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八章 镜湖春波:贺知章一生的乡愁脉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三十八章 镜湖春波:贺知章一生的乡愁脉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三十八章镜湖春波:贺知章一生的乡愁脉络(第1/2页)

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盛夏,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镜湖的荷叶铺满湖面,18岁的贺知章坐在自家乌篷船的船头,手刚触到一朵嫩粉的荷花,就被祖父敲了敲手背:“季真,莫折!这荷花要留着结莲子,冬日给你母亲熬粥。”

他缩回手,看着祖父把船桨轻轻划入水中,涟漪一圈圈荡开,沾在桨叶上的水珠落在湖面,惊起两只蜻蜓飞动。远处的芦苇荡里传来乡邻的吴越腔,“阿爷,今日的莲菜嫩不嫩?”“给贺家小郎留两把!”贺知章趴在船边,听着熟悉的乡音,鼻尖萦绕着荷叶的清香——这是他记忆里故乡最初的模样,像一枚浸了湖水的莲子,藏在心底,往后五十年,都没褪去过那股清甜。

那时的贺家,还在会稽城外的祖宅里。青石板铺的院子,墙角种着祖父亲手栽的柳树,每到春天,柳丝垂到窗台上,贺知章总爱趴在窗沿上,看母亲坐在柳下织布,听父亲念《论语》: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他那时不懂“远游”是什么,觉得会稽的天永远是蓝的,镜湖的水永远是绿的,家人永远在身边,日子就像船桨划开的波,平稳又悠长。

变故是从调露元年(公元680年)开始的。祖父病重,临终前拉着贺知章的手,断断续续说:“季真,你是贺家的长房孙,要好好读书,将来去长安考功名……把家迁去萧山吧,离镜湖近,你母亲也能常去看看。”

那年冬天,贺知章扶着母亲,捧着祖父的灵位,从会稽祖宅搬到了萧山永兴(今浙江萧山)。新宅的院子比祖宅小,却依旧能看见镜湖——站在门口的石阶上,往东南方向望,就能看见一片波光。母亲常站在石阶上发呆,有时会摸着贺知章的头说:“你阿爷在时,总说镜湖的水养人,你将来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这水的味道。”

贺知章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里。他在萧山的书斋里苦读,窗台上总摆着一块从镜湖捡来的鹅卵石,石面上有天然的纹路,像极了湖面上的波。夜里读书累了,他就摩挲着鹅卵石,想起白天在湖边看见的渔民,想起母亲熬的莲子粥,想起祖父划桨的模样。那时他已懂了“远游”的意思,却没料到,这“游”的日子,会从36岁开始,一走就是五十年。

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36岁的贺知章背着包袱,站在萧山的渡口,准备赴长安参加科举。前一年,父亲病逝,家里的担子全压在他身上,母亲红着眼眶给他收拾行李,把一块织好的吴越锦塞进他怀里:“这布贴身,冬天暖。要是想娘了,就看看它,像娘在你身边一样。”

船要开时,母亲还在喊:“季真,考不上也没关系,早点回家!镜湖的荷花,年年都开!”贺知章站在船头,看着母亲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点,才敢抹掉眼泪。

他摸出怀里的吴越锦,锦面上绣着镜湖的荷花,针脚细密,是母亲熬了好几个夜织的。船行过镜湖,他趴在船边,看着熟悉的荷叶从眼前掠过,心里想起父亲念过的“父母在,不远游”——如今父亲不在了,母亲独守在家,他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这一去,就是近五十年。贺知章在长安考中状元,成了浙江历史上首位有记载的状元郎,后来官至礼部侍郎、秘书监,人称“贺秘监”。

他的朝服换了一件又一件,从青涩的绿袍到华贵的绯袍,腰间的配饰从铜鱼袋换成金鱼袋,再到玄宗赐的金龟,他的行囊里,始终带着那块镜湖的鹅卵石,还有母亲织的吴越锦。

在长安的日子,乡愁是藏在细节里的。秘阁里整理典籍时,看到《越绝书》里记载镜湖的段落,他会停下笔,想起年少时在湖边采莲的场景;同僚请吃长安的江南菜,尝一口“鲈鱼脍”,总觉得不如故乡镜湖里的鱼鲜;甚至和李白、张旭喝酒时,听到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会忍不住接话:“越州的镜湖,才是真的美,春天的柳丝能垂到水里,夏天的荷花能盖满湖。”

有次李白问他:“贺监,您总说镜湖好,到底好在哪里?”贺知章笑着斟了杯酒,眼里满是温柔:

“好在它不管你走多远,走多久,等你回去时,它还在。春天有柳,夏天有荷,秋天有菱角,冬天有残雪,从来没变过。”

那天他喝多了,借着酒劲写了首《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诗里写的,全是他记忆里的镜湖,连风的味道,都和长安不一样。

他也常给母亲写信,越到后来,信里的话越不敢写满。母亲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信要托乡邻读给她听,他怕写太多思念,让母亲牵挂。每次写信,他都会提到镜湖:“娘,长安的柳也发芽了,不如家里的柳软;长安的水也清,不如镜湖的水甜。等儿子告老了,就回去陪您,天天去湖边散步。”

这“告老”的日子,却等了一年又一年。母亲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去世,消息传到长安时,贺知章正在秘阁整理《开元礼》的手稿。他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汁晕开一大片,像镜湖的波。他连夜向玄宗请辞,要回萧山奔丧,玄宗准了,还赐了他绢帛百匹。

