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十六章 张籍:明代人编的“风流八卦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九十六章 张籍:明代人编的“风流八卦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02:03 来源:源1

第九十六章张籍:明代人编的“风流八卦(第1/2页)

明代有个叫张岱的文人,特爱收集奇闻异事,他写了本《夜航船》,里面记了件让后人吵了几百年的事:中唐诗人张籍,是个“花痴”,为了一株开得比盆还大的山茶花,居然把自己的爱姬给换出去了,还落了个“花淫”的名声。

这话听着够刺激,像极了现在的八卦头条——“著名诗人为养花,竟弃妻子”,多有话题性。可要是真翻遍张籍的日子,就会发现: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是编的,连半个字都不靠谱。

先聊聊这桩“风流轶事”:明代人笔下的“张籍换花”有多夸张?

张岱在《夜航船》里写得有鼻子有眼:“张籍性耽花卉,尝得一山茶,花大如盎,爱之甚。有某翁欲得之,籍不得已,以爱姬易之。人谓之‘花淫’。”

翻译过来就是:张籍特别痴迷花,有次得了棵山茶花,花开得比大瓦盆还大,他宝贝得不行。有个老头也想要这花,软磨硬泡,张籍没办法,就用自己的爱姬跟人换了。后来人家都叫他“花淫”,说他为了花连美人都不要。

这故事要是放在唐伯虎、柳永身上,说不定还有人信——毕竟唐伯虎有“三笑点秋香”的传说,柳永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看着就像会干出“风流事”的人。可放在张籍身上,就像给鲁智深穿裙子,怎么看怎么别扭。

为啥?因为张籍这辈子,跟“风流”“有钱养姬”这俩词,就没沾过边。

拆穿“换花”谎言:先算笔钱账,再看他人品

这事儿靠不靠谱,不用翻多厚的史书,就俩问题:张籍有钱养“爱姬”吗?他是会为了花卖人的人吗?答案全是否定的。

先算钱:“穷瞎张太祝”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养姬?

张籍这辈子,穷得叮当响是出了名的。他最惨的时候,当了十年“太常寺太祝”——从九品的小官,俸禄少得可怜,少到什么程度?《新唐书》里直接写他“久官不迁,家贫,眼疾几失明”,后来人送外号“穷瞎张太祝”。

掰扯掰扯唐代从九品官的俸禄。按《通典》记载,唐代从九品文官,每年的俸禄是“禄米五石”,还有点“月料钱”(零花钱),加起来够不够养活自己?悬。那会儿长安的房租不便宜,张籍租的是漏风漏雨的破屋,冬天连炭火都舍不得烧,得靠捡枯枝取暖;吃饭更是顿顿稀粥配冷馍,有次韩愈去看他,发现他家里连菜都没有,只有一坛咸菜。

他都快饿死了,哪来的钱养“爱姬”?古代的“姬”可不是现在的女朋友,得管吃管住,还得给置衣服首饰,稍微有点身份的姬,身边还得有丫鬟伺候——这笔开销,对“穷瞎张太祝”来说,跟登天一样难。

有人说“说不定是后来当官有钱了?”张籍五十岁后才慢慢升了官,当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的时候,日子是好过了点,但他一辈子节俭惯了,当了大官还是住小破屋,没买过田,没置过产业,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做。韩愈劝他“该享受享受”,他回了句“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意思是我穷惯了,还是省着点好。这么个抠门的人,会为了一株花,花大价钱养姬,再把姬换掉?根本不可能。

再看人品:痴迷杜诗到“烧稿拌蜜吃”,他眼里只有诗,没有风流

张籍这辈子,心里只有两件事:写诗,学杜甫。他痴迷杜诗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把杜甫的诗稿抄下来,贴满屋子,吃饭看、睡觉看,后来觉得还不够,居然把诗稿烧了拌蜂蜜吃,说“吃了杜甫的诗,就能写出一样的好诗”。

一个能把诗当“饭”吃的人,会把“爱姬”当“花的交换品”吗?他的诗里,写的全是老百姓的苦、对朋友的真、对朝廷的忠,从来没提过什么“风流韵事”。他跟王建是十年同窗,俩人穷得一起啃冷馍,后来王建当官了,想帮他找关系,他说“不用,我靠自己”;韩愈是他的恩人,想拉他一起踏春喝酒,他说“我身子不好,还是在家写诗吧”。

这么一个眼里有诗、连应酬都懒得去的人,怎么会变成“花淫”?这就像说李白不爱喝酒、陶渊明不爱菊花一样,完全违背了他的性格。

最后看史料:唐代没人提,明代冒出来,这事儿能信?

最关键的一点:“美姬换花”这事儿,唐代的史料里连半个字都没有。

张籍是中唐人,跟他同时代的人,比如韩愈、白居易、王建,都写过关于他的诗或文章,没一个提过“换花”的事;宋代编的《新唐书》《旧唐书》,专门给张籍立了传,也没提这茬;甚至到了元代,也没人说过这事儿。

直到明代,张岱写《夜航船》,这事儿才冒出来。《夜航船》是什么书?是张岱收集的“夜航船里聊天的谈资”,里面有正史、有传说、有谣言,还有神话,根本不是正经的史书。张岱都说“此书皆载天下怪异之事,非史家之实录”——意思是我写的这些,就是为了让大家聊天解闷,别当真。

一件发生在唐代的事,隔了几百年,被明代人“挖”出来,还写得有鼻子有眼,这不是编的是什么?就像现在有人说“李白其实是个程序员”,你信吗?

