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十章 流沙丘血恨,寒冬锁残阳

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十章 流沙丘血恨,寒冬锁残阳

簡繁轉換
作者:粟小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04:51:48 来源:源1

第十章流沙丘血恨,寒冬锁残阳(第1/2页)

江陵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孟之继已跨上战马,枪尖斜指地面,寒光映着他眼底的焦灼。王大用带着三千亲兵列阵等候,甲胄上的霜花在初阳下泛着冷光——再有半个时辰,他们就能踏上前往襄阳的征途。

“公子,出发吧!”王大用勒马上前,声音里带着同仇敌忾。昨夜孟之继把郭靖被俘、黄蓉失踪的消息告知弟兄们,这些跟着他从蔡州杀出来的老兵,个个红了眼睛,恨不得立刻杀进襄阳城。

孟之继正要扬鞭,身后却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传令兵翻身下马,高举着鎏金牌,气喘吁吁地喊道:“孟副都统!黄州帅府急令!襄阳失陷,召各路将领即刻前往议事!”

鎏金牌在晨光下闪着刺眼的光,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孟之继胸中的火焰。他攥紧缰绳,指节泛白,胯下的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仿佛也在替主人宣泄着不甘。

“公子……”王大用欲言又止。他知道孟之继有多想去襄阳,可帅府急令,岂能违抗?

孟之继望着北方襄阳的方向,那里的天空被晨雾笼罩,看不见一丝光亮。他长长叹了口气,声音沙哑:“传令下去,全军回营。”

“公子!”

“执行命令!”孟之继的声音陡然转厉,随即又放缓了语气,“帅府议事,关乎整个京湖防线。若防线垮了,别说救郭大侠和郭夫人,连江陵都保不住。”

王大用默默点头,转身传达命令。士兵们脸上的兴奋瞬间褪去,只剩下压抑的失落。孟之继最后望了一眼北方,调转马头,朝着黄州的方向疾驰而去。他心里清楚,这一去,营救郭靖、寻找黄蓉的计划,怕是要搁置了。

黄州帅府内,气氛凝重得像要滴出水来。孟珙端坐主位,脸色沉得能拧出墨来;孟之经站在左侧,铠甲上还沾着淮西战场的尘土;王虎臣等老将列立两侧,个个眉头紧锁。见孟之继进来,孟珙抬了抬手,示意他入座。

“襄阳再次失陷,蒙军占了先机,”孟珙的声音低沉,“眼下最重要的是守住淮西、江陵、黄州这条线,不能让蒙军趁势南下。至于夺回襄阳……”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将,“需从长计议。”

孟之经上前一步:“父亲,淮西兵马尚可一战。只要再调些粮草,我愿率军佯攻邓州,吸引蒙军注意力,届时派一支奇兵突袭襄阳,或许能……”

“不可。”孟珙摇头,“蒙军刚占襄阳,必定防备森严。况且我们的兵力本就不足,分兵乃是大忌。”

众将纷纷出言献策,有的说该加固黄州城防,有的说应派人与蒙古和谈拖延时间,议论声此起彼伏。孟之继坐在角落,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虎头枪的枪缨,心思却早已飞到了襄阳。他在想,黄蓉会不会在乱军中逃脱?郭靖被关押在地牢,会不会受刑?那些曾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江湖义士,如今又在哪里?

“之继,你有何看法?”孟珙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孟之继回过神,站起身:“回义父,依孩儿看,当务之急是稳住淮西。蓟州新定,襄阳刚失,蒙军必然想趁机突破淮西,威胁江淮。只要淮西不失,我们就还有机会夺回襄阳。”他的声音有些干涩,完全是凭着军务本能说出的话,心里却像压着块巨石。

孟珙点头:“你说得在理。之经,你仍回淮西,务必守住防线。”

孟之经领命,刚要退下,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兵跌跌撞撞地冲进来,脸色惨白:“将军!淮西急报!八老爷他……他出事了!”

