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三章 镜湖归客:贺知章最后一场盛唐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三十三章 镜湖归客:贺知章最后一场盛唐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三十三章镜湖归客:贺知章最后一场盛唐宴(第1/2页)

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初春,长安的柳丝刚抽芽,大明宫紫宸殿的朝会却比往常多了几分滞重之感。85岁的秘书监贺知章拄着檀木杖,鬓发如雪沾在颔下,躬身时朝服的褶皱里落了片去年的梧桐叶——那是他昨夜整理书阁时,从《昭明文选》的夹页里抖落的。

“臣贺知章,叩请陛下,许臣致仕归乡,为道士。”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像滴在铜鉴里的清水,在寂静的殿内荡开细纹。

御座上的唐玄宗李隆基搁下手中的玉圭,目光扫过阶下这位从武则天朝就入仕的老臣。贺知章身着朝服,腰间的金鱼袋却擦得锃亮——那是他36岁中状元时,武后亲赐的物件,陪了他近五十年。“季真,”玄宗的声音带着惋惜,“你掌秘阁典籍十余年,朕的《开元礼》还需你参校,何必要走?”

贺知章抬起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却笑得通透:“陛下,臣的眼睛快看不清竹简上的字了,心里还记着越州镜湖的春波。臣想回去,看门前的柳树发新芽,听乡邻说吴越话。”

殿外飘进一阵风,卷着柳花落在贺知章的肩头。玄宗望着那点白,想起二十年前,贺知章陪他在兴庆宫赏牡丹,也是这样落了满身花,还笑着说“花惜人老,人惜花娇”。那时的贺知章虽已花甲,却还能提笔写狂草,墨汁溅在宣纸上,像极了他酒后的意气。

“准了。”玄宗的声音软下来,“你既想做道士,朕便赐你道号‘四明狂客’。你在长安的宅第,就改作千秋观,留着供道士修行。”他顿了顿,又补了句,“朕再赐你御马十匹,锦缎百匹,还让太子率百官送你到长乐坡。”

贺知章趴在地上叩首,额头碰到青砖时,竟觉得比秘阁的竹简还暖。他想起年轻时初到长安,在平康坊的酒肆里喝闷酒,总怕这浙江来的举子,融不进长安的繁华。如今要走了,才发现长安早已把他的半生,酿成了一壶醇酒。

离京前一日,贺知章没去赴百官的饯别宴,反倒揣着那个磨得发亮的金龟,去了平康坊的“醉仙楼”。楼里的伙计还认得他,笑着迎上来:“贺秘监,您可有阵子没来了,要不要还坐靠窗的老位置?”

“要,再温一壶新丰酒。”贺知章坐下,手抚摸着腰间的金龟——这是他官至秘书监时,玄宗赐的三品配饰,金壳里藏着小龟,走动时会发出细碎的响声。他想起天宝元年的那个秋夜,也是在这个位置,他第一次见到李白。

那时李白刚从蜀地来长安,穿着粗布袍,却敢在酒肆里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贺知章听着新鲜,挨过去递了杯酒:“小兄弟,你这诗里有仙气啊。”

李白仰头喝了酒,眼睛亮得像蜀地的星:“老丈,我叫李白,字太白。我觉得您的气度,倒像极了传说中的仙人。”

贺知章被逗笑了,指着李白的诗稿:“你这‘黄河之水天上来’,写的是气魄;我读着,倒觉得你是从天上贬下来的——你是谪仙人啊!”那天夜里,两人喝得酩酊大醉,贺知章付账时才发现没带钱,干脆解下腰间的金龟递给伙计:“这个,抵酒钱够不够?”

伙计吓得脸都白了:“贺秘监,这金龟是陛下赐的,小的可不敢收!”

“怕什么?”贺知章拍着桌子笑,“酒是仙酿,龟是俗物,用俗物换仙酿,值!”

后来这事传到玄宗耳朵里,皇帝也没生气,反倒笑着说:“贺季真狂得可爱,李白仙得有趣,倒像是一对活宝。”

如今贺知章坐在老位置上,酒杯里的酒晃着光,却没见着那个白衣仗剑的身影。他问伙计:“近来可有个叫李白的蜀人来喝酒?”

