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二章 剑挑烽烟: 高适的逆袭人生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三十二章 剑挑烽烟: 高适的逆袭人生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三十二章剑挑烽烟:高适的逆袭人生(第1/2页)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深秋,梁宋(今河南商丘)的田埂上,26岁的高适扛着锄头往家走。风卷着枯黄的稻穗打在腿上,心情郁闷——今年收成又不好,地里的麦子稀稀拉拉,连给母亲熬粥都不够。他裤脚沾着泥,怀里却揣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刚写的诗: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走到家门口,就看见母亲坐在门槛上补衣裳,线都穿不进针眼里。高适赶紧放下锄头,接过母亲手里的针线:“娘,我来。”母亲看着他,叹了口气:“儿啊,别总写那些没用的诗了,先把肚子填饱再说。”他点点头,夜里躺在草席上,借着油灯的光,还是忍不住往纸上写——他心里憋着股劲儿,总觉得不该一辈子埋在土里。

20岁那年,高适带着仅有的碎银子,背着书囊去了长安。他以为凭着自己的诗才,总能谋个差事,却没想到长安的门,比梁宋的田埂还难跨。

他住在平康坊最便宜的客栈里,每天天不亮就去拜访官员。有次去见一位姓王的郎中,门房斜着眼看他,手里的鞭子敲着门槛:“就你这穷酸样,也想见我们大人?”高适拿着怀里的诗稿,脸涨得通红,却没敢走——他从梁宋到长安,花光了所有积蓄,要是见不到官员,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

等了三个时辰,才看见王郎中醉醺醺地回来。高适赶紧递上诗稿,王郎中扫了两眼,扔在地上:“写的什么玩意儿?边塞、打仗,长安人不爱看这个!”诗稿落在泥水里,字迹晕开,高适蹲下去捡,手指都在抖——那是他熬了三个通宵写的,每一个字都藏着他的志向。

长安的日子,过得比梁宋还苦得多。他没钱买饭,就去书铺抄书换馒头;冬天没炭火,就裹着破棉袄在油灯下看书。有人劝他:“高生,回梁宋种地吧,长安不是你待的地方。”他却摇摇头:“我就不信,凭我的笔,写不出一条路来。”

后来他没钱住客栈,睡在破庙里。有天夜里,下起了大雨,庙顶漏雨,他把诗稿抱在怀里,缩在墙角。听见外面有人唱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探出头,看见个穿白衫的人,手里拎着酒壶,正对着雨唱歌——那是李白。

两人一见如故,李白拉着他喝酒,听他说梁宋的田、长安的苦,拍着他的肩说:“兄弟,别愁!你的诗里有劲儿,将来肯定有人识你!”后来又遇到杜甫,仨人常在梁宋的田野里骑马、打猎、喝酒。李白喊着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杜甫叹着“朱门酒肉臭”,高适就跟着拍桌子,说:“将来我要去边塞,拿剑打仗,用诗写尽那里的事!”

30岁那年,高适终于等来了机会——蓟北(今河北北部)招幕僚,他没跟家里说,收拾了个小包袱就走了。那是他第一次见边塞,风里带着沙,吹在脸上像刀子般,远处的长城蜿蜒在山里,就像条沉睡的龙。

刚到军营,他就跟着将士们去巡逻。有次遇到契丹人偷袭,箭雨“嗖嗖”落在身边,一个小兵替他挡了一箭,倒在他怀里,嘴里还喊着“护着粮食”。高适抱着小兵,看着他胸口的血染红了衣裳,就懂了什么是“战场”——不是诗里写的“大漠孤烟直”,是真真切切的生死。

夜里,他坐在篝火旁,借着光写《蓟门行五首》,

写“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写“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将士们围过来看,有个老兵指着诗说:

“你写出了我们的苦,也写出了我们的劲!”

最让他难忘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一场仗。那时候他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幕府,敌军来犯,将士们在前线拼命,将领却在中军帐里喝酒、听琵琶。高适站在城楼上,风把战袍吹得猎猎响,看见下面的士兵一个个倒下,血把雪地染成红色,再回头,帐里的歌声还飘过来——他攥着拳头,当晚就写下了《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两句诗,他写得又快又狠,墨汁都溅在了纸上。写完后,他把笔扔在桌上,哭了——他不是哭自己,是哭那些死在前线的士兵,哭他们的血,换不来将领的一句关心。

后来这首诗传到长安,连唐玄宗都读了,说:“这个高适,写出了边塞的真模样。”高适的名字,终于被人记住了——不是因为他是“穷书生”,是因为他的诗里有血、有泪、有将士的魂。

46岁那年,高适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封丘(今河南封丘)当县尉。这是个小官,管着催租、捕盗的事,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想的是去边塞建功,不是在县里欺负老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二章剑挑烽烟:高适的逆袭人生(第2/2页)

有次,县令让他去催租。他走到一个老农家里,看见破屋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老农的老婆躺在床上咳,孩子瘦得皮包骨。老农跪在地上,手里捧着一把糠:“官爷,家里就这点东西了,求您放过我们吧!”

