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14章 韦应物从恶少变诗人一生只爱元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14章 韦应物从恶少变诗人一生只爱元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114章韦应物从恶少变诗人一生只爱元苹(第1/2页)

公元776年的冬夜,鄠县县令官舍的灯亮了一整夜。韦应物坐在冰冷的桌前,手里攥着一支笔,面前摊着一张白纸,纸上只写了“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九个字,墨迹却被眼泪晕开了好几次。

里屋的灵堂里,躺着他的妻子元苹,才36岁,就因为常年操劳,没熬过这个冬天。韦应物走进去,蹲在灵前,看着棺木上的白布,想起20年前第一次见元苹的样子——16岁的姑娘,穿着淡紫色的襦裙,站在韦家的院子里,手里捏着帕子,眼睛像秋水一样亮,见了他,还红着脸行了个礼。

那时候他还是长安城里最混不吝的恶少,15岁当玄宗侍卫,鲜衣怒马,赌钱撩姑娘,谁都不放在眼里。可元苹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了他浑浑噩噩的日子;而元苹的离开,又把这束光掐灭了,剩下的,只有一辈子的思念和愧疚。

门当户对的婚事:恶少配淑女,谁也没料到会成“神仙眷侣”

韦应物和元苹的婚事,在当时就是“门当户对”的标准配置——韦家是京兆韦氏,唐朝顶级门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离皇帝就差一尺五,够牛吧?元家也不含糊,是北魏拓跋皇族的后裔,元苹的爹还当过吏部员外郎,妥妥的中层官宦家庭。

两家一提亲,没人反对——韦家要元家的“皇族体面”,元家要韦家的“门阀势力”,至于两个年轻人合不合得来,没人在乎。

20岁的韦应物,当时还是玄宗的三卫郎,正处于“嚣张巅峰”:穿绯红侍卫服,骑雪白骏马,走在街上横着走,家里还藏着逃犯。听说要娶元苹,他满不在乎:“不就是娶个媳妇嘛,只要长得好看,其他无所谓。”

16岁的元苹,却和他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她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读《诗经》、练书法、弹琵琶,说话轻声细语,连走路都怕踩疼了蚂蚁。听说要嫁的是长安城里有名的恶少,她没哭没闹,默默地给母亲磕了个头:“女儿听凭父母安排。”

结婚那天,韦应物喝得醉醺醺的,被人架着拜堂。掀开盖头时,他看见元苹红着脸,眼睛亮晶晶的,就有点慌——这姑娘也太干净了,跟他以前认识的那些“江湖女子”完全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像个“脏东西”,配不上人家。

婚后头几天,韦应物还是老样子,天天出去赌钱、喝酒,半夜才回家。元苹也不拦着,每天他回来,都给他留着一碗热汤,桌子上摆着泡好的茶。有一回,他赌输了钱,心情不好,回来就摔东西,元苹也没生气,蹲下来帮他捡碎瓷片,轻声说:“夫君,别气坏了身子,钱没了可以再赚,身子垮了可不行。”

韦应物看着她的手被瓷片划破,流了血,就没脾气了——这是他第一次,因为别人的疼,觉得自己混蛋。

那时候谁也没料到,这场“门当户对”的婚事,会变成后来的“相濡以沫”;这个人人嫌弃的恶少,会因为这个姑娘,变成后来的诗坛大佬。

安史之乱后的落魄:她没嫌他穷,还把他从“烂泥”里拉出来

结婚没几年,安史之乱就来了。玄宗逃到蜀地,三卫府解散,韦应物的“靠山”全没了。他从“鲜衣怒马的侍卫”变成了“没饭吃的流浪汉”,带着元苹和家人,跟着逃难的人群往南跑。

一路上有多苦?韦应物后来在诗里写“憔悴被人欺”——穿破衣服,饿肚子,被小混混欺负,连一口剩饭都抢不到。以前他欺负别人,现在轮到别人欺负他,心里的落差比天还大。

有一回,他们躲在破庙里,元苹生了场病,发着高烧,嘴里念叨着“想喝口热粥”。韦应物出去找吃的,跑了半天,讨到半块干硬的窝头,回来时看见元苹蜷缩在草堆里,脸色苍白,心里像被刀扎一样。他蹲在草堆旁,抱着头哭:“我真是个废物,连口热粥都给你弄不到。”

元苹却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夫君,没事,我不饿,你吃吧。”

那时候,韦应物彻底垮了——他想过干脆死了算了,省得连累元苹。元苹却没放弃他。病好后,她从包袱里翻出一本旧《诗经》,是她从家里带出来的,页面都发黄了。她坐在破庙里,一边晒书,一边对韦应物说:“夫君,以前你是侍卫,现在没了差事,咱们可以读书啊。我爹说,读书能让人心里踏实,还能找条活路。”

韦应物当时就笑了:“读书?我一字都不识,读什么书?”

