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01章 王之涣的失意路与千古名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01章 王之涣的失意路与千古名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101章王之涣的失意路与千古名(第1/2页)

公元710年的长安酒肆,暮色刚漫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角落里就传来“铮”的一声脆响——十七岁的王之涣把长剑往桌案上一按,酒液震得晃了晃,他抹了把嘴角的酒渍,扯着嗓子就唱开了: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邻桌几个文人模样的人皱着眉侧目,这少年穿着锦缎襕衫,眉眼间带着晋阳王氏的贵气,偏生动作像个江湖客,剑穗上的玉坠还沾着尘土——那是他从绛州老家骑马奔来长安时,一路风餐露宿蹭上的。

谁都知道,这孩子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辈在隋朝就做过官,后来迁到绛州,也是当地数得着的书香门第,可他偏不按常理出牌,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却整天揣着剑往市井里钻,要么跟酒保聊长安的新鲜事,要么追着行脚僧问边塞的风光,家里人劝他“收收性子,好好准备科举”,他却拍着剑鞘笑:“大丈夫当仗剑走天涯,写些无病**的文章有啥意思?”

那会儿的王之涣,眼里的盛唐是鲜活的。他跟着商队走过黄河渡口,看纤夫们喊着号子把粮船拉过急流;也在绛州城外的猎场射过雁,箭尖擦着芦苇秆飞出去时,耳边全是风声和自己的心跳。

有人说他“放荡不羁”,可他不在乎——盛唐的文人本就该这样,既有“穷经典之奥”的才学,也有“击剑悲歌”的豪情,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诗里得有活气,要么是黄河的浪,要么是边塞的沙,要是写亭台楼阁,那跟画在纸上的花有啥区别?”

可豪情填不满现实的坑。转眼到了开元初年,王之涣眼看就要三十岁,同龄的世家子弟要么科举及第做了京官,要么靠着门荫补了地方差事,他还在“蹭蹬”——科举考了两次,一次卡在“策论”上,他写的边塞见闻太“野”,主考官说“失了儒者沉稳”;另一次好不容易进了复试,却因为跟监考官争论“雅乐与俗乐”,被安了个“恃才傲物”的名头,又落了榜。

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托了好多关系,才在开元九年(721年)给他谋了个“门子”的身份——靠着祖上的功绩,补任冀州衡水主簿。那天王之涣拿着任命书,站在衡水县衙的门口,看着朱红大门上的铜环,就笑不出来了。主簿是个从九品的小官,管的无非是收税、登记户籍这些琐碎事,跟他想象中“仗剑安天下”的日子差了十万八千里。

好在衡水的日子不算无聊。他白天对着账本核田亩,晚上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诗。那时候的衡水是运河边上的重镇,南来北往的商人、文人都爱在这里歇脚,王之涣常跟他们凑在一起喝酒,喝到兴头上就掏出自个儿的诗稿念。

有一回高适路过衡水,两人在酒肆里遇上,王之涣念了首刚写的《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高适拍着桌子叫好:“这‘浅处不胜舟’写得妙!把离别的愁绪藏在水里,比喊着‘舍不得’强百倍!”

就这么着,王之涣的诗名慢慢传开了。有人说他的诗“得齐、梁之风”,用词雅畅,却又带着一股子烟火气;也有人说他的诗里有“侠气”,哪怕写儿女情长,也不黏黏糊糊。

他跟王昌龄、高适这些诗人成了好友,几个人聚在一起,最爱做的事就是“旗亭画壁”——找个酒楼上,把写的诗念给歌女听,谁的诗被唱得最多,谁就赢酒喝。

有一回王之涣指着最漂亮的歌女说:“她要是不唱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跟你们比了!”结果那歌女一开口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把王之涣美得差点把酒杯碰倒。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麻烦就来了。开元十四年(726年),县里来了个新县丞,看王之涣诗名盛过自己,心里就犯了嘀咕。刚好那会儿县里收税出了点差错,新县丞就抓住机会,到处散播谣言,说王之涣“利用职权勾结商人,私吞税款”。王之涣是个暴脾气,哪里忍得了这个?他拿着账本去找县丞对质,可对方早就把凭证改了,根本说不清。

那天晚上,王之涣站在衡水的运河边,看着船灯在水里晃来晃去,就觉得没意思了。他回到县衙,把印信往桌上一放,写了封辞职信,开头就八个字:“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老子不干了,要去游山玩水,把这破官服给扔了!