高适拿着鞭子,手都在抖。他想起在梁宋种地的日子,想起母亲熬粥的样子,把鞭子扔在地上:“我不能催,你们的苦,我懂!”

回去后,县令把他骂了一顿:“你是不是不想干了?连租都催不回来,要你何用!”高适梗着脖子说:“催租就是逼死老百姓,这差我干不了!”当天,他就写了辞职信,里面有两句诗: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这不是抱怨,是他心里的痛,是一个读书人最后的底线。

离开封丘那天,老百姓都来送他,有人塞给他鸡蛋,有人给他缝了双布鞋。高适抱着那些东西,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没给老百姓做什么,老百姓却把他当亲人。他心里更坚定了:将来一定要做个好官,不欺负人,不辜负人。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都快被攻破了。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高适听说后,连夜往灵武赶。那时候路上全是叛军,他躲躲藏藏,走了半个月,终于见到了肃宗。肃宗问他:“现在叛军势大,该怎么办?”高适没慌,把想好的计策一条一条说出来:“叛军虽然人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只要守住潼关,再调西北的兵来夹击,肯定能赢!”

肃宗听了,特别高兴:“没想到你不仅会写诗,还懂打仗!”当即任命他为侍御史,让他跟着大军平叛。

后来,永王李璘在江南叛乱,肃宗又派高适去平叛。高适带着兵,在长江边布防。他知道永王的军队不擅水战,就下令造了很多火船,趁着夜里顺风,一把火烧了永王的战船。没几天,叛乱就平定了——这时候的高适,不再是那个只会写诗的穷书生,是能领兵打仗的将军了。

有次打仗回来,他在营里写了首《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诗里的豪情,不是瞎写的,是他拿着剑,在战场上拼出来的。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59岁的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那天,他穿着紫色的官袍,手里拿着侯爵印,站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在梁宋田埂上扛锄头的穷小子,那个在长安破庙里躲雨的书生,那个在边塞风里写诗的幕僚。

有人问他:“高公,您这辈子值吗?”他笑着说:“值!我从地里来,到战场上去,用笔写了心里的话,用剑护了家国,还有什么不值的?”

晚年的高适,住在长安的宅子里,常和杜甫一起喝酒。杜甫病了,他就派人送药;杜甫没钱,他就偷偷塞银子。有次杜甫写了首诗给他:“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高适看了,笑着说:“子美,你别夸我,咱们当年在梁宋喝酒的时候,不就说好了,要一起写尽天下事吗?”

他也没忘了李白。李白因永王案入狱时,很多人都不敢帮,高适却偷偷托人给牢里送棉衣和吃的,还跟法官说:“李白是被冤枉的,他只是想为国做事,不是要叛乱。”后来李白被流放,高适还写了首诗送他: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不仅是送李白,也是送当年的自己,送所有不服输的人。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61岁的高适在长安病逝。临终前,他把诗稿交给儿子,说:“把这些诗好好收着,别丢了。这里面有我见过的边塞,有我认识的将士,有我这一辈子的劲儿。”

现在读高适的诗,还能感觉到那股劲儿——不是风花雪月的软劲儿,是地里长出来的、战场上练出来的硬劲儿。他一辈子,从穷到富,从书生到将军,没靠过谁,就靠笔和剑,靠心里那股“不服输”的韧性。

他写“战士军前半死生”,是因为他见过士兵的血;他写“拜迎长官心欲碎”,是因为他懂老百姓的苦;他写“莫愁前路无知己”,是因为他就走过那条难走的路。

高适的诗意人生,不是飘在天上的,是踩在地上的。他告诉我们:不管你出身多穷,不管你碰多少壁,只要心里有劲儿,手里有活(不管是笔还是剑),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就像他还站在边塞的风里,拍着你的肩说:“怕啥?大步往前走!天下总有识你的人,总有你能做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