在此之前,南宋皇帝宋理宗为了嘉奖淮西战场取得的战果,委派孟珙的八弟、安抚使孟璇(其为全玖皇后妹婿),从临安携带军需物资奔赴京西地区犒劳忠顺军。

孟璇抵达淮西军营驻地流沙丘,准备与忠顺军所部会合时,行动被蒙古方面察觉。蒙军派出重兵突袭围剿流沙丘,孟璇与众多忠顺军官兵力战不敌,壮烈殉难,全部军需物资也被蒙军劫走,有史称“流沙丘惨败”!

至此淮西、淮东,甚至是与腹地黄州等地辛苦构建的一体防御体系被击破,而悍勇的两万忠顺军全军覆没,孟家组建多年的无敌之师遭受重创!

“八叔?”孟之继心头一紧。

孟珙猛地站起身,声音发颤:“说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

“八老爷带着物资到了流沙丘,准备与忠顺军会合,谁知被蒙军发现了!”亲兵哽咽着,“蒙军派了五万骑兵突袭,八老爷率亲兵力战,可寡不敌众……最后……最后全部殉难了!两万忠顺军……也没了……”

“哐当”一声,孟珙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四分五裂。他踉跄着后退一步,扶住桌沿才站稳,眼中瞬间布满血丝:“忠顺军……没了?”

那支由孟家一手组建、从灭金战场杀出来的百战之师,那支被称为“大宋锐士”的忠顺军,竟然全军覆没了?

孟之经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那是他亲手带了五年的弟兄,是他从襄阳到蔡州、从江陵到淮西,一路生死与共的袍泽!他猛地抓住亲兵的衣领,嘶吼道:“怎么会这样?流沙丘地势险要,怎么会被突袭?!”

“蒙军……蒙军像是早就知道了路线,”亲兵泣不成声,“他们设了埋伏,把八老爷和忠顺军困在谷里,放火烧……烧了粮草,最后……”

帐内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孟之经压抑的呜咽和孟珙沉重的喘息。王虎臣等老将红了眼眶,有的忍不住抹起了眼泪。那支忠顺军里,有跟着他们从少年打到白头的老弟兄,有刚从军的热血少年,如今却都成了流沙丘上的忠魂。

“真是场不可原谅的惨败……”孟珙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绝望,“我们辛苦构建的防线,破了……”

淮西的军力屏障没了,黄州和江陵成了暴露在蒙军面前的孤城。夺回襄阳的计划,彻底成了泡影。

孟之继站在原地,只觉得浑身冰冷。他想起了蔡州城下忠顺军冲锋的身影,想起了江陵保卫战时弟兄们嘶哑的呐喊,想起了那些曾笑着喊他“小将军”的老兵……如今,他们都没了。

更让他心头发紧的是,淮西防线崩溃,蒙军可以毫无顾忌地南下,襄阳的郭靖和下落不明的黄蓉,处境更加危险了。

流沙丘惨败的消息传到临安,宋理宗震惊不已,随即陷入深深的愧疚。他下旨追封孟璇为“护国侯”,优抚忠顺军家属,在黄州设立忠烈祠堂,将阵亡将士的名字一一刻在石碑上。可再多的封赏,也换不回那两万条鲜活的生命,换不回那条曾经固若金汤的防线。

这个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黄州的忠烈祠堂前,日日有人焚香哭祭,哭声在寒风中回荡,听得人心头发颤。孟珙一病不起,整日躺在病榻上,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沉默不语。孟之经守着淮西残部,日夜防备蒙军南下,鬓角竟添了许多白发。

孟之继则坐镇江陵,一面整训兵马,一面派人打探襄阳的消息。可蒙军看管甚严,派去的斥候要么无功而返,要么再也没回来。关于郭靖的消息,只知道他仍被关押在地牢,游显还在等着押他去蒙古王庭邀功;而黄蓉,依旧杳无音信,有人说她死在了乱军之中,有人说她逃到了江南,众说纷纭,却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