回到萧山时,母亲的灵柩停在老宅的院子里。贺知章跪在灵前,看着院子里的柳树——那是他离开前和母亲一起栽的,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柳丝垂到灵柩上,像在轻轻抚摸。他摸出怀里的鹅卵石,放在母亲的灵前,哽咽着说:“娘,儿子回来了,带您看的镜湖石回来了……可您怎么不等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八章镜湖春波:贺知章一生的乡愁脉络(第2/2页)

那次回乡,他在母亲的坟前守了三个月。每天清晨,他都会去镜湖散步,像小时候陪母亲那样,身边没了母亲的身影。他坐在湖边的石头上,看着渔民划着船经过,听着熟悉的吴越腔,觉得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镜湖的水,陌生的是没了母亲的家。

守丧结束后,贺知章回到长安,把母亲织的吴越锦裱了起来,挂在书斋的墙上。每次看到锦面上的荷花,他就想起母亲的笑容。他开始更频繁地写关于故乡的诗,那些诗大多没留存下来,唯有《咏柳》里的“二月春风似剪刀”,藏着他对故乡柳树的思念——长安的柳再美,也不如萧山老宅院里的柳,那柳是母亲亲手栽的,沾着母亲的温度。

岁月在他的鬓角染了霜,乡愁却越来越浓。天宝二年(公元743年),84岁的贺知章在秘阁里翻到一本旧册,里面夹着一张萧山的地图,是他年轻时带来长安的。他指着地图上的镜湖,对身边的小吏说:“你看,这湖多圆,像块玉。我年轻时在湖里游泳,能从日出游到日落。”小吏笑着说:“贺监,您要是想回去,就跟陛下请辞吧,您都为朝廷效力这么多年了。”

贺知章摸了摸鬓边的白发,叹了口气:“是啊,该回去了。再不回去,怕是连镜湖的路都认不得了。”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初春,贺知章在紫宸殿上,向玄宗叩请致仕归乡:“陛下,臣老了,眼睛看不清竹简了,耳朵也听不清朝会的话了。臣想回萧山,当道士,守着镜湖,了此残生。”玄宗舍不得他走,却见他心意已决,最终准了,还赐他道号“四明狂客”,亲赋《送贺知章归四明》相送,让太子率百官送他到长乐坡。

离开长安那天,贺知章没带多少东西,装了那块镜湖的鹅卵石、裱好的吴越锦,还有一本从秘阁借来的《越绝书》。

马车行过长安的城门时,他撩开车帘,望着熟悉的朱雀大街,想起36岁初到长安时的模样——那时他意气风发,想着“致君尧舜上”;如今他白发苍苍,只想“归卧镜湖烟”。

马车走了二十多天,终于到了萧山。快到村口时,贺知章让车夫停了车,他想走回去。村口的老柳树还在,是他和母亲一起栽的,枝桠比他离开时粗了一圈,柳丝垂到地上,像在迎接他。几个穿着粗布衫的孩童围上来,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他:“老爷爷,你是谁呀?从哪里来的?”

贺知章蹲下身,摸了摸一个孩童的头,笑着说:“我叫贺知章,从长安来。这里是我的家。”

“你的家?”孩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我们从来没见过你呀!你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贺知章的心一酸,却又觉得暖。他想起离开时,这些孩童的祖父,还是跟他一起在镜湖摸鱼的伙伴;如今伙伴们都不在了,剩下这些孩童,还有这棵老柳树,记得他的故乡。他站起身,望着不远处的镜湖,春波荡漾,像极了他年少时见过的模样,只是他的头发,早已从乌黑变成了雪白。

他在老宅旁边搭了个小茅屋,窗前对着镜湖。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湖边散步,看渔民划着小船采莲,听乡邻用吴越话聊天。有时遇到雨天,他就坐在茅屋里,泡一壶越州的绿茶,翻着《越绝书》,或者提笔写几句诗。

有次他坐在湖边的石头上,看着镜湖的春波,想起母亲的话,想起长安的岁月,提笔写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完后,他又觉得意犹未尽,想起这些年的人事变迁——父亲、母亲、祖父,还有那些儿时的伙伴,都不在人世,只有镜湖的水,还像当年那样,春风一吹,就泛起涟漪。他又添了一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风吹过纸页,墨迹渐渐干了。贺知章把纸折起来,放进怀里,像是藏了一份珍贵的念想。他望着镜湖,忽然觉得,这一辈子,就像这湖水——年轻时在长安的“浪”里翻滚,为功名,为生计,忙忙碌碌;老了才回到故乡的“静”里沉淀,才明白最珍贵的,不是朝堂上的功名利禄,而是故乡的一缕乡音,一汪湖水,一棵老柳。

这年秋天,贺知章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弟子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书桌上放着那块镜湖的鹅卵石,旁边是裱好的吴越锦,《越绝书》摊开在“镜湖”那一页,上面还沾着几滴茶渍。他的枕头边,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小字,是他晚年常念的句子:

“镜湖春,柳色新,归客老,忆故人。”

后来,乡邻们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刻在了镜湖边的石头上。往来的行人路过这里,都会停下脚步,读一读这两首诗,听一听贺知章的故事。

有人说,每逢春天,镜湖边会传来贺知章的声音,像在念诗,又像在和母亲说话;还有人说,在月光好的夜晚,能看见一个白发老者坐在湖边的石头上,手里摩挲着一块鹅卵石,望着湖面,笑得很温柔。

其实,那不是贺知章的魂,而是他的乡愁——那缕从18岁采莲时就种下的乡愁,从36岁赴京时就萦绕的乡愁,从85岁归乡时就沉淀的乡愁,早已和镜湖的春波融在一起,和村口的老柳融在一起,和故乡的每一寸土地融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