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99章 王建:从白发小吏到“王司马”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99章 王建:从白发小吏到“王司马”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99章王建:从白发小吏到“王司马”(第1/2页)

46岁的王建,站在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县衙门口,手里拿着任命文书,风一吹,头发白得晃眼。跟他一起考中进士的人,早有人当上了州官,出门前呼后拥;他倒好,熬到快五十,才混上一个“县丞”——从八品的小官,连县令的副手都算不上,管的全是鸡毛蒜皮的破事:收赋税、断邻里纠纷、替县令写报告。

有人跟他打趣:“王兄,您这‘吏’当得,头发都等白了。”王建笑了笑,没说话。他心里清楚,对一个寒门出身、又在边塞蹉跎十三年的人来说,能有个官做,已经算老天开眼了。他没想到,这一当小官,就当了十几年。

白发初为吏:昭应县丞的日子,琐碎里藏着心酸

昭应县离长安近,算是个“京畿小县”,事儿却不少。王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先去县衙点卯,然后跟着差役去乡下收赋税。长安周边的土地,看着肥沃,可农民的日子比边塞还苦——官府的税一层叠一层,夏天收麦税,秋天收粮税,冬天还要收“炭税”,有的农民交不起,只能卖儿卖女。

有一次,王建去城郊的张村收税,看到一个老太太跪在地上,抱着差役的腿哭:“官爷,再宽限几天吧,我家老头子刚死,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实在交不出税啊!”差役不耐烦,抬脚就要踹,王建赶紧拦住。他蹲下来,看着老太太破洞里露出来的棉絮,心里堵得慌——这场景,跟他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样子,太像了。

那天,王建掏腰包,替老太太交了税。回去的路上,差役跟他说:“王丞,您这样不行啊,下次人人都跟您哭穷,税还怎么收?”王建没反驳,夜里在灯下写了首《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诗里写的“欣欣悦悦”,全是装的——农民们表面笑着割麦、缫丝,其实心里慌得很,盼着能交够税,别把家里的牛卖了。王建比谁都清楚,那“檐头索索”的缫丝声,不是欢乐,是无奈。他这个县丞,管不了朝廷的税,只能把看到的苦,写进诗里。

除了收税,他还得管“家长里短”。有两家邻居,因为一尺宅基地吵了三天,还动了手,闹到县衙。王建去调解,左边说“这地是我家的”,右边说“明明是我家的”,吵得他头都疼。最后他没办法,自己出钱,在两家中间修了道矮墙,才算把事了了。有人说他“傻”,不该自己掏钱,王建却说:“都是苦日子人,争来争去,还不是为了一口饭?”

昭应县丞当了三年,王建又被调到长安,做太府寺丞——管国库仓库的小官。每天的活儿就是清点粮食、布匹,记在账本上,枯燥得能让人睡着。仓库里堆着满满的粮食,有的都发霉了,他想起乡下农民饿肚子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

有次白居易来太府寺办事,看到他对着账本发呆,问他怎么了。王建指着账本说:“这里的一粒米,都是农民弯腰种出来的,就这么放坏了,可惜啊。”白居易听完,拍了拍他的肩膀:“也就你,当了小官还操这心。”

沉沦下僚:换了六个小官,没熬出头,却熬出了好诗

接下来的十几年,王建像个“救火队员”,在各个小官职位上转来转去:从太府寺丞调到秘书郎,每天抄文书抄到手软;再调到殿中侍御史,管监察,却没实权,看到贪官污吏也管不了;又调到太常寺丞,管祭祀礼仪,天天对着祭品念祝文,念得口干舌燥。

这些官,全是“下僚”——没权力,没油水,还特别累。有一年冬天,他当殿中侍御史,要去长安周边的县巡查。天寒地冻,路不好走,他骑着一头瘦马,走了半个月,冻得手脚生疮。

到了县里,县官知道他没实权,连像样的饭都不给他准备,只端来一碗稀粥,上面飘着几片菜叶。王建没抱怨,喝完粥,照样认真巡查,把看到的问题记下来,可报告递上去,石沉大海。

那段日子,他常常在夜里失眠。看着窗外的月亮,想起边塞的日子,想起昭应县的农民,觉得像个“废人”——当了官,却帮不了任何人。

他没放弃写诗,不管多累,每天都要写几句。他的诗,越来越“接地气”,全是老百姓的苦:纤夫的苦、织妇的苦、士兵的苦,他都写。

他写《水夫谣》,是因为有次出差,在河边看到纤夫拉船。那是夏天,太阳毒得很,纤夫们光着膀子,皮肤晒得黝黑,背上勒着粗绳子,深深嵌进肉里,每走一步,都要喊一声号子,声音嘶哑。

船逆流而上,纤夫们走得慢,船主还拿着鞭子抽他们。王建站在岸边,看了很久,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晚上在客栈,他就着油灯,写下: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肌穿足裂忍痛何!”