这一游,就是十五年。

王之涣背着个布包袱,先回了趟绛州老家,跟家里人打了个招呼,就骑着马往西边去了。他走的是黄河古道,从龙门石窟到鹳雀楼,一路走一路看。

站在鹳雀楼上时,正是傍晚,夕阳把黄河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群山像卧着的巨龙,他就来了灵感,掏出笔在墙上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罢把笔一扔,对着黄河大喊一声,惊得水鸟扑棱棱地飞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1章王之涣的失意路与千古名(第2/2页)

后来他又往边塞去,走到凉州城下时,正赶上守军换防。士兵们穿着铠甲,手里的长矛在阳光下闪着光,城墙上的旗帜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远处的胡笳声断断续续传来。王之涣找了个老兵聊天,老兵说:“咱们守在这儿,就是为了不让胡马跨过玉门关,可家里的老娘妻儿,不知道还认不认得咱哟。”

那天晚上,王之涣在驿站里写下《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写完读了一遍,眼泪差点掉下来——这诗里写的不是风景,是守边将士的苦,是离家万里的愁。

十五年里,王之涣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唐朝。他在华山之巅看过日出,在塞北草原喝过马奶酒,在江南水乡听过采莲曲,也在蜀道上见过挑夫们一步一步往上爬。

他把所有的见闻都写进诗里,有的诗写在客栈的墙上,有的写在随手捡的纸条上,被路人抄来抄去,慢慢就传遍了天下。

有人说“王之涣的诗,比他的人有名”,这话一点不假——那会儿长安的歌女要是不会唱两首他的诗,都不好意思上台;就连宫里的杨贵妃,都让乐师把《凉州词》谱成了新曲。

可王之涣自己,却越来越低调。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击剑悲歌,反而爱坐在田埂上跟老农聊天,听他们说今年的收成,说家里的琐事。有一回他在洛阳城外的村子里住了半个月,跟着老农下地种麦,手上磨出了水泡,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他写信给高适说:“以前总想着做大官,干大事,现在才明白,人间最真的道理,都在田埂上、在酒肆里、在守边将士的嘴里。”

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已经五十二岁了。亲朋们看他年纪大了,总在外头漂泊也不是办法,就又托人给他谋了个差事——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文安是个小地方,离他老家绛州不远,县尉管的是治安,不算累。王之涣想了想,点头答应了——不是为了当官,是想着“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也挺好”。

他在文安当县尉,跟别的官不一样。别的官审案子,喜欢摆架子,动不动就喊“打”,王之涣却总爱把原告被告拉到一起,坐在院子里聊天,聊着聊着就把事儿说开了。

当地流传着“智审黄狗”的故事:有个老农丢了鸡,说是邻居偷的,两人吵到县衙来。王之涣没问别的,先让人把老农家里的黄狗牵来,然后对黄狗说:“你主人丢了鸡,你知道是谁偷的不?要是知道,就叫两声。”黄狗歪着脑袋看他,真就叫了两声。王之涣笑着对邻居说:“你看,连狗都知道是你偷的,还不承认?”邻居脸一红,赶紧把鸡还给了老农——其实王之涣早就派人去查了,知道是邻居偷的,故意用这招让他下台阶。

老百姓都说“王县尉是个清官”,谁家有难处,都爱找他帮忙。有回村里闹旱灾,庄稼都快枯死了,王之涣就带着衙役们去挖渠引水,光着脚在泥里踩了三天三夜,脚上全是口子,也没喊一声累。老百姓给他送鸡蛋、送馒头,他都婉拒了,说:“我是官,就得为你们办事,要是收了你们的东西,那跟贪官有啥区别?”

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好日子,过了一年。天宝二年(743年)的冬天,王之涣病倒了,开始咳嗽,后来越来越重,连床都下不了。他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雪,对身边的人说:“把我写的诗稿找出来,烧了吧——好诗自在人心,留着稿子没用。”身边的人舍不得,偷偷把诗稿藏了起来。

那年腊月,王之涣病逝在文安县尉任上。消息传出去,文安的老百姓都哭了,自发地给他送葬,队伍从县衙一直排到城外。后来他的灵柩被送回洛阳,归葬在北邙山的祖坟里——那是唐朝很多文人的归宿,李白、杜甫后来也葬在附近,仿佛在另一个世界,他们还能聚在一起,喝酒赋诗,聊盛唐的风光。

王之涣这一辈子,仕途确实“蹭蹬”——最高做到从九品的县尉,比起那些封侯拜相的同乡,实在算不得风光。可他的诗,却比那些高官的奏章流传得更久。

直到今天,小孩子刚学唐诗,就会背“白日依山尽”“黄河远上白云间”;人们登上鹳雀楼,总会想起那个站在楼上,望着黄河写下千古名句的诗人。

有人说,王之涣是“失意的官员,不朽的诗人”。

其实他这辈子,从来没为仕途的失意真正难过——他把剑里的豪情、旅途中的见闻、老百姓的故事,都融进了诗里,那些诗就像黄河的水,不管过多少年,都带着盛唐的活气,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就像他在《登鹳雀楼》里写的那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的人生或许没爬上仕途的高楼,却在诗的世界里,站到了最顶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