伙计摇了摇头:“李公子去年就走了,说是去游梁宋了。他走前还留了首诗给您,说等您有空了,要陪您去越州看镜湖。”

贺知章的手顿了顿,酒液洒在衣襟上,凉得像镜湖的水。他想起去年冬天,李白来秘阁找他,抱着一坛酒,说要给他看新作的《蜀道难》。两人在书堆里喝酒,李白读得声振屋瓦,贺知章听得拍案叫绝,顺手拿过一张废纸,提笔就写狂草。墨汁顺着笔尖流下来,在纸上拖出长长的线,像蜀道上的栈道,又像镜湖上的波浪。

“太白,”贺知章当时指着字,“等我归了乡,就把这字刻在镜湖边的石头上,让往来的人都知道,长安有个李白,写得一手好诗。”

李白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那我就等着,等贺监归了乡,我就去越州,喝您酿的酒,看您写的字,还要跟您一起,在镜湖里采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三章镜湖归客:贺知章最后一场盛唐宴(第2/2页)

可如今,他要走了,李白却不在。贺知章端起酒杯,对着空无一人的对面座位,轻轻碰了碰:“太白,我先走一步,你可别忘了,镜湖的春波,还等着我们一起看呢。”

第二天清晨,长乐坡下挤满了送别的人。太子李亨亲自扶着贺知章上了马车,百官手里都拿着酒盏,齐声说:“贺秘监,一路保重!”

贺知章撩开车帘,望着长安的城门在晨雾里渐渐模糊,想起36岁那年,他也是这样坐着马车进长安,那时的他,鬓角还没白,心里满是“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如今要走了,才明白最珍贵的,不是朝堂上的功名利禄,而是镜湖边的那棵老柳树,是乡邻嘴里的吴越腔,是酒后挥毫时,墨汁落在纸上的那份自在。

马车走了二十多天,到了越州永兴县(今浙江萧山)。快到村口时,贺知章让车夫停了车,他想走回去。村口的老柳树还在,枝桠比他离开时粗了一圈,树下坐着几个玩耍的孩童,见了他这个陌生的老者,都围上来,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贺知章蹲下身,摸了摸一个孩童的头,笑着说:“我从长安来,这里是我的家。”

“你的家?”孩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我们从来没见过你呀!”

贺知章的心一酸,却又觉得暖。他想起离开时,这些孩童的祖父,还是跟他一起在河里摸鱼的伙伴。如今伙伴们怕是都不在了,只剩下这棵老柳树,还认得他这个归客。他站起身,望着不远处的镜湖,春波荡漾,像极了他年轻时在长安见过的曲江池,却比曲江池多了几分亲切。

家里的老宅子早就空了,贺知章却没让人修葺,反而按照之前的想法,捐给了道观,改作“千秋观”。他则在观旁搭了个小茅屋,窗前对着镜湖,屋里摆着一张书桌,放着玄宗赐的笔墨,还有那本从长安带来的《昭明文选》。

每天清晨,贺知章都会沿着湖边散步,看渔民划着小船采莲,听乡邻说家常话。有时遇到雨天,他就坐在屋里,提笔写狂草,写的多是年轻时的诗,还有李白送他的那些句子。写累了,就泡一壶越州的绿茶,望着窗外的雨丝,想起长安的往事。

有一天,他坐在湖边的石头上,看着镜湖的春波,想起在长安时,玄宗送他的那首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他笑了笑,从怀里掏出纸笔,提笔就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完后,他又觉得意犹未尽,想起这些天看到的镜湖景色,又添了一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风吹过纸页,墨迹渐渐干了,贺知章把纸折起来,放进怀里,像是藏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他望着镜湖的波,心里想着,这一辈子,就像这湖水,年轻时在长安的“浪”里翻滚,老了才回到故乡的“静”里沉淀。不管是浪还是静,都是人生的滋味,都值得好好品一品。

这年秋天,贺知章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弟子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狂草,笔锋依旧洒脱,像是他生前醉酒时写的:“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弟子们知道,这是李白写给贺知章的诗。他们把这张纸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起,刻在了镜湖边的石头上。后来,往来的行人路过这里,都会停下脚步,读一读这两首诗,听一听贺知章的故事——那个从长安归来的老神仙,那个把人生过成诗的“四明狂客”。

多年后,李白真的来到了越州,他站在镜湖边的石头前,读着贺知章的诗,泪水落在了湖水里。他想起当年在长安的酒肆里,贺知章解下金龟换酒的模样,想起两人在书堆里喝酒唱诗的夜晚。他蹲下身,摸了摸石头上的字迹,像是摸到了贺知章的温度。

“贺监,”李白对着镜湖轻声说,“我来看您了,您看,镜湖的春波,还是像您说的那样,美极了。”

风掠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像是贺知章的回应。远处的渔民划着小船,唱着吴越的渔歌,歌声飘在湖面上,与石头上的诗行一起,成了盛唐最温柔的注脚——那是一个老文人用一生写就的诗,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的记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