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04章 旗亭赌诗:盛唐雪夜的诗酒风流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104章 旗亭赌诗:盛唐雪夜的诗酒风流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104章旗亭赌诗:盛唐雪夜的诗酒风流(第1/2页)

开元二十七年冬,洛阳城的第一场雪,是在冬至前一日落下来的。清晨天还未亮,西市的鼓声刚过三遍,雪粒子就“簌簌”地砸在青石板上,先时还细如碎盐,到了辰时,就变成了鹅毛大雪,把定鼎门的城楼、天街的槐树,都裹上了一层蓬松的白。

临近午时,雪势稍缓,北市旁的“醉仙旗亭”却热闹起来。这旗亭是洛阳城里有名的去处,不仅因老板张老三酿的新丰酒醇厚,更因楼上楼下总聚着文人墨客,歌女们又最擅唱当朝名士的诗——往来的商客、赴任的官员、戍边归来的老兵,都爱来这儿寻个靠窗的座儿,就着炭炉的暖意,听一曲诗唱,喝一壶热酒,暂忘旅途的劳顿。

这天,旗亭二楼临街的方桌旁,三个穿着青色襕衫的文人正围炉而坐。炭炉里的银丝炭烧得通红,炉上煨着的酒壶冒着细白的热气,碟子里盛着酱得油亮的羊肉、切得匀薄的腌萝卜,还有刚出炉的胡饼,外皮酥脆,咬一口能掉渣。

“子涣,你这趟河西走了半载,当真如信里说的,连敦煌的胡姬都唱你的诗?”说话的是高适,他刚从蓟北漫游归来,风尘仆仆的,襕衫的袖口还沾着点塞北的黄沙,腰间挂着个旧箭囊——那是他在蓟门军帐里,一个老兵送他的,说是跟着老兵守了五年玉门关。他说话声音洪亮,像塞北的风,一开口就把邻桌食客的目光引了过来。

对面的王之涣闻言,放下手里的胡饼,指尖轻轻拂过桌面——那桌面上刻着几行模糊的诗,是前几日客人题的,字迹潦草,却也带着几分酒意的洒脱。他刚从河西走廊回来,鬓角沾了点雪沫,还没来得及拭去,眼神却清亮得很,像河西的晴天:“可不是?前个月在敦煌的‘胡风酒肆’,一个穿绿袍的胡姬,抱着琵琶唱‘黄河远上白云间’,调子改得有了胡笳的味儿,尾音拖得老长,倒比中原的唱法更显苍凉。”

坐在中间的王昌龄“嗤”地笑了一声,他刚把一支新磨的狼毫笔搁在砚台上,纸上还留着几行刚写的诗稿——是他昨夜在客舍里写的《采莲曲》,墨迹还未全干。他性子偏细腻,说话也温和,却带着点文人的较真:“胡姬唱得再好,也不如咱们洛阳旗亭的歌女——这儿的姑娘,不仅唱得准,还能把诗里的意思唱透。比如前几日我听红桃姑娘唱‘洛阳亲友如相问’,那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唱得眼里都带了光,比我自己写的时候还动情。”

高适一听,来了兴致,伸手拍了拍桌子,震得酒壶都晃了晃:“既然如此,咱们今日就赌一赌!待会儿歌女们上来唱诗,谁的诗被唱得最多,谁就赢这壶新丰酒——输的人,得把这碟酱羊肉全吃了,不许剩!”

王昌龄笑着点头,转头看向王之涣:“子涣,你敢不敢赌?”

王之涣端起酒盏,慢悠悠地抿了一口,酒液温热,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胃里都舒服。他目光越过窗棂,落在楼下的雪地上——几个孩童正提着灯笼在雪地里追跑,灯笼上写着“福”字,被风吹得晃晃悠悠。他又抬眼望向楼梯口,刚好看见一个穿绿绮罗的歌女提着琵琶上来,鬓边插着支银钗,钗头的珍珠随着脚步轻轻晃,裙摆扫过楼梯的木阶,留下一点雪渍。

“赌自然是敢的。”王之涣放下酒盏,指了指刚上楼的红衣歌女——那姑娘约莫十六七岁,梳着双环髻,发髻上缠了圈红绸,手里抱着一把紫檀木琵琶,琵琶弦上还系着个小小的同心结。她刚走到二楼的回廊,就有几个食客笑着打招呼,她也不怯生,颔首笑了笑,眉眼弯弯的,像初春的柳芽。“不过我要选最拔尖的那位——就是穿红衣的姑娘,你们瞧她眼神亮,定是个懂诗的,她若不唱我的诗,我这辈子都不跟你们比诗了,这壶酒,我先替你们满上。”

高适和王昌龄都笑了,只当他是酒后夸口。高适拿起酒壶,给两人的杯子都斟满,酒液溅起细小的泡沫:“好!若她真唱你的诗,我不仅吃了这碟羊肉,还陪你喝三大杯!”

