮充饥。他重重一拳砸在案上:“岂有此理!传我命令,孟之缙!”

“孩儿在。”孟之缙从帐外走进,一身文官袍服,却带着军人的干练。他主管京湖粮草调度,深知责任重大。

“立刻调拨黄州、光州的粮草,星夜驰援邓州!”孟珙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告诉王大用,粮到之前,就算是用牙齿咬,也要守住邓州!”

孟之缙躬身领命:“孩儿遵命!这就去办!”

他不敢耽搁,转身直奔粮草署。黄州、光州的粮仓本有储备,按说调拨并非难事,可当他带着文书赶到时,却被粮仓管事拦了下来。

“孟大人,这粮草……怕是调不了。”管事支支吾吾,眼神闪烁。

孟之缙心头一沉:“为何调不了?这是大帅的军令!”

“是……是史相公那边发了文书,说黄州的粮草要调往淮南,防备金兵余孽,光州的粮草……要留着应对秋汛。”管事拿出一份公文,上面盖着史嵩之的私印。

孟之缙气得浑身发抖。史嵩之是当朝宰相,主和派的首领,一向对京湖战事百般掣肘,没想到竟在这节骨眼上使绊子!“胡说!淮南防线稳固,秋汛尚早,分明是借口!”他将帅府文书拍在桌上,“我不管什么史相公的命令,今日这粮草,我必须调走!延误了邓州军情,你我都担待不起!”

管事面露难色:“大人,史相公说了,谁要是敢违抗,就以通敌论处……”

“通敌?”孟之缙冷笑,“眼睁睁看着邓州失守,蜀地危急,才是真正的通敌!”他看向身后的亲兵,“给我搬!出了事,我一力承担!”

亲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开始搬运粮草。管事不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粮车驶出粮仓,连忙派人向史嵩之报信。

孟之缙亲自押着粮队,日夜兼程赶往邓州。他知道史嵩之绝不会善罢甘休,只能抢在对方动手前将粮草送到。可刚出光州地界,就被一队禁军拦住了去路。

“奉史相公令,孟之缙擅自调拨粮草,违抗朝命,拿下!”为首的将领亮出令牌,不容分说就将孟之缙捆了起来。

“你们敢!”孟之缙怒喝,“邓州危在旦夕,粮草不能耽搁!”

“那是你的事。”将领面无表情,“我们只奉旨拿人。”他示意手下接管粮队,却并未继续押送邓州,反而将粮车转向了淮南方向。

消息传回江陵,孟珙正在帅府与幕僚商议战局,听到亲卫的回报,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史嵩之……他敢!”他猛地站起身,却因气血上涌,剧烈地咳嗽起来,手帕上瞬间染满了血丝。

“大帅!”幕僚们大惊失色,连忙上前搀扶。

孟珙摆了摆手,脸色苍白如纸,眼中却燃烧着怒火:“之缙是为了军情,他何罪之有?史嵩之这是要断我京湖的臂膀!”

他知道史嵩之的心思。主和派一直视他们这些主战派为眼中钉,此次借粮草之事发难,无非是想削弱京湖军的实力,逼迫朝廷与蒙古议和。可他们不想想,一旦邓州失守,蜀地沦陷,大宋的半壁江山都将不保!

“大帅,您息怒,身体要紧啊。”亲卫劝道。

孟珙捂着胸口,缓缓坐下,眼中的怒火渐渐被忧虑取代。之缙被押解回京,前途未卜;邓州粮草断绝,王大用危在旦夕;四川的之继和之经还在苦苦支撑……桩桩件件,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不能……不能让前线知道。”孟珙喘息着说,“若是让之继他们知道后方生变,定会动摇军心。传我命令,就说之缙染病,粮草由我亲自调度,让王大用再坚持几日。”

“可是大帅,您的身体……”

“我没事!”孟珙打断他,声音虽弱,却带着一股狠劲,“立刻派人去安抚黄州、光州的粮仓,再想办法筹措粮草,哪怕是向地方富户借,也要凑齐支援邓州!”

“是!”

幕僚们退下后,帅府内只剩下孟珙一人。他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飘落的枯叶,只觉得一阵无力。半生戎马,他与蒙古人斗了一辈子,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疲惫。战场上的敌人再凶猛,也抵不过朝堂上的暗箭难防。

咳嗽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剧烈。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早已是强弩之末,只是靠着一股信念硬撑。可如今,这信念仿佛也被史嵩之的算计撕开了一道口子。

“之继……之经……”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为父……怕是帮不了你们太多了……”

邓州城头,王大用望着迟迟未到的粮队,心中渐渐沉了下去。他派出的斥候回报,光州方向的粮车被截,孟之缙大人更是被押解回京。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本就低迷的士气雪上加霜。

“将军,蒙古人又开始攻城了!”

王大用深吸一口气,抹去嘴角的血迹,重新握紧长枪。“弟兄们!”他站到城头最高处,声音嘶哑却带着决绝,“粮草或许不会来了,但邓州不能丢!我们身后是蜀地,是京湖,是大宋的江山!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这城头上!”

“死战!死战!死战!”城头上的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里没有了恐惧,只剩下破釜沉舟的勇气。

蒙古人的攻势再次展开,这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箭雨如注,云梯如林,蒙古兵踩着同伴的尸体向上攀爬。王大用带着士兵们用滚石、用长枪、用身体,一次次将敌人击退。

鲜血染红了城墙,也染红了城下的土地。邓州就像怒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倾覆,却依旧在顽强地抵抗着。

江陵帅府的灯火彻夜未熄,孟珙躺在病榻上,强撑着听取各地的战报。当听到邓州仍在坚守时,他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随即又咳出一口血来。

“继续……继续筹措粮草……”他虚弱地说,“一定要……送到邓州……”

亲卫含泪点头,心中却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史嵩之在朝中步步紧逼,地方富户畏惧权势,谁敢轻易借粮?

夜色渐深,孟珙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看到了孟之继、孟之经、孟之缙在战场上冲锋的身影。他一生守护的山河,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他,却只能躺在这里,无能为力。

“守住……一定要守住……”他喃喃着,陷入了昏迷。

窗外,月光惨淡,仿佛在为这位老帅的命运,也为这风雨飘摇的大宋,洒下一片悲凉的清辉。邓州的拉锯还在继续,四川的烽烟尚未平息,朝堂的暗流却已汹涌到足以吞噬一切。这场战争,早已不只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信念与私欲的较量,而胜利的天平,正随着粮道的断绝,悄然倾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