元苹没反驳,每天早上,她都会坐在破庙的门槛上,大声读《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韦应物一开始烦得慌,后来听着听着,就觉得心里平静了——这声音,比长安街头的赌声、骂声,好听多了。

有一天,元苹读《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韦应物突然问:“这啥意思?”

元苹笑着说:“就是每天要反省自己,今天有没有做错事,有没有对不起别人。”

韦应物想起自己以前抢卖胡饼的摊子、偷会邻家姑娘,脸一下子红了。从那天起,他开始跟着元苹学认字——元苹教他认“人”字,说“做人要像‘人’字一样,站得直,行得正”;教他认“书”字,说“书里有好多道理,能让你变成更好的人”。

他以前最讨厌读书,可现在,元苹教他,他就认真学。没有纸和笔,他就捡树枝在地上写;元苹读一句,他就跟着念一句,念错了,元苹也不骂他,耐心地纠正。

就这样,在元苹的鼓励下,韦应物从“一字都不识”的恶少,慢慢变成了“能读书写诗”的文人。27岁那年,他通过科举,当上了洛阳丞——虽然是个小官,可这是他靠自己本事挣来的,不是靠皇帝的恩宠,也不是靠家里的势力。

那天他拿着任命书回家,元苹正在院子里喂鸡,看见他回来,手里的鸡食盆都掉了。韦应物跑过去,把她抱起来,笑着说:“娘子,我当官了!以后咱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元苹也哭了,不是因为当官,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夫君,终于从“烂泥”里爬出来了。

相濡以沫的日子:她操持家务,他努力当官,穷却甜

韦应物当官后,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他当洛阳丞时,工资低,又不会贪污受贿,家里经常“仓禀无宿储”——粮仓里连隔夜的粮食都没有。元苹却从没抱怨过,只是默默地操持家务,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她给人缝补衣服换点米粮,却舍不得穿新衣服;她把韦应物的旧衣服洗了又洗,补了又补,却总是把他的官服熨得平平整整;她生了两子两女,最小的女儿出生时,家里连接生婆的钱都快拿不出来,她就自己咬着牙,在油灯下生了孩子,第二天还照样起来给韦应物做饭。

韦应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回,他看着元苹手上的老茧,眼泪掉下来:“娘子,委屈你了。”

元苹却笑着说:“不委屈,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有饭吃,有书读,就够了。”

他们的日子虽然穷,却充满了“甜”。每天晚上,韦应物处理完公务回家,元苹都会给他留着一盏灯,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可能是一碗粥,一碟咸菜,还有她自己腌的萝卜干。韦应物一边吃饭,一边给元苹讲白天的事:今天帮百姓解决了什么问题,明天要去乡下考察,元苹就坐在旁边听,偶尔给他添碗粥,说:“夫君,你要好好当差,别辜负百姓的信任。”

韦应物写诗,元苹就是第一个读者。他写《观田家》,写百姓的苦,元苹读完说:“夫君,你能想着百姓,真好。”他写《滁州西涧》,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元苹读完说:“这诗像画一样,就是有点冷清,要是加个‘娘子在旁’,就更好了。”韦应物听了,笑着把她搂在怀里:“有你在,再冷清的诗,也变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4章韦应物从恶少变诗人一生只爱元苹(第2/2页)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元苹的身体就垮了。常年操劳,加上生孩子伤了身子,又缺医少药,她的咳嗽越来越重,冬天一到,就咳得睡不着觉。韦应物想给她请最好的大夫,家里没钱,只能上山采草药,熬给她喝。

有一回,韦应物采草药时摔了一跤,腿都肿了,一瘸一拐地回家。元苹看见他的腿,哭着说:“夫君,别去采了,我没事,别把你自己弄伤了。”

韦应物却笑着说:“没事,我是男人,扛得住。你要是走了,我和孩子们怎么办?”

可老天爷还是没放过他们。公元776年冬天,元苹的咳嗽突然加重,咳出了血。韦应物抱着她,哭着喊大夫,可大夫来了,也摇摇头说:“准备后事吧。”

元苹临终前,拉着韦应物的手,轻声说:“夫君,我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孩子们,好好当官,别再像以前那样……”话没说完,就咽了气。

韦应物抱着她的尸体,哭了整整一夜。他想起20年前第一次见她的样子,想起她在破庙里教他认字的样子,想起她给他留热汤的样子,想起她说“有你在就够了”的样子——这些画面,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里,疼得他喘不过气。

余生的悼念:19首悼亡诗,字字都是“我想你”

元苹去世后,韦应物做了两件事:一是亲手给她写墓志铭,二是余生再也没续弦。

他写《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时,几乎是一字一泪。里面写:

“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

——每天黄昏回家,冰冷的床榻没有主人,她用过的衣服还留着她的味道,她的香粉盒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可她却不在了,那些东西,他连看都不敢看。

他还写“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结婚20年,他们像刚开始那样相敬如宾,从没红过脸,从没吵过架。这20年,元苹陪他从恶少变成诗人,从落魄变成官员,陪他吃了那么多苦,可还没来得及享一天福,就走了。

写完墓志铭,他把元苹的灵柩停在官舍里——因为他没房子,连给她找个安葬的地方都难。后来他升官,去了滁州、苏州,走到哪儿,就把元苹的灵柩带到哪儿,直到几年后,才在长安郊外找了块地,把她安葬了。

在那之后,韦应物写了19首悼亡诗,每一首都是“我想你”。

他写《伤逝》: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梦里突然看见你,惊醒后,我在屋里来回走,却再也找不到你;

他写《送终》: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你走了这么久,我还是不习惯,送你走的那天,车马的声音都带着悲;

他写《往富平伤怀》:

“适见丘坟出,忽逢邻里归。

匹夫徒踊跃,望绝九霄飞。”

——路过你坟前,看见邻居回来,我多希望你也能像他们一样,回到我身边。

这些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最真实的思念。有一回,他在苏州的官舍里,看见元苹生前缝的布袜,放在箱子里,还像新的一样。

他拿起来,贴在脸上,仿佛还能感受到她的温度,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提笔写了首《感旧》:

“贫贱夫妻百事哀,共看明月应垂泪。”

——以前穷的时候,觉得什么都难,可现在有钱了,你却不在了,看着明月,只能一起掉眼泪。

他的下属劝他:“使君,您还年轻,再娶一位夫人吧,也好照顾您和孩子。”

韦应物却摇摇头:“不用了,有元苹在我心里,就够了。”

他这辈子,再也没碰过别的女人。每天处理完公务,他就回到书房,看着元苹的画像,读她以前读的《诗经》,写想念她的诗。有时候,他会对着画像说话:“娘子,今天孩子们又长高了,我教他们读你以前教我的诗;今天我帮百姓解决了一个难题,你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公元791年,韦应物在苏州去世,享年60岁。临终前,他让孩子们把他葬在元苹的墓旁边,说:“我这辈子,欠你太多,下辈子,我还娶你,好好照顾你,再也不让你受委屈。”

她是他的“引路人”:没有元苹,就没有“韦苏州”

韦应物后来能成为“诗坛大佬”,能写出“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样的千古名句,能成为“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全靠元苹——她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引路人”。

以前的韦应物,是“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的恶少,眼里只有自己,只有玩乐;是元苹,让他学会了“反省”,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担当”。她教他读书,不是为了让他当官,是为了让他“心里踏实”;她劝他好好当差,不是为了让他发财,是为了让他“不辜负百姓”。

她的文化修养,影响了韦应物的诗风。以前他要是写诗,估计都是“鲜衣怒马”的调调;可在元苹的影响下,他的诗变得“恬淡高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关心。《滁州西涧》里的“独怜幽草涧边生”,“独怜”的不仅是幽草,还有像幽草一样的百姓;“春潮带雨晚来急”,藏的不仅是自然的景象,还有他对乱世的反思,对安稳的珍惜。

她的坚韧品格,影响了韦应物的为官之道。他当苏州刺史时,写“邑有流亡愧俸钱”——百姓过得不好,他拿着俸禄,心里惭愧。这种“愧疚”,不是装出来的,是元苹教他的“担当”——当官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百姓。他减免赋税、救助流亡百姓,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完成元苹对他的期望。

有人说,韦应物的诗里,藏着元苹的影子——那些平静的、温暖的、充满爱的句子,都是元苹留给她的礼物。如果没有元苹,他可能还是那个“横行乡里”的恶少,可能早就死在哪个街头,根本成不了后来的“韦苏州”。

再读韦应物的悼亡诗,再读《滁州西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才华,更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深情,一个“浪子回头”的救赎。元苹的早逝,是韦应物的遗憾,可正是这份遗憾,让他的诗有了更深刻的情感内核——那些想念妻子的句子,至今仍能打动我们,因为里面藏着最纯粹的爱,最真实的人生。

韦应物和元苹的感情,不是“一见钟情”的浪漫,是“相濡以沫”的平淡;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是“细水长流”的陪伴。

他们告诉我们:最好的爱情,不是你有多优秀,而是我能陪你从糟糕变得优秀;最好的婚姻,不是门当户对的匹配,而是相互成就的温暖。

就像韦应物在墓志铭里写的:

“永以为负,没齿难忘。”

——我欠你的,这辈子都还不清,就算到了下辈子,我也不会忘。

这份深情,藏在诗里,藏在岁月里,藏在每一个读懂他们故事的人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