为啥会有这个谣言?明代人“脑补”出来的“文人雅趣”

那明代人为啥要给张籍编这么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凑人设”——在古代文人眼里,“爱花”是雅事,“风流”是趣闻,把这俩凑在一个诗人身上,显得更有“故事感”。

明代中后期,文人圈特别流行“雅趣”文化,比如赏梅、养兰、品茶、玩古董,觉得这样才够“文人范儿”。张籍本来就写过几首跟花有关的诗,比如《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写的是唐昌观的玉蕊花,挺有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六章张籍:明代人编的“风流八卦(第2/2页)

有人就琢磨:“张籍爱花,要是能让他‘为爱花做点出格的事’,比如换姬,那不就更雅了吗?”于是就开始编故事,越编越细,从“换花”编到“花大如盎”,再编到“人谓之花淫”,最后被张岱写进《夜航船》,成了“正史”。

其实这种“脑补”在历史上很常见。比如苏轼,本来是个吃货,喜欢做东坡肉,后来被人编出“苏轼发明东坡饼”“苏轼为了吃荔枝,不顾仕途”的故事;再比如李清照,本来是个才女,后来被人编出“李清照赌钱成性”“李清照改嫁后又离婚”的谣言——都是为了让人物更“有料”,更好传播。

这些编出来的故事,往往会盖过真实的人物。就像现在提到张籍,有人第一反应是“哦,就是那个用姬换花的诗人”,却忘了他是写“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诗人,是为了老百姓写《野老歌》的诗人,是拒绝藩镇拉拢的“硬骨头”诗人。这对张籍来说,太不公平了。

张籍的真实情感:没有风流韵事,有藏在诗里的温柔

张籍的感情生活,其实特别平淡——没有三妻四妾,没有风流韵事,只有对家人的牵挂、对理想爱情的想象,全藏在他的诗里,朴素又真诚。

写爱情:全是“虚构的浪漫”,没有“真实的对象”

张籍写过不少跟爱情有关的诗,但全是艺术创作,不是他自己的经历。比如《渌水辞》:“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为有倾城色,翻成足愁苦。”

这里的“阿侯”,是古代对美女的代称,不是真有个叫“阿侯”的女子。张籍写的,是一个荡舟人在秋夜里的思念——看到好风月,想起意中人,却不知道她在哪,因为她太漂亮,反而让人更愁。这是一种“得不到的爱情”的共鸣,不是他自己的故事。

还有《大堤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蛮歌犯星起,空觉韶华惜。

大堤女儿郎莫寻,三日五门留不住。

海上珠犀常入市,吴姬越女歌声好。

徒倚高楼对明月,愁看碧玉捣衣砧。”

这首诗写的是大堤边的歌女和游人,有热闹的酒家,有好听的歌声,最后却落到“愁看碧玉捣衣砧”的孤独上。张籍是在观察这些人的生活,写他们的悲欢,不是在写自己的风流——他要是真的“流连娼楼”,韩愈早就骂他了,哪还会跟他做朋友?

写亲情:全是“真实的细节”,藏着最朴素的牵挂

比起虚构的爱情,张籍写亲情的诗,才更像他的真实生活。最有名的就是《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天到了,张籍在洛阳城里,看到秋风起,就想给家里写封信。拿起笔,千言万语涌上来,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好不容易写完了,交给送信的人,人家都要走了,他又追上去,把信拆开,再看一遍——生怕漏了什么话。

这哪是写诗?就是在写每个出门在外的人都会有的小心思。张籍常年在外当官,家里有老有小,他没法常回家,只能靠家书寄托思念。这种“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写不出来。

还有《酬韩祭酒雨中见寄》:

“雨中愁不出,阴黑尽连宵。

屋湿唯添漏,泥深未放朝。

无刍怜马瘦,少食信儿娇。

闻道韩夫子,还同此寂寥。”

这首诗写的是下雨天,张籍在家的日子:屋子漏雨,路太泥没法上朝,马因为没草料变瘦,孩子因为没好吃的撒娇。他过得这么难,还惦记着韩愈“是不是也这么寂寞”。这里的“儿娇”,就是他对孩子的疼爱——虽然穷,虽然病,但对孩子的牵挂一点都不少。

这些诗里,没有“爱姬”,没有“换花”,只有一个普通男人的日常:想给家里写封信,担心孩子没饭吃,下雨天在家发愁。这才是真实的张籍——不是什么“花淫”,就是个在苦日子里,把亲情藏在诗里的普通人。

别让谣言盖过真实:张籍值得被记住的,从来不是风流

再回头看“美姬换花”的轶事,就会发现:这不过是明代人编的一个“八卦段子”,为了让张籍更“有料”,更好传播。可这个段子,却差点盖过了张籍的真实价值。

张籍值得被记住的,是他写《野老歌》时,为老农鸣不平的勇气;是他写《节妇吟》时,拒绝藩镇拉拢的骨气;是他写《秋思》时,对家人牵挂的温柔;是他十年“穷瞎张太祝”,还坚持写诗的坚守。

他不是什么“风流诗人”,就是个中唐的寒士——穷过、病过、苦过,却从来没丢过良心,没丢过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不是写给权贵看的,是写给老百姓看的;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写下来。

就像那株被编进故事里的山茶花,张籍或许真的喜欢花,但他绝不会为了花,放弃原则,放弃家人。因为对他来说,诗比花重要,良心比花重要,家人比花重要。

所以再听到“张籍用姬换花”的故事,别当真——那不过是古人编的八卦。真正的张籍,藏在“洛阳城里见秋风”的乡愁里,藏在“夫死战场子在腹”的同情里,藏在“还君明珠双泪垂”的坚守里。这些,才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