话音刚落,楼下就响起了琵琶声。先唱的是那个穿绿绮罗的歌女,她选了个靠近炭炉的位置坐下,指尖在琵琶上轻轻一拨,清越的乐声就漫了开来,压过了邻桌的谈笑声。她抬起头,朱唇轻启,第一句就清晰地传到了三人耳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眼睛一亮,刚要开口,高适就拍了下他的肩膀:“是你的《芙蓉楼送辛渐》!行啊,昌龄,先拔头筹了!”

王昌龄笑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眼里带着点得意:“这姑娘唱得准,‘楚山孤’的‘孤’字,尾音拖得正好,把送客的愁绪都唱出来了。”

王之涣没接话,只顾着用筷子夹了块酱羊肉——张老三的酱羊肉做得极入味,肉质软烂,带着点花椒的麻,吃在嘴里,暖得人心里都发颤。他一边吃,一边留意着那红衣歌女的动静,见她正站在回廊上,听着绿衣歌女的演唱,手指还轻轻跟着琵琶的节奏,在琵琶上点着,像是在默记曲调。

没过多久,绿衣歌女唱完,楼下响起一片叫好声。紧接着,一个穿黄裙的歌女走了上来,她抱着一把阮咸,坐在红衣歌女旁边,调试了几下弦,就开口唱了起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回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腾”地一下坐直了身子,眼睛瞪得圆圆的,等歌女唱完,他忍不住拍了下桌子,笑得爽朗:“轮到我了!子涣,你那‘黄河’怕是要沉底喽!我这诗写的是故友,这姑娘唱得够悲,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比我自己读的时候还动人!”

王之涣依旧慢悠悠地喝酒,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笃定。他知道,红衣歌女要上场了——果然,黄裙歌女刚谢幕,红衣歌女就抱着琵琶,走到了场子中央。她先对着满座食客福了福身,声音清甜:“小女子红桃,今日给各位客官唱一首《凉州词》,望各位喜欢。”

“《凉州词》?”邻桌一个穿铠甲的老兵突然坐直了身子,他脸上刻着风霜,鬓角全白了,腰间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横刀,看样子是刚从边塞回来。他手里攥着个酒碗,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神里满是期待。

王之涣也放下了筷子,目光落在红桃身上。只见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琵琶上轻轻一挑,一串清脆的音符就飘了出来,紧接着,她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清亮中带着点河西的苍凉,像是从遥远的玉门关飘来:“黄河远上白云间——”

第一句刚出口,满座就静了下来。炭炉里的火星“噼啪”一声爆开,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雪花落在窗纸上,留下一点湿痕。王之涣的眼前,突然浮现出去年在玉门关外的景象——那天也是个晴天,黄河水泛着金红的光,从天际线处蜿蜒而来,一直飘到白云深处,戍边的士兵们扛着长矛在城墙上巡逻,铠甲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远处的祁连山覆着雪,像一道银色的屏障。

“一片孤城万仞山。”红桃的声音往下沉了沉,带着点沉甸甸的分量。那老兵的手开始微微发抖,酒碗里的酒晃出了几滴,落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想起自己在凉州城守了十年,每天都能看见那座“孤城”立在万仞山中,风裹着沙粒打在城墙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夜里躺在军帐里,总能听见远处的胡笳声,心里头,全是对家乡的念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4章旗亭赌诗:盛唐雪夜的诗酒风流(第2/2页)

“羌笛何须怨杨柳——”红桃的声音转了个弯,像是羌笛真的在耳边吹起,带着点哀怨,却又透着股韧劲。王之涣想起在河西走廊遇到的一个年轻士兵,那士兵手里攥着块绣着杨柳的帕子,说是他娘临走前绣的,“娘说,看见杨柳,就像看见她了”。那士兵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可语气里的思念,却让人心头发酸。

“春风不度玉门关。”最后一句,红桃的声音轻轻落下,带着点叹息,却又无比坚定。老兵再也忍不住,用袖子抹了把眼睛,嘴里喃喃自语:“是啊,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可咱们守在那儿,家里的春风就能吹得暖……”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王之涣耳中。王之涣心里一动,端起酒盏,对着老兵的方向,遥遥敬了一杯——这诗,他写的就是这些戍边的将士,如今有人能懂,便是最好的慰藉。

一曲唱完,满座寂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红桃抱着琵琶,微微欠身,脸上带着点羞涩的笑意。王之涣“啪”地放下酒杯,指着眼眶微红的红桃,对高适和王昌龄扬了扬下巴:“瞧见没?我就说她唱得最好!这‘春风不度玉门关’,比我说的还透彻!”

高适这会儿也服了,他端着酒壶,起身走到王之涣身边,非要给他满上一杯:“服了服了,子涣,你这诗写得绝,红桃姑娘唱得更绝!听着她唱,我都想起蓟北的雪了——那会儿我在军帐里,听老兵说玉门关的事,就跟诗里写的一模一样,只是我没你那笔力,写不出那样的句子。”

王昌龄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刚写的诗稿,笑着说:“你这诗,就像这洛阳的雪,看着素净,里头藏着大天地。‘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就把河西的壮阔写尽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顶别人十句,既有将士的苦,又有他们的刚,这才是盛唐的诗啊!”