孟之继的心,像被这寒冬冻住了一般,沉重而冰冷。他时常独自站在江陵城头,望着北方的天空,手里摩挲着南海神尼赠予的玉瓶。那里面的生死神药,他一直没舍得用,总想着或许有一天,能用到郭靖或黄蓉身上。可现在,他连他们在哪里都不知道。

时间缓缓走到1237年。蒙古的“长子西征”正如火如荼,对南宋的攻势暂时放缓。襄阳城因为连年战乱,早已残破不堪,蒙军只是派了少量兵力驻守,并未大规模经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章流沙丘血恨,寒冬锁残阳(第2/2页)

可这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

淮西的秋雨带着刺骨的寒意,连绵不绝地打在残破的城楼上。孟之经披着一件沾满泥污的铠甲,扶着冰冷的垛口,望着城外黑压压的蒙古军营,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城头上的士兵稀稀拉拉,大多面带倦容,甲胄不全者比比皆是。忠顺军主力覆灭的消息传来后,整个淮西防线的士气便如断了线的风筝,一路下坠。那些原本依附于忠顺军的地方团练,要么望风而降,要么四散奔逃,如今还能守在这淮西城上的,不过是他收拢的数千残部,以及一些不愿降敌的本地将士。

“将军,蒙古人又在填护城河了!”一名亲兵嘶哑着嗓子喊道,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恐惧。

孟之经探头望去,只见蒙古军阵前,数百名民夫被驱赶着,扛着土袋往护城河扔去。城脚下早已堆起一道土坡,离城头越来越近。而在民夫身后,蒙古人的投石机正蓄势待发,黑洞洞的石弹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放箭!”孟之经猛地拔剑,指向敌阵。

城头上的弓弩手稀稀拉拉地射出箭矢,却大多无力地落在土坡前,根本无法阻止民夫的推进。他们的箭矢早就快用完了,连弓弦都磨得发亮,许多人连拉弓的力气都快没了。

“哐当——!”

一声巨响,投石机抛出的石弹狠狠砸在城楼一角,砖石飞溅,两名士兵躲闪不及,惨叫着坠下城头。

“娘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城头上顿时响起一阵骚动。几名士兵扔下兵器,转身就往城下跑。

“站住!”孟之经怒喝着,提剑追上去,一剑将跑在最前面的士兵斩于马下。鲜血溅在他脸上,与雨水混在一起,更添了几分狰狞。

“谁敢后退,这就是下场!”他高举染血的长剑,声音在雨声中回荡,“弟兄们,你们忘了孟帅是怎么教我们的?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岂能向鞑子屈膝!”

残存的士兵看着他浴血的模样,想起孟珙平日的教诲,骚动渐渐平息。一名满脸是伤的老兵拄着长枪,嘶哑道:“将军说得对!拼了!”

“拼了!”

“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零星的呐喊声渐渐汇聚成一股力量,士兵们重新握紧了兵器,眼神里燃起一丝决绝。

孟之经心中稍定,却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蒙古人的兵力是他们的十倍,粮草充足,军械精良,而他们守着这座孤城,粮草只够支撑三日,连井水都快喝光了。

“报——!”一名斥候从城下冲上来,浑身湿透,“将军,蒙军分兵了!一支约一支人的骑兵,绕过寿春,往南去了!”

孟之经心头一沉。往南去,便是庐州、安庆,那是淮西最后的屏障。蒙古人显然是想绕过寿春,直插腹地,彻底瓦解淮西防线。

“该死!”他狠狠一拳砸在垛口上,指节渗出血来。他现在分身乏术,根本抽不出兵力去拦截。

就在这时,城外的蒙古军忽然擂响了战鼓。无数蒙古兵扛着云梯,嘶吼着冲向城墙,投石机的石弹如雨点般落下,城楼在震动中摇摇欲坠。

“守住!给我守住!”孟之经挥舞长剑,砍翻一名爬上城头的蒙古兵。鲜血喷溅在他脸上,他却浑然不觉,眼中只有厮杀。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蒙古兵像潮水般一**涌上,城头上的宋军士兵不断倒下,却没有人后退。他们知道,身后就是家乡,退一步,便是万劫不复。