诗里的“肌穿足裂忍痛何”,不是瞎写的——他看到一个老纤夫,脚底板裂了大口子,渗着血,却还在拼命拉船。他想上前帮一把,却被船主拦住:“你一个小官,少管闲事!”王建眼睁睁看着他们走远,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还有《织锦曲》,写的是长安周边的织锦女。他当秘书郎时,常去织锦坊抄文书,看到织锦女们没日没夜地织锦。织好的锦,全要交给宫里,一匹能值千金,织锦女们,一年到头连件新衣服都穿不上。有个织锦女跟他说:“官爷,我织了三年锦,从来没见过织的锦穿在人身上是什么样子。”

王建听了,心里难受,回去就写了《织锦曲》,里面“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宫里怪”,写的就是织锦女的无奈——织慢了要被宫里骂,织好了也跟自己没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9章王建:从白发小吏到“王司马”(第2/2页)

虽然仕途不顺,但王建在长安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他们都是爱写诗、关心民生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在小酒馆里喝酒,聊诗,聊天下事。

张籍是他最好的朋友,俩人经常挤在张籍的小破屋里,就着一碟咸菜,喝一壶劣质的酒。张籍跟他说:“仲初,你的诗写得越来越好了,比我强。”王建笑着说:“还不是跟你学的?当年在学馆,你教我怎么把话说得实在。”

有一次,张籍家里穷得没米了,王建把当月的俸禄分了一半给他,还说:“你别跟我客气,当年在边塞,我要是没你寄的棉袄,早就冻死了。”

后来张籍写了首《赠王建》:

“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

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把他当成唯一的知己。

韩愈也很看重王建,觉得他的诗“有杜甫的风骨”。有次韩愈带他去见白居易,白居易刚写完《卖炭翁》,读给他们听。王建听了,激动地说:“白兄,你这诗写得太好!我也写了首《水夫谣》,跟你这意思差不多。”说着就把诗念了出来。白居易听完,拍手叫好:“好!咱们这些人,就该写老百姓的苦,让朝廷知道下面的人有多难!”

跟这些朋友在一起,王建觉得不孤单了。虽然官没当大,但他的诗,有人懂;他的心思,有人明白。

晚年的“王司马”:从乐府到宫词,写透了宫廷里的寂寞

大和三年(829),王建快六十岁了,头发全白了,背也有点驼。这一年,他熬上了一个“像样”的官——陕州司马(今河南三门峡),从五品,虽然还是没什么实权,但总算摆脱了“下僚”的身份,人们也开始叫他“王司马”。

陕州离长安远,没那么多琐碎事,王建的日子清闲了些。可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跑乡下、见纤夫了。他的诗风,慢慢变了——从写民间疾苦的“乐府诗”,转向了写宫廷生活的“宫词”。

有人说他“变了”,开始写奢华的宫廷了。王建自己知道,他写的不是奢华,是宫廷里的“另一种苦”——宫女的寂寞,宦官的专权,还有那些看似光鲜的背后,藏着的无奈。

他的《宫词》百首,是在陕州写的。有的是听来的,有的是他以前在长安当太常寺丞时,接触到宫廷礼仪,看到的场景。

他写宫廷的庄严: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皇帝朝会时,金殿巍峨,云车华丽,看着气派,可他知道,这气派背后,是多少百姓的赋税堆出来的。

但他写得更多的,是宫女的寂寞。有一首《宫词》,写得特别细腻:

“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宫女们早上起来,看到台阶前的扫地夫,觉得新鲜——她们一辈子待在宫里,没见过外面的男人。围着扫地夫,争着给他钱,问他:“外面的世界,是不是跟宫里不一样?”

王建写这首诗时,想起了当年在长安看到的宫女。有次他去太常寺办事,看到几个宫女站在宫墙边,望着墙外的柳树发呆。有个宫女看到墙外的老百姓路过,眼里满是羡慕。宫女们看似住在华丽的宫殿里,其实跟坐牢一样,一辈子见不到亲人,也得不到爱情,在宫里慢慢老去。

他还写宫女的“无奈”:

“御厨不食索时新,每见花开即苦春。

白日卧多娇似病,隔帘教唤女医人。”

宫女们在宫里,吃的是最好的饭菜,可心里苦,觉得春天都难熬。白天躺着,像生病一样,其实是寂寞得没精神,隔着帘子叫女医人来,不是真的生病,就是想有人陪自己说说话。

这些《宫词》,突破了以前“宫怨诗”的老套——以前的宫怨诗,只写宫女的“怨”,王建却写得更细:她们的好奇、她们的渴望、她们的假装生病,全是活生生的人。他没把宫女写成“符号”,而是写成了“有血有肉的女人”,跟乡下的农妇、河边的纤夫一样,都是苦命人。

有一次,刘禹锡来看他,读了他的《宫词》,说:“仲初,你这宫词,写得比乐府诗还动人。别人写宫怨,是站在外面看;你写宫怨,是站在宫女心里看。”王建笑了笑:“其实都一样,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只要是人,就有苦。我只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而已。”

晚年的王建,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咳嗽,冬天更严重。他还是每天写诗,写累了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想起年轻时的日子:在颍川啃冷馍、在边塞扛冻、在昭应县替农民交税、在长安跟张籍喝酒……他觉得这辈子,没白活——虽然官没当大,但他写了很多诗,这些诗里,有老百姓的苦,有宫女的寂寞,有朋友的情分。

大和四年(830),王建在陕州司马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除了一箱子诗稿,只有几件旧衣服、几本书,还有张籍当年送他的那件厚棉袄——虽然已经破了,却一直被他珍藏着。

后来,有人把他的诗编成了《王司马集》,里面的乐府诗、宫词,流传了一千多年。人们读他的《田家行》,会想起农民的苦;读他的《水夫谣》,会想起纤夫的累;读他的《宫词》,会想起宫女的寂寞。

王建这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享过福,可他用一支笔,把人间的苦都写了下来。他就像一个“记录者”,不管是寒门的挣扎、边塞的残酷、下僚的心酸,还是宫廷的寂寞,他都记在诗里,告诉后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有一群人在苦日子里挣扎,也都有像他一样的人,在为这些人说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