王之涣接过酒杯,和两人碰了一下,酒液溅在杯沿,顺着外壁滑下来,滴在桌面上。他刚要喝,就看见红桃端着个小小的酒盏,怯生生地走了过来。她手里的酒盏是白瓷的,上面画着几枝杨柳,和她琵琶上的同心结,正好是一个样式。

“小女子红桃,见过王先生、高先生、王先生。”红桃对着三人福了福身,声音比刚才唱歌时更轻了些,“方才不知三位先生在此,多有失礼。您这《凉州词》,是小女子最爱唱的诗——每次唱,都觉得像是看见了玉门关的山,黄河的水,还有那些守边的将士。”

王之涣放下酒杯,仔细打量着红桃——这姑娘的眼睛很亮,像是盛着星光,说起《凉州词》时,眼里满是真诚。他笑了笑,接过红桃手里的酒盏:“姑娘不必多礼,你唱得极好,把我诗里没说出来的意思,都唱出来了。我写这诗时,就在想,若是有人能懂里头的将士,这诗就算没白写。”

红桃听了,眼睛更亮了,她抿了抿唇,像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王先生,小女子的兄长,也在玉门关戍边,去年他托人捎信回来,说在那边关,将士们都爱唱您的《凉州词》,说这诗写的就是他们的日子……”说到这儿,她的声音有点哽咽,“我每次唱这首诗,就觉得离兄长更近了些。”

王之涣心里一暖,他抬手,轻轻拍了拍红桃的肩膀——这姑娘的肩膀很薄,穿着红衣,像一朵雪中的红梅。“你兄长是好样的,”王之涣的声音很温和,“有他们守着玉门关,咱们洛阳的雪,才能下得这么安稳,咱们才能在这儿喝酒听诗。”

高适和王昌龄也跟着点头,高适还从怀里掏出一小块银子,递给红桃:“姑娘,这点银子,你拿着买些暖炉的炭,你唱得好,该赏。”

红桃连忙摆手,说什么也不肯收:“先生们能喜欢小女子的演唱,就是对小女子最大的赏赐了,银子万万不能收。”她说完,又对着三人福了福身,抱着琵琶,脚步轻快地退了下去,走到回廊尽头时,还回头对着三人笑了笑,红绸在雪光里,像一团跳动的火焰。

那天的雪,下到暮色四合才停。旗亭里的歌声,却飘了整整一个下午——后来,绿衣歌女又唱了王昌龄的《出塞》,黄裙歌女唱了高适的《蓟门行五首》,红桃则应食客们的要求,把《凉州词》唱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味道,第一遍苍凉,第二遍悲壮,第三遍却多了几分温暖,像是春风真的吹到了玉门关。

临近打烊时,三人起身告辞。张老三送他们到门口,手里还提着一壶新丰酒:“三位先生慢走,这壶酒是小的一点心意,下次来,小的再给您做酱羊肉。”

王之涣接过酒壶,对张老三笑了笑:“多谢张老板,下次来,还听红桃姑娘唱诗。”

走出旗亭,雪地里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踩在上面“咯吱”作响。月亮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洒下清辉,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高适走在最前面,嘴里还哼着《凉州词》的调子,时不时停下来,对着月亮比划几下,像是在琢磨诗句。

王昌龄手里拿着纸笔,一边走,一边往纸上写着什么,偶尔还停下来,和王之涣讨论几句。王之涣则提着酒壶,慢悠悠地走在后面,看着眼前的雪景,听着身边两人的谈笑,心里觉得格外踏实——这就是盛唐的冬夜,有雪,有酒,有诗,有知己,还有一群懂诗的人,把山河的壮阔、将士的赤诚,都唱进了歌里。

多年后,王昌龄被贬江宁,在一个雪夜,他想起了开元二十七年洛阳旗亭的那场赌诗,提笔给高适写了一封信:“昔年洛阳雪夜,旗亭赌诗,子涣之《凉州词》,红桃姑娘之歌,至今历历在目。子涣之诗,如黄河奔涌,如高山矗立,自带盛唐气象;红桃姑娘之歌,如春风拂柳,如羌笛悠扬,直抵人心。那日之雪,那日之酒,那日之诗,当为平生第一快事。”

而那首被红桃姑娘反复传唱的《凉州词》,就像一粒带着盛唐气息的种子,从洛阳的旗亭出发,飘到了长安的宫廷——杨贵妃曾让乐师把这首诗谱成新曲,在宴会上反复演奏;飘到了河西的边塞——戍边将士们把这首诗刻在玉门关的城墙上,每当换岗时,就齐声吟诵;飘到了江南的水乡——采莲的姑娘们把这首诗唱进了采莲曲里,伴着莲舟的摇曳,传遍了秦淮河畔。

千百年后,当人们再唱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依然能想起那个雪夜的洛阳旗亭,想起三个文人的赌约,想起那个唱诗的红衣姑娘,想起那个山河壮阔、诗酒风流的盛唐——那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时代,而旗亭赌诗的故事,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盛唐的画卷里,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