孟之经身先士卒,在城头上左冲右突,长剑舞动如飞,身上的伤口越来越多,力气也渐渐不支。他看到那名刚才呐喊的老兵被数名蒙古兵围住,乱刀砍死;看到自己的亲兵为了掩护他,被石弹砸中,化为一滩肉泥……

雨还在下,仿佛要洗尽这城头上的鲜血。

黄昏时分,蒙古兵的攻势终于暂缓。城头上已经看不到完整的队列,只剩下零星的士兵在清理尸体,包扎伤口。孟之经靠在垛口上,大口喘着气,铠甲上的血水流到地上,汇成一滩暗红色的水洼。

“将军,我们……我们快守不住了。”一名偏将哭丧着脸道,“城西的城墙被砸塌了一段,蒙古人随时可能冲进来。”

孟之经望着城下重新集结的蒙古兵,又看了看身后空荡荡的街巷,眼中闪过一丝绝望。他想起父亲孟珙的嘱托,想起弟弟孟之继的脸,心中涌起无尽的愧疚。

“不能守了。”他忽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破旧的风箱,“让剩下的弟兄们,从东门突围,往庐州去。告诉他们,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把淮西的战况报给朝廷,报给孟帅!”

他拔出腰间的令牌,塞给偏将:“拿着这个,大家一起突围,到了就去找庐州守将,让他务必死守。”

偏将含泪接过令牌,跪地磕了三个头,转身召集残部去了。

城头上,只剩下孟之经和寥寥数名亲兵。蒙古军的战鼓再次擂响,这一次,更加急促,更加响亮。

孟之经整理了一下残破的铠甲,将忠顺军的旗帜重新插在城头,然后握紧了长剑,望着汹涌而来的蒙古兵,眼中没有恐惧,只有释然。

“杀!”

他嘶吼着,像一头受伤的雄狮,率先冲了下去。

夜色降临时,寿春城破的消息传遍了淮西。蒙古骑兵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南下,庐州、安庆相继告急,淮西防线彻底崩溃。

消息传到江陵,孟珙正在与幕僚商议防务,听闻寿春失守,孟之经生死未卜,他猛地喷出一口鲜血,昏厥过去。

而远在四川的孟之继,此时正率领残部在山谷中艰难跋涉。当他从一名逃难的商人嘴里听到淮西溃败的消息时,手中的长枪“哐当”一声掉在地上。他望着东方,眼中布满血丝,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低吼。

忠顺军没了,大哥不知去向,淮西丢了……

蒙古人的铁蹄,正一步步逼近江南。大宋的半壁江山,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由于忠顺军覆灭,宋军士气大跌,战力锐减。蒙军趁机蚕食京湖周边,枣阳、德安、随州、郢州等府州相继陷落,南宋的版图一点点缩小。

唯一的好消息便是,孟之经在残部的掩护下,突围而出,转道黄州疗养伤势。

孟之继站在舆图前,看着那些被蒙军攻占的城池,只觉得胸口发闷。他手中的虎头枪,早已磨得锃亮,却找不到挥舞的方向。营救郭靖、寻找黄蓉的计划,在这颓败的大局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公子,襄阳那边又有消息了。”王大用走进来,递过一封密信。

孟之继连忙拆开,信上只有寥寥数语:“郭仍在狱,黄无踪,游显欲开春押郭北上。”

他握紧信纸,指节泛白。开春……还有不到三个月。

“王大用,”孟之继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决绝,“备些干粮和水,我们亲自去一趟襄阳。”

“公子,现在去太危险了!”王大用急道,“江陵离不开你,而且……”

“没有而且。”孟之继打断他,目光望向北方,“就算整个京湖都丢了,有些事,也必须去做。”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救出郭靖,能不能找到黄蓉,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但他知道,有些责任,不能推卸;有些牵挂,不能放下。

窗外的雪还在下,覆盖了江陵的城墙,也覆盖了远方的原野。孟之继握紧了虎头枪,枪尖的寒光,在昏暗的帅府